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軍中二楊首戰烏江 “猴兵猴将”遍地煙槍
關燈
小
中
大
實在對不起,我們還是在越城嶺見過面的,忙着吵架去了。
”毛澤東的“吵架”是随口說出的,意在表示一個謙意。
豈料董必武逮住便問道:“潤之呀,你們的架吵完了沒有呢?”毛澤東竟一時惶然,不知如何作答為好,雖說3位老者都是黨内相當負責的人,但吵架的事終究是中央領導的事,深說不一定适當,淺說又似乎對幾位老者不尊重。
他隻好“嘿嘿”地笑了笑,說:“都是軍事方面的事,而且主要是轉移方向問題,吵一陣,少數服從多數,也就完了。
我還是政治局委員,不得不參加吵喽。
”董必武說:“我們今天就是想就黨内的吵架問題說說心裡想說的,算是給你主席彙報彙報思想。
你說你們吵架,我們3個老家夥也在一起沒少吵。
”毛澤東不禁愕然,問道:“你們也吵架了?”董必武說:“我們吵是吵,隻是不像你們那麼對着吵,而是越吵越是一個鼻孔出氣。
”毛澤東笑了,說:“那就不叫吵架了。
”謝覺哉說:“怎麼不叫吵啊,黨内的意見分歧嘛,就朝着不妥的意見吵嘛。
下邊還是請董老說說吧,他的話能代表我們3個人的意見。
” 董必武接着說了一篇不短的話,要是拿來作為一個會議的發言稿,也是足夠足夠的。
他說:“我看,你們的架還沒有吵完,還得要吵下去。
不過,像現在這個吵法:一件事情來了,吵一陣;另一件事情來了,又吵一陣。
恐怕不行。
吵出個好的結果倒也罷了,萬一又吵到邪路上去怎麼辦?我們現在還是困難重重啦,前頭的困難也不會少了,沒有一個正确的較為穩妥的中央領導,是不行的。
一個過湘江,一個過烏江,兩相比較,不是很清楚嗎?這當然可以說,這要歸功于你們的吵架,吵比不吵好,吵一吵,總會多少明辨一些是非,一些對與錯。
但是,為什麼非要通過吵架才能作出正确的決策呢?這就又有可琢磨的了。
我們3個覺得,要吵,就把問題吵透。
到底錯,錯在哪;對,對在哪。
話說白了,就是說,那個叫李德的不行,不能再讓他胡來了。
當然,說句良心話,也不能全怪他,人家一個外國人,他能知道中國多少事情呀?我到過歐洲,那裡的一些國家,就那麼一兩條河,一兩道山,那麼幾個平原。
中國太大了嘛!他知道中國的湘江是怎麼流的,烏江又是怎麼流的?江西、湖南是那個樣子,貴州、四川又是個什麼樣子?他心裡有數?不可能有數。
怪人家紙上用兵,他就那麼一張紙,他不紙上用兵怎麼用兵?問題是我們自己人。
有的人太年輕,又不大懂軍事這一套。
我不懂打仗,我就不敢去當什麼師長團長,連個營團的黨代表我都不敢去當。
說這麼多,就是這麼一個建議,中央有工夫吵架的時候,是不是把問題再吵透一點,解決得好一點。
說完了,牢騷話不少,冒昧之處,請政治局毛委員見諒。
” 董必武的這一席話,在毛澤東心裡湧起了陣陣熱浪,臉也覺得燒呼呼的。
他深深感覺到了“三老”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他剛想說點什麼,謝覺哉又補了幾句:“潤之呀,我們的話不能說不是大膽的吧,要擱到前朝,是要觸怒龍顔的。
有什麼法子呢,情況是這麼緊急。
借用馬克思的一句話:說了,便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反正,我們幾個,都是50好幾快60的人了,能不能走完前面的路,還難得說。
但是,我們幾個人走不完這條路是小事,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革命,得走到頭呀!” 毛澤東的眼淚都要淌出來了,說:“董老,謝老,徐老,我謝謝你們對我毛澤東的信任和愛護,你們是我們黨裡可敬可幸的老同志,你們永遠是我的長者,我的老師……說到當前的中央領導,你們說得對,是還有些需要深入讨論的問題,特别是軍事問題,目前的争論還隻是停留在一些情況的處置方法上。
其實,分歧不隻是方法上的,戰術上的,而是有根本意義上的分歧。
我所以強調要在軍事問題上,在作戰指揮上,弄清是非,是因為這是我黨當前最迫切的問題,生死存亡的問題。
至于什麼時候坐下來再深加讨論,黎平會議已有議案,在适當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轉移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我想,到遵義以後也許會有這麼一個機會,這當然還要看中央其他同志的意見怎麼樣。
總而言之,天地玄黃,事物變化中的轉機總會有的。
一個人可能一直糊塗下去,一個集體,一個黨,特别是我們這個經過近10年戰争考驗的黨,不可能一直糊塗下去。
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
征途漫漫,還望3位師長常提醒……” 董必武揚了揚手,不讓毛澤東再說下去。
3位老者都很高興,毛澤東明晰的思想和寬廣的襟懷給了他們很大的安慰。
董必武說:“有你這幾句話我們也就心安了。
好了,我們也不跟你和詩對句了,時間不早,你去看看子珍吧。
” 毛澤東告别時說:“董老,謝老,徐老,行軍中有什麼難處,可要找葉劍英同志呀,别不好意思。
” 徐特立把毛澤東推出門:“走走走,看看子珍去。
” -------- 注①鄧小平在江西被誣為“右傾”、“羅明路線”的代表,撤銷一切軍政職務,長征時隻是紅軍總政治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承辦《紅星報》,遵義會議時任黨中央秘書長。
