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禮以防其僞。
下無學以稽其弊。
诐媱邪遁之辭翕然并興。
一出于佛氏之門者。
千五百年。
自非獨立不懼精一。
自信有大過人之才。
可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乎。
屏山曰。
自孔孟雲亡。
儒者不談大道。
一千五百年矣。
豈浮圖氏之罪耶。
至于近代始以佛書訓釋老莊。
浸及語孟詩書大易。
豈非諸君子所悟之道亦從此入乎。
張子幡然為反噬之說。
其亦弗仁甚矣。
謂聖人不修而至。
大道不學而知。
夫子自道也欤。
诐淫邪遁之辭。
亦将有所歸矣。
所謂有大過人之才者。
王氏父子蘇氏兄弟是也。
負心如此。
甯可計較是非于得失乎。
政坐為死生心所流轉耳。
明道曰。
佛學隻是以生死恐動人。
可怪一千年來無一人覺。
此是被他恐動也。
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
無可懼。
故不論死生。
佛為怕死生。
故隻管說不休。
本是利心上得來。
故學者亦以利心信之。
莊生雲。
不怛化者意亦如此。
楊墨今已無。
道家之說其害終小。
唯佛學人人談之。
彌漫滔天。
其害無涯。
傳燈千七百人。
敢道無一人達者。
有一人得易篑之理。
須尋一尺布帛裹頭而死。
必不肯胡服削發而終。
屏山曰。
聖人原始反終。
知死生之說。
豈不論生死乎。
程子之不論生死。
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
病人諱死其證難醫者也。
害人而利我者楊朱也。
利人而害我者墨翟也。
學道者既利于我。
又利于人何害之有。
至于聖人無一毫利心。
豈無利物之心乎。
故物亦利之此天理也。
聖人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殊塗而同歸。
百慮而一緻。
故并行而不相悖。
程子必欲八荒之外盡圓冠而方履乎。
明道曰。
佛學大概是絕倫類。
世上不容有此理。
又其言待要出世。
出那裡雲。
其迹須要出家。
要脫世網。
學之者不過似佛。
佛一懶胡耳。
他本是個枯槁山林自私而已。
若隻如此不過。
世上少這一個人。
卻又要周遍。
決無此理。
彼言世網。
隻為些秉彜。
又殄滅不得。
當忠孝仁義之際。
處于不得已。
隻和這些秉彜都消殺得盡。
然後為道如人耳目口鼻。
既有些氣須有此識。
聲色飲食喜怒哀樂。
性之自然。
必盡絕為得天真。
是喪天真也。
又曰。
若盡為佛。
天下卻都沒個人去裡。
屏山曰。
嗟乎程氏竊聞小乘教相語。
不能盡信。
略取其說而反攻之。
烏知維摩華嚴之密旨誤認阿羅漢為佛。
而不知其然。
遽加诟罵。
是豈識文殊普賢之秘行哉。
圓教大士知衆生本空而度脫衆生。
知國土本淨而莊嚴國土。
不以世間法礙出世法。
不以出世法壞世間法。
以世間法即出世法。
以出世法即世間法。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即八萬四千清涼解脫。
又豈止觀音之三十二應。
善财之五十三參耶。
衆生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仁者自生分别耳。
但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何妨居士身長者身宰官身乎。
吾聞謗佛毀法中。
有冥權大悲闡提逆行魔說。
程氏豈其人耶。
不然則非利根衆生為世智辯聰所障。
具足無間業報哀哉弗可悔也。
伊川曰。
禅家之言性。
猶太陽之下置器耳。
其間方圓小大不同。
特欲傾此于彼耳。
然在太陽幾時動。
又其學者善遁。
若人語以此理。
必曰我無修無證。
屏山曰。
此語出于徐铉誤讀首楞嚴經。
佛言。
五陰之識如頻伽瓶盛空以饷他方。
空無出入。
遂為禅學。
豈知佛以此喻識情虛妄本無來去。
其如來藏妙真如性正太陽元無動靜。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但盡識情。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非遁辭也。
伊川曰。
或謂佛之道是也。
其迹非也。
然吾攻其迹耳。
其道吾不知也。
使其不合于先王。
顧不願學也。
如其合于先王。
則求之六經足矣。
奚必佛。
屏山曰。
伊川之意欲相忘于江湖耳。
吾謂不若卷百川而彙于大壑則無涯涘也。
欲攻其迹不過如韓子之說雲。
山谷道人既奪其說矣。
語在南康軍開先禅院記。
伊川曰。
看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屏山曰。
程子以艮其所為止于其所當止。
疑釋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經出鄙語。
顧豈知華嚴圓教之旨。
一法若有。
毗盧堕于塵勞。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豎說之則五十七聖位于一彈指如海印頓現。
橫說之則五十三法門在一毛端如帝網相羅。
德雲曾過于别峰。
普眼不知其正位。
逝多園林迦葉不聞。
彌勒樓閣善财能入。
向非此書之至。
學道者堕于無為之坑。
談玄者入于邪見之境。
則老莊内聖外王之說。
