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綱五常。
則禍亂又作。
人無嚼類矣。
豈佛之心乎。
故儒釋道其心皆一。
門庭施設不同耳。
如州縣官不事事。
郡縣大亂。
禮佛誦經坐禅。
以為學佛可乎。
屏山曰。
元城之論。
固盡善矣。
惜哉未嘗見華嚴圓教之旨。
佛先以五戒十善開人天乘。
後以六度萬行行菩薩道。
三綱五常盡在其中矣。
故善财五十三參。
比丘無數人耳。
觀音三十二應。
示現宰官居士長者等身。
豈肯以出世法壞世間法哉。
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
嘗為達磨所笑。
跋摩尊者謂宋文帝。
王者學佛不同匹夫。
省刑罰則民壽。
薄賦斂則國富。
其為齋戒不亦大乎。
惜一禽之命。
辍半日之餐。
匹夫之齋戒爾。
此儒者學佛不龜手之藥也。
元城曰。
所謂禅一字。
于六經中亦有此理。
佛易其名。
達磨西來此話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
隻認色相。
若渠不來。
佛法之滅久矣。
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
故其說流通。
某之南遷。
雖平日于吾儒及老先生得力。
然亦不可謂于此事不得力。
世間事有大于死生者乎。
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
則于貴賤禍福輕矣。
老先生極通曉。
但不言耳蓋此事極系利害。
若常論則人以為平生隻談佛法。
所謂五經者不能曉生死說矣。
故為儒者不可談。
蓋為孔子地也。
又下根之人謂寂寞枯槁。
乃是佛法至于三綱五常。
不肯用意。
又其下者泥于報應因果之說。
不修人事政教錯亂生靈塗炭。
其禍蓋不可勝言者。
故某平生何曾言。
亦本于老先生之戒也。
屏山曰。
元城之說。
為佛者慮盡矣。
為儒者慮似未盡也。
佛書精微幽隐之妙。
佛者未必盡知。
皆儒者發之耳。
今已章章然矣。
或秘而不傳其合于吾書者。
人将謂五經之中初無此理。
吾聖人真不知有此事。
其利害亦非細也。
吾欲盡發其秘。
使天下後世共知六經之中有禅。
吾聖人已為佛也。
其為孔子地。
不亦大乎。
彼以寂寞枯槁為佛法。
以報應因果廢人事。
或至亂天下者。
正以儒者不讀其書為所欺耳。
今儒者盡發其秘。
維摩敗根之議。
破落空之偏見。
般若施身之戒。
攻着相之愚。
夫上無蕭衍之禍。
下無王缙之惑矣。
雖極口而談著書而辨。
其亦可也。
學者其熟思之。
龜山曰。
聖人以為尋常事者。
莊周則誇言之。
乃禅家呵佛罵祖之類。
如逍遙遊。
乃子思之所謂無入而不自得。
養生主。
乃孟子所謂行其所無事而已。
曲譬廣喻。
此張大其說耳。
屏山曰。
揚子見處甚高知禅者有力于佛。
則知莊子有力于聖人矣。
曲譬廣喻張大儒者之說。
儒者反疾之何也。
龜山曰。
儒佛深處所差抄忽耳。
見儒者之道分明。
則佛在其下矣。
今之學者曰。
儒者之道在其下。
是不知吾道之大也。
為佛者既不讀儒書。
儒者又自小。
然則道何由明哉。
屏山曰。
儒佛之軒轾者。
不唯佛者不讀儒書之過。
亦儒者不讀佛書之病也。
吾讀首楞嚴經。
知儒在佛之下。
又誦阿含等經。
知佛似在儒下。
至讀華嚴經。
無佛無儒。
無大無小。
無高無下。
能佛能儒。
能大能小存泯自在矣。
南軒曰。
天命之全體流行無間。
