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遠。
雞園奧典。
托英詞而宣揚。
豈止區區梵衆獨荷恩榮。
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制許之。
⊙(丁未) ○作翠微宮于終南山。
是歲帝得秘谶雲。
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
對曰。
臣據術推之。
其兆已成。
今在陛下宮中矣。
逾三十年當有天下。
誅唐子孫殆盡。
帝曰。
疑似者殺之何如。
對曰。
天命不可易。
且真王者不死。
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
今既在宮。
已是陛下眷屬。
更三十年又當衰老。
老則心慈。
雖受終易姓。
于陛下子孫或不甚損。
今若戮之。
即當複生少莊嚴毒。
況又立仇則陛下子孫必無遺類。
帝善其言而止。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
帝在玉華宮。
召法師玄奘至。
乃曰。
朕在京苦暑。
故就此宮。
泉石既涼氣力稍佳。
然憶法師故茲相屈。
涉塗當大勞也奘謝曰。
四海黎庶。
依陛下而生。
聖躬不安。
則率土煌灼。
伏聞。
銮輿至此禦膳順宜。
凡預含靈孰不無蹈。
願陛下永保崇高。
與天地無極。
玄奘庸薄猥蒙齒召。
銜荷而來。
不覺為勞。
帝以法師德業沖博儀表絕倫。
欲令罷道共康庶政。
因曰。
昔三五帝王。
靡不以六合務廣萬機事殷。
不能遍理。
故周憑十亂。
舜托五臣。
翼亮朝猷弼諧邦國。
彼盛明之後且爾。
況朕寡昧而不寄衆哲哉。
意欲法師脫缁服挂纁衣。
升铉路以陳謀坐槐庭而論道。
師意何如。
對曰。
玄奘微生伏奉明诏。
稱三五之君不能獨治。
寄諸賢哲共而成之。
此陛下盛德含光謙讓之詞。
在理則不爾也。
何哉。
使臣能至治。
桀纣柏靈之君豈無臣耶。
以此而言不必由也。
伏惟陛下聖哲之治。
一人紀綱萬事鹹得其緒。
況撫運已來。
天地休平中外甯晏。
皆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
兢兢業雖休勿休居安思危。
為善承天之所緻也。
餘何預焉。
請粗陳其梗概。
陛下經緯八纮驅駕豪傑。
戡定禍亂崇闡雍熙。
聰明文思之德。
體元合極之姿。
皆天之所授。
無假于人。
一也。
敦本棄末崇儒尚德。
移澆風于季俗。
反淳政于上古。
賦遵薄制刑用輕典。
九州四海禀識懷生。
俱沐恩波鹹遂安逸。
此又聖心自化。
無假于人。
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遠洽。
東逾日域西邁昆丘。
南盡炎州北窮玄塞。
雕題鼻飲之俗。
卉服左衽之人。
靡不候風瞻雨稽颡屈膝。
獻琛貢寶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
無假于人。
三也猃狁為患其來自久。
五帝所不止。
三王莫能制遂使渭河為被發之野。
酆鄗為鳴镝之場。
中國陵遲匈奴得逞。
殷周已來不能攘弭至漢武窮兵衛霍盡力。
雖收枝葉根本猶存。
自是而後無聞良策。
陛下禦圖一征斯殄傾巢倒穴無複孑遺。
浣海燕然之域。
盡入提封。
單于弓騎之人。
俱充臣妾。
若言由人。
則虞舜已來賢輔多矣。
何因不獲。
故知有道斯得。
無假于人。
四也。
高麗小蕃失禮上國。
炀帝總天下之師三自征伐。
攻城無傷半堞。
掠卒不獲一人。
虛喪六軍狼狽而返。
陛下暫行提數萬騎。
摧駐跸之強陣。
破遼蓋之堅城。
振旅凱旋俘馘三十餘萬。
用兵禦将其道不殊。
隋以之亡。
唐以之得。
故知由主無假于人。
五也。
天地交泰日月光華。
和氣氤氲慶雲紛郁。
五靈見質一角呈奇。
白狼白狐朱雁朱草。
昭章雜沓無量億千不可遍舉。
皆應德而至。
無假于人。
六也。
明诏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亂。
切為陛下不取。
總複須才。
今亦伊呂多矣。
⊙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
至于守戒缁門闡揚遺法。
此其誠願。
伏乞天慈終而不奪。
帝大悅曰。
師所陳并上玄垂祐。
及宗廟之靈卿士之力。
朕安能自緻哉。
師既欲敷揚妙道。
亦不固違高志。
中書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甯晏。
皆陛下聖德。
實如法師之言。
