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師之号。
又承聖問。
釋迦入山修道六年而成。
所成者何事。
奏雲。
将謂陛下忘卻。
四年冬召問華嚴法界。
師奏簡切。
上悅親灑宸翰獎谕。
因進宗門直指一篇。
七年育王虛席。
露章乞老。
得請東歸。
又承聖問圓覺四病。
冬召見便殿。
紹熙改元。
孝宗禦重華宮召見。
奏對逾時。
四年被旨住徑山。
抗奏辭免。
孝宗曰。
欲速相見郡将。
堅請不容辭。
二月望宣見于重華。
自後兩賜聖問。
應機而答。
天顔皆悅。
慶元元年春複請老祈懇再三。
诏從之。
師在觀堂也。
駕時時臨幸。
輿以小辇。
侍衛二十餘人。
至則促席而坐。
或起行并立。
歡如平生。
所賜禦劄刻之琬琰。
奏對語錄诏令刊行。
每有召對。
宣賜無時。
中貴私自謂。
金玉器用缯彩計缗三萬之多。
師叩頭力辭不受。
上益嘉之。
暨歸寺有所宣賜。
不容辭。
師亦不妄用。
初思陵駐跸會稽。
有旨許置産。
師謂育王産薄不足贍衆。
遂以所賜及王臣長者所施之資置田。
歲增谷五千。
國史陸遊為記其事。
師創數椽以自處。
号曰東庵。
掩關自娛。
接人不倦。
時許衲子入室。
嘉泰癸亥三月。
告衆曰。
吾世緣将盡。
至十日。
詢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也。
對曰然。
又二日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二十。
早集衆叙别。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大書雲。
八十三年彌天罪過。
末後殷勤盡情說破。
趺坐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後。
僧臘六十請谥于朝。
敕谥普惠宗覺大禅師。
塔曰圓照。
⊙(甲子 六五) 嘉泰四年金國學士元遺山裕之撰紫微觀記。
文曰。
東平左副元帥趙侯之太夫人既老矣。
即棄家為全真師。
師郓州人。
普惠大師張志剛。
居冠氏之洞清庵。
庵之制初亦甚陋。
乞名于丘尊師。
改号紫微觀。
趙侯為之起殿閣立堂宇至于齋廚庫廄。
所以奉其親于家者。
無不備。
歲癸已九月落成。
請予記其事。
予為之說雲。
古之隐君子及學道之士。
多居山林。
木食澗飲槁項黃馘。
自放于方之外。
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
後世或附之黃老家。
數以為列仙。
陶隐居寇謙之以來。
此風故在也。
杜光庭在蜀。
以周靈王太子晉為王建鼻祖。
乃踵開元故事。
進崇玉宸君。
以配混元上德之号。
置階品立範儀。
号稱神仙官府。
虛荒誕幻莫可緻诘。
二三百年之間。
至宣政之季。
而其蔽極黃冠之流。
官給命書。
有散郎與大夫之目。
循曆資級無别省寺。
凡冥報之所警。
後福之所開。
則視桑門所前有者。
而例舉之。
始欲為高而終為高所庳。
始欲為怪則終為怪所溺。
其徒有高識遠引者。
亦厭而去之。
故自放于方之外者。
猶一二見焉。
貞元正隆以來。
又有全真家之教。
鹹陽人王中孚倡之。
潭馬丘劉諸人和之。
本于淵靜之說。
而無黃冠禳禬之妄。
參以禅定之說。
而無頭陀縛律之苦。
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
推有餘以及之人。
視世間擾擾者。
差若省便然。
故堕窳之人。
翕然從之。
南際淮。
北至朔漠。
西向秦東向海。
山林城市廬舍相望。
什百為偶。