貫乎古今。
通乎萬物者。
衆人自昧之而是理也。
何嘗問斷。
而聖人盡之亦非有所增益也。
若釋氏之見。
則以為萬法皆吾心所起。
是昧乎太極本然之全體。
而反為自利自私。
是亦人心而已。
非識道心者也。
屏山曰。
張氏之所謂天命之全體。
釋氏之所謂心也。
其言全出于佛老。
無毫發異矣。
雖然疑萬法非心所為。
而歸之太極。
是不知太極為何物。
如父出而忘其家。
見其子而不識與。
劉儀同何異哉。
蓋以情識蔔度。
雖言道心而不知耳。
反謂佛自私于人心惑矣。
晦庵曰。
性固不能不動。
然無所不有。
然不能不動。
其無所不有者。
曷嘗有虧之哉。
釋氏之病錯認精神魂魄為性。
果能見性不可謂之妄見。
既曰妄見。
不可言性之本空。
此等立語未瑩。
恐亦是見得未分明也。
屏山曰。
性無動靜。
亦無虧成。
釋氏有語。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來認識神。
豈以精神魂魄為性哉。
不見性空。
謂之妄見見性空矣。
豈妄見耶。
見見之時見猶非見。
豈不分明。
恐未分明。
朱子之語。
蓋未瑩耳。
晦庵曰。
切病近世學者不知聖門實學之根本次第。
而溺于佛老之說。
妄意天地萬物人倫日用之外。
别有一物空虛之妙不可測度。
其心懸懸然。
徼幸一見此物以為極緻。
未嘗不堕于此者。
屏山曰。
天地萬物人倫日用。
皆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
誰之言欤。
朱子耄而荒矣。
偶忘此言。
以為佛老之說。
吾恐夫子之道亦将掃地矣。
雖然不可不辯。
佛之所謂色即是空。
老子之所謂同謂之玄者。
豈别有一物乎。
朱子劃而為二。
是堕于此而不自知耳。
安正忘筌曰。
得失之報。
冥冥之中。
固未必無司之者。
聖人尤探其赜。
乃略此而不論。
唯聖人超形數而用形數。
與造物者遊。
賢者皆未足以超出而免。
此姑就所得之報耳。
可以為大戒。
又曰。
儒釋二家。
歸宿相似。
設施相遠。
故功用全殊。
此雖運動樞機裁成天地。
終不駭異三靈被德。
以彼所長施于中國。
猶軒車适越冠冕之胡。
決非所宜。
儒者但當以皇極經世乃反一無迹而超數超形。
何至甘為無用之學哉。
屏山曰。
論至于此。
儒佛之說為一家。
其功用之殊。
但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便生分别以為同異者何也。
至如劉子翚之洞達。
張九成之精深。
呂伯恭之通融。
張敬夫之醇正。
朱元晦之峻潔。
皆近代之偉人也。
想見方寸之地既虛而明。
四通六辟千變萬化。
其知見隻以夢幻死生。
操履隻以塵垢富貴。
皆學聖人而未至者。
其論佛老也。
實與而文不與。
陽擠而陰助之。
蓋有微意存焉。
唱千古之絕學。
掃末流之塵迹。
将行其說于世。
政自不得不爾。
如胡寅者。
诟詈不已。
嘻其甚矣。
豈非翻着祖師衣倒用如來印者邪。
語在駁崇正辨。
吾恐白面書生輩。
不知諸老先生之心。
借以為口實。
則三聖人之道。
幾何不化而為異端也。
伊川之學。
今自江東浸淫而北矣。
搢紳之士負高明之資者。
皆甘心焉。
予亦出入于其中。
幾三十年。
嘗欲箋注其得失而未暇也。
今以承乏于秋闱。
考經學數十餘日。
乘閑漫筆于小[葶-丁+呆]。
意者撒藩籬于大方之家。
彙淵谷于聖學之海。
藐諸子胸中之秘。
發此書言外之機。
道冠儒履。
同入解脫法門。
翰墨文章。
皆是神通遊戲。
