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關燈
恩顧。

    顯闡贊導。

    有大法師。

    逢時感召。

    空門正辟。

    法宇方開。

    峥嵘棟宇。

    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

    無心去來。

    徒令後學。

    瞻仰徘徊。

     ⊙(丁巳) ○(慧星現長八丈) (戊午) 開成三年三月六日。

    僧統清涼國師澄觀将示寂。

    謂其徒海岸等曰。

    吾聞偶運無功先聖悼歎。

    複質無行古人恥之。

    無昭穆動靜。

    無論緒往複。

    勿穿鑿異端。

    勿順非辨僞。

    勿迷陷邪心。

    勿固牢鬥诤。

    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

    當取信于佛。

    無取信于人。

    真離玄微。

    非言說所顯。

    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

    對境無心逢緣不動。

    則不孤我矣。

    言訖而逝。

    師生曆九朝為七帝門師。

    春秋一百有二。

    僧臘八十有三。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目夜發光晝視不瞬。

    才供二筆聲韻如鐘。

    文宗以祖聖崇仰。

    特辍朝三日。

    重民缟素奉全身塔于終南山。

    未幾有梵僧到阙。

    表稱于蔥嶺見二使者淩空而過。

    以咒止而問之。

    答曰。

    此印度文殊堂神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

    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阇維。

    舍利光明瑩潤。

    舌如紅蓮色。

    賜谥仍号清涼國師妙覺之塔。

    相國裴休奉敕撰碑。

    其銘曰。

    寶月清涼。

    寂照法界。

    以沙門相。

    藏世間解。

    澄湛含虛。

    氣清鐘鼎。

    雪沃剡溪。

    霞橫維嶺。

    真室寥夐。

    靈嶽崔嵬。

    虛融天地。

    峻拔風雷。

    離微休命。

    實際厖鴻。

    奉若時政。

    革彼幽蒙。

    炯乎禹質。

    元聖孕靈。

    德雲冉冉。

    凝眸幻形。

    谷響入耳。

    性不可為。

    青蓮出水。

    深不可窺。

    才受屍羅。

    奉持止作。

    原始要終。

    克諧适莫。

    鳳藻瑰奇。

    遺演秘密。

    染翰風生。

    供盈二筆。

    欲造玄關。

    咽金一像。

    逮竟将流。

    龍飛遷揚。

    疏新五頂。

    光銜二京。

    躍出法界。

    功齊百城。

    萬行分披。

    華開古錦。

    啟迪群甿。

    與甘露飲。

    燮贊金偈。

    懷生保乂。

    聖主師資。

    聿興遐裔。

    貝葉翻宣。

    譯場獨步。

    譚柄一揮。

    幾回天顧。

    王庭闡法。

    傾河湧泉。

    屬辭縱辨。

    玄玄玄玄。

    紫衲命衣。

    清涼國号。

    不有我師。

    孰知吾道。

    九州傳命。

    然無盡燈。

    一人拜錫。

    統天下僧。

    帝網沖融。

    潛通萬戶。

    曆天不周。

    同時顯唔。

    卷舒自在。

    來往無蹤。

    大士知見。

    允執厥中。

    西域供牙。

    梵倫遽至。

    奏啟石驗。

    嘉風益熾。

    敕俾圖真。

    相即無相。

    海印大龍。

    蟠居方丈。

    哲人去矣。

    資何所參。

    即事之理。

    塔鎖終南。

     敕寫國師真。

    奉安大興唐寺。

    文宗皇帝禦制贊曰。

    朕觀法界。

    曠閴無垠。

    應緣成事。

    允用虛根。

    清涼國師。

    體象啟門。

    奄有法界。

    我祖聿尊。

    教融海嶽。

    恩廓乾坤。

    首相二疏。

    拔擢幽昏。

    間氣斯來。

    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

    九州慶溢。

    敞金仙門。

    奪古賢席。

    大手名曹。

    橫經請益。

    仍師臣休。

    保餘遐曆。

    爰抒颛毫。

    式揚茂實。

    真空罔盡。

    機就而駕。

    白月虛秋。

    清風适夏。

    妙有不遷。

    緣息而化。

    邈爾禹儀。

    煥乎精舍。

     ⊙(己未) 制象棋(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

    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将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是年正月六日。

    圭峰宗密禅師示寂。

    相國裴休撰傳法碑。

    師姓何氏。

    果州西兖人。

    釋迦如來三十九代法孫也。

    釋迦住世八十年。

    為無量天人聲聞菩薩說種種法。

    最後以法眼付大迦葉。

    令祖祖相傳别行于世。

    顧此法衆生之本源。

    諸佛之所證。

    超一切理離一切相。

    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隐顯推求而得。

    但心心相印。

    印印相契。

    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

    自迦葉至達磨。

    達磨東來至曹溪。

    凡三十三世。

    曹溪傳荷澤。

    荷澤傳磁州如。

    如傳荊南張。

    張傳遂州圓。

    圓傳禅師。

    師于荷澤為五世。

    于迦葉為三十八世。

    其宗系如此。

    師豪家。

    少通儒學。

    一日偈遂州。

    未及與語。

    退遊途中。

    見其俨然在定。

    忻躍慕之。

    遂剃染受道。

    嘗赴齋次。

    受經得圓覺十二章。

    誦未終忽然大悟。

    歸以告其師。

    師印可。

    乃谒東京照。

    照曰。

    菩薩人也。

    誰其識之。

    次谒清涼觀。

    觀曰。

    毗盧華藏。

    能從我遊者其汝乎。

    及因漢上僧授華嚴新疏。

    遂講華嚴。

    久之着圓覺華嚴涅槃金剛唯識起信法界觀等經疏鈔。

    及禮忏修證圖傳纂略文集諸宗禅語為禅藏。

    并書偈論議凡九十餘卷。

    或以師不守禅行而廣講經論遊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

    乃為多聞之所役。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

    曰嘻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違萬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

    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随行而起者為役。

    得未必嘗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

    不可以法說。

    本非教。

    不可以教傳。

    豈可以軌迹而尋哉。

    自迦葉至富那夜奢。

    凡十祖皆羅漢。

    所度亦羅漢。

    至馬鳴龍樹提婆天親。

    始開摩诃行著論釋經。

    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迹。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

    或專心禅定。

    或蟬蛻而去。

    或化火而滅。

    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迹者非善行。

    守規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禅師之為道也。

    以知見為妙門。

    以寂靜為正味。

    慈忍為甲胄。

    慧斷為劍矛。

    破内魔之高壘。

    陷外賊之堅陣。

    鎮撫邪雜解釋缧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

    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

    貧女不富。

    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

    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并化。

    荷擔不勝任。

    吾師恥之。

    故皇皇于濟拔。

    汲汲于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歸依者。

    不俟請而往也。

    有求益者。

    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接。

    雖傲很不怠于扣勵。

    其以闡教度生。

    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

    貪則施暴則斂。

    剛則随戾則順。

    昏則開惰則奮。

    自榮者謙自堅者化。

    循私者公溺情者義。

    故士俗有變活業絕血食。

    持或法而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

    其餘憧憧而來。

    欣欣而去。

    揚袂而至。

    實腹而歸。

    所在不可勝紀。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

    衆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一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閱世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宣宗追谥定慧禅師。

    門弟子僧尼四衆凡數千人。

     ⊙(庚申) ○(正月上疾。

    命太子監國。

    上崩。

    仇士良立穎王為太弟即位。

    李德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