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關燈
小
中
大
,除了目擊者竟還成了毀橋事件的參與者,好像她一直跟随着司馬庫,跟着他一起攀上橋墩,又随着他從橋墩跌下,司馬庫屁股痛時她跟着咧嘴,仿佛兩個人傷在同一部位。
正像母親說的一樣,司馬家的男人,都是一些瘋瘋颠颠的家夥,那個盲女坐着甕漂來,奇俊無比卻雙目失明,說出話來誰也聽不懂,不是聽不懂她的語音,而是解不開她話裡的意思,她如果不是狐狸精變的,就一定是個精神病人。
你想想,這樣的女人的後代,哪個能正常?母親已覺察到上官招弟的心事,預感到上官來弟的故事很快就會重演。
她憂心忡忡地盯着女兒漆黑的眼睛裡燃燒着的可怕的激情,和她那通紅的不知羞恥地腫脹着的厚唇,這哪裡是個十七歲的女孩? 分明是頭發了情的小母牛。
母親說:“招弟,我的閨女,你才多大呀?”二姐瞪着眼反駁母親:“你像我這麼大時,不是已經嫁給我爹了嘛!你還說過,你的大姑姑十六歲時就生了一對雙胞胎,兩個小孩都像肥胖的小豬一樣!”話說到這種程度,母親就隻有歎息了。
但二姐不依不饒地說:“我知道你想說,他已經有了三房太太。
我做他的四太太。
我知道你還想說,他輩分比你大。
我跟他既非同姓,更非同宗,不犯規矩。
“ 母親放棄了對二姐的管制權,一切由她自便。
她表面上平平靜靜,但我從奶汁的味道上,知道母親内心波瀾滔天。
在二姐追随着司馬庫胡鬧騰那些日子裡,母親帶着我那六個姐姐,在我家的蘿蔔窖子裡,挖了一條通向南牆外秫稭垛的暗道。
挖出來的泥土,一部分填到糞坑裡,一部分墊在驢欄裡,大部分填到秫稭垛旁那口枯井裡。
春節平安地度過。
元宵節的夜晚,母親背着我,領着六個姐姐,去大街上看燈。
村裡家家挂燈,都是些小燈籠,隻有福生堂大門口懸挂着兩盞像水甕那麼大的紅燈,每個燈籠裡插着一根比我的胳膊還要粗的羊脂大蠟燭,燭光閃閃,使燈籠放出耀眼的光輝。
二姐招弟哪裡去了?母親不管不問。
她已經是我們家的遊擊戰士,有可能三天不回來,也可能突然回來。
大年夜裡,我們正要放鞭炮迎财神時,她身披着一件黑鬥篷回來了。
她故意炫耀着緊緊束住細腰的牛皮腰帶,和那沉甸甸地挂在腰帶上、閃爍着鎳光的左輪子手槍。
母親用近乎嘲諷的口吻說:“想不到上官家又出了一個女響馬!”說完這話時母親一臉哭相,二姐卻咧開嘴笑了,她的笑是準純情少女式的,使母親感到還有挽救她誤人歧途的可能,于是母親說:“招弟,我不能讓你去給司馬庫做小。
”上官招弟冷笑一聲——這冷笑完全是毒辣婦人式的——母親心中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随即便熄滅了。
大年初一,母親去給她的姑姑拜年,說起來弟和招弟的事情,她的大姑姑——久經磨練的老女人——說:“兒女情事,隻能随其自然。
再說,你有沙月亮和司馬庫這樣的女婿,這輩子還愁什麼?這兩個人,都是鑽天的鹞子!”母親說:“我隻怕他們死不在炕上。
”那個老婦人說:“死在炕上的,多半是窩囊廢!”母親還想哕唆,她的大姑姑很不耐煩地揮揮手,驅趕蒼蠅一樣把母親的話一掃而去。
她說:“讓我看看你的兒子吧。
”母親把我從棉布袋裡提出來,放在炕上。
我恐懼地看着母親的大姑姑那張又窄又小、千溝萬壑的臉和鑲嵌在深陷的眼窩裡那兩隻炯炯的綠眼睛。
她凸起的眉骨上竟然沒有一根眉毛,眼圈周圍卻生着密匝匝的黃睫毛。
她伸出枯骨般的手,摸摸我的頭發,揪揪我的耳朵,捏捏我的鼻尖,甚至把手伸進我的雙腿間,摸摸我的雞巴蛋。
