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會師陽泉
關燈
小
中
大
建安四年(199年),對于淮南一帶的百姓來說,是一個難以忘懷的年月,從年初的頻頻戰亂到年末的安甯詳和,其中的變化如不親身體會,是很難有真實的感觸的。
笑聲重新在壽春的街頭響起,這是叫賣的小販與客人在說笑着,他們臉上皆洋溢着幸福的笑意,這一種發自内心的笑容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壽春,這座荒廢多時的城池在九江郡守劉馥、破虜中郎将張遼的治理下,正逐漸開始恢複昔日的繁華,最近的這二個月,因為徐州的戰亂,從北方逃荒來的百姓越來越多,精壯勞力的增多為劉馥在冬季休整芍陂渠提供了人力保證。
淮水源出于綿綿群山之間,依靠的是股股山泉的彙流滋潤,而它的支流則沒有這麼幸運,淝水依靠的是芍陂這座湖泊的接濟,而一旦遭遇天荒年景,芍陂或是幹涸,或是澇災,使得淮南一帶的收成都會大打折扣。
高寵用劉馥來擔任九江郡守這個要職看重的是劉馥治理地方的能力,一年前,劉馥任合肥太守時,政績突著,他一面集中民力修建堅城,一面讓屯田軍民開挖溝渠,把施水與淝水兩條不同的水系溝通,從而在枯水期能使巢湖的水北流到缺水的淮水流域,而在豐水期也能讓排洩不暢的淮水多了一條入海的通道。
這些措施的實行為淮南一帶的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他把這一套成功的經驗運到了芍陂,目的就是要把淮水以南建成繼吳郡、丹楊之後的又一個糧倉。
與劉馥一道治理淮南的還有一批年輕有為的官員,他們都是在揚州首次州試中湧現出來的俊秀,其中最優秀的幾個被慧眼識人的魯肅選派到了揚州屏障——九江郡,他們中能力最強的有二個,一個是陳郡陽夏人何夔,另一個是東莞人徐奕,這二人一到壽春,就被劉馥任命為臨淮令和曲陽令,擔負起治理一方的重任。
論及貢獻,劉馥、何夔、徐奕這些人并不比那些在前方領兵打仗的将領差多少,正是劉馥等一大批地方官吏的共同努力,才使得原本底子薄弱的江東有足夠的糧草和給養維持一波又一波的戰事。
這些年來,文武并重一直是高寵選用人才的尺度标準,武能護土,文能興邦,兩者缺一不可,與根基雄厚的中原、河北、荊州相比,江東被視為偏僻的不毛之地,高寵立足這裡,除了墾荒種谷發展經濟外,還必須有包容萬物的氣度和胸襟。
何夔是科考第一期的頭名,當初在讨論誰為第一時,有人指出何夔與袁家有姻親關系,取之不妥,對此,高寵聽罷一笑了之,何夔是何夔,袁氏是袁氏,若僅為這個原因而放棄一個良才,高寵覺得太過荒唐可笑。
破虜中郎将是高寵升任揚州牧後加封張遼的官職,在太史慈、徐盛等将領先後被調往江夏一線後,張遼已成為了高寵軍在淮南的最大的軍事将領。
面對空虛的淮水平原,張遼知道自已肩上的擔子。
他與高順一起重新招募了二千兵士補充了陷陣營、雁北騎的損失兵力,這些新兵在高順嚴格的訓練下,戰鬥力和陣法熟煉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唯一缺少的就是實戰的鍛煉。
高順的傷勢已基本痊愈,與身體上的外傷相比,他心理的瘡傷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複,與正當壯年的張遼不同,年近四旬的高順對于官場上的名利已經看得很淡,年輕時的渴望和沖動消褪後,高順追求的隻是一份忠義和責任。
對于這個人人瘋狂的亂世,他早已沒有什麼留巒,即便是交情深厚的張遼來勸谏,高順都沒有改變心志。
但是,那一天,揚州牧高寵來到病榻前,卻說了這麼一句話:“将軍執意赴死,寵不相攔,隻不過将軍死後見着溫侯,待問起:吾之妻女何人照應,将軍該如何回答?” 若真有生死輪回,見着溫侯該如何作答,高順不知道,這個叫同是姓高的年輕人用他敏銳的目光洞察着一切,他隻用短短一句話就擊中了高順的弱點。
是的,主公呂布雖然不在了,但貂蟬和呂姬還在,所以,高順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用自己的餘生來呵護曆經坎呵的貂蟬母女。
