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蒸蒸日上

關燈
去向魯肅報告。

    魯肅與諸将商議,部将甘甯說:“這件事不煩調動大軍,交給我應對好了。

    我手下有三百人,再給我補充五百人,在湖畔結營。

    關羽必然不敢涉水,如果他涉水而來,就要被我擒獲。

    ” 于是魯肅選擇了一千精兵,補充了甘甯的隊伍。

    夜裡,甘甯在湖畔結營以待。

    命士兵們點起篝火,高聲地唱着各種民歌小調。

    關羽在對岸看見北方火光燭天,聽到人聲嘈雜,知道東吳方面已有戒備,便沒敢渡水。

    第二天,把大軍移至湖邊結營。

    這片淺濑,後來人稱“關羽濑”。

     呂蒙的身體本來就很虛弱,近來因為軍情緊急,長途奔波,心力交瘁,到益陽不久,就卧床不起了。

    魯肅每天為他求醫問藥,照顧他的起居,勤加省視和撫慰。

     過了幾天,呂蒙的病情大有好轉,能夠拄着竹杖巡視軍營了,他聽說關羽率領三萬大軍,在湖的南岸結營,日夜操練,鼓角之聲時有所聞,大有咄咄逼人之勢,他的心情很不平靜,便想去找魯肅商讨一下對策。

    于是命衛士牽過馬來,在衛士的攙扶下,艱難地上了馬,在十幾名親兵的護衛之下,緩緩地走了幾裡路,到了魯肅的大帳。

     進帳之後,魯肅一見呂蒙,驚訝地說:“子明,你怎麼來了?病情稍有好轉,應該好好休息才是。

    ” 呂蒙随随便便地找個地方坐下,有氣無力地說:“關雲長的三萬大軍,在水一方,咄咄逼人;劉玄德親率五萬大軍駐紮在公安,随時都有可能移師南下,我軍正處在南北夾擊的威脅之下,我怎能安心養病呢?” 魯肅說:“子明,我們不能單純地考慮孫、劉兩家在荊州地區的磨擦,而要縱觀時局的走向。

    曹孟德在西線,親自率兵自陳倉出散關,攻殺了氐王窦茂,他的目的很明顯,不過是為進軍漢中掃清道路而已。

    一旦曹孟德從張魯手中奪取了漢中,那就猶如為虎添翼,他的軍事野心必然更加膨脹,不但劉玄德的西蜀受到威脅,我方的合肥、濡須等防線也必然要再度吃緊。

     “近一個時期以來,孫、劉兩家為了争奪荊州,鬧得沸沸揚揚,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這對雙方都不利,隻是對曹孟德有利罷了。

    在孫、劉、曹三方鼎立的形勢下,孫、劉的力量都不能與曹操相抗衡,隻有雙方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曹操,才是上策。

    所以我一向主張,孫、劉兩家應該和平相處,最好不要以兵戎相見。

    ” 呂蒙說:“可是,也應該看到,劉備的強大,對我們也是個威脅啊。

    如今他已經跨有荊、益,快要成為第二個曹操了。

    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隻有從他手裡奪取荊州,才可以打破這種不平衡的局面啊!” 呂蒙一提起荊州,魯肅不禁歎口氣說:“唉,若說這荊州之事,我還背着黑鍋呢!周公瑾謝世之後,我領了他的兵,駐守江陵。

    是我建議至尊,把南郡借與劉備的,至今至尊還在埋怨我,說主張把荊州借與劉備,是我的一短。

    可是從那時的形勢看,我們在大江防線上兩面受敵,隻有把南郡借給劉備,才使我們減輕了軍事壓力,有利于整個長江防線的鞏固,有利于抗擊虎視眈眈的曹孟德啊!” 呂蒙說:“彼一時也,此一時也。

    從今天的形勢看,劉備占有了益州,卻賴着不還荊州,就應該和他用武力說話。

    ” 二人正在談話,忽聽外面人聲嘈雜,魯肅向外面喊道:“什麼事?” 外面喊道:“衆将求見!” 魯肅喊道:“那就都請進來吧!” 衆将蜂湧而入,為首的是偏将軍潘璋、蕩寇中郎将淩統。

     魯肅請大家坐下,然後問道:“大家有什麼事要談?“潘璋氣沖沖地說:“劉備借荊州不還,還派關羽耀兵益陽。

    關羽在對岸陳兵列陣,每日鼓角相聞,實在是盛氣淩人。

    諸将都要求主帥趕快下令,與關羽決一死戰!“淩統也滿腔怒火地說:“我們都呆得不耐煩了,應該狠狠地教訓一下關羽,快下令吧!” 魯肅聽了二人的發言,慢條斯理地說:“難道諸位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話,‘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為之’,何況孫、劉兩家共拒曹操,有同盟之誼,更不能輕易地以兵戎相見了。