我厭惡極了她的這種侮辱性的撫摸,盡力向炕角爬去。
她一把揪住我,大聲說:“小雜種,站起來!”母親說:“大姑,他才七個月,怎麼能站起來?”老婦人卻說:“我七個月時就能去雞窩裡給你奶奶掏雞蛋了。
”母親說:“大姑,那是您,您不是平常人物。
”老婦人說:“這個小子,我看也不是個平常人物!馬洛亞這人,可惜了呀。
”母親的臉紅了,接着又白了。
我爬到炕裡邊,手把着窗台,雙腿一挺站了起來。
老婦人拍着巴掌說:“看吧,我說他能站起來,他就能站起來!回過頭來,小雜種!…”“大姑,他叫金童,你怎麼老叫俺小雜種!” “雜種不雜種,隻有娘知道,是不是啊,我嫡親的大侄女?再說,我這是愛稱,小雜種啦,小鼈蛋啦,小兔崽啦,小畜生啦,都是愛稱,小雜種,走過來!”母親的大姑姑吼叫着。
我轉過身,雙腿顫抖着,望着母親淚水盈眶的臉。
“金童,我的乖兒子!”母親伸出雙臂,召喚着我。
我撲向母親的懷抱。
我會走了。
母親緊緊地抱着我,喃喃地說:“我的兒會走了,我的兒會走了。
” 母親的大姑姑嚴肅地說:“兒女就是一群鳥,該飛的時候,留也留不住。
你呢?我是說他們都死了你怎麼樣呢?” 母親說:“我挺好。
” 老婦人高聲說:“好就好,凡事住天上想,往海裡想,最不濟也往山上想,别委屈自己。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母親回答說:“我明白。
” 告别的時候,老婦人問:“你婆婆還活着嗎?” 母親說:“活着,在驢屎裡打滾。
” 老婦人道:“這個老東西,強梁了一輩子,想不到落了這麼個下場!” 如果沒有母親與她的大姑姑這次密談,我不可能在七個月時便能行走,母親也不可能有興緻帶我們去大街上觀燈,那樣我們隻能過一個索然無味的元宵節,那樣我家的曆史有可能不是目前這樣子。
大街上人很多,但似乎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
人與人之間洋溢着安定團結的氣氛。
很多的孩子,提着噼噼哩哩滴火花的金老鼠屎,在人縫裡鑽來鑽去。
我們在福生堂大門前停住,觀賞着大門兩側那兩個龐然的大燈籠。
燈籠暧昧的黃光映照看大門額頭上懸挂着的金字匾額。
福生堂大門洞開,深深的庭院裡燈火通明,傳出一陣陣的喧嘩。
大門外聚集着很多人,袖着手,靜靜地立着,像等待着什麼。
多嘴多舌的三姐上官領弟問身邊的人:“大叔,這裡要施粥嗎?”那人不置可否地搖搖頭。
身後一個人道:“姑娘,臘八節才施粥呢。
”三姐回頭問:“不施粥在這幹什麼?”那人道:“要演文明戲呢,聽說是從濟南府搬來的名角。
”二姐還要絮叨,被母親捏了一把。
終于,福生堂大院裡走出了四個人,每人手裡握着一根高竿,竿梢上挑着四個黑乎乎的鐵家夥,鐵家夥噴吐着灼目的火苗,照耀得大門前亮若白晝,不,比白晝還亮。
離福生堂大院不遠處,教堂的破爛鐘樓上栖息着的野鴿子驚慌地飛騰起來,在白光裡咕咕鳴叫着飛過,飛到黑暗裡去。
人群裡有人高叫一聲:“瓦斯燈!”從此我們知道了這世界上除了豆油燈、洋油燈、螢火燈之外,還有這能把人眼照痛的瓦斯燈。
四個挑燈的黑大漢在福生堂大門前站成一個四角形,好像四根黝黑的柱子。
大門内又出來幾個人,扛着卷成圓筒狀的葦席,咋咋呼呼地走到四個挑燈人規範出來的寶地中間,使勁兒把席扔下,然後,解開束席繩,葦席便自動地展開。
,他們弓着腰,拽着席角,快速地挪動着黑色的、毛茸茸的小腿。