甲乙授受。
牢不可破。
上之亦嘗懼其有張角鬥米之變。
著令以止絕之。
當時将相大臣有為主張者。
故已絕而複存。
稍微而更熾。
五七十年以來。
蓋不可複動矣。
貞祐喪亂之後。
蕩然無紀綱文章。
蚩蚩之民靡所趣向。
為之教者獨是家而已。
今河朔之人。
什二為所陷沒。
無淵靜之習。
無禅定之業。
所謂舉桑門以自例者則兼有之。
望宣政之季厭而去之之事且不可見。
況附于黃老家數以為列仙者。
其可得乎。
嗚呼先哲王之道。
中邦之政掃地之日外矣。
是家何為者。
乃人敬而家事之。
殆攻劫争奪之際。
天以神道設教。
以弭勇鬥嗜殺者之心耶。
抑三綱五常将遂堙沒。
颠倒錯亂。
人與物胥而為一也。
不然則盛衰消長有數存焉于其間。
亦難于為言也已。
侯名天錫字受之。
崇儒重道出于天性。
雖在軍旅。
而文史未嘗去手。
嘗與奉天楊煥然。
讀徂徕石君言鑒。
至論釋老家。
慨然以為知言。
決非漫為風俗所移者。
是觀之作特以養志雲。
⊙屏山李居士鳴道集說序。
居士年二十有九。
閱複性書。
知李習之亦二十有九參藥山而退著書。
大發感歎日抵萬松深攻亟擊。
退而著書。
會三聖人理性蘊奧之妙要。
終指歸佛祖而已。
江左道學。
倡于伊川昆季。
和之者十有餘家。
涉獵釋老膚淺一二。
着鳴道集。
食我園椹不見好音。
竊香掩鼻于聖言。
助長揠苗于世典。
飾遊辭稱語錄。
敩禅惠如敬誠。
誣謗聖人聾瞽學者。
噫憑虛氣任私情。
一贊一毀獨去獨取。
其如天下後世何。
屏山哀矜作鳴道集說。
廓萬世之見聞。
正天下之性命。
張無盡謂。
大孔聖者莫如莊周。
屏山擴充渺無涯涘。
豈直不叛于名教。
其發輝孔聖幽隐不揚之道。
将攀附遊龍骎骎乎吾佛所列五乘教中人天乘之俗谛疆隅矣。
張無盡又謂。
小孔聖者莫如孔安國。
鳴道諸儒又自貶屈。
附韓歐之隘黨。
其計孰愈乎尊孔聖與釋老鼎峙也耶。
諸方宗匠偕引屏山為入幕之賓。
鳴道諸儒鑽仰藩垣莫窺戶牖。
辄肆浮議不亦僭乎。
餘忝曆宗門堂室之奧。
懇為保證。
固非師心昧誠之黨。
如謂不然。
報惟向影耳。
屏山臨終。
出此書付敬鼎臣曰。
此吾末後把交之作也。
子其秘之。
當有賞音者。
鼎臣聞餘購屏山書甚切。
不遠三數百裡。
徒步之燕。
獻的[葶-丁+呆]于萬松老師。
轉緻于餘。
餘覽而感泣者累日。
昔餘嘗見鳴道集。
甚不平之。
欲為書紏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着鞭。
遂為序引以針江左書生膏盲之病。
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
亦可發藥矣。
甲午冬十有五日。
中書湛然居士移刺楚才晉卿序。
迂叟曰。
或問。
釋老有取乎。
曰有。
曰何取。
曰釋取其空。
老取其無為自然。
舍是無取也。
空取其無利欲心。
無為自然取其因任耳。
屏山曰。
釋氏之所謂空不空也。
老氏之所無為無不為也。
其理自然無可取舍。
故莊子曰。
無益損乎其真。
般若曰。
不增不減。
彼以愛惡之念。
起是非之見。
豈學釋老者乎。
取其無利欲心。
即利欲心。
取其因任。
即是有為。
非自然矣。
橫渠曰。
浮圖必謂死生轉流。
非得道不免。
謂之悟道。
自其說熾傳中國。
雖英才間氣。
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
長則師世儒崇尚之言。
遂冥然被驅。
謂聖人可不修而至。
大道可不學而知。
故未識聖人心。
已謂不必求其迹。
未見君子志。
已謂不必事其文。
此人倫所以不察。
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
