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意識下的悲劇(3)
關燈
小
中
大
附:《給魏延的一封勸告信》
筆者早年看到過一冊手抄本的《讀史劄記》,為作者近年所作,不知什麼原因,他竟不願發表。《劄記》有一小節是《給魏延的一封勸告信》。謹将内容摘引如下:
魏延老兄:
看了《三國演義》,我知道了三國有你這樣一個特别的人物,作為一個局外人,我覺得孔明安排人殺掉你是正确的。如此直言請你不要過分計較。其實,看了《三國演義》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我隻不過像老兄一樣直爽罷了。
我非常敬佩你的才幹,掩卷一想,你終被死人殺掉,不免有些遺憾之處,惆怅之心,一吐為快。你若當初能按我的勸告去辦,雖不敢保證高官厚祿,飛黃騰達,總不至于被自己的領導人所殺。
為什麼經常要給領導提意見呢?你不該有那麼多的意見。人家分配任務時,你去時隻需帶上耳朵,洗耳恭聽,聽時最好把頭略低一下,表示俯首聽命,但也不要低得太多,以防人家認為你沒有注意或打瞌睡怎麼的,聽完之後就努力去辦,以你的才能,我想沒有拿不下的任務。幹完工作後,就去睡覺、喝酒,這樣消磨時間還不好嗎?彙報工作時,你千萬不要說自己如何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任務,要有意把困難說大一些,這樣,人們就會認為你善于克服困難,工作認真。
你為什麼那麼愛出風頭?其實,風尾比風頭好,處個中間位置最好。也許你争風頭是為了逞能,人的能力算個啥?最主要的是要拍馬屁,這方面你有能力麼?有能就逞,沒有也就别逞能。也許你出風頭是要争功勞,常見你不被安排到頭功的位置而怨恨,但要功勞有啥用?有功的還不如無功的。你不看人家楊儀,平時不打仗,隻在領導面前工作,一夜之間,成三軍總帥。
你有時有一些自覺高明的作戰計劃,不提出來總感内疚,我完全能理解這種心情。但我想,你最好不要自己去提,領導對你的印象并不好,你提出來必然受不到重視,反而讓人對你增加誤會,你最好讓馬谡、姜維等人去提,領導器重他們,必然重視他們提出的方案。這些意見即使被采納以後,你也不能說它們是由你提出來的,你該對人說領導是如何英明等等,以争取領導對你逐漸産生好感。
當看到你對費祎說要讓楊儀扶回孔明靈柩,你要自掌兵權繼續伐魏的情節時,我吃了一大驚。這是為臣的本分嗎?丞相死了,那麼聰明一世的人自然不會臨死糊塗誤事,一切大事無疑會安排就緒,用得着你去參與幹擾嗎?而且,你要接掌丞相兵權,這不是把自己擺在丞相之上作安排嗎?太妄自尊大了!你的身份是什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你當時應該說,領導的安排是如何合理,你要誓死捍衛等等。你認為你可以作三軍統帥,但我總覺得你不太成熟。噢,成熟是什麼,你恐怕不清楚,我也一時說不清,一句話,就是要搞好和同事的關系,尤其是和領導的關系。你扪心想想,自己這方面到底如何?
上面的勸告不知是否能辦到?其實,你還有另外兩種解脫辦法:第一,大膽地去投靠曹魏,若曹操的用人風格尚存,魏國必能對你重用,使你施展平生之抱負,何必要在孔明手下受那些窩囊氣!人家給你穿小鞋,散布流言蜚語,還不準你有怨言。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韓信不是從項羽手下跑到劉邦手下才功成名就嗎?第二,如果你對劉備的感情猶存,或者對自己參與開創的蜀國事業忠貞不二,那你在立了大功之後可以急流勇退。你當然不到告老還鄉的年齡,但你可以說你的腳趾有毛病,或胃裡不舒服怎麼的,然後告病離職,交出兵權後就去遊山玩水。你可能認為這樣屈了你的才氣,其實,這沒什麼了不得,有才氣的人自古很多,受屈受害的情況多的是,即使沒有你們這樣有才氣的人,社會也照樣存在,地球照樣轉動。
忠言逆耳,老兄自當鑒察。
《劄記》的作者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為魏延設計了适應外部環境的理想人格。按照這樣的設計,魏延無疑會成為一個上下相得、平步青雲的人物,然而,魏延卻失去了他性格直率、敢說敢幹、敢于作為的個性,成了一個唯唯諾諾、逢迎上司和看風使舵的人物。果真如此,魏延就不會是一個大刀闊斧、成長迅速、戰功卓著的戰将了。而且,從他一生的成長過程看,沒有他特有的個性和意識,他早會在襄陽殉命于蔡瑁,或者後來老死韓玄麾下,終不會大作為于天下,故而不會有曆史上的魏延。
避免這種二難悲劇的要害在于,一世精明的孔明應該胸心開闊,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魏延。應該有容才之量。有個性的人難于駕馭,但往往大有作為,領導者用人藝術的高超之處正在于能夠統馭有棱角的人才。在政治與領導活動中,“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默默以亡。(見《史記·商君列傳》)領導者應該識辨人才,愛護和珍惜人才,這于人、于己、于國都是弊少利多的大好事。
