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郤月大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會被眼前的這面火紅旌纛覆蓋。
“别讓蔡瑁跑了!”周圍呐喊聲此起彼伏。
蔡瑁已撤下中軍旌旗,為了逃命,這個時候已顧不得什麼尊嚴和身份了,隻要能遁入到潰敗的亂軍之中,高寵要尋找起來并不容易。
戰至辰巳時相交,漢陽大戰最終接近了尾聲,荊州殘兵被太史慈、黃忠、陸遜、蘇飛四路人馬徹底分割開來,分成了四塊,這四塊殘兵既不能逃跑,又無法與其它殘敵取得聯系,隻能孤零零的獨自戰鬥,覆亡對于他們來說,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首先被殲滅的是退往岸上的張允水軍餘部,不擅陸戰的他們在登岸之後即遭到黃忠的當頭一擊,加之主将張允率先逃得不知去向,這一部殘兵被黃忠一通殺戳,隻剩下幾十個傷兵躺倒在地上呻吟,其餘的盡數被殲。
其後的戰局已經沒有了一點懸念,盡管心有不甘的荊州士卒還在垂死反擊,但他們無意義的徒勞已不能改變整個戰役的反敗了。
高寵伸手輕撫向烈焰的頸項,奔跑過後的戰馬通體是汗,摸上去滑膩膩的,這匹火紅的坐騎曾背着高寵在荠州口一戰中逃出生天,而今時過境遷,高寵也迎來了揚眉吐氣的這一天。
到了午時的時候,戰場上零星的抵抗也告不再,一路潰敗的荊州兵從漢陽往沔陽方向逃竄,黃忠、陸遜、太史慈等合力追殺,最終以損失一千人馬的代價,取得了斬獲敵首三千八百餘,俘虜敵卒過萬的輝煌戰果。
此時,重新進駐沔陽的劉表正指揮諸軍圍剿向東而去的周瑜軍,聽到蔡瑁大敗的消息,幾乎傩倒于地,幸有蒯越、傅巽、向朗等将領勸解,才鎮定下心神。
十二月六日,劉表将指揮權交與蒯越,以養病為由回歸襄陽,時荊州軍雖遭慘敗,但除蔡瑁一軍外,其餘蒯越、向朗、蔡中諸部實力未損,聚合起來沔陽守軍也有近二萬餘人,與此同時,從襄陽、宜城等地緊急征調的援軍正向沔陽趕來,高寵見敵勢猶存,遂命追擊的諸軍回師漢陽,暫作休整。
震懾于高寵摧枯拉朽般的攻勢,巴陵的文聘于十二月七日率軍退往江陵,從而為甘甯南入雲夢澤讓開了通道。
漢陽大戰是高寵與劉表繼江夏之戰後的又一次較量,高寵在相當不利的情況下,戰事初期以低姿态防禦為主,并出奇不意以偏師分兵擾敵後路,從而得以将占盡優勢的荊州軍拖住,直至最後拖垮,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作為偏師的周瑜軍,還是擔負正面抵禦重任的陸遜、黃忠,都表現出了對高寵無比的信心。
這一種信任既出自他們内心的擁戴,又有一份真摯敬重的情誼。
盡管高寵在實地上沒有取得多大的利益,但潛在的收益卻是不足忽視的,首先,劉表在這一戰後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對重奪入荊要沖——江夏他已沒有信心;其次,文聘棄守巴陵,使得江夏、荊南兩塊戰場上作戰的高寵軍有可能連成一片,也為長沙以南的呂範、李通部揮師北上掃清了道路;再次,高寵通過占領江夏郡,可以逐步收攏荊州民心,招募荊州有志之士為己所用,從而為下一步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在高寵收到所有這些期望的好處的同時,他還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周瑜偏師在竟陵以東遭到敵将魏延、蔡中的聯合追剿,在苦戰無路的情況下,周瑜率部遁入衡山(今大别山),至今無有音訊。
“若公謹、文響、承淵有失,我即便空得江夏,複有何用?”得到這個消息時,高寵不禁仰天長歎。
得一地易,謀一将難,而求一帥才則難上加難。