德所以亂。
異言滿耳。
上無
又承聖問。
釋迦入山修道六年而成。
所成者何事。
奏雲。
将謂陛下忘卻。
四年冬召問華嚴法界。
師奏簡切。
上悅親灑宸翰獎谕。
因進宗門直指一篇。
七年育王虛席。
露章乞老。
得請東歸。
又承聖問圓覺四病。
冬召見便殿。
紹熙改元。
孝宗禦重華宮召見。
奏對逾時。
四年被旨住徑山。
抗奏辭免。
孝宗曰。
欲速相見郡将。
堅請不容辭。
二月望宣見于重華。
自後兩賜聖問。
應機而答。
天顔皆悅。
慶元元年春複請老祈懇再三。
诏從之。
師在觀堂也。
駕時時臨幸。
輿以小辇。
侍衛二十餘人。
至則促席而坐。
或起行并立。
歡如平生。
所賜禦劄刻之琬琰。
奏對語錄诏令刊行。
每有召對。
宣賜無時。
中貴私自謂。
金玉器用缯彩計缗三萬之多。
師叩頭力辭不受。
上益嘉之。
暨歸寺有所宣賜。
不容辭。
師亦不妄用。
初思陵駐跸會稽。
有旨許置産。
師謂育王産薄不足贍衆。
遂以所賜及王臣長者所施之資置田。
歲增谷五千。
國史陸遊為記其事。
師創數椽以自處。
号曰東庵。
掩關自娛。
接人不倦。
時許衲子入室。
嘉泰癸亥三月。
告衆曰。
吾世緣将盡。
至十日。
詢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也。
對曰然。
又二日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二十。
早集衆叙别。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大書雲。
八十三年彌天罪過。
末後殷勤盡情說破。
趺坐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後。
僧臘六十請谥于朝。
敕谥普惠宗覺大禅師。
塔曰圓照。
⊙(甲子 六五) 嘉泰四年金國學士元遺山裕之撰紫微觀記。
文曰。
東平左副元帥趙侯之太夫人既老矣。
即棄家為全真師。
師郓州人。
普惠大師張志剛。
居冠氏之洞清庵。
庵之制初亦甚陋。
乞名于丘尊師。
改号紫微觀。
趙侯為之起殿閣立堂宇至于齋廚庫廄。
所以奉其親于家者。
無不備。
歲癸已九月落成。
請予記其事。
予為之說雲。
古之隐君子及學道之士。
多居山林。
木食澗飲槁項黃馘。
自放于方之外。
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
後世或附之黃老家。
數以為列仙。
陶隐居寇謙之以來。
此風故在也。
杜光庭在蜀。
以周靈王太子晉為王建鼻祖。
乃踵開元故事。
進崇玉宸君。
以配混元上德之号。
置階品立範儀。
号稱神仙官府。
虛荒誕幻莫可緻诘。
二三百年之間。
至宣政之季。
而其蔽極黃冠之流。
官給命書。
有散郎與大夫之目。
循曆資級無别省寺。
凡冥報之所警。
後福之所開。
則視桑門所前有者。
而例舉之。
始欲為高而終為高所庳。
始欲為怪則終為怪所溺。
其徒有高識遠引者。
亦厭而去之。
故自放于方之外者。
猶一二見焉。
貞元正隆以來。
又有全真家之教。
鹹陽人王中孚倡之。
潭馬丘劉諸人和之。
本于淵靜之說。
而無黃冠禳禬之妄。
參以禅定之說。
而無頭陀縛律之苦。
耕田鑿井從身以自養。
推有餘以及之人。
視世間擾擾者。
差若省便然。
故堕窳之人。
翕然從之。
南際淮。
北至朔漠。
西向秦東向海。
山林城市廬舍相望。
什百為偶。
甲乙授受。
牢不可破。
上之亦嘗懼其有張角鬥米之變。
著令以止絕之。
當時将相大臣有為主張者。
故已絕而複存。
稍微而更熾。
五七十年以來。
蓋不可複動矣。