筆者早年看到過一冊手抄本的《讀史劄記》,為作者近年所作,不知什麼原因,他竟不願發表。《劄記》有一小節是《給魏延的一封勸告信》。謹将内容摘引如下:
魏延老兄:
看了《三國演義》,我知道了三國有你這樣一個特别的人物,作為一個局外人,我覺得孔明安排人殺掉你是正确的。如此直言請你不要過分計較。其實,看了《三國演義》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我隻不過像老兄一樣直爽罷了。
我非常敬佩你的才幹,掩卷一想,你終被死人殺掉,不免有些遺憾之處,惆怅之心,一吐為快。你若當初能按我的勸告去辦,雖不敢保證高官厚祿,飛黃騰達,總不至于被自己的領導人所殺。
為什麼經常要給領導提意見呢?你不該有那麼多的意見。人家分配任務時,你去時隻需帶上耳朵,洗耳恭聽,聽時最好把頭略低一下,表示俯首聽命,但也不要低得太多,以防人家認為你沒有注意或打瞌睡怎麼的,聽完之後就努力去辦,以你的才能,我想沒有拿不下的任務。幹完工作後,就去睡覺、喝酒,這樣消磨時間還不好嗎?彙報工作時,你千萬不要說自己如何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任務,要有意把困難說大一些,這樣,人們就會認為你善于克服困難,工作認真。
你為什麼那麼愛出風頭?其實,風尾比風頭好,處個中間位置最好。也許你争風頭是為了逞能,人的能力算個啥?最主要的是要拍馬屁,這方面你有能力麼?有能就逞,沒有也就别逞能。也許你出風頭是要争功勞,常見你不被安排到頭功的位置而怨恨,但要功勞有啥用?有功的還不如無功的。你不看人家楊儀,平時不打仗,隻在領導面前工作,一夜之間,成三軍總帥。
你有時有一些自覺高明的作戰計劃,不提出來總感内疚,我完全能理解這種心情。但我想,你最好不要自己去提,領導對你的印象并不好,你提出來必然受不到重視,反而讓人對你增加誤會,你最好讓馬谡、姜維等人去提,領導器重他們,必然重視他們提出的方案。這些意見即使被采納以後,你也不能說它們是由你提出來的,你該對人說領導是如何英明等等,以争取領導對你逐漸産生好感。
當看到你對費祎說要讓楊儀扶回孔明靈柩,你要自掌兵權繼續伐魏的情節時,我吃了一大驚。這是為臣的本分嗎?丞相死了,那麼聰明一世的人自然不會臨死糊塗誤事,一切大事無疑會安排就緒,用得着你去參與幹擾嗎?而且,你要接掌丞相兵權,這不是把自己擺在丞相之上作安排嗎?太妄自尊大了!你的身份是什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你當時應該說,領導的安排是如何合理,你要誓死捍衛等等。你認為你可以作三軍統帥,但我總覺得你不太成熟。噢,成熟是什麼,你恐怕不清楚,我也一時說不清,一句話,就是要搞好和同事的關系,尤其是和領導的關系。你扪心想想,自己這方面到底如何?
上面的勸告不知是否能辦到?其實,你還有另外兩種解脫辦法:第一,大膽地去投靠曹魏,若曹操的用人風格尚存,魏國必能對你重用,使你施展平生之抱負,何必要在孔明手下受那些窩囊氣!人家給你穿小鞋,散布流言蜚語,還不準你有怨言。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韓信不是從項羽手下跑到劉邦手下才功成名就嗎?第二,如果你對劉備的感情猶存,或者對自己參與開創的蜀國事業忠貞不二,那你在立了大功之後可以急流勇退。你當然不到告老還鄉的年齡,但你可以說你的腳趾有毛病,或胃裡不舒服怎麼的,然後告病離職,交出兵權後就去遊山玩水。你可能認為這樣屈了你的才氣,其實,這沒什麼了不得,有才氣的人自古很多,受屈受害的情況多的是,即使沒有你們這樣有才氣的人,社會也照樣存在,地球照樣轉動。
忠言逆耳,老兄自當鑒察。
《劄記》的作者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為魏延設計了适應外部環境的理想人格。按照這樣的設計,魏延無疑會成為一個上下相得、平步青雲的人物,然而,魏延卻失去了他性格直率、敢說敢幹、敢于作為的個性,成了一個唯唯諾諾、逢迎上司和看風使舵的人物。果真如此,魏延就不會是一個大刀闊斧、成長迅速、戰功卓著的戰将了。而且,從他一生的成長過程看,沒有他特有的個性和意識,他早會在襄陽殉命于蔡瑁,或者後來老死韓玄麾下,終不會大作為于天下,故而不會有曆史上的魏延。
避免這種二難悲劇的要害在于,一世精明的孔明應該胸心開闊,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魏延。應該有容才之量。有個性的人難于駕馭,但往往大有作為,領導者用人藝術的高超之處正在于能夠統馭有棱角的人才。在政治與領導活動中,“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默默以亡。(見《史記·商君列傳》)領導者應該識辨人才,愛護和珍惜人才,這于人、于己、于國都是弊少利多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