劉馥治政、張遼治軍,這樣的配備在高寵西征江夏之後是必須的,而在他們的後方,廣陵太守陳登可倚之為援,因此,雖然淮南的軍隊不是很多,但這也足以震懾住那些心有
笑聲重新在壽春的街頭響起,這是叫賣的小販與客人在說笑着,他們臉上皆洋溢着幸福的笑意,這一種發自内心的笑容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壽春,這座荒廢多時的城池在九江郡守劉馥、破虜中郎将張遼的治理下,正逐漸開始恢複昔日的繁華,最近的這二個月,因為徐州的戰亂,從北方逃荒來的百姓越來越多,精壯勞力的增多為劉馥在冬季休整芍陂渠提供了人力保證。
淮水源出于綿綿群山之間,依靠的是股股山泉的彙流滋潤,而它的支流則沒有這麼幸運,淝水依靠的是芍陂這座湖泊的接濟,而一旦遭遇天荒年景,芍陂或是幹涸,或是澇災,使得淮南一帶的收成都會大打折扣。
高寵用劉馥來擔任九江郡守這個要職看重的是劉馥治理地方的能力,一年前,劉馥任合肥太守時,政績突著,他一面集中民力修建堅城,一面讓屯田軍民開挖溝渠,把施水與淝水兩條不同的水系溝通,從而在枯水期能使巢湖的水北流到缺水的淮水流域,而在豐水期也能讓排洩不暢的淮水多了一條入海的通道。
這些措施的實行為淮南一帶的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他把這一套成功的經驗運到了芍陂,目的就是要把淮水以南建成繼吳郡、丹楊之後的又一個糧倉。
與劉馥一道治理淮南的還有一批年輕有為的官員,他們都是在揚州首次州試中湧現出來的俊秀,其中最優秀的幾個被慧眼識人的魯肅選派到了揚州屏障——九江郡,他們中能力最強的有二個,一個是陳郡陽夏人何夔,另一個是東莞人徐奕,這二人一到壽春,就被劉馥任命為臨淮令和曲陽令,擔負起治理一方的重任。
論及貢獻,劉馥、何夔、徐奕這些人并不比那些在前方領兵打仗的将領差多少,正是劉馥等一大批地方官吏的共同努力,才使得原本底子薄弱的江東有足夠的糧草和給養維持一波又一波的戰事。
這些年來,文武并重一直是高寵選用人才的尺度标準,武能護土,文能興邦,兩者缺一不可,與根基雄厚的中原、河北、荊州相比,江東被視為偏僻的不毛之地,高寵立足這裡,除了墾荒種谷發展經濟外,還必須有包容萬物的氣度和胸襟。
何夔是科考第一期的頭名,當初在讨論誰為第一時,有人指出何夔與袁家有姻親關系,取之不妥,對此,高寵聽罷一笑了之,何夔是何夔,袁氏是袁氏,若僅為這個原因而放棄一個良才,高寵覺得太過荒唐可笑。
破虜中郎将是高寵升任揚州牧後加封張遼的官職,在太史慈、徐盛等将領先後被調往江夏一線後,張遼已成為了高寵軍在淮南的最大的軍事将領。
面對空虛的淮水平原,張遼知道自已肩上的擔子。
他與高順一起重新招募了二千兵士補充了陷陣營、雁北騎的損失兵力,這些新兵在高順嚴格的訓練下,戰鬥力和陣法熟煉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唯一缺少的就是實戰的鍛煉。
高順的傷勢已基本痊愈,與身體上的外傷相比,他心理的瘡傷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複,與正當壯年的張遼不同,年近四旬的高順對于官場上的名利已經看得很淡,年輕時的渴望和沖動消褪後,高順追求的隻是一份忠義和責任。
對于這個人人瘋狂的亂世,他早已沒有什麼留巒,即便是交情深厚的張遼來勸谏,高順都沒有改變心志。
但是,那一天,揚州牧高寵來到病榻前,卻說了這麼一句話:“将軍執意赴死,寵不相攔,隻不過将軍死後見着溫侯,待問起:吾之妻女何人照應,将軍該如何回答?” 若真有生死輪回,見着溫侯該如何作答,高順不知道,這個叫同是姓高的年輕人用他敏銳的目光洞察着一切,他隻用短短一句話就擊中了高順的弱點。
是的,主公呂布雖然不在了,但貂蟬和呂姬還在,所以,高順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用自己的餘生來呵護曆經坎呵的貂蟬母女。
劉馥治政、張遼治軍,這樣的配備在高寵西征江夏之後是必須的,而在他們的後方,廣陵太守陳登可倚之為援,因此,雖然淮南的軍隊不是很多,但這也足以震懾住那些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