姑以自洗其心耳
則禍亂又作。
人無嚼類矣。
豈佛之心乎。
故儒釋道其心皆一。
門庭施設不同耳。
如州縣官不事事。
郡縣大亂。
禮佛誦經坐禅。
以為學佛可乎。
屏山曰。
元城之論。
固盡善矣。
惜哉未嘗見華嚴圓教之旨。
佛先以五戒十善開人天乘。
後以六度萬行行菩薩道。
三綱五常盡在其中矣。
故善财五十三參。
比丘無數人耳。
觀音三十二應。
示現宰官居士長者等身。
豈肯以出世法壞世間法哉。
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
嘗為達磨所笑。
跋摩尊者謂宋文帝。
王者學佛不同匹夫。
省刑罰則民壽。
薄賦斂則國富。
其為齋戒不亦大乎。
惜一禽之命。
辍半日之餐。
匹夫之齋戒爾。
此儒者學佛不龜手之藥也。
元城曰。
所謂禅一字。
于六經中亦有此理。
佛易其名。
達磨西來此話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
隻認色相。
若渠不來。
佛法之滅久矣。
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
故其說流通。
某之南遷。
雖平日于吾儒及老先生得力。
然亦不可謂于此事不得力。
世間事有大于死生者乎。
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
則于貴賤禍福輕矣。
老先生極通曉。
但不言耳蓋此事極系利害。
若常論則人以為平生隻談佛法。
所謂五經者不能曉生死說矣。
故為儒者不可談。
蓋為孔子地也。
又下根之人謂寂寞枯槁。
乃是佛法至于三綱五常。
不肯用意。
又其下者泥于報應因果之說。
不修人事政教錯亂生靈塗炭。
其禍蓋不可勝言者。
故某平生何曾言。
亦本于老先生之戒也。
屏山曰。
元城之說。
為佛者慮盡矣。
為儒者慮似未盡也。
佛書精微幽隐之妙。
佛者未必盡知。
皆儒者發之耳。
今已章章然矣。
或秘而不傳其合于吾書者。
人将謂五經之中初無此理。
吾聖人真不知有此事。
其利害亦非細也。
吾欲盡發其秘。
使天下後世共知六經之中有禅。
吾聖人已為佛也。
其為孔子地。
不亦大乎。
彼以寂寞枯槁為佛法。
以報應因果廢人事。
或至亂天下者。
正以儒者不讀其書為所欺耳。
今儒者盡發其秘。
維摩敗根之議。
破落空之偏見。
般若施身之戒。
攻着相之愚。
夫上無蕭衍之禍。
下無王缙之惑矣。
雖極口而談著書而辨。
其亦可也。
學者其熟思之。
龜山曰。
聖人以為尋常事者。
莊周則誇言之。
乃禅家呵佛罵祖之類。
如逍遙遊。
乃子思之所謂無入而不自得。
養生主。
乃孟子所謂行其所無事而已。
曲譬廣喻。
此張大其說耳。
屏山曰。
揚子見處甚高知禅者有力于佛。
則知莊子有力于聖人矣。
曲譬廣喻張大儒者之說。
儒者反疾之何也。
龜山曰。
儒佛深處所差抄忽耳。
見儒者之道分明。
則佛在其下矣。
今之學者曰。
儒者之道在其下。
是不知吾道之大也。
為佛者既不讀儒書。
儒者又自小。
然則道何由明哉。
屏山曰。
儒佛之軒轾者。
不唯佛者不讀儒書之過。
亦儒者不讀佛書之病也。
吾讀首楞嚴經。
知儒在佛之下。
又誦阿含等經。
知佛似在儒下。
至讀華嚴經。
無佛無儒。
無大無小。
無高無下。
能佛能儒。
能大能小存泯自在矣。
南軒曰。
天命之全體流行無間。
貫乎古今。
通乎萬物者。
衆人自昧之而是理也。
何嘗問斷。
而聖人盡之亦非有所增益也。
若釋氏之見。
