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長遠之慮

關燈
帥的子侄輩,剩下的四分之一從普通百姓和南渡流民中召收的庶民子弟。

     天威一詞,意思便是天朝威儀不可侵犯,可惜,自黃巾亂起以來,漢室的威嚴早就被一次次的戰火所踐踏,如今的皇帝更是被割據的強豪挾來挾去,已然成為了被利用來讨伐敵對勢力的工具。

     早在漢武元朔元年,雄才偉略的漢武帝便下了一道“興廉舉孝”的诏書,宣布不講出身門第,“唯才是舉”,并把它制度化,哪級官吏“不舉孝、不察廉”就免職罷官。

    但随着漢王朝的衰落和宦官外戚的奪權,各級官僚豪強為擴張自已的勢力,極力推行愚民政策,以加強對百姓的控制,至漢末時以“德行”和出身門第晉官舉廉仍是主流,能接受文化教育的,也大多是士族子弟,一般庶民百姓很難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種情況,就是在光武中興之時也不過是稍有所改善,待到了靈帝即位時,用人首先是看重資曆,擔任一定的官職還要有相應的财産标準,買官賣官之風盛行,凡是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吏,都可以保舉自己的子弟做官,這種看似公平的推舉孝廉的體制,直接的後果是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并影響到了人才的崛起。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巾之亂之所以能擁有摧毀漢王朝的力量,與生活在社會中下層,不甘沒落無名的庶民支持是分不開的,參加黃巾起義的人員中除了最底層的佃農、奴仆外,還有出身貧寒的文人志士。

     既然朝廷黑暗,沒有了向上的途徑,唯一的選擇也隻有反抗。

     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即便是從軍行伍,我也立下過戰功,但卻因為家奴的身份,受到張英等人的歧視,在劉繇處也長久得不到重用。

     如今,我雖然占了豫章,但兵微将寡,說句不好聽的話,是一兩員将、七八個人,如果我僅僅滿足于從世族子弟中錄用人才,最後的結果難免是人才凋零,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

     有道是英雄莫問出處! 若要成就大事,當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我早有心籌建一所專門培養人才的學校,隻是礙于戰事吃緊,脫不出身,手下有限的幾個将領如太史慈、華歆、劉晔、甘甯又都有重要的任務在身,所以才遲遲未能有所動作。

     現在顧雍等人的到來,使我如虎添冀,底氣也慢慢足了起來。

     而且豫章眼下暫無戰事,我正好可以靜下心來抓一下後備人才的培養。

     學府将分為十個班,每班五十人,一年級主要是學習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如《詩經》、《論語》、《孫子兵法》等;二年級将根據學生的各課成績,分成文、武兩科,文科主修商業、法令、典農等内政事務,武科主修武藝、謀略、行軍、布陣、軍演等戰事;三年級則是對學生文武能力進行綜合評定,測試其融會彙通的程度,并在實習中選拔優秀人才。

     第一批新生中,出身世族的占了一半多,這主要考慮到世家子弟接受過基礎的文化教育,起點比貧寒人家的高,而且我現在還需要豪族宗帥的支持;另外,讓山越諸部選拔子弟參加軍校,既可以從異族中發現人才,又可加深我與越族後代的感情。

     而留給庶民的名額雖然不多,但我想對于因出身卑微,苦無建功立業機會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這第一批的五百個少年,雖然一時尚不能派上用場,不過若傾力培養,那麼不消幾年,就将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他們正處在樹立志向的時刻。

     在今後的三年裡,陪伴他們的将是榮譽、忠誠和信念。

     他們所要做的,隻有一件事。

     那就是證明自已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