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人心的三個步驟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對孔明的忠心并不懷疑,但他為了更有把握地掌握孔明,臨終前有意說出此語,同樣是要讓孔明良心觸痛,保證以後絕不萌生他念。
值得注意的兩點是:第一,劉備與孔明的對話是當着衆人之面,劉備當着衆人的面讓孔明取代劉禅,實際上是逼孔明當着衆人的面表态。
若以後孔明果生二心,必然至少會遭到衆将的譴責。
第二,劉備臨終前還單獨囑咐趙雲說:“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負朕言。
”趙雲的忠貞是劉備所放心的,同時,趙雲的武略蜀國無人匹敵,囑咐趙雲“看觑吾子”而不言“聽丞相之言”,實際上是對孔明起一種監督作用。
可以看到,劉備這種征服人心的獨特方式有三個步驟:第一,深化感情,造成私人感情的濃烈氣氛;第二,若無其事地提議對方去做傷害劉備的事情,這時候,實際上是把對方引入充當不義角色的精神境地,使對方良心觸痛,内心不得安甯,形成情感反差;第三,由于對方情感反差的幅度過大,心理無法承受,為了解脫,對方就做出決不傷害劉備的保證。
在三個步驟中,劉備隻做前兩步,重點安排第一步,第二步隻輕輕一點,第三步由對方完成。
與這種征服人心的獨特方式相類似的,是劉備在失敗時善于安撫衆将,消除部下的怨情,鼓動部下悲憤之士氣。
曹操與袁紹官渡、倉亭之戰方結束時,劉備領數萬人進攻曹操的許都,曹出奇兵擊敗劉備,劉備領殘兵千人狼狽逃至漢江沿岸,聚飲間,劉備感歎說:“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劉備。
備之命窘,累及諸君。
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
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第三十一回)諸将掩面而哭。
劉備手下有第一流的将才,但卻一再地打敗仗,無以建功立業,他惟恐大家對他這個領導人産生怨恨情緒,離他而去,于是說了這番話。
首先,他充分肯定了部下的才能,其次,他把失敗的責任歸及自己,甚至不提及客觀原因,指出是他連累了大家,最後他讓大家離開他去投“明主”,以達到獲取功名的目的。
使衆将感動的是,領導人在失敗後仍未看輕他們的才能,并且把責任全部承擔,尤其是,領導人能在失敗後的隐痛中仍然考慮衆将建立功名之事。
而不計較自己的得失,這樣的領導人還不是“明主”嗎?這樣的“明主”哪裡去找?于是,衆将為能跟随這樣的明主而幸慶,為有這樣的失敗而不平,為自己的領導人受到這樣的委屈而悲憤,一種難以言狀的感情噴發于心,無法表達,大家掩面而哭,此時可謂衆人一心,同仇敵忾。
如果認為劉備把失敗的責任歸于自己,實在是一種誤會,因為劉備僅說到是自己“命窘”的緣故,責任并不在自己本身。
實際上,在劉備的話中,衆将沒有責任,劉備沒有責任——誰也沒有責任。
既然誰也沒有責任,如何能讓領導人獨自蒙受委屈呢?于是大家哭了一陣後,關羽勸劉備道:“兄言差矣……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孔乾也上前勸說。
至此,情況完全颠倒了過來,打了敗仗後不是領導人安慰衆将,反倒是衆将安慰領導人,這正體現劉備領導方法的高超之處。
值得注意的兩點是:第一,劉備與孔明的對話是當着衆人之面,劉備當着衆人的面讓孔明取代劉禅,實際上是逼孔明當着衆人的面表态。
若以後孔明果生二心,必然至少會遭到衆将的譴責。
第二,劉備臨終前還單獨囑咐趙雲說:“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負朕言。
”趙雲的忠貞是劉備所放心的,同時,趙雲的武略蜀國無人匹敵,囑咐趙雲“看觑吾子”而不言“聽丞相之言”,實際上是對孔明起一種監督作用。
可以看到,劉備這種征服人心的獨特方式有三個步驟:第一,深化感情,造成私人感情的濃烈氣氛;第二,若無其事地提議對方去做傷害劉備的事情,這時候,實際上是把對方引入充當不義角色的精神境地,使對方良心觸痛,内心不得安甯,形成情感反差;第三,由于對方情感反差的幅度過大,心理無法承受,為了解脫,對方就做出決不傷害劉備的保證。
在三個步驟中,劉備隻做前兩步,重點安排第一步,第二步隻輕輕一點,第三步由對方完成。
與這種征服人心的獨特方式相類似的,是劉備在失敗時善于安撫衆将,消除部下的怨情,鼓動部下悲憤之士氣。
曹操與袁紹官渡、倉亭之戰方結束時,劉備領數萬人進攻曹操的許都,曹出奇兵擊敗劉備,劉備領殘兵千人狼狽逃至漢江沿岸,聚飲間,劉備感歎說:“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劉備。
備之命窘,累及諸君。
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
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第三十一回)諸将掩面而哭。
劉備手下有第一流的将才,但卻一再地打敗仗,無以建功立業,他惟恐大家對他這個領導人産生怨恨情緒,離他而去,于是說了這番話。
首先,他充分肯定了部下的才能,其次,他把失敗的責任歸及自己,甚至不提及客觀原因,指出是他連累了大家,最後他讓大家離開他去投“明主”,以達到獲取功名的目的。
使衆将感動的是,領導人在失敗後仍未看輕他們的才能,并且把責任全部承擔,尤其是,領導人能在失敗後的隐痛中仍然考慮衆将建立功名之事。
而不計較自己的得失,這樣的領導人還不是“明主”嗎?這樣的“明主”哪裡去找?于是,衆将為能跟随這樣的明主而幸慶,為有這樣的失敗而不平,為自己的領導人受到這樣的委屈而悲憤,一種難以言狀的感情噴發于心,無法表達,大家掩面而哭,此時可謂衆人一心,同仇敵忾。
如果認為劉備把失敗的責任歸于自己,實在是一種誤會,因為劉備僅說到是自己“命窘”的緣故,責任并不在自己本身。
實際上,在劉備的話中,衆将沒有責任,劉備沒有責任——誰也沒有責任。
既然誰也沒有責任,如何能讓領導人獨自蒙受委屈呢?于是大家哭了一陣後,關羽勸劉備道:“兄言差矣……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孔乾也上前勸說。
至此,情況完全颠倒了過來,打了敗仗後不是領導人安慰衆将,反倒是衆将安慰領導人,這正體現劉備領導方法的高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