則以為萬法皆吾心所起。
是昧乎太極本然之全體。
而反為自利自私。
是亦人心而已。
非識道心者也。
屏山曰。
張氏之所謂天命之全體。
釋氏之所謂心也。
其言全出于佛老。
無毫發異矣。
雖然疑萬法非心所為。
而歸之太極。
是不知太極為何物。
如父出而忘其家。
見其子而不識與。
劉儀同何異哉。
蓋以情識蔔度。
雖言道心而不知耳。
反謂佛自私于人心惑矣。
晦庵曰。
性固不能不動。
然無所不有。
然不能不動。
其無所不有者。
曷嘗有虧之哉。
釋氏之病錯認精神魂魄為性。
果能見性不可謂之妄見。
既曰妄見。
不可言性之本空。
此等立語未瑩。
恐亦是見得未分明也。
屏山曰。
性無動靜。
亦無虧成。
釋氏有語。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來認識神。
豈以精神魂魄為性哉。
不見性空。
謂之妄見見性空矣。
豈妄見耶。
見見之時見猶非見。
豈不分明。
恐未分明。
朱子之語。
蓋未瑩耳。
晦庵曰。
切病近世學者不知聖門實學之根本次第。
而溺于佛老之說。
妄意天地萬物人倫日用之外。
别有一物空虛之妙不可測度。
其心懸懸然。
徼幸一見此物以為極緻。
未嘗不堕于此者。
屏山曰。
天地萬物人倫日用。
皆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
誰之言欤。
朱子耄而荒矣。
偶忘此言。
以為佛老之說。
吾恐夫子之道亦将掃地矣。
雖然不可不辯。
佛之所謂色即是空。
老子之所謂同謂之玄者。
豈别有一物乎。
朱子劃而為二。
是堕于此而不自知耳。
安正忘筌曰。
得失之報。
冥冥之中。
固未必無司之者。
聖人尤探其赜。
乃略此而不論。
唯聖人超形數而用形數。
與造物者遊。
賢者皆未足以超出而免。
此姑就所得之報耳。
可以為大戒。
又曰。
儒釋二家。
歸宿相似。
設施相遠。
故功用全殊。
此雖運動樞機裁成天地。
終不駭異三靈被德。
以彼所長施于中國。
猶軒車适越冠冕之胡。
決非所宜。
儒者但當以皇極經世乃反一無迹而超數超形。
何至甘為無用之學哉。
屏山曰。
論至于此。
儒佛之說為一家。
其功用之殊。
但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便生分别以為同異者何也。
至如劉子翚之洞達。
張九成之精深。
呂伯恭之通融。
張敬夫之醇正。
朱元晦之峻潔。
皆近代之偉人也。
想見方寸之地既虛而明。
四通六辟千變萬化。
其知見隻以夢幻死生。
操履隻以塵垢富貴。
皆學聖人而未至者。
其論佛老也。
實與而文不與。
陽擠而陰助之。
蓋有微意存焉。
唱千古之絕學。
掃末流之塵迹。
将行其說于世。
政自不得不爾。
如胡寅者。
诟詈不已。
嘻其甚矣。
豈非翻着祖師衣倒用如來印者邪。
語在駁崇正辨。
吾恐白面書生輩。
不知諸老先生之心。
借以為口實。
則三聖人之道。
幾何不化而為異端也。
伊川之學。
今自江東浸淫而北矣。
搢紳之士負高明之資者。
皆甘心焉。
予亦出入于其中。
幾三十年。
嘗欲箋注其得失而未暇也。
今以承乏于秋闱。
考經學數十餘日。
乘閑漫筆于小[葶-丁+呆]。
意者撒藩籬于大方之家。
彙淵谷于聖學之海。
藐諸子胸中之秘。
發此書言外之機。
道冠儒履。
同入解脫法門。
翰墨文章。
皆是神通遊戲。
姑以自洗其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