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科學性的戰略戰術(1)
關燈
小
中
大
諸葛亮對整個戰略形勢有很強的洞察力。
他未出茅廬,已預知三分天下之勢。
到三足鼎立形成後,即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魏的大計方針。
聯吳實際是搞統一戰線,鞏固後方,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
孔明之所以把曹魏政權作為蜀國最主要的抗争對手,一是由于曹魏軍事集團對蜀國構成最嚴重的威脅,它在三國中勢力最大,富有擴張野心;二是由于曹魏政權是直接取代東漢政權而産生,違反封建秩序。
當然,第一條理由是抗魏的根本原因,最後一條是次一級的原因,卻是施行抗魏的最有利的借口。
明确的戰略目标是制定外交、軍事決策、實行各項政治行動的基本依據。
因為要北抗曹魏,所以對南方邊遠部落的叛亂隻能實行和解安撫、攻心為上的方針,從而對叛亂首領隻能是捉而不傷,并且要擒拿一次,釋放一次,直到心服歸順為止。
因為要以曹魏為主要軍事對手,所以對孫吳集團能施行全力聯合、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舌戰群儒以說服之,設計結親以聯絡之,奪其城池,矛盾激化以後,權托“借用”以緩和之,大動幹戈後,關系僵化,複以玉帛修複之。
戰略目标決定國家的軍事、外交方針,這些方針又決定具體的軍事與外交活動。
諸葛亮對軍國大事的安排就是這樣以戰略目标為中心,層層銜接,環環緊扣的。
當戰略目标受挫時,諸葛亮仍能認真地分析形勢,努力挽救恢複而不放棄。
在吳蜀為争奪荊州而導緻關系破裂後,魏國乘機聯絡吳國出兵五路伐蜀。
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盡力複修吳蜀關系。
為此,他先後三顧茅廬圖 采取了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穩定其他四路攻蜀之兵。
第二,精心選派能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臣出使吳國。
他選派的戶部尚書鄧芝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舌辯才能,二是理解聯吳的戰略意義。
鄧芝是他當面考察後委派的。
第三,當孫吳派張溫入川答禮時,安排了秦宓為難張溫的場面。
張溫在孔明設宴相待時,酒席間談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在後主為張溫設宴相送時,孔明殷勤勸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張溫介紹說,這是益州學士秦宓。
宓向溫誇口,自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第八十六回)溫以天是否有頭、有耳、有足、有姓等天文怪題相難,而宓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之後,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題反問張溫,溫無言可對,避席相謝。
這時,孔明站出來替張溫說話:“席間問難,皆戲談耳。
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在安排這個場面上,孔明的高明之處:一是換個角度給張溫以難堪,避免正面指責;二是讓手下人出面,回旋餘地大;三是他見好就收場,親自給張溫以台階。
由此我們看到,孔明不僅理解外交的意義,并且精于外交,他善于将外交手段極妙地服務于自己的政治目标。
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标,孔明一貫主張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性。
未出茅廬時,他就向劉備提出,當跨有荊、益後,等待時機,“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第三
他未出茅廬,已預知三分天下之勢。
到三足鼎立形成後,即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魏的大計方針。
聯吳實際是搞統一戰線,鞏固後方,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
孔明之所以把曹魏政權作為蜀國最主要的抗争對手,一是由于曹魏軍事集團對蜀國構成最嚴重的威脅,它在三國中勢力最大,富有擴張野心;二是由于曹魏政權是直接取代東漢政權而産生,違反封建秩序。
當然,第一條理由是抗魏的根本原因,最後一條是次一級的原因,卻是施行抗魏的最有利的借口。
明确的戰略目标是制定外交、軍事決策、實行各項政治行動的基本依據。
因為要北抗曹魏,所以對南方邊遠部落的叛亂隻能實行和解安撫、攻心為上的方針,從而對叛亂首領隻能是捉而不傷,并且要擒拿一次,釋放一次,直到心服歸順為止。
因為要以曹魏為主要軍事對手,所以對孫吳集團能施行全力聯合、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舌戰群儒以說服之,設計結親以聯絡之,奪其城池,矛盾激化以後,權托“借用”以緩和之,大動幹戈後,關系僵化,複以玉帛修複之。
戰略目标決定國家的軍事、外交方針,這些方針又決定具體的軍事與外交活動。
諸葛亮對軍國大事的安排就是這樣以戰略目标為中心,層層銜接,環環緊扣的。
當戰略目标受挫時,諸葛亮仍能認真地分析形勢,努力挽救恢複而不放棄。
在吳蜀為争奪荊州而導緻關系破裂後,魏國乘機聯絡吳國出兵五路伐蜀。
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盡力複修吳蜀關系。
為此,他先後三顧茅廬圖 采取了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穩定其他四路攻蜀之兵。
第二,精心選派能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臣出使吳國。
他選派的戶部尚書鄧芝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舌辯才能,二是理解聯吳的戰略意義。
鄧芝是他當面考察後委派的。
第三,當孫吳派張溫入川答禮時,安排了秦宓為難張溫的場面。
張溫在孔明設宴相待時,酒席間談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在後主為張溫設宴相送時,孔明殷勤勸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張溫介紹說,這是益州學士秦宓。
宓向溫誇口,自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第八十六回)溫以天是否有頭、有耳、有足、有姓等天文怪題相難,而宓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之後,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題反問張溫,溫無言可對,避席相謝。
這時,孔明站出來替張溫說話:“席間問難,皆戲談耳。
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在安排這個場面上,孔明的高明之處:一是換個角度給張溫以難堪,避免正面指責;二是讓手下人出面,回旋餘地大;三是他見好就收場,親自給張溫以台階。
由此我們看到,孔明不僅理解外交的意義,并且精于外交,他善于将外交手段極妙地服務于自己的政治目标。
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标,孔明一貫主張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性。
未出茅廬時,他就向劉備提出,當跨有荊、益後,等待時機,“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