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則其非妄也必矣。
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
覆等蒼旻載均厚地掃氛祲清八表救塗炭甯兆民。
五教惟敷九功惟叙。
總萬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餘弊。
網羅庶善。
崇三寶以津梁芟夷群惡。
迸四部之稊莠。
遵付囑之遺旨。
弘紹隆之要術。
功德崇高昊天罔喻。
但缙紳之士祖述多途。
各師所學異論蜂起。
或謂三王無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損化由于奉佛。
益國在于廢僧。
苟明偏見未申通理。
博考興王足證浮僞。
何則亡秦者胡亥。
時無佛而土崩。
興佛者漢明。
世有僧而國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弘釋教。
而開皇之令無虐盛衰由布政。
治亂在庶官。
歸咎佛僧實非通論。
且佛唯弘善。
不長惡于臣民。
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
則刑罰何得而廣。
禍福無由而作。
骐骥雖駿不乘無以緻遠。
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
項籍喪師。
非範增之無算。
石氏興虐。
豈浮圖之不仁。
但為違之而暴亂。
未有遵之而兇虐。
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
複有謂正覺為妖神。
比淨居于淫祀。
訾而謗之。
無所不至。
聖朝勸善。
立伽藍以崇福。
迷民興謗。
反功德以為尤。
此深讪上。
非徒毀佛。
愚竊撫心而太息。
所以發憤而含毫者也。
忝賴皇恩預沾法雨。
切磋所惑積稔于茲。
信随聞起。
疑因解滅。
昔嘗苟訾而不信。
今則笃信而無毀。
近推諸己廣以量人。
凡百輕毀而弗欽。
皆為讨論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齊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師政學匪鈎深識不臻妙。
少有所聞微去其惑。
謹課庸短著論三篇。
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
通命第二辨殃慶之倚伏。
空有第三破斷常之執見。
核之以群言。
考之以衆善。
上顯聖朝之淨福。
下析淫祀之虛非。
徒有斯意實乏其材。
屬詞鄙陋援證膚淺。
雖竭愚勤何宣聖德。
庶同病于未愈者。
聞淺譬而深悟也。
如藩籬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餒于溝壑。
若金丹在目玉馔盈。
桉顧瞻菲薄良足陋矣。
内德論辨惑篇第一。
其略曰。
有辨聰書生。
謂忠正君子曰。
蓋聞釋迦生于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号無俦于周孔。
功德靡稱于典谟寔遠夷所尊若。
非中夏之師儒。
逮攝摩騰之入漢。
及康僧會之遊吳。
顯舍利于南國。
起招提于東都。
自茲厥後乃尚浮圖。
沙門盛洙泗之衆。
精舍類王侯之居。
既營之于[塽-(爻 爻)+((人/人) (人/人))]垲。
又資之以膏腴。
擢修幢而曜日。
拟甲第而當衢。
王公大臣助之以金帛。
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
其福利之焉在。
何遵崇之有餘也。
未若銷像而絕鑴鑄。
貨泉可以無費。
毀經以禁繕寫。
筆紙不為之貴。
廢僧以從編戶。
益黍稷之餘稅。
壞塔以補不足。
廣赈恤之仁惠。
欲詣阙而效愚忠。
上書而獻斯計。
竊謂可以益國而利民矣。
吾子以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之過欤。
餘昔笃志于儒林。
又措心于文苑。
頗同吾子之言論。
良由聞法之遲晚。
賴指南以去惑。
幸失途之未遠。
每省過而責躬。
則臨餐而忘飯。
子若博考而深計。
亦将悔迷而知返矣。
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于曩日之惑焉。
内自省于昔迷。
則十同其五矣。
請辯傅君之惑言。
以釋吾子之邪執。
傅謂佛法本出于西胡。
不應奉之于中國。
餘昔同此惑焉。
今則悟其不然矣。
夫由餘出自西戎。
輔秦穆而開伯業。
日磾生于北狄。
侍漢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師亦宜爾。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于異方乎。
師以道大為尊。
無論于彼此。
法以善高為勝。
不計于遐迩。
若夫尚仁為美去欲稱高。
戒積惡之餘殃。
勸為善以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經無以易。
但褊淺而未深至。
龌龊而不周廣。
其恕己及物。
孰與佛之弘乎。
其睹未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
其勸善懲惡。
孰與佛之廣乎。
其明空析有。
孰與佛之深乎。
由此觀之。
其道妙矣。
聖人之德。
何以加焉。
豈得生于異域而賤其道。
出于遠方而棄其寶。
夫絕群之駿。
非唯中邑之産。
曠世之珍。
不必諸華之物。
漢求西域之名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貢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遠域尚于此而為珍。
道出遐方獨奈何而可棄。
