無德安得天下——董卓

關燈
手足,有的鑿其眼睛,有的以大鍋煮之。

    哀号震天,百官戰栗,而他卻談笑自若。

    總之,他殘暴成性,無惡不作。

     袁紹領盟軍讨伐董卓後,董卓将以前保薦袁紹的部下斬首,又将袁紹在京城為太傅的叔叔袁隗之家派兵包圍,不分老幼,盡行誅戮。

     總之,董卓自入京都後,壞事做絕,天下共憤。

    董卓不滅,天理不容! 董卓的愛妾貂蟬進相府前被王允有意介紹于呂布,進相府後呂布又多次追求,李儒一再建議董卓将貂蟬賜予呂布,以買其心。

    董卓後來變臉反問李儒:“汝之妻肯與呂布否?”(第九回)這種迂腐的态度恐怕隻會董卓才有。

     董卓是三國前期最拙劣的領導人,但不能否認他所具有的愛才之心。

    少帝一行被宦官劫持城外,被衆官相救後,董卓帶兵前往,少帝吓得戰栗無言,而陳留王在弄清董卓是為保駕而來後以言撫慰,不曾失語,董卓暗暗稱奇,于是産生廢立的想法,他在大臣面前提出廢立主張,就是以“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為理由的(第三回)。

    如果真有這方面的原因,那就不能認為他的廢立是全無道理的。

     董卓為廢立之事與丁原鬧翻後,丁原出城帶兵向董卓挑戰,丁原手下猛将呂布戰敗董卓軍隊。

    董卓退兵後聚衆商議說:“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第三回)後派中郎将李肅送金銀珠寶并赤兔馬收買了呂布,呂布遂歸順董卓。

    董卓一見呂布英才,就有相愛之心,後以厚禮相聘,也是難得的行為。

     董卓完成廢立之事,自任相國後,接受李儒的建議,擢用名流,侍中蔡邕被人推薦,卓即下令相召,邕拒不接受相令,卓讓人給蔡邕傳話說:“如不來,當滅汝族。

    ”(第四回)邕隻好應命而至,卓見邕後非常高興,一月内三升其官,相待甚厚,這還是因為他看中了蔡邕的曠世逸才。

     曹操在朝廷為校尉時,曾是很有才華的青年将官,當時董卓對他非常器重。

    把他幾乎與呂布同樣看待,在相府出入不禁。

    曹操刺殺董卓未遂而逃至中牟縣,縣令陳宮對操說:“我聞丞相待汝不薄”(第四回),可見,董卓對曹操的親密關系已是人所共知。

    董卓器重曹操,除欣賞操的才略過人外,再沒有其他的原因。

     然而,董卓的愛才之心無法補償他領導作風上專橫、殘暴的重大缺陷。

    根據“方今天下,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的雙向選擇原則,有政治遠見的人才是絕不肯為他所用的,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董卓那種“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的思想作風,決定了他根本不可能産生任何良好的領導方式,他身為丞相,乃是一時的偶然,而他身敗名裂,乃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