貞祐喪亂之後。
蕩然無紀綱文章。
蚩蚩之民靡所趣向。
為之教者獨是家而已。
今河朔之人。
什二為所陷沒。
無淵靜之習。
無禅定之業。
所謂舉桑門以自例者則兼有之。
望宣政之季厭而去之之事且不可見。
況附于黃老家數以為列仙者。
其可得乎。
嗚呼先哲王之道。
中邦之政掃地之日外矣。
是家何為者。
乃人敬而家事之。
殆攻劫争奪之際。
天以神道設教。
以弭勇鬥嗜殺者之心耶。
抑三綱五常将遂堙沒。
颠倒錯亂。
人與物胥而為一也。
不然則盛衰消長有數存焉于其間。
亦難于為言也已。
侯名天錫字受之。
崇儒重道出于天性。
雖在軍旅。
而文史未嘗去手。
嘗與奉天楊煥然。
讀徂徕石君言鑒。
至論釋老家。
慨然以為知言。
決非漫為風俗所移者。
是觀之作特以養志雲。
⊙屏山李居士鳴道集說序。
居士年二十有九。
閱複性書。
知李習之亦二十有九參藥山而退著書。
大發感歎日抵萬松深攻亟擊。
退而著書。
會三聖人理性蘊奧之妙要。
終指歸佛祖而已。
江左道學。
倡于伊川昆季。
和之者十有餘家。
涉獵釋老膚淺一二。
着鳴道集。
食我園椹不見好音。
竊香掩鼻于聖言。
助長揠苗于世典。
飾遊辭稱語錄。
敩禅惠如敬誠。
誣謗聖人聾瞽學者。
噫憑虛氣任私情。
一贊一毀獨去獨取。
其如天下後世何。
屏山哀矜作鳴道集說。
廓萬世之見聞。
正天下之性命。
張無盡謂。
大孔聖者莫如莊周。
屏山擴充渺無涯涘。
豈直不叛于名教。
其發輝孔聖幽隐不揚之道。
将攀附遊龍骎骎乎吾佛所列五乘教中人天乘之俗谛疆隅矣。
張無盡又謂。
小孔聖者莫如孔安國。
鳴道諸儒又自貶屈。
附韓歐之隘黨。
其計孰愈乎尊孔聖與釋老鼎峙也耶。
諸方宗匠偕引屏山為入幕之賓。
鳴道諸儒鑽仰藩垣莫窺戶牖。
辄肆浮議不亦僭乎。
餘忝曆宗門堂室之奧。
懇為保證。
固非師心昧誠之黨。
如謂不然。
報惟向影耳。
屏山臨終。
出此書付敬鼎臣曰。
此吾末後把交之作也。
子其秘之。
當有賞音者。
鼎臣聞餘購屏山書甚切。
不遠三數百裡。
徒步之燕。
獻的[葶-丁+呆]于萬松老師。
轉緻于餘。
餘覽而感泣者累日。
昔餘嘗見鳴道集。
甚不平之。
欲為書紏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着鞭。
遂為序引以針江左書生膏盲之病。
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
亦可發藥矣。
甲午冬十有五日。
中書湛然居士移刺楚才晉卿序。
迂叟曰。
或問。
釋老有取乎。
曰有。
曰何取。
曰釋取其空。
老取其無為自然。
舍是無取也。
空取其無利欲心。
無為自然取其因任耳。
屏山曰。
釋氏之所謂空不空也。
老氏之所無為無不為也。
其理自然無可取舍。
故莊子曰。
無益損乎其真。
般若曰。
不增不減。
彼以愛惡之念。
起是非之見。
豈學釋老者乎。
取其無利欲心。
即利欲心。
取其因任。
即是有為。
非自然矣。
橫渠曰。
浮圖必謂死生轉流。
非得道不免。
謂之悟道。
自其說熾傳中國。
雖英才間氣。
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
長則師世儒崇尚之言。
遂冥然被驅。
謂聖人可不修而至。
大道可不學而知。
故未識聖人心。
已謂不必求其迹。
未見君子志。
已謂不必事其文。
此人倫所以不察。
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
德所以亂。
異言滿耳。
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