當日周瑜謀劃偏師奇襲時,行軍以險聞名的高寵心頭就隐隐有過憂慮,可是,他當時沒有别的選擇,而私底下他也存着一絲僥幸。
“别讓蔡瑁跑了!”周圍呐喊聲此起彼伏。
蔡瑁已撤下中軍旌旗,為了逃命,這個時候已顧不得什麼尊嚴和身份了,隻要能遁入到潰敗的亂軍之中,高寵要尋找起來并不容易。
戰至辰巳時相交,漢陽大戰最終接近了尾聲,荊州殘兵被太史慈、黃忠、陸遜、蘇飛四路人馬徹底分割開來,分成了四塊,這四塊殘兵既不能逃跑,又無法與其它殘敵取得聯系,隻能孤零零的獨自戰鬥,覆亡對于他們來說,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首先被殲滅的是退往岸上的張允水軍餘部,不擅陸戰的他們在登岸之後即遭到黃忠的當頭一擊,加之主将張允率先逃得不知去向,這一部殘兵被黃忠一通殺戳,隻剩下幾十個傷兵躺倒在地上呻吟,其餘的盡數被殲。
其後的戰局已經沒有了一點懸念,盡管心有不甘的荊州士卒還在垂死反擊,但他們無意義的徒勞已不能改變整個戰役的反敗了。
高寵伸手輕撫向烈焰的頸項,奔跑過後的戰馬通體是汗,摸上去滑膩膩的,這匹火紅的坐騎曾背着高寵在荠州口一戰中逃出生天,而今時過境遷,高寵也迎來了揚眉吐氣的這一天。
到了午時的時候,戰場上零星的抵抗也告不再,一路潰敗的荊州兵從漢陽往沔陽方向逃竄,黃忠、陸遜、太史慈等合力追殺,最終以損失一千人馬的代價,取得了斬獲敵首三千八百餘,俘虜敵卒過萬的輝煌戰果。
此時,重新進駐沔陽的劉表正指揮諸軍圍剿向東而去的周瑜軍,聽到蔡瑁大敗的消息,幾乎傩倒于地,幸有蒯越、傅巽、向朗等将領勸解,才鎮定下心神。
十二月六日,劉表将指揮權交與蒯越,以養病為由回歸襄陽,時荊州軍雖遭慘敗,但除蔡瑁一軍外,其餘蒯越、向朗、蔡中諸部實力未損,聚合起來沔陽守軍也有近二萬餘人,與此同時,從襄陽、宜城等地緊急征調的援軍正向沔陽趕來,高寵見敵勢猶存,遂命追擊的諸軍回師漢陽,暫作休整。
震懾于高寵摧枯拉朽般的攻勢,巴陵的文聘于十二月七日率軍退往江陵,從而為甘甯南入雲夢澤讓開了通道。
漢陽大戰是高寵與劉表繼江夏之戰後的又一次較量,高寵在相當不利的情況下,戰事初期以低姿态防禦為主,并出奇不意以偏師分兵擾敵後路,從而得以将占盡優勢的荊州軍拖住,直至最後拖垮,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作為偏師的周瑜軍,還是擔負正面抵禦重任的陸遜、黃忠,都表現出了對高寵無比的信心。
這一種信任既出自他們内心的擁戴,又有一份真摯敬重的情誼。
盡管高寵在實地上沒有取得多大的利益,但潛在的收益卻是不足忽視的,首先,劉表在這一戰後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對重奪入荊要沖——江夏他已沒有信心;其次,文聘棄守巴陵,使得江夏、荊南兩塊戰場上作戰的高寵軍有可能連成一片,也為長沙以南的呂範、李通部揮師北上掃清了道路;再次,高寵通過占領江夏郡,可以逐步收攏荊州民心,招募荊州有志之士為己所用,從而為下一步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在高寵收到所有這些期望的好處的同時,他還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周瑜偏師在竟陵以東遭到敵将魏延、蔡中的聯合追剿,在苦戰無路的情況下,周瑜率部遁入衡山(今大别山),至今無有音訊。
“若公謹、文響、承淵有失,我即便空得江夏,複有何用?”得到這個消息時,高寵不禁仰天長歎。
得一地易,謀一将難,而求一帥才則難上加難。
當日周瑜謀劃偏師奇襲時,行軍以險聞名的高寵心頭就隐隐有過憂慮,可是,他當時沒有别的選擇,而私底下他也存着一絲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