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牽“牛鼻”三渡赤水河 毛澤東用兵真如神

關燈
話說蔣介石在南京得知遵、桐再度失守,損失王家烈的5個團,吳奇偉兩個師的主力,暴跳如雷,“國軍追擊以來之奇恥大辱!”他大罵了一通前線指揮官的“娘希屁”之後說:“王家烈倒還好說,我早就說過,他是抵擋不了竄匪的;可吳奇偉是怎麼搞的,把中央軍的臉丢盡了!要懲辦,懲辦!”何應欽和陳誠力勸委座“息怒”。

    何應欽說:“江西這股匪衆,有朱、毛率領,他們在軍事上的詭秘之道,我們都是知道的。

    常言道,勝敗者,兵家常事。

    再說,薛、吳率部征戰數千裡,又遠在不毛之地,戰場失利,當令其總結教訓,懲處将士,不可不慎,還望委座體恤前方。

    ”陳誠也說:“敬之兄言之甚是,倉促懲處薛、吳兩将,恐有長共匪志氣之虞。

    此次黔北失利,實因紮西地區圍堵不嚴所緻,使匪東竄得逞,襲我空虛,諸路縱隊又掉頭不及,使吳縱隊孤軍馳援,困難确是不少的。

    ”陳誠打住話,見委座默然,又道:“委座向來愛将如子,此次是不是就體諒他們。

    他們的立功機會還有的是。

    ”蔣介石歎息了一聲,像是吐出了胸中的火氣,說:“薛嶽是不是還是不理解我的意圖,覺得受制于龍雲,心有怨氣,吳奇偉也受他的影響,因而荒廢了軍事?那麼,宴道剛又是怎麼回事,要他專門跑一趟,把我的所思所慮告訴他們,難道連一語即可道破的話都不會講麼?”何應欽說:“我想不會的,委座。

    薛、吳、周三位,包括道之,我們都是了解的。

    誠如委座剛才所指,問題主要是出在王家烈身上,太昏庸無能,他要是守住婁山關,守住遵義,不就沒有這種事了?他哪怕再堅持一兩天,周縱隊趕了上來,吳縱隊也就不會吃這麼大的虧。

    ”蔣介石沉默了一會,從他的高靠背椅上站了起來,說:“叫你們這樣一說,對王家烈也不宜過急了。

    共匪不是還在貴州嗎?就這樣,損一将易,成一将難。

    暫不理會他們的失職之辱。

    都準備一下,明天去重慶。

    ” 3月2日,遵義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蔣介石連忙重返重慶。

    劉湘沒有到機場接駕,他在聽到風聲以後,連夜帶着人馬去了泸縣“川南剿總”司令部,實則躲風,卻說是去“查究”潘文華、郭勳祺,為什麼在赤水河方向沒有把“共匪”堵住,而讓其再度東竄黔北。

    當楊芳毓在機場為劉湘面陳行蹤時,蔣介石說:“算了算了。

    川軍在赤水河方面沒有把共匪堵住,是一個失策,但也未必需要查究什麼嘛。

    川軍的江防守得不錯的,郭勳祺土城一仗也是打得好的,倒是黔軍和中央軍方面……”下面的話他沒有說,隻是搖了搖頭。

     蔣介石進到黃山修飾一新的官邸歇息下來,賀國光便遞上從貴州發來的兩份電報。

    原來賀國光在得到委座在南京發火的消息後,他也害怕委座遷怒于他。

    他是代表委座在臨近前線的重慶協調“剿匪”軍事的,遵義大敗,他不是也該吃家夥麼?也就樂得把王家烈拉出來作抵擋。

    正好,王家烈的兩份電報到了。

    一份是王家烈指使貴州紳商各界和各“民衆團體”,向蔣介石和各省軍界頭目劉湘、龍雲、何鍵、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發出的告急求援電。

    電文說:“赤匪回竄黔北,桐梓、遵義失陷,黔軍連日決戰,傷亡甚重,退往鴨溪、新場方面,集中待援。

    國軍亦一部失利,退守烏江南岸。

    情勢緊張,拟懇令饬剿匪各軍,不分畛域,趕速就近推進,合圍痛剿。

    ”另一份是王家烈自己的請罪電。

    電文說:“殘匪回竄,黔當其沖。

    烈守土之任既疏,追剿之資未竣,責無旁貸,罪何可逭。

    請鈞座明令議處,以申法紀。

    ”蔣介石看了電報,喜怒難辨,說:“王家烈倒還有些自知之明。

    傳我的命令!”他當即口述了一紙通令:“本委員長已進駐重慶。

    凡我駐川、黔各軍,概由本委員長統一指揮;如無本委員長命令,不得擅自進退,務期共同完我使命。

    ”賀國光一頭大汗抹去,說:“委座親臨前線,剿匪軍事定開新的局面,共匪滅期到矣。

    ” 第二天,蔣介石馬不停蹄地召開駐川行營參謀團會議。

    會議就黔省“剿匪”軍事部署問題,由陳誠根據他的意圖提出預案,讨論後,由蔣介石作最後的決定。

    他在會上說:“朱、毛股匪再度東竄,顯然是因為長江過不去,隻好把目标再轉向烏江東岸,圖與蕭、賀合股。

    為此,我們要搞個一攬子計劃。

    請注意!”他一邊在圖上指劃着一邊說:“何鍵的53師,吳奇偉的兩個師,徐源泉的一師兩旅,加上黔軍一部,在烏江沿岸嚴密布防,阻敵東進。

    臨敵周圍,孫渡的6個旅駐防黔西、大定、畢節一線,周渾元縱隊布防長幹山、壇廠、魯班場一線,王家烈還有幾個團,集結打鼓新場一線,堵敵西進;吳奇偉的另兩個師集結于鎮西衛、修文、息烽、刀把水、大渡口一線,防敵南出;郭勳祺的3個旅向桐梓、遵義推進,堵敵北上。

    這就是下一步的計劃。

    東西南北,近50萬作戰部隊,加上各地民團,70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