注②西市、山西、西城,均為當時部隊代号。
”毛澤東的“吵架”是随口說出的,意在表示一個謙意。
豈料董必武逮住便問道:“潤之呀,你們的架吵完了沒有呢?”毛澤東竟一時惶然,不知如何作答為好,雖說3位老者都是黨内相當負責的人,但吵架的事終究是中央領導的事,深說不一定适當,淺說又似乎對幾位老者不尊重。
他隻好“嘿嘿”地笑了笑,說:“都是軍事方面的事,而且主要是轉移方向問題,吵一陣,少數服從多數,也就完了。
我還是政治局委員,不得不參加吵喽。
”董必武說:“我們今天就是想就黨内的吵架問題說說心裡想說的,算是給你主席彙報彙報思想。
你說你們吵架,我們3個老家夥也在一起沒少吵。
”毛澤東不禁愕然,問道:“你們也吵架了?”董必武說:“我們吵是吵,隻是不像你們那麼對着吵,而是越吵越是一個鼻孔出氣。
”毛澤東笑了,說:“那就不叫吵架了。
”謝覺哉說:“怎麼不叫吵啊,黨内的意見分歧嘛,就朝着不妥的意見吵嘛。
下邊還是請董老說說吧,他的話能代表我們3個人的意見。
” 董必武接着說了一篇不短的話,要是拿來作為一個會議的發言稿,也是足夠足夠的。
他說:“我看,你們的架還沒有吵完,還得要吵下去。
不過,像現在這個吵法:一件事情來了,吵一陣;另一件事情來了,又吵一陣。
恐怕不行。
吵出個好的結果倒也罷了,萬一又吵到邪路上去怎麼辦?我們現在還是困難重重啦,前頭的困難也不會少了,沒有一個正确的較為穩妥的中央領導,是不行的。
一個過湘江,一個過烏江,兩相比較,不是很清楚嗎?這當然可以說,這要歸功于你們的吵架,吵比不吵好,吵一吵,總會多少明辨一些是非,一些對與錯。
但是,為什麼非要通過吵架才能作出正确的決策呢?這就又有可琢磨的了。
我們3個覺得,要吵,就把問題吵透。
到底錯,錯在哪;對,對在哪。
話說白了,就是說,那個叫李德的不行,不能再讓他胡來了。
當然,說句良心話,也不能全怪他,人家一個外國人,他能知道中國多少事情呀?我到過歐洲,那裡的一些國家,就那麼一兩條河,一兩道山,那麼幾個平原。
中國太大了嘛!他知道中國的湘江是怎麼流的,烏江又是怎麼流的?江西、湖南是那個樣子,貴州、四川又是個什麼樣子?他心裡有數?不可能有數。
怪人家紙上用兵,他就那麼一張紙,他不紙上用兵怎麼用兵?問題是我們自己人。
有的人太年輕,又不大懂軍事這一套。
我不懂打仗,我就不敢去當什麼師長團長,連個營團的黨代表我都不敢去當。
說這麼多,就是這麼一個建議,中央有工夫吵架的時候,是不是把問題再吵透一點,解決得好一點。
說完了,牢騷話不少,冒昧之處,請政治局毛委員見諒。
” 董必武的這一席話,在毛澤東心裡湧起了陣陣熱浪,臉也覺得燒呼呼的。
他深深感覺到了“三老”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他剛想說點什麼,謝覺哉又補了幾句:“潤之呀,我們的話不能說不是大膽的吧,要擱到前朝,是要觸怒龍顔的。
有什麼法子呢,情況是這麼緊急。
借用馬克思的一句話:說了,便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反正,我們幾個,都是50好幾快60的人了,能不能走完前面的路,還難得說。
但是,我們幾個人走不完這條路是小事,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革命,得走到頭呀!” 毛澤東的眼淚都要淌出來了,說:“董老,謝老,徐老,我謝謝你們對我毛澤東的信任和愛護,你們是我們黨裡可敬可幸的老同志,你們永遠是我的長者,我的老師……說到當前的中央領導,你們說得對,是還有些需要深入讨論的問題,特别是軍事問題,目前的争論還隻是停留在一些情況的處置方法上。
其實,分歧不隻是方法上的,戰術上的,而是有根本意義上的分歧。
我所以強調要在軍事問題上,在作戰指揮上,弄清是非,是因為這是我黨當前最迫切的問題,生死存亡的問題。
至于什麼時候坐下來再深加讨論,黎平會議已有議案,在适當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轉移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我想,到遵義以後也許會有這麼一個機會,這當然還要看中央其他同志的意見怎麼樣。
總而言之,天地玄黃,事物變化中的轉機總會有的。
一個人可能一直糊塗下去,一個集體,一個黨,特别是我們這個經過近10年戰争考驗的黨,不可能一直糊塗下去。
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
征途漫漫,還望3位師長常提醒……” 董必武揚了揚手,不讓毛澤東再說下去。
3位老者都很高興,毛澤東明晰的思想和寬廣的襟懷給了他們很大的安慰。
董必武說:“有你這幾句話我們也就心安了。
好了,我們也不跟你和詩對句了,時間不早,你去看看子珍吧。
” 毛澤東告别時說:“董老,謝老,徐老,行軍中有什麼難處,可要找葉劍英同志呀,别不好意思。
” 徐特立把毛澤東推出門:“走走走,看看子珍去。
” -------- 注①鄧小平在江西被誣為“右傾”、“羅明路線”的代表,撤銷一切軍政職務,長征時隻是紅軍總政治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承辦《紅星報》,遵義會議時任黨中央秘書長。
注②西市、山西、西城,均為當時部隊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