孔孟上達下學之意。
皆掃地矣。
伊川曰。
至忙者無如禅客。
行住坐卧無不在道。
便是常忙。
屏山曰。
君子無終日之間違仁。
亦忙乎哉。
以敬字為主則忙矣。
伊川曰。
佛家印證甚好笑。
豈有我曉得這個道理卻信他人。
屏山曰。
自印證為得聖人之傳。
尤可笑。
我雖自曉其如人不信耶。
上蔡曰。
學佛者欲免輪回。
是利心私而已矣。
此心有止而太虛無盡。
必為輪回推之于始。
何所付受其終何時間斷。
且天下人物各有數矣。
屏山曰。
佛說輪回愛為根本。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何利心之有。
彼圓覺性非作非止非任非滅。
無始無終無能無所。
豈有間斷哉。
故衆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夢中人物豈有數乎。
上蔡夢中之人猶作夢語。
不識圓覺認為太虛悲夫。
上蔡曰。
人死時氣盡也。
予問明道。
有鬼神否。
明道曰。
道無爾怎生信。
道有爾但去尋讨看。
橫渠雲。
這個是天地間妙用。
這裡有妙理。
于若有若無之間。
須斷直得去。
不是鹘突。
自家要有便有。
要無便無始得。
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
觸目皆是。
為他是天地間妙用。
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屏山曰。
明道之說。
出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橫渠之說。
出于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上蔡之說。
出于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在其左右。
三子各得聖人之一偏耳。
竟堕于或有或無若有若無之間。
不各鹘突。
予觀聖人之言。
各有所主。
大抵有生有死。
或異或同。
無生無死。
非同非異。
人即有形之鬼。
鬼即無形之人。
有心即有。
無心即無耳。
聖人複生不易吾言矣。
元城曰。
孔子佛之言。
相為終始。
孔子之言。
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佛之言曰。
無我無人。
無衆生無壽者。
其言次第。
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
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
令人自得爾。
孔子之心佛心也。
假若天下無
下無學以稽其弊。
诐媱邪遁之辭翕然并興。
一出于佛氏之門者。
千五百年。
自非獨立不懼精一。
自信有大過人之才。
可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乎。
屏山曰。
自孔孟雲亡。
儒者不談大道。
一千五百年矣。
豈浮圖氏之罪耶。
至于近代始以佛書訓釋老莊。
浸及語孟詩書大易。
豈非諸君子所悟之道亦從此入乎。
張子幡然為反噬之說。
其亦弗仁甚矣。
謂聖人不修而至。
大道不學而知。
夫子自道也欤。
诐淫邪遁之辭。
亦将有所歸矣。
所謂有大過人之才者。
王氏父子蘇氏兄弟是也。
負心如此。
甯可計較是非于得失乎。
政坐為死生心所流轉耳。
明道曰。
佛學隻是以生死恐動人。
可怪一千年來無一人覺。
此是被他恐動也。
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
無可懼。
故不論死生。
佛為怕死生。
故隻管說不休。
本是利心上得來。
故學者亦以利心信之。
莊生雲。
不怛化者意亦如此。
楊墨今已無。
道家之說其害終小。
唯佛學人人談之。
彌漫滔天。
其害無涯。
傳燈千七百人。
敢道無一人達者。
有一人得易篑之理。
須尋一尺布帛裹頭而死。
必不肯胡服削發而終。
屏山曰。
聖人原始反終。
知死生之說。
豈不論生死乎。
程子之不論生死。
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
病人諱死其證難醫者也。
害人而利我者楊朱也。
利人而害我者墨翟也。
學道者既利于我。
又利于人何害之有。
至于聖人無一毫利心。
豈無利物之心乎。
故物亦利之此天理也。
聖人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殊塗而同歸。
百慮而一緻。
故并行而不相悖。
程子必欲八荒之外盡圓冠而方履乎。
明道曰。
佛學大概是絕倫類。
世上不容有此理。
又其言待要出世。
出那裡雲。
其迹須要出家。
要脫世網。
學之者不過似佛。
佛一懶胡耳。
他本是個枯槁山林自私而已。
若隻如此不過。
世上少這一個人。
卻又要周遍。
決無此理。
彼言世網。
隻為些秉彜。
又殄滅不得。
當忠孝仁義之際。
處于不得已。
隻和這些秉彜都消殺得盡。
然後為道如人耳目口鼻。
既有些氣須有此識。
聲色飲食喜怒哀樂。
性之自然。
必盡絕為得天真。
是喪天真也。
又曰。
若盡為佛。
天下卻都沒個人去裡。
屏山曰。
嗟乎程氏竊聞小乘教相語。
不能盡信。
略取其說而反攻之。
烏知維摩華嚴之密旨誤認阿羅漢為佛。
而不知其然。
遽加诟罵。
是豈識文殊普賢之秘行哉。