若藥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豈以遠來而不用之哉。
夫滅三毒以證無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緻常樂。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疏乎。
況百億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則中在于彼域。
不在此方矣。
傳計詩書所未言。
以為修多不足尚。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曆象之秘奧。
地理山川之卓詭。
經脈孔穴之診候。
針藥符咒之方術。
詩書有所不載。
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兇有時而征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周孔未言之物。
蠢蠢無窮。
詩書不載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何得拘六經之局教。
而背三乘之通旨哉。
夫能事未興于上古。
聖人開務于後世。
故棟宇易橧巢之居。
文字代結繩之制。
飲血茹毛之馔。
則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後。
非理教之通蔽。
豈得以詩書早播而得隆。
修多晚至而當替。
人有幼啖藜藿長飯粱肉。
少為布衣老遇侯服。
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貴乎。
萬物有遷三寶常住。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化身示隐顯之迹。
法體絕興亡之數。
非初誕于王宮。
不長逝于雙樹。
何得論生滅于赴感。
計修促于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
贊道書而非佛教。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釋老之為體。
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顯無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釋典言臻其極。
道若果是佛。
固同是而無非。
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無是。
理非矛盾之異。
人懷向背之殊。
既同衆狙之喜怒。
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園内外之篇。
雅奧而難加。
清高而可尚。
竊嘗讀之。
無間然矣。
豈以
則其非妄也必矣。
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
覆等蒼旻載均厚地掃氛祲清八表救塗炭甯兆民。
五教惟敷九功惟叙。
總萬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餘弊。
網羅庶善。
崇三寶以津梁芟夷群惡。
迸四部之稊莠。
遵付囑之遺旨。
弘紹隆之要術。
功德崇高昊天罔喻。
但缙紳之士祖述多途。
各師所學異論蜂起。
或謂三王無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損化由于奉佛。
益國在于廢僧。
苟明偏見未申通理。
博考興王足證浮僞。
何則亡秦者胡亥。
時無佛而土崩。
興佛者漢明。
世有僧而國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弘釋教。
而開皇之令無虐盛衰由布政。
治亂在庶官。
歸咎佛僧實非通論。
且佛唯弘善。
不長惡于臣民。
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
則刑罰何得而廣。
禍福無由而作。
骐骥雖駿不乘無以緻遠。
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
項籍喪師。
非範增之無算。
石氏興虐。
豈浮圖之不仁。
但為違之而暴亂。
未有遵之而兇虐。
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
複有謂正覺為妖神。
比淨居于淫祀。
訾而謗之。
無所不至。
聖朝勸善。
立伽藍以崇福。
迷民興謗。
反功德以為尤。
此深讪上。
非徒毀佛。
愚竊撫心而太息。
所以發憤而含毫者也。
忝賴皇恩預沾法雨。
切磋所惑積稔于茲。
信随聞起。
疑因解滅。
昔嘗苟訾而不信。
今則笃信而無毀。
近推諸己廣以量人。
凡百輕毀而弗欽。
皆為讨論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齊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師政學匪鈎深識不臻妙。
少有所聞微去其惑。
謹課庸短著論三篇。
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
通命第二辨殃慶之倚伏。
空有第三破斷常之執見。
核之以群言。
考之以衆善。
上顯聖朝之淨福。
下析淫祀之虛非。
徒有斯意實乏其材。
屬詞鄙陋援證膚淺。
雖竭愚勤何宣聖德。
庶同病于未愈者。
聞淺譬而深悟也。
如藩籬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餒于溝壑。
若金丹在目玉馔盈。
桉顧瞻菲薄良足陋矣。
内德論辨惑篇第一。
其略曰。
有辨聰書生。
謂忠正君子曰。