由于他們的腳步太快,也由于瓦斯燈光太強烈,使我們的眼睛出現重影,所以我們一緻地看到,那些扯着席子跑動的人,都生着四條以上的腿,腿與腿之間,還牽拉着一些透明發亮的蛛網狀的東西,由于這些東西的纏繞,他們的奔跑就好像在蛛網上做着無奈掙紮的小甲蟲。
席子鋪好後,他們直起腰來,對着觀衆亮了一個相。
他們的臉上,塗抹着一道道油彩,好像一塊塊新鮮斑斓的獸皮。
有的像豹子皮,有的像花鹿皮,有的像猞猁皮,有的像在廟裡偷食供果的花面獾的皮。
然後他們便跑兩步退一步似的蹿回福生堂大門裡去了。
在四盞瓦斯燈嗤嗤的噴氣聲中,我們靜靜地等待着,嶄新的葦席也在靜靜地等待。
四個高舉燈竿的黑漢,變成了四塊黑色的石頭。
一陣鑼響,抖擻起了我們的精神,所有的目光都射向大門裡邊,但都被那鑲着鬥大福字的白色影壁牆擋住。
我們等待了仿佛半輩子,司馬亭——福生堂大掌櫃、大欄鎮原鎮長、現維持會長——哭喪着臉出了場。
他提着那面飽受打擊的銅鑼,仿佛極不情願地敲着鑼繞場轉了一周。
然後站在席地中央,對着我們說:“各位鄉黨,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姊妹們,俺兄弟扒鐵橋打了勝仗,好消息傳遍了四面八方,七大姑八大姨都來祝賀,送來了嘉獎令二十多張。
為慶祝這一個特大勝利,俺兄弟請來了戲子一幫。
他自己也将要粉墨登場,演一出新編戲教育鄉黨,元宵節不能忘英勇抗戰,決不讓小鬼子占我家鄉。
司馬亭是一個中國男兒,決不再當這維持會長!鄉黨們,咱是中國人,不侍候日本人這幫狗娘養的。
” 說完這段合轍押韻的話,他對着觀衆鞠了一躬,提着鑼往回跑,與正從大門裡走出來的胡琴師、橫笛手、琵琶匠撞在一起。
音樂師們挾着樂器,提着闆凳上場。
樂師們坐在席邊,吱吱呀呀地調弦,以橫笛手吹出的兩個音符為基準。
高的往下落,低的往上擰。
胡琴、琵琶、橫笛,統一在一起,編織成一根均勻的三股繩,編了一段,
正像母親說的一樣,司馬家的男人,都是一些瘋瘋颠颠的家夥,那個盲女坐着甕漂來,奇俊無比卻雙目失明,說出話來誰也聽不懂,不是聽不懂她的語音,而是解不開她話裡的意思,她如果不是狐狸精變的,就一定是個精神病人。
你想想,這樣的女人的後代,哪個能正常?母親已覺察到上官招弟的心事,預感到上官來弟的故事很快就會重演。
她憂心忡忡地盯着女兒漆黑的眼睛裡燃燒着的可怕的激情,和她那通紅的不知羞恥地腫脹着的厚唇,這哪裡是個十七歲的女孩? 分明是頭發了情的小母牛。
母親說:“招弟,我的閨女,你才多大呀?”二姐瞪着眼反駁母親:“你像我這麼大時,不是已經嫁給我爹了嘛!你還說過,你的大姑姑十六歲時就生了一對雙胞胎,兩個小孩都像肥胖的小豬一樣!”話說到這種程度,母親就隻有歎息了。
但二姐不依不饒地說:“我知道你想說,他已經有了三房太太。
我做他的四太太。
我知道你還想說,他輩分比你大。
我跟他既非同姓,更非同宗,不犯規矩。
“ 母親放棄了對二姐的管制權,一切由她自便。
她表面上平平靜靜,但我從奶汁的味道上,知道母親内心波瀾滔天。
在二姐追随着司馬庫胡鬧騰那些日子裡,母親帶着我那六個姐姐,在我家的蘿蔔窖子裡,挖了一條通向南牆外秫稭垛的暗道。
挖出來的泥土,一部分填到糞坑裡,一部分墊在驢欄裡,大部分填到秫稭垛旁那口枯井裡。
春節平安地度過。
元宵節的夜晚,母親背着我,領着六個姐姐,去大街上看燈。
村裡家家挂燈,都是些小燈籠,隻有福生堂大門口懸挂着兩盞像水甕那麼大的紅燈,每個燈籠裡插着一根比我的胳膊還要粗的羊脂大蠟燭,燭光閃閃,使燈籠放出耀眼的光輝。
二姐招弟哪裡去了?母親不管不問。
