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才是舉
關燈
小
中
大
道,畢竟還是報答了曹操。
官渡之戰時,袁紹大将張郃、高覽被逼投降了曹操,當時有人提出,二人投降,未知真假。
曹操回答說:“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
”(第三十回)他一見二将就贊揚說:“若使袁紹肯從二将軍之言,不至有敗。
今二将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并封二人為偏将軍及侯爵。
後高覽早死,張郃成為曹操集團的骨幹,在防禦孔明兵出祁山的過程中屢建大功。
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并不要求一開始就對自己忠心耿耿,允許保持一定距離,反倒倍加關懷,他認為這樣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争取過來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邊,有一大群謀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诩、劉晔、滿寵、司馬懿等,組成曹操的“智囊團”。
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他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征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正确的意見或吸收某些意見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決斷。
曹操是比較能正确處理集權與分權關系的領導人,一方面,他讓大家參與決策,發揮衆人的聰明才智,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一任謀士們争論,無所決斷。
曹操是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接班問題的當權者,他對這一問題的考慮是較早的。
在打敗袁紹、西擊烏桓之後,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傷心,并對衆官說:“諸君年齒,皆孤等輩(你們的年齡都跟我一樣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對部下,是很注意年齡層次的,尤其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因為年輕的一代是自己事業長盛不衰的保證。
在選定接班人時,他對卞太後所生的四個兒子進行了全面考察,告訴身邊的人:“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
次子曹彰,勇而無謀。
四子曹熊,多病難保。
惟長子曹丕,笃厚恭謹,可繼我業。
”(第七十八回)這裡他用三項指标去衡量:德、才、體。
曹植有才無德,曹彰無才,曹熊多病,隻有曹丕符合标準,可以接班。
在這一問題上,他能排除個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标準去衡量選擇。
有人認為曹操殺掉楊修是其嫉才的表現。
其實,隻能說曹操嫉恨楊修,卻不能說曹操嫉恨人才。
當然,楊修也是人才,而且天賦很高,但楊修不是把他的才能運用于軍國大事上,而是投注于無聊的嬉戲上,他和曹植結成小集團,甚至卷入曹操的家庭糾紛之中,他揭破曹操的隐私,最後發展到揣測軍情、惑亂軍心的地步。
在曹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曹操發口令為“雞肋”,楊修認為這是退兵的先兆,于是讓部下收拾行裝,準備退兵。
這種對曹操潛意識的揣測是有道理的,但在曹操正式發出退兵令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擅自行動,更不應該将這種揣測到處宣揚,這點常識是軍法所要求的。
假使這樣大膽違犯軍紀的不是楊修而是别人,也一定會被曹殺掉;又假使楊修是在孔明的軍隊中這樣大膽妄為,那也一定會被孔明殺掉的。
曹操在後來退兵前想起了楊修的話,還将其屍體收回厚葬,表明他後來産生了一點惜才的悔意。
曹操的人才觀極富内容,構成他領導藝術的突出方面。
官渡之戰時,袁紹大将張郃、高覽被逼投降了曹操,當時有人提出,二人投降,未知真假。
曹操回答說:“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
”(第三十回)他一見二将就贊揚說:“若使袁紹肯從二将軍之言,不至有敗。
今二将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并封二人為偏将軍及侯爵。
後高覽早死,張郃成為曹操集團的骨幹,在防禦孔明兵出祁山的過程中屢建大功。
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并不要求一開始就對自己忠心耿耿,允許保持一定距離,反倒倍加關懷,他認為這樣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争取過來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邊,有一大群謀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诩、劉晔、滿寵、司馬懿等,組成曹操的“智囊團”。
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他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征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正确的意見或吸收某些意見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決斷。
曹操是比較能正确處理集權與分權關系的領導人,一方面,他讓大家參與決策,發揮衆人的聰明才智,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一任謀士們争論,無所決斷。
曹操是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接班問題的當權者,他對這一問題的考慮是較早的。
在打敗袁紹、西擊烏桓之後,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傷心,并對衆官說:“諸君年齒,皆孤等輩(你們的年齡都跟我一樣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對部下,是很注意年齡層次的,尤其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因為年輕的一代是自己事業長盛不衰的保證。
在選定接班人時,他對卞太後所生的四個兒子進行了全面考察,告訴身邊的人:“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
次子曹彰,勇而無謀。
四子曹熊,多病難保。
惟長子曹丕,笃厚恭謹,可繼我業。
”(第七十八回)這裡他用三項指标去衡量:德、才、體。
曹植有才無德,曹彰無才,曹熊多病,隻有曹丕符合标準,可以接班。
在這一問題上,他能排除個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标準去衡量選擇。
有人認為曹操殺掉楊修是其嫉才的表現。
其實,隻能說曹操嫉恨楊修,卻不能說曹操嫉恨人才。
當然,楊修也是人才,而且天賦很高,但楊修不是把他的才能運用于軍國大事上,而是投注于無聊的嬉戲上,他和曹植結成小集團,甚至卷入曹操的家庭糾紛之中,他揭破曹操的隐私,最後發展到揣測軍情、惑亂軍心的地步。
在曹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曹操發口令為“雞肋”,楊修認為這是退兵的先兆,于是讓部下收拾行裝,準備退兵。
這種對曹操潛意識的揣測是有道理的,但在曹操正式發出退兵令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擅自行動,更不應該将這種揣測到處宣揚,這點常識是軍法所要求的。
假使這樣大膽違犯軍紀的不是楊修而是别人,也一定會被曹殺掉;又假使楊修是在孔明的軍隊中這樣大膽妄為,那也一定會被孔明殺掉的。
曹操在後來退兵前想起了楊修的話,還将其屍體收回厚葬,表明他後來産生了一點惜才的悔意。
曹操的人才觀極富内容,構成他領導藝術的突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