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聞。
師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祖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
王曰。
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緻禮。
師子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問太子曰。
汝欲出家當為何事。
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
祖曰。
不為何事。
曰不為俗事。
祖曰。
當為何事。
曰當為佛事。
祖曰。
太子智慧天至。
必諸聖降迹。
即許出家。
六年侍奉。
後于王宮受具羯磨之際。
大地震動頗多靈異。
祖乃命之曰。
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
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本性。
無道亦無理。
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
法衣宜可傳授。
祖曰。
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
汝身無難何假其衣。
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
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
當東晉明帝太甯三年乙酉歲也。
⊙(丙戌) 成帝衍。
改鹹和(字世根。
明帝長子。
五歲即位。
庾後臨政。
壽二十五)治十七年。
⊙三藏理法師名惠理。
西竺人也。
東晉鹹和初。
來遊此土。
至杭州見山岩秀麗曰。
吾國中天竺靈鹫山之一小嶺。
不知何年飛來。
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隐。
今此亦複爾耶。
洞舊有白猿。
遂呼之。
應聲而出。
人始之信。
飛來由是得名。
師即地建兩刹。
先靈鹫後靈隐。
常宴坐岩中。
号理公岩。
今瘗塔在焉。
(戊子) 趙改太和。
(庚寅) 後趙改建平。
(壬辰) 燕慕容皝立。
(癸巳) 蜀斑(字世文。
雄兄之子。
初署南平将軍後立為太子。
雄疾。
斑侍。
卒而立。
一年複為雄子越殺之。
壽四十一) 趙弘(字大雅。
勒之次子。
立一年改元建熙。
壽四十二) (甲午) 趙石虎(勒弘自立。
盡殺勒種。
改元建熙) (乙未) 改鹹康○趙改建武。
蜀期(字世運。
雄第四子。
立三年改元玉桓。
後自缢死。
雄諸子皆為壽所殺) (丙申) ○後趙大旱。
鬥米直金一斤。
(戊戌) 蜀壽(字武考。
骧之子。
雄之弟。
殺期自立。
六年改元漢興。
國号漢) ⊙鹹康六年。
成帝幼沖。
庾冰以元舅輔政。
奏沙門應盡禮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議。
不應緻拜。
下禮官詳議。
博士議與充合。
而門下承冰風旨為駁。
尚書令充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戴廣等奏曰。
世祖武皇帝。
以盛明革命。
肅祖明皇帝。
聰聖玄覽。
豈于時沙門不易屈膝。
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臣等謂。
宜遵承先帝故事于義為長。
冰固謂應盡敬。
下制曰。
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
有自來矣。
達觀旁通誠當無怪。
況跪拜之禮。
何必尚然。
當後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
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盤辟哉。
良有以也。
既其有以。
将何以易之。
然則名禮之設。
其無情乎。
且今果有佛耶無佛耶。
有則其道固弘。
無則義将安取。
縱其信然。
将是方外之事。
方外之事豈方内所體。
而當矯形體違常度易禮典棄名教。
是吾所甚疑也。
名教有由來。
百代所不廢。
昧旦丕顯後世猶殆。
殆之為弊其故難尋。
而今當遠慕茫昧依稀未分。
棄禮于一朝。
廢教于當世。
使夫凡流傲逸憲度。
又是吾所甚疑也。
縱其信然。
縱其有之。
吾将通之于神明。
得之于胸懷耳。
軌憲宏谟固不可廢之于正朝。
凡此等類皆晉民也。
論其才智又常人也。
而當因所說之難辨。
假服飾以淩度。
抗殊俗之傲禮。
直形骸于萬乘。
又是吾所弗取也。
諸君并國器也。
悟言則當測幽微。
論治則當重。
⊙國典。
苟其不然。
吾将何述焉。
充等重抗。
表曰。
臣等暗短。
不足以贊揚聖旨。
宣暢大義。
伏省明诏震懼屏營。
辄共尋詳有佛無佛。
固非臣等所能定。
然考其遺文鑽其旨要。
五戒之禁實助王化。
賤昭昭之名行。
貴冥冥之潛操。
行德在于忘身。
抱一心之精妙。
且興自漢世迄至于今。
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
神道經久未有其比也。
夫議有損也。
況必有益。
臣之愚誠。
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岱嶽。
區區之況上裨皇極。
今一令其拜。
遂壞其法。
修善之俗廢于聖世。
習實生常。
必緻怨懼。
隐之臣心竊所未安。
臣雖愚蔽。
讵敢以偏見疑誤聖聽。
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
今不為之制無虧王度。
而幽冥之格可無雍滞。
是以複陳愚誠。
乞垂省察。
冰猶以為不可。
複下制曰。
省所陳具情旨。
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
然較略其大。
人神常度粗複有分例用。
大率百王制法雖文質随時。
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
豈曩聖之不達。
來聖之宏通哉。
且五戒之才善粗拟似人倫。