圓教大士知衆生本空而度脫衆生。
知國土本淨而莊嚴國土。
不以世間法礙出世法。
不以出世法壞世間法。
以世間法即出世法。
以出世法即世間法。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即八萬四千清涼解脫。
又豈止觀音之三十二應。
善财之五十三參耶。
衆生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仁者自生分别耳。
但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何妨居士身長者身宰官身乎。
吾聞謗佛毀法中。
有冥權大悲闡提逆行魔說。
程氏豈其人耶。
不然則非利根衆生為世智辯聰所障。
具足無間業報哀哉弗可悔也。
伊川曰。
禅家之言性。
猶太陽之下置器耳。
其間方圓小大不同。
特欲傾此于彼耳。
然在太陽幾時動。
又其學者善遁。
若人語以此理。
必曰我無修無證。
屏山曰。
此語出于徐铉誤讀首楞嚴經。
佛言。
五陰之識如頻伽瓶盛空以饷他方。
空無出入。
遂為禅學。
豈知佛以此喻識情虛妄本無來去。
其如來藏妙真如性正太陽元無動靜。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但盡識情。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非遁辭也。
伊川曰。
或謂佛之道是也。
其迹非也。
然吾攻其迹耳。
其道吾不知也。
使其不合于先王。
顧不願學也。
如其合于先王。
則求之六經足矣。
奚必佛。
屏山曰。
伊川之意欲相忘于江湖耳。
吾謂不若卷百川而彙于大壑則無涯涘也。
欲攻其迹不過如韓子之說雲。
山谷道人既奪其說矣。
語在南康軍開先禅院記。
伊川曰。
看華嚴經。
不如看一艮卦。
屏山曰。
程子以艮其所為止于其所當止。
疑釋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
故經出鄙語。
顧豈知華嚴圓教之旨。
一法若有。
毗盧堕于塵勞。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豎說之則五十七聖位于一彈指如海印頓現。
橫說之則五十三法門在一毛端如帝網相羅。
德雲曾過于别峰。
普眼不知其正位。
逝多園林迦葉不聞。
彌勒樓閣善财能入。
向非此書之至。
學道者堕于無為之坑。
談玄者入于邪見之境。
則老莊内聖外王之說。
孔孟上達下學之意。
皆掃地矣。
伊川曰。
至忙者無如禅客。
行住坐卧無不在道。
便是常忙。
屏山曰。
君子無終日之間違仁。
亦忙乎哉。
以敬字為主則忙矣。
伊川曰。
佛家印證甚好笑。
豈有我曉得這個道理卻信他人。
屏山曰。
自印證為得聖人之傳。
尤可笑。
我雖自曉其如人不信耶。
上蔡曰。
學佛者欲免輪回。
是利心私而已矣。
此心有止而太虛無盡。
必為輪回推之于始。
何所付受其終何時間斷。
且天下人物各有數矣。
屏山曰。
佛說輪回愛為根本。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何利心之有。
彼圓覺性非作非止非任非滅。
無始無終無能無所。
豈有間斷哉。
故衆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夢中人物豈有數乎。
上蔡夢中之人猶作夢語。
不識圓覺認為太虛悲夫。
上蔡曰。
人死時氣盡也。
予問明道。
有鬼神否。
明道曰。
道無爾怎生信。
道有爾但去尋讨看。
橫渠雲。
這個是天地間妙用。
這裡有妙理。
于若有若無之間。
須斷直得去。
不是鹘突。
自家要有便有。
要無便無始得。
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
觸目皆是。
為他是天地間妙用。
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屏山曰。
明道之說。
出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橫渠之說。
出于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上蔡之說。
出于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在其左右。
三子各得聖人之一偏耳。
竟堕于或有或無若有若無之間。
不各鹘突。
予觀聖人之言。
各有所主。
大抵有生有死。
或異或同。
無生無死。
非同非異。
人即有形之鬼。
鬼即無形之人。
有心即有。
無心即無耳。
聖人複生不易吾言矣。
元城曰。
孔子佛之言。
相為終始。
孔子之言。
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佛之言曰。
無我無人。
無衆生無壽者。
其言次第。
若出一人。
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
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
令人自得爾。
孔子之心佛心也。
假若天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