蓋聞釋迦生于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号無俦于周孔。
功德靡稱于典谟寔遠夷所尊若。
非中夏之師儒。
逮攝摩騰之入漢。
及康僧會之遊吳。
顯舍利于南國。
起招提于東都。
自茲厥後乃尚浮圖。
沙門盛洙泗之衆。
精舍類王侯之居。
既營之于[塽-(爻 爻)+((人/人) (人/人))]垲。
又資之以膏腴。
擢修幢而曜日。
拟甲第而當衢。
王公大臣助之以金帛。
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
其福利之焉在。
何遵崇之有餘也。
未若銷像而絕鑴鑄。
貨泉可以無費。
毀經以禁繕寫。
筆紙不為之貴。
廢僧以從編戶。
益黍稷之餘稅。
壞塔以補不足。
廣赈恤之仁惠。
欲詣阙而效愚忠。
上書而獻斯計。
竊謂可以益國而利民矣。
吾子以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之過欤。
餘昔笃志于儒林。
又措心于文苑。
頗同吾子之言論。
良由聞法之遲晚。
賴指南以去惑。
幸失途之未遠。
每省過而責躬。
則臨餐而忘飯。
子若博考而深計。
亦将悔迷而知返矣。
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于曩日之惑焉。
内自省于昔迷。
則十同其五矣。
請辯傅君之惑言。
以釋吾子之邪執。
傅謂佛法本出于西胡。
不應奉之于中國。
餘昔同此惑焉。
今則悟其不然矣。
夫由餘出自西戎。
輔秦穆而開伯業。
日磾生于北狄。
侍漢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師亦宜爾。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于異方乎。
師以道大為尊。
無論于彼此。
法以善高為勝。
不計于遐迩。
若夫尚仁為美去欲稱高。
戒積惡之餘殃。
勸為善以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經無以易。
但褊淺而未深至。
龌龊而不周廣。
其恕己及物。
孰與佛之弘乎。
其睹未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
其勸善懲惡。
孰與佛之廣乎。
其明空析有。
孰與佛之深乎。
由此觀之。
其道妙矣。
聖人之德。
何以加焉。
豈得生于異域而賤其道。
出于遠方而棄其寶。
夫絕群之駿。
非唯中邑之産。
曠世之珍。
不必諸華之物。
漢求西域之名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貢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遠域尚于此而為珍。
道出遐方獨奈何而可棄。
若藥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豈以遠來而不用之哉。
夫滅三毒以證無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緻常樂。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疏乎。
況百億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則中在于彼域。
不在此方矣。
傳計詩書所未言。
以為修多不足尚。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曆象之秘奧。
地理山川之卓詭。
經脈孔穴之診候。
針藥符咒之方術。
詩書有所不載。
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兇有時而征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周孔未言之物。
蠢蠢無窮。
詩書不載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何得拘六經之局教。
而背三乘之通旨哉。
夫能事未興于上古。
聖人開務于後世。
故棟宇易橧巢之居。
文字代結繩之制。
飲血茹毛之馔。
則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後。
非理教之通蔽。
豈得以詩書早播而得隆。
修多晚至而當替。
人有幼啖藜藿長飯粱肉。
少為布衣老遇侯服。
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貴乎。
萬物有遷三寶常住。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化身示隐顯之迹。
法體絕興亡之數。
非初誕于王宮。
不長逝于雙樹。
何得論生滅于赴感。
計修促于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
贊道書而非佛教。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釋老之為體。
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顯無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釋典言臻其極。
道若果是佛。
固同是而無非。
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無是。
理非矛盾之異。
人懷向背之殊。
既同衆狙之喜怒。
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園内外之篇。
雅奧而難加。
清高而可尚。
竊嘗讀之。
無間然矣。
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