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取一生

關燈
劉備少時就“素有大志”,常與鄉中小孩戲于家門前桑樹下,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以此引起了他叔父的驚異。他二十八歲起兵,至六十三歲謝世,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沒有放棄自己的進取心。

    劉備是一位不善于用言語表達自己理想的領導人,僅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時才用言語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他初訪諸葛亮而未遇,遂向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說:“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第三十七回)後在隆中面遇諸葛亮,諸葛亮提出“願聞将軍之志”的要求,劉備慨然對答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第三十八回)可見,劉備的理想就是要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中施展才能,治國安邦。劉備一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劉備投靠劉表後,劉表待之甚厚,生活安逸,久無戰事,一日與劉表共語時起身入廁,見自己因久不騎馬奔馳疆場,胯下長了肥肉,即所謂“髀肉複生”,不覺潸然流涕,入席後劉表怪問其故,劉備長歎曰:“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第三十四回)安逸的生活并不能使他舒心,因為這種生活不是自己的理想目标,反而是對目标追求的延誤,不由悲從心來。針對此事,曾有詩曰:“忽感胯下髀肉肥,落下幾滴英雄淚;久違沙場無功業,舞樂聲聲葬劉備”。對這一點,劉備看得非常清楚。劉備隻能靠功業起家,沒有功業,就沒有劉備!

    劉備在夫人死後去東吳招親,其時孫權集團對劉備占據荊州一直耿耿于懷,想奪之又無計可施,劉備與孫權之妹在東吳成親後,周瑜、張昭一夥建議孫權說:“劉備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嘗受享富貴。今若以華堂大廈,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遠孔明、關、張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後荊州可圖也”。(第五十五回)這實際上是要将劉備軟困于吳中,以美色享樂為誘因,使其喪失心志。但當趙雲報稱曹操起兵五十萬,殺奔荊州,要報赤壁敗兵之恨,情況甚是危急時,劉備終于說服孫夫人,配合默契,曆盡種種險阻回到荊州。如果沒有對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很難設想一個人能放棄這樣的享樂生活。

    劉備不乏遠大的理想和對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但他卻時常把這種理想與精神小心翼翼地隐藏起來,這是因為家庭出身和生活環境決定了其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富有安邦定國的宏圖大志,另一方面,他出身貧賤,沒有上層的社會基礎,起兵後又一直勢單力薄,生存于軍閥混戰的夾縫中,時時得依附别人,于是,他在言論上不敢直接表達自己,曾經和劉表談得投機時酒後失言曰:“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隻此一句,事後尚十分後悔(第三十四回)。他将大志埋藏于心,埋之愈深,追求愈強烈。在行動上,他一直不敢公開打起自己的政治旗幟,生怕目标過大,招來禍害。他一直想在群雄紛争之世得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陶謙讓徐州時他再三推托,呂布到徐州投奔他時,一見面他就虛意讓位,劉表讓荊州他不敢接應,出兵攻劉璋時他猶豫不決。這種二重性格的登峰造極的表現是:當他在朝廷依附曹操、暗地裡和董承等人結成反曹聯盟、伺機發動政變時,他卻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作韬晦之計;當曹操飲酒間告訴他:“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尊稱劉備之稱)與操耳”時,他以為韬晦之計已被識破,驚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上,恰逢窗外雷聲大作,他從容拾箸掩飾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第二十一回)他胸有大志,但在行動上卻盡力表現為胸無大志。當他占領西蜀、奪取漢中後,勢力雄厚起來,才稍微改變了這種二重性格,說話辦事挺起了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