而更與世之略其禮敬服禮重矣。
敬大矣。
為治之綱盡于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
區城之民非好卑也。
而尊卑不陳。
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則亂斯曩聖。
所以憲章國體宜而不惑也。
通才博采往往備其事。
修之家可。
以修之國及朝則不可。
斯豈不遠耶。
省所陳。
果亦未能了有之與無矣。
縱其了。
猶謂不可以參治。
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
充等三上章執奏曰。
臣等雖誠愚蔽不通遠旨。
至幹幹夙夜思循王度。
甯苟執偏管而亂大倫。
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
尊卑憲度無或暫虧也。
今沙門之守戒專專。
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
至于守戒之笃。
亡身不恪。
曷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
每見燒香祝願。
必先國家欲福裕之。
備情無極已。
奉上崇順出于自然。
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
是以先聖禦世。
因而弗革也。
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為。
不令緻拜于法無虧。
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賢愚莫敢不用情。
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謹複陳其愚淺。
願蒙省察冰議遂寝。
何充字次道。
廬江潛人。
魏光祿大夫宴之孫。
少以文義見稱。
初為王敦掾。
敦兄含守廬江貪污。
敦嘗于坐稱之曰。
家兄在郡定佳。
廬江士人稱之。
充正色曰。
充即彼郡人。
所聞異此。
敦默然。
坐客皆為不安。
充宴然自若。
丞相庾亮嘗薦之于明帝曰。
何充器局方概。
有萬夫之望。
若能總錄朝端為老臣副。
及充拜尚書令。
推能用功不私樹恩。
世甚重之。
初阮裕嘗戲之曰。
卿志大宇宙。
勇邁前古。
充審其故。
裕曰。
我圖數千戶郡。
尚未能。
卿圖作佛不亦大乎。
卒年五十有五。
其後門世事佛甚精。
厥孫尚之及點胤等。
并建大義闡明佛法雲。
(癸卯) 康帝嶽。
改建元(字世同。
成之母弟。
年二十一即位。
庾亮為相專權。
後崩式幹殿。
壽二十三。
葬昌陵)治二年。
(甲辰) 蜀勢(字子仁。
壽之長子。
身長七尺九寸。
腰十四圍。
善俯仰。
立五年改元太和。
後死建康) ⊙(乙巳) 穆帝聃。
改永和(字彭祖。
康之長子。
二歲即位。
母褚後臨朝。
壽十九崩于顯陽殿。
葬永平陵)在位十七年。
(丙午) 蜀改嘉甯。
(丁未) 涼張重華(字大臨。
駿次子。
立七年。
壽二十七) (戊申) 後趙佛圖澄。
谏殺太子宣。
(己酉) 後趙改太甯。
即帝位。
尋死而國亂。
前燕隽(姓慕容。
字子英。
祖名廆。
師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祖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
王曰。
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緻禮。
師子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問太子曰。
汝欲出家當為何事。
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
祖曰。
不為何事。
曰不為俗事。
祖曰。
當為何事。
曰當為佛事。
祖曰。
太子智慧天至。
必諸聖降迹。
即許出家。
六年侍奉。
後于王宮受具羯磨之際。
大地震動頗多靈異。
祖乃命之曰。
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
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本性。
無道亦無理。
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
法衣宜可傳授。
祖曰。
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
汝身無難何假其衣。
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
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
當東晉明帝太甯三年乙酉歲也。
⊙(丙戌) 成帝衍。
改鹹和(字世根。
明帝長子。
五歲即位。
庾後臨政。
壽二十五)治十七年。
⊙三藏理法師名惠理。
西竺人也。
東晉鹹和初。
來遊此土。
至杭州見山岩秀麗曰。
吾國中天竺靈鹫山之一小嶺。
不知何年飛來。
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隐。
今此亦複爾耶。
洞舊有白猿。
遂呼之。
應聲而出。
人始之信。
飛來由是得名。
師即地建兩刹。
先靈鹫後靈隐。
常宴坐岩中。
号理公岩。
今瘗塔在焉。
(戊子) 趙改太和。
(庚寅) 後趙改建平。
(壬辰) 燕慕容皝立。
(癸巳) 蜀斑(字世文。
雄兄之子。
初署南平将軍後立為太子。
雄疾。
斑侍。
卒而立。
一年複為雄子越殺之。
壽四十一) 趙弘(字大雅。
勒之次子。
立一年改元建熙。
壽四十二) (甲午) 趙石虎(勒弘自立。
盡殺勒種。
改元建熙) (乙未) 改鹹康○趙改建武。
蜀期(字世運。
雄第四子。
立三年改元玉桓。
後自缢死。
雄諸子皆為壽所殺) (丙申) ○後趙大旱。
鬥米直金一斤。
(戊戌) 蜀壽(字武考。
骧之子。
雄之弟。
殺期自立。
六年改元漢興。
國号漢) ⊙鹹康六年。
成帝幼沖。
庾冰以元舅輔政。
奏沙門應盡禮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議。
不應緻拜。
下禮官詳議。
博士議與充合。
而門下承冰風旨為駁。