    如果雙方打得兩敗俱傷,豈非對曹操有利?” 潘璋問道:“那麼,依将軍之見,怎麼辦才好?” 魯肅看了呂蒙一眼說:“這不,我正和子明商量對策,你們就進來了。

    我打算過湖去與關羽談判,好生開導于他,盡量避免與他開戰。

    ” 潘璋說:“這可使不得!那關羽剛愎自用,驕縱狂妄,唯恐将軍此去會有危險。

    ” 魯肅說:“不妨事,我以言語開導于他,他未必敢把我怎麼樣。

    班超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淩統說:“何不邀請關羽到我們這邊來談判?” 魯肅說:“那樣的話,關羽未必肯來,還是我趨就于他吧!我隻身孤膽,大義凜然的氣魄,對他就是一個震懾。

    關羽也是一條硬漢子,還是很講義氣的,估計他不會有變。

    ” 盡管魯肅費盡了唇舌來闡明自己的主張,可是諸将自呂蒙、潘璋以下誰也不同意這麼幹。

     最後魯肅隻好說:“諸将不必多言,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

    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一部分人守營,一部分人随我與關羽會談。

    ” 諸将離開後,魯肅立刻給關羽寫了一封信,約定雙方人員在關羽的營前會談,命一名軍士坐船過湖,把信送入關羽營中。

    到了傍晚時分,這名軍士回來了,帶回關羽的回信,說是同意會談,明天在營前接待魯肅等一行人員。

     第二天,吃過了早飯,魯肅讓呂蒙等留守營盤,自己率領潘璋、淩統、甘甯等幾名将軍和五千人馬采取坐船,涉水等多種方式渡過了湖面,關羽率領廖化、趙累等幾名将軍早已在營前的一塊開闊的地面上坐好,身後百步之外有數千兵馬列陣以待。

     與會的将軍在腰間佩帶着一把單刀,手中别無其它武器,稱為“單刀會”,這都是昨天的書信中所約定的。

    魯肅也率領帶單刀的将軍們走上前來,軍隊也停留在百步之外。

     魯肅拱拱手說:“關侯與諸位将軍一向可好!魯肅這裡有禮了!” 關羽和諸将都站了起來,關羽拱手說:“魯将軍和諸将好!關某戎裝在身,未能遠迎,望乞恕罪!” 二人寒喧完畢,關羽及其手下的将軍都坐下,魯肅與諸将也都找一個合适的地方坐了下來。

     會談開始了,首先發言的是魯肅,他對關羽說:“孫劉兩家結盟,共拒曹操,多年來都是相安無事的,如今君侯為何興兵來犯益陽?” 關羽說:“子敬将軍之言差矣,隻因東吳侵奪我荊州三郡,我才帶兵來救。

    首先挑起戰端的是你們東吳,怎麼反而問起我來了?” 魯肅說:“荊州本是屬于東吳所有,當年是借與你家主公左将軍的。

    如今左将軍已經得了益州,理應歸還荊州。

    我東吳去收複荊州三郡,乃是物歸原主,怎麼反而說是侵犯?” 關羽說:“子敬将軍之言又差矣!當年烏林之役①,左将軍身在軍中,寝不脫甲,力破曹,豈能徒勞而沒有一塊土壤?荊州南三郡本是左将軍率領将士浴血奮戰、從曹孟德手中奪過來的,而東吳卻前來收回,這算是公道嗎?” 魯肅說:“不然,我最初和左将軍在長阪相見,那時左将軍的士卒不足一校②,計窮智竭,意志消沉,想要遠竄他鄉,并沒有占據荊州之心。

    我家主公憐憫他沒有立足之地,才毫無吝惜地把荊州借與了他,使你們君臣有了蔭庇之所而渡過了難關。

    如今左将軍卻心懷詭詐,背信棄義,竊據荊州的土地而不歸還,破壞了聯盟之好,這是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做出的事情,何況是統領衆人之主呢!我聽人說過,貪婪而抛棄信義,必然會成為緻禍的根由。