帝笑曰。
不如此。
珍裘豈一狐之腋。
大廈必衆材共成。
何有君能獨濟。
法師欲自全雅操。
故濫相光飾耳。
因問比譯何經。
對曰。
瑜伽師地論。
帝曰。
明何等此。
對曰。
此彌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義。
曰何謂十七地。
奘曰。
六識相應地。
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
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無心地。
聞所成地思所成地。
修所成地。
聲聞地。
獨覺地。
菩薩地。
有餘依地。
無餘依地是為十七。
及标舉綱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
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
帝自詳覽睹其詞義宏奧。
非向所聞。
謂侍臣曰。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
猶瞻天啖海莫極高深頃既軍國務殷。
未暇委尋。
今而後知宗源杳曠。
顧儒道九流猶汀滢之方溟渤耳。
因敕有司揀秘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部。
令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
冀率土之内同禀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
中書令褚遂良。
奏曰。
佛教沖玄天人莫測。
言本則甚深。
語門則難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輝光昱日。
澤沾遐界化溢中區。
擁護五乘建立三寶。
緻法師當叔葉而秀質。
閑千載而挺生。
陟重險以求經。
履危塗而訪道。
見珍異俗具獲真文。
歸國翻宣。
若庵摩之始說。
精文奧義。
猶金口之新開。
皆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預此見
雞園奧典。
托英詞而宣揚。
豈止區區梵衆獨荷恩榮。
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制許之。
⊙(丁未) ○作翠微宮于終南山。
是歲帝得秘谶雲。
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
對曰。
臣據術推之。
其兆已成。
今在陛下宮中矣。
逾三十年當有天下。
誅唐子孫殆盡。
帝曰。
疑似者殺之何如。
對曰。
天命不可易。
且真王者不死。
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
今既在宮。
已是陛下眷屬。
更三十年又當衰老。
老則心慈。
雖受終易姓。
于陛下子孫或不甚損。
今若戮之。
即當複生少莊嚴毒。
況又立仇則陛下子孫必無遺類。
帝善其言而止。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
帝在玉華宮。
召法師玄奘至。
乃曰。
朕在京苦暑。
故就此宮。
泉石既涼氣力稍佳。
然憶法師故茲相屈。
涉塗當大勞也奘謝曰。
四海黎庶。
依陛下而生。
聖躬不安。
則率土煌灼。
伏聞。
銮輿至此禦膳順宜。
凡預含靈孰不無蹈。
願陛下永保崇高。
與天地無極。
玄奘庸薄猥蒙齒召。
銜荷而來。
不覺為勞。
帝以法師德業沖博儀表絕倫。
欲令罷道共康庶政。
因曰。
昔三五帝王。
靡不以六合務廣萬機事殷。
不能遍理。
故周憑十亂。
舜托五臣。
翼亮朝猷弼諧邦國。
彼盛明之後且爾。
況朕寡昧而不寄衆哲哉。
意欲法師脫缁服挂纁衣。
升铉路以陳謀坐槐庭而論道。
師意何如。
對曰。
玄奘微生伏奉明诏。
稱三五之君不能獨治。
寄諸賢哲共而成之。
此陛下盛德含光謙讓之詞。
在理則不爾也。
何哉。
使臣能至治。
桀纣柏靈之君豈無臣耶。
以此而言不必由也。
伏惟陛下聖哲之治。
一人紀綱萬事鹹得其緒。
況撫運已來。
天地休平中外甯晏。
皆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
兢兢業雖休勿休居安思危。
為善承天之所緻也。
餘何預焉。
請粗陳其梗概。
陛下經緯八纮驅駕豪傑。
戡定禍亂崇闡雍熙。
聰明文思之德。
體元合極之姿。