她已經是我們家的遊擊戰士,有可能三天不回來,也可能突然回來。
大年夜裡,我們正要放鞭炮迎财神時,她身披着一件黑鬥篷回來了。
她故意炫耀着緊緊束住細腰的牛皮腰帶,和那沉甸甸地挂在腰帶上、閃爍着鎳光的左輪子手槍。
母親用近乎嘲諷的口吻說:“想不到上官家又出了一個女響馬!”說完這話時母親一臉哭相,二姐卻咧開嘴笑了,她的笑是準純情少女式的,使母親感到還有挽救她誤人歧途的可能,于是母親說:“招弟,我不能讓你去給司馬庫做小。
”上官招弟冷笑一聲——這冷笑完全是毒辣婦人式的——母親心中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随即便熄滅了。
大年初一,母親去給她的姑姑拜年,說起來弟和招弟的事情,她的大姑姑——久經磨練的老女人——說:“兒女情事,隻能随其自然。
再說,你有沙月亮和司馬庫這樣的女婿,這輩子還愁什麼?這兩個人,都是鑽天的鹞子!”母親說:“我隻怕他們死不在炕上。
”那個老婦人說:“死在炕上的,多半是窩囊廢!”母親還想哕唆,她的大姑姑很不耐煩地揮揮手,驅趕蒼蠅一樣把母親的話一掃而去。
她說:“讓我看看你的兒子吧。
”母親把我從棉布袋裡提出來,放在炕上。
我恐懼地看着母親的大姑姑那張又窄又小、千溝萬壑的臉和鑲嵌在深陷的眼窩裡那兩隻炯炯的綠眼睛。
她凸起的眉骨上竟然沒有一根眉毛,眼圈周圍卻生着密匝匝的黃睫毛。
她伸出枯骨般的手,摸摸我的頭發,揪揪我的耳朵,捏捏我的鼻尖,甚至把手伸進我的雙腿間,摸摸我的雞巴蛋。
我厭惡極了她的這種侮辱性的撫摸,盡力向炕角爬去。
她一把揪住我,大聲說:“小雜種,站起來!”母親說:“大姑,他才七個月,怎麼能站起來?”老婦人卻說:“我七個月時就能去雞窩裡給你奶奶掏雞蛋了。
”母親說:“大姑,那是您,您不是平常人物。
”老婦人說:“這個小子,我看也不是個平常人物!馬洛亞這人,可惜了呀。
”母親的臉紅了,接着又白了。
我爬到炕裡邊,手把着窗台,雙腿一挺站了起來。
老婦人拍着巴掌說:“看吧,我說他能站起來,他就能站起來!回過頭來,小雜種!…”“大姑,他叫金童,你怎麼老叫俺小雜種!” “雜種不雜種,隻有娘知道,是不是啊,我嫡親的大侄女?再說,我這是愛稱,小雜種啦,小鼈蛋啦,小兔崽啦,小畜生啦,都是愛稱,小雜種,走過來!”母親的大姑姑吼叫着。
我轉過身,雙腿顫抖着,望着母親淚水盈眶的臉。
“金童,我的乖兒子!”母親伸出雙臂,召喚着我。
我撲向母親的懷抱。
我會走了。
母親緊緊地抱着我,喃喃地說:“我的兒會走了,我的兒會走了。
” 母親的大姑姑嚴肅地說:“兒女就是一群鳥,該飛的時候,留也留不住。
你呢?我是說他們都死了你怎麼樣呢?” 母親說:“我挺好。
” 老婦人高聲說:“好就好,凡事住天上想,往海裡想,最不濟也往山上想,别委屈自己。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母親回答說:“我明白。
” 告别的時候,老婦人問:“你婆婆還活着嗎?” 母親說:“活着,在驢屎裡打滾。
” 老婦人道:“這個老東西,強梁了一輩子,想不到落了這麼個下場!” 如果沒有母親與她的大姑姑這次密談,我不可能在七個月時便能行走,母親也不可能有興緻帶我們去大街上觀燈,那樣我們隻能過一個索然無味的元宵節,那樣我家的曆史有可能不是目前這樣子。
大街上人很多,但似乎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