    足下身負重任,卻不能崇尚道義和明察時勢,枉圖倚恃疲弱之師而争強鬥勝。

    兵法有雲,‘師直為壯,曲為老’你們正是應了‘師曲為老’,怎麼會成功呢!” 正在魯肅侃侃而談的時候,關羽方面的将軍趙累突然站了起來,大聲地喊道:“土地這東西,誰有德就歸誰所有,有什麼常主呢!” 魯肅馬上聲色俱厲地喝叱趙累無禮,關羽覺得不好意思,站起來向趙累瞪了幾眼說:“這都是國家大事,你知道什麼!” 趙累隻好乖乖地坐下了。

     魯肅稍稍鎮定了一下,對關羽說:“如今我們兩軍對陣,劍拔弩張,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但兩家的要務在于協力抗曹,我們還是應該平心靜氣,引而不發為好。

    至于荊州之事,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

    ” 魯肅這麼一說,全場的氣氛立刻緩和下來。

    魯肅建議:雙方都把營寨後移三十裡,先不要輕易言戰,雙方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荊州的争端。

    關羽争強好勝,又自恃兵力甚衆,本不想響應魯肅的建議,但在場的廖化、趙累等将領都勸關羽做正面的響應,盡量避免大戰的爆發,關羽猶豫了良久,最後還是不太甘心地和魯肅達成了口頭的協議。

     “單刀會”以後,雙方的軍隊都按照約定後撤了三十裡,益陽上空密布的戰雲逐漸消散了。

    魯肅和關羽都派出信使把這次會談的情況向各自的主公做了報告,等待着指示。

     過了端午節,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起來了。

    在一個驕陽如火的日子,關羽坐在軍營前的一棵大榕樹下面乘涼,手裡拿着一把芭蕉扇扇着風。

    忽聽有人叫了一聲“君侯!”關羽擡頭一看,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從事馬良。

     關羽驚喜地說:“季常,你回來了?” “回來了!” “怎麼去得這麼久?快有一個月了吧!” “整整35天。

    我到了公安,向主公報告了‘單刀會’之事,主公很滿意,因為主公這時也正在考慮要與東吳和平解決荊州問題。

    ” “主公為什麼這樣考慮?” “時勢使然啊。

    主公聽說曹操進兵漢中,唯恐他有假虞滅虢之心,如果益州有失,則大事去矣。

    所以主公才想與東吳言和,以便回去保全益州,就派出使者去陸口見孫仲謀。

    ” “孫仲謀有所響應嗎?” “他也聽說曹操乘孫、劉兩家争奪荊州的時機,在合肥、濡須等地都增了兵。

    唯恐合肥和濡須有失,也願意與我方言和,所以就派諸葛子瑜到公安回訪,與主公談判荊州之事。

    ” “雙方談得怎麼樣?” “諸葛子瑜在公安呆了五、六天,雙方唇槍舌劍,經過艱苦的談判,終于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

    這不,我也随主公參加了談判,協議簽訂之後才返回來向君侯報告的。

    ” 關羽急切的問:“荊州是怎樣平分的?” “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管轄;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我方管轄。

    ” 關羽聽了,氣憤地說:“豈有此理!這樣一來,東吳侵占我的長沙、桂陽二郡不就合法化了嗎?” “當然,那兩個郡是歸屬于東吳了,但他要把零陵郡還給我們。

    ” “不過是吞三吐一而已,他們占了大便宜,是可忍,孰不可忍?” 馬良仍然很平靜地說:“可是荊州的戰略要地南郡仍然控制在我們手裡呀!若說所謂借荊州,我們當初借的是南郡,他們要索還的,也主要是南郡,沒把南郡割讓出去,總算是我們的勝利。

    當然,主公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做出讓步,把長沙、桂陽二郡讓出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啊。

    主公讓我回來對君侯把這件事解釋清楚,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不要想不開。

    ” 關羽聽馬良這麼一說,也隻得暫時忍耐下來,但還是很不甘心地說:“吳狗,走着瞧吧!” 沉默片刻之後,馬良忽然想起一件事,說道:“君侯,我在公安臨行之時,主公還讓我給君侯捎話:平分荊州之後,要各守疆土,既要防止疆土被蠶食,也要盡量減少磨擦。

    今後荊州的局勢将更加錯綜複雜,君侯要好自為之。

    ” 關羽不耐煩地說:“關某自有守荊州的嘉谟良策,就不勞主公挂心了。

    ” 時隔不久,關羽聽到前方候騎報告,孫權率軍撤離了陸口,開赴合肥;魯肅撤離益陽,回到陸口。

    東吳的軍隊也退出了零陵郡,郝普又回去做太守。

    孫、劉兩家的荊州之争,至此算是暫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