尚書令充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戴廣等奏曰。
世祖武皇帝。
以盛明革命。
肅祖明皇帝。
聰聖玄覽。
豈于時沙門不易屈膝。
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臣等謂。
宜遵承先帝故事于義為長。
冰固謂應盡敬。
下制曰。
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
有自來矣。
達觀旁通誠當無怪。
況跪拜之禮。
何必尚然。
當後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
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盤辟哉。
良有以也。
既其有以。
将何以易之。
然則名禮之設。
其無情乎。
且今果有佛耶無佛耶。
有則其道固弘。
無則義将安取。
縱其信然。
将是方外之事。
方外之事豈方内所體。
而當矯形體違常度易禮典棄名教。
是吾所甚疑也。
名教有由來。
百代所不廢。
昧旦丕顯後世猶殆。
殆之為弊其故難尋。
而今當遠慕茫昧依稀未分。
棄禮于一朝。
廢教于當世。
使夫凡流傲逸憲度。
又是吾所甚疑也。
縱其信然。
縱其有之。
吾将通之于神明。
得之于胸懷耳。
軌憲宏谟固不可廢之于正朝。
凡此等類皆晉民也。
論其才智又常人也。
而當因所說之難辨。
假服飾以淩度。
抗殊俗之傲禮。
直形骸于萬乘。
又是吾所弗取也。
諸君并國器也。
悟言則當測幽微。
論治則當重。
⊙國典。
苟其不然。
吾将何述焉。
充等重抗。
表曰。
臣等暗短。
不足以贊揚聖旨。
宣暢大義。
伏省明诏震懼屏營。
辄共尋詳有佛無佛。
固非臣等所能定。
然考其遺文鑽其旨要。
五戒之禁實助王化。
賤昭昭之名行。
貴冥冥之潛操。
行德在于忘身。
抱一心之精妙。
且興自漢世迄至于今。
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
神道經久未有其比也。
夫議有損也。
況必有益。
臣之愚誠。
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岱嶽。
區區之況上裨皇極。
今一令其拜。
遂壞其法。
修善之俗廢于聖世。
習實生常。
必緻怨懼。
隐之臣心竊所未安。
臣雖愚蔽。
讵敢以偏見疑誤聖聽。
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
今不為之制無虧王度。
而幽冥之格可無雍滞。
是以複陳愚誠。
乞垂省察。
冰猶以為不可。
複下制曰。
省所陳具情旨。
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
然較略其大。
人神常度粗複有分例用。
大率百王制法雖文質随時。
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
豈曩聖之不達。
來聖之宏通哉。
且五戒之才善粗拟似人倫。
而更與世之略其禮敬服禮重矣。
敬大矣。
為治之綱盡于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
區城之民非好卑也。
而尊卑不陳。
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則亂斯曩聖。
所以憲章國體宜而不惑也。
通才博采往往備其事。
修之家可。
以修之國及朝則不可。
斯豈不遠耶。
省所陳。
果亦未能了有之與無矣。
縱其了。
猶謂不可以參治。
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
充等三上章執奏曰。
臣等雖誠愚蔽不通遠旨。
至幹幹夙夜思循王度。
甯苟執偏管而亂大倫。
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
尊卑憲度無或暫虧也。
今沙門之守戒專專。
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
至于守戒之笃。
亡身不恪。
曷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
每見燒香祝願。
必先國家欲福裕之。
備情無極已。
奉上崇順出于自然。
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
是以先聖禦世。
因而弗革也。
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臣等慺慺以為。
不令緻拜于法無虧。
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賢愚莫敢不用情。
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謹複陳其愚淺。
願蒙省察冰議遂寝。
何充字次道。
廬江潛人。
魏光祿大夫宴之孫。
少以文義見稱。
初為王敦掾。
敦兄含守廬江貪污。
敦嘗于坐稱之曰。
家兄在郡定佳。
廬江士人稱之。
充正色曰。
充即彼郡人。
所聞異此。
敦默然。
坐客皆為不安。
充宴然自若。
丞相庾亮嘗薦之于明帝曰。
何充器局方概。
有萬夫之望。
若能總錄朝端為老臣副。
及充拜尚書令。
推能用功不私樹恩。
世甚重之。
初阮裕嘗戲之曰。
卿志大宇宙。
勇邁前古。
充審其故。
裕曰。
我圖數千戶郡。
尚未能。
卿圖作佛不亦大乎。
卒年五十有五。
其後門世事佛甚精。
厥孫尚之及點胤等。
并建大義闡明佛法雲。
(癸卯) 康帝嶽。
改建元(字世同。
成之母弟。
年二十一即位。
庾亮為相專權。
後崩式幹殿。
壽二十三。
葬昌陵)治二年。
(甲辰) 蜀勢(字子仁。
壽之長子。
身長七尺九寸。
腰十四圍。
善俯仰。
立五年改元太和。
後死建康) ⊙(乙巳) 穆帝聃。
改永和(字彭祖。
康之長子。
二歲即位。
母褚後臨朝。
壽十九崩于顯陽殿。
葬永平陵)在位十七年。
(丙午) 蜀改嘉甯。
(丁未) 涼張重華(字大臨。
駿次子。
立七年。
壽二十七) (戊申) 後趙佛圖澄。
谏殺太子宣。
(己酉) 後趙改太甯。
即帝位。
尋死而國亂。
前燕隽(姓慕容。
字子英。
祖名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