人與人之間洋溢着安定團結的氣氛。
很多的孩子,提着噼噼哩哩滴火花的金老鼠屎,在人縫裡鑽來鑽去。
我們在福生堂大門前停住,觀賞着大門兩側那兩個龐然的大燈籠。
燈籠暧昧的黃光映照看大門額頭上懸挂着的金字匾額。
福生堂大門洞開,深深的庭院裡燈火通明,傳出一陣陣的喧嘩。
大門外聚集着很多人,袖着手,靜靜地立着,像等待着什麼。
多嘴多舌的三姐上官領弟問身邊的人:“大叔,這裡要施粥嗎?”那人不置可否地搖搖頭。
身後一個人道:“姑娘,臘八節才施粥呢。
”三姐回頭問:“不施粥在這幹什麼?”那人道:“要演文明戲呢,聽說是從濟南府搬來的名角。
”二姐還要絮叨,被母親捏了一把。
終于,福生堂大院裡走出了四個人,每人手裡握着一根高竿,竿梢上挑着四個黑乎乎的鐵家夥,鐵家夥噴吐着灼目的火苗,照耀得大門前亮若白晝,不,比白晝還亮。
離福生堂大院不遠處,教堂的破爛鐘樓上栖息着的野鴿子驚慌地飛騰起來,在白光裡咕咕鳴叫着飛過,飛到黑暗裡去。
人群裡有人高叫一聲:“瓦斯燈!”從此我們知道了這世界上除了豆油燈、洋油燈、螢火燈之外,還有這能把人眼照痛的瓦斯燈。
四個挑燈的黑大漢在福生堂大門前站成一個四角形,好像四根黝黑的柱子。
大門内又出來幾個人,扛着卷成圓筒狀的葦席,咋咋呼呼地走到四個挑燈人規範出來的寶地中間,使勁兒把席扔下,然後,解開束席繩,葦席便自動地展開。
,他們弓着腰,拽着席角,快速地挪動着黑色的、毛茸茸的小腿。
由于他們的腳步太快,也由于瓦斯燈光太強烈,使我們的眼睛出現重影,所以我們一緻地看到,那些扯着席子跑動的人,都生着四條以上的腿,腿與腿之間,還牽拉着一些透明發亮的蛛網狀的東西,由于這些東西的纏繞,他們的奔跑就好像在蛛網上做着無奈掙紮的小甲蟲。
席子鋪好後,他們直起腰來,對着觀衆亮了一個相。
他們的臉上,塗抹着一道道油彩,好像一塊塊新鮮斑斓的獸皮。
有的像豹子皮,有的像花鹿皮,有的像猞猁皮,有的像在廟裡偷食供果的花面獾的皮。
然後他們便跑兩步退一步似的蹿回福生堂大門裡去了。
在四盞瓦斯燈嗤嗤的噴氣聲中,我們靜靜地等待着,嶄新的葦席也在靜靜地等待。
四個高舉燈竿的黑漢,變成了四塊黑色的石頭。
一陣鑼響,抖擻起了我們的精神,所有的目光都射向大門裡邊,但都被那鑲着鬥大福字的白色影壁牆擋住。
我們等待了仿佛半輩子,司馬亭——福生堂大掌櫃、大欄鎮原鎮長、現維持會長——哭喪着臉出了場。
他提着那面飽受打擊的銅鑼,仿佛極不情願地敲着鑼繞場轉了一周。
然後站在席地中央,對着我們說:“各位鄉黨,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姊妹們,俺兄弟扒鐵橋打了勝仗,好消息傳遍了四面八方,七大姑八大姨都來祝賀,送來了嘉獎令二十多張。
為慶祝這一個特大勝利,俺兄弟請來了戲子一幫。
他自己也将要粉墨登場,演一出新編戲教育鄉黨,元宵節不能忘英勇抗戰,決不讓小鬼子占我家鄉。
司馬亭是一個中國男兒,決不再當這維持會長!鄉黨們,咱是中國人,不侍候日本人這幫狗娘養的。
” 說完這段合轍押韻的話,他對着觀衆鞠了一躬,提着鑼往回跑,與正從大門裡走出來的胡琴師、橫笛手、琵琶匠撞在一起。
音樂師們挾着樂器,提着闆凳上場。
樂師們坐在席邊,吱吱呀呀地調弦,以橫笛手吹出的兩個音符為基準。
高的往下落,低的往上擰。
胡琴、琵琶、橫笛,統一在一起,編織成一根均勻的三股繩,編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