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用成績說話

關燈
曹操主張論功行賞,不計貴賤,這是他以法治衆思想的必然表現,也是他的領導活動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曹操的獎賞觀是具有豐富内容的。

     首先,曹操堅持有功就賞、有罪就罰、一視同仁、不厚親薄疏的原則。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董卓勇将華雄連斬聯軍幾員大将,諸侯中無人可敵,這時,平原縣令劉備手下馬弓手關羽階下請戰;袁術得知一弓手要去迎敵,竟要讓人趕走關羽,還是曹操說了公道話:“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關羽片刻間提華雄頭進帳,張飛鼓動諸侯乘勢殺入關中,活捉董卓,袁術仍怒喝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仗義執言反駁說:“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第五回)袁術以“公等隻重一縣令,我當告退”相要挾,曹操暗使人送酒肉撫慰劉、關、張三人。

    在這裡,關羽等三人因官職卑微,袁術竟然不願給予立功的機會,立了大功又沒有一句好言相慰,而曹操的态度則大相徑庭,即使在特殊的情況下仍然以特殊的方法按功行賞。

    曹操在征張繡時敗師于淯水,而他的心腹将領夏侯惇所領的青州兵劫掠鄉民,操手下将軍于禁即帶領本部人馬沿路剿殺青州兵,安撫鄉民,青州兵回奔曹操,報告于禁造反,于禁見操後,未先辯解曲直,先立營寨做好抵禦張繡追兵的準備,等擊敗追兵後,于禁才向操彙報剿殺青州兵及立寨前未及時辯解的原因,操當面表揚說:“将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将,何以加茲!”(第十六回)并獎金器一副,封益壽亭侯,并責夏侯惇治軍不嚴之過。

    夏侯惇原本是曹操的族弟,在和于禁的軍隊鬧矛盾後,操公正地評判了雙方的是非曲直,并無任何偏袒之心。

    淯水一戰,曹操折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帳前都尉典韋。

    戰役結束後,曹操親自哭祭典韋,對諸将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号泣典韋也。

    ”(第十六回)事實上,典韋勇力過人,武藝殊絕,是操手下的得力幹将,是難得的人才。

    操回許都後,又對典韋立祀祭之,殊遇其子。

    次年曹操再征張繡,至淯水,觸景生悲,忽于馬上放聲大哭,衆将驚問其故,他答道:“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韋,不由不哭耳。

    ”(第十八回)随即下令停軍,大設祭筵,吊奠典韋之魂。

    操親自燒香哭拜,全軍為之感動,祭完典韋後,方祭侄兒及兒子。

    可見,操對他手下人的态度如何,取決于部下的功勞,而不是取決于部下與自己的親疏關系。

     曹操有時還獎賞那些能提出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即使這些意見沒有被采納。

    操平定河北後,袁紹的兒子袁照、袁尚遠投沙漠,西奔烏桓而去,操準備追擊。

    曹洪等人認為,如果大軍虛國遠征,後方敵人可能會乘機襲許都,恐怕大軍救應不及,建議回師勿追,但曹操堅持西進追擊。

    擊敗二袁後回到出發地,重賞提不同意見的衆将,并對他們說:“孤前者乘危遠征,僥幸成功,雖得勝,天所佑也,不可以為法。

    諸君之谏,乃萬安之計,是以相賞。

    ”(第三十三回)并讓他們且不要因為這次意見沒有被采納,以後提意見感到為難。

    這裡,操并沒有自我吹噓,而是充分肯定了相反意見的合理性,給予衆人以獎賞,鼓勵他們以後再提意見。

     曹操的獎勵是多種多樣的,他能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給以不同的獎勵。

    操在邺郡慶賀銅雀台建成時進行比武活動,搞了一次人人獲勝、人人有份的物質獎勵。

    曹操在移駕許都的途中,李傕領兵阻擋,曹操手下虎将許褚連斬二将,挫敵敗兵,曹操撫許褚之背曰:“子真吾之樊哙也!”(第十四回)他以曆史名将喻許褚,對許褚是一種高度的精神獎勵,他曾以這種方式獎勵多人。

    關羽為曹操斬殺袁紹大将顔良,操表奏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即刻鑄印送關羽,這是以爵位賞有功之人。

    與這種立刻兌現的情況不同,曹出兵攻袁術時路過徐州見到呂布,操封呂布為左将軍,呂布大喜,操許諾還都之時換給印绶,但這個印绶,直到呂布被俘殒命,也沒有再被提起。

     曹操在運用賞罰的手段時,常常是獎賞頻繁,賞多于罰。

    部下一有軍功,他就及時給予高度的評價,作為對部下的精神鼓勵。

    除撫背贊許褚外,又如荀彧從袁紹處投奔曹操,曹操見其才能出衆,當即稱贊說:“此吾之子房也。

    ”(第十回)關羽圍困曹仁于樊城,徐晃奉命解救曹仁,他孤軍深入敵圍,大獲全勝。

    操見到徐晃軍隊整齊,即稱贊說:“徐将軍真有周亞夫之風矣!”(第七十六回)他常把部下比作曆史上有所作為的某一名人,這既是一種獎勵,又是一種期望。

    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