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斬魏延
關燈
小
中
大
魏延對孔明的領導是有意見的,倔強的性格使他常常以好發牢騷、消極對抗的形式發洩對孔明的不滿,而這又加深了孔明對他的内心嫉恨。魏延唆使陳式違犯軍紀後,孔明處斬了陳式,沒有對魏延追究責任,但他背過魏延對身邊的人說:“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久後必生患害。”(第一百回)正因為孔明對魏延抱着“憐其勇而用之”的态度,所以他有時聽見魏延發牢騷之言,也裝作不知。一次,魏兵用大批仿制的木牛流馬搬運糧草,孔明設計搶奪,安排魏延為接應部隊,讓廖化等率兵切斷司馬懿歸路。這次戰鬥中,廖化追趕司馬懿,獲其金盔,被錄為頭功。魏延為自己被安排不當而心中不悅,口出怨言,孔明裝作沒有聽到。這表明孔明已對魏延暗含殺機,他們的關系已到了不能言明的地步。但魏延對自己處境的危險性并沒有足夠的認識,他把自己與孔明的矛盾僅僅看做是一般的意見分歧,因而對自己的言行未能稍有收斂。他随孔明南征北戰幾十年,最終被孔明殺害。
看來,魏延是劉備集團内部争議很大的人物,他深得劉備的器重,又深為孔明所嫉恨。劉備看到的,是一個有主見、有謀略、勇猛好勝的忠誠将領。而孔明看到的,是一個愛出風頭、愛發牢騷、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險分子。應該看到,孔明的看法代表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和人才觀念。例如,魏延在長沙時,韓玄就“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第五十三回)。吳主孫權亦曾當着孔明使者費祎的面評價魏延說:“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第一百二回)孔明死後,魏延與楊儀在前線武力相争,兩人同時向後主表奏對方的反情,朝廷一時真假難辨,但蔣琬、董允等高級官員卻一緻認定魏延反叛。看來,不管魏延自己如何,社會對他沒有多少好的評價,因為他的人格與民族意識相忤逆,為社會所難容。
看來,魏延是劉備集團内部争議很大的人物,他深得劉備的器重,又深為孔明所嫉恨。劉備看到的,是一個有主見、有謀略、勇猛好勝的忠誠将領。而孔明看到的,是一個愛出風頭、愛發牢騷、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險分子。應該看到,孔明的看法代表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和人才觀念。例如,魏延在長沙時,韓玄就“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第五十三回)。吳主孫權亦曾當着孔明使者費祎的面評價魏延說:“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第一百二回)孔明死後,魏延與楊儀在前線武力相争,兩人同時向後主表奏對方的反情,朝廷一時真假難辨,但蔣琬、董允等高級官員卻一緻認定魏延反叛。看來,不管魏延自己如何,社會對他沒有多少好的評價,因為他的人格與民族意識相忤逆,為社會所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