皆天之所授。
無假于人。
一也。
敦本棄末崇儒尚德。
移澆風于季俗。
反淳政于上古。
賦遵薄制刑用輕典。
九州四海禀識懷生。
俱沐恩波鹹遂安逸。
此又聖心自化。
無假于人。
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遠洽。
東逾日域西邁昆丘。
南盡炎州北窮玄塞。
雕題鼻飲之俗。
卉服左衽之人。
靡不候風瞻雨稽颡屈膝。
獻琛貢寶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
無假于人。
三也猃狁為患其來自久。
五帝所不止。
三王莫能制遂使渭河為被發之野。
酆鄗為鳴镝之場。
中國陵遲匈奴得逞。
殷周已來不能攘弭至漢武窮兵衛霍盡力。
雖收枝葉根本猶存。
自是而後無聞良策。
陛下禦圖一征斯殄傾巢倒穴無複孑遺。
浣海燕然之域。
盡入提封。
單于弓騎之人。
俱充臣妾。
若言由人。
則虞舜已來賢輔多矣。
何因不獲。
故知有道斯得。
無假于人。
四也。
高麗小蕃失禮上國。
炀帝總天下之師三自征伐。
攻城無傷半堞。
掠卒不獲一人。
虛喪六軍狼狽而返。
陛下暫行提數萬騎。
摧駐跸之強陣。
破遼蓋之堅城。
振旅凱旋俘馘三十餘萬。
用兵禦将其道不殊。
隋以之亡。
唐以之得。
故知由主無假于人。
五也。
天地交泰日月光華。
和氣氤氲慶雲紛郁。
五靈見質一角呈奇。
白狼白狐朱雁朱草。
昭章雜沓無量億千不可遍舉。
皆應德而至。
無假于人。
六也。
明诏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亂。
切為陛下不取。
總複須才。
今亦伊呂多矣。
⊙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
至于守戒缁門闡揚遺法。
此其誠願。
伏乞天慈終而不奪。
帝大悅曰。
師所陳并上玄垂祐。
及宗廟之靈卿士之力。
朕安能自緻哉。
師既欲敷揚妙道。
亦不固違高志。
中書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甯晏。
皆陛下聖德。
實如法師之言。
帝笑曰。
不如此。
珍裘豈一狐之腋。
大廈必衆材共成。
何有君能獨濟。
法師欲自全雅操。
故濫相光飾耳。
因問比譯何經。
對曰。
瑜伽師地論。
帝曰。
明何等此。
對曰。
此彌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義。
曰何謂十七地。
奘曰。
六識相應地。
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
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無心地。
聞所成地思所成地。
修所成地。
聲聞地。
獨覺地。
菩薩地。
有餘依地。
無餘依地是為十七。
及标舉綱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
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
帝自詳覽睹其詞義宏奧。
非向所聞。
謂侍臣曰。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
猶瞻天啖海莫極高深頃既軍國務殷。
未暇委尋。
今而後知宗源杳曠。
顧儒道九流猶汀滢之方溟渤耳。
因敕有司揀秘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部。
令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
冀率土之内同禀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
中書令褚遂良。
奏曰。
佛教沖玄天人莫測。
言本則甚深。
語門則難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輝光昱日。
澤沾遐界化溢中區。
擁護五乘建立三寶。
緻法師當叔葉而秀質。
閑千載而挺生。
陟重險以求經。
履危塗而訪道。
見珍異俗具獲真文。
歸國翻宣。
若庵摩之始說。
精文奧義。
猶金口之新開。
皆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預此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