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一

關燈
矧不立文字之禅。

    直指人心。

    于語言形迹之表。

    讵可常程義理而求其言說耶。

    是不獨文正公。

    文中子楊孟諸賢。

    未暇留神。

    吾徒傳教大法師輩。

    固有不知而興謗者。

    故先德雲。

    千人萬人中撈摝一個半個而已。

    夫豈易信也哉。

     ⊙阇那崛多。

    西天竺人也。

    帝時至長安大興善寺。

    奉敕譯法華等經。

    是年示滅。

     ⊙仁壽初。

    诏曰。

    皇帝敬問章洪山之南谷智舜禅師。

    冬月極寒味道安隐。

    勉勖蒼生成就聖業。

    惟慈願力。

    朕實嘉焉。

    今遣開府盧元壽。

    宣朕意起禅師赴阙。

    舜以疾辭不赴。

    初舜從稠禅師出家習定。

    或時覺有妄念。

    即以錐刺股。

    由是塵慮不入至不得已或出一言。

    不過戒定慧而已。

    如是十餘年。

    稠奇之曰。

    汝于人事殆無心哉。

    而今而後可與言道矣。

    後辭入贊皇山。

    好事者奉米面供之。

    舜辭去一不受。

    或問故。

    舜曰。

    山居橡栗足以禦饑。

    何煩于人其簡易如此。

    見啖肉者必慘容戒之曰。

    六道殊形汝無不經。

    一切有命皆女父母。

    一切有生皆女曩形。

    而食其肉者。

    是食女父母。

    女心。

     ⊙(甲子 五五) 安忍哉。

    聞者悛革也(诏賞罰度支。

    并付太子廣。

    上疾。

    楊素使張衡入侍。

    上暴崩。

    太子即位) ○(時天下戶口抄計八百九十萬) (乙醜) 炀帝廣(小字阿[序-予+(樊-大+女)]。

    高祖次子。

    篡立于仁壽宮。

    初登有政治民。

    後幸洛陽營建東京。

    發河南人夫數百萬。

    開通濟渠而達淮泗龍舟鳳舸。

    又至江都。

    民不堪命。

    而群盜蜂起。

    四海土崩。

    後為宇文弑之。

    壽五十九年) ⊙冬炀帝有事于南郊。

    诏僧道并同俗拜。

    道流莫敢言。

    諸沙門例不奉诏。

    帝诘之曰。

    诏條久頒。

    卿等固不奉命何也。

    時法師明瞻者對曰。

    陛下若使準制罷道。

    則微軀敢不奉命。

    如知大法可崇。

    則法服之下僧無敬俗之禮。

    帝曰。

    何以緻拜周武。

    瞻曰周武任威縱暴仁德不施。

    不足為有國者法。

    陛下聖政惟仁不枉非罪。

    是以貧道得盡忠言。

    帝默然而罷。

    有司以瞻抗對。

    将抵以罪。

    瞻曰。

    所坐者瞻也。

    願不以非律加吾徒。

    帝壯其不撓而不問。

    凡敬主之議由此而絕焉。

     ⊙(丙寅) 是歲三祖僧璨大師示寂。

    師或雲徐州人。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授衣。

    屬周武廢教。

    往來司空山。

    積十餘年人無識者。

    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

    禮師曰。

    願和尚大慈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

    誰縛汝。

    曰無人縛。

    師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于言下大悟。

    服勞九載。

    授具戒已屢驗以玄犍。

    知其緣熟乃付衣。

    說偈曰。

    花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

    花地盡無生。

    并付法衣曰。

    吾既得汝能事已畢。

    即優遊江國。

    曆羅浮諸山複還舊止。

    士民樂其歸相率緻供。

    師為四衆說法已。

    于法會大樹下俨立合掌而逝。

    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曰鑒智禅師。

    着信心銘一篇。

    其辭曰。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争。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缺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滞兩邊。

    甯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皆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随照失功須臾反照。

    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莫追尋。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随境滅。

    境逐能沈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甯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必入迷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有愛着。

    将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

    良由斟酌。

    夢幻虛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眼若不寐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如如體玄兀爾忘緣。

    萬緣齊觀。

    複歸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契心平等。

    所作皆息。

    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智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此。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丁卯) 始平令楊宏。

    率道士名儒。

    入智藏寺啟曾義法莚。

    命法師惠淨與道士餘永通論議永通欲先立義。

    淨曰。

    道流入寺。

    義有主賓汝安得先。

    于是淨問老子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且道體一故混耶。

    體異故混耶。

    若體一故混則正混之時已自成一。

    是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且未混之時已自成二。

    然則二非一起矣。

    永通茫然不知所對。

    無言而罷。

     (乙亥) 炀帝窮奢極侈。

    乘龍舟錦帆沿汴而下入于楊州。

    天下諸侯反叛稱帝王者各據一方。

    凡五十二處。

    太原唐公李淵起義兵而來救駕矣。

     (丙子) 唐師至江都。

    帝以手琢案曰。

    渠有奇相。

    渠得之矣。

    十一月唐師入京。

    遙尊為太上皇。

    立代王侑為帝。

    紹隋室也。

     ⊙恭帝侑(炀之孫。

    元德太子之子。

    十三即位。

    以唐公為相。

    進封唐王。

    次年五月禅位與唐。

    封為鄗固公。

    武德二年薨。

    壽十五。

    在位二年) (丁醜) 改義甯(上在汀都淫虐日甚。

    宇文化及因思歸之士夜入宮弑帝及宗室皆死) ⊙神僧法喜者貌寝陋。

    年若四十許。

    嶺表父老鹹言。

    兒時見之。

    談晉宋間事。

    曆曆可聽。

    又自言。

    嘗從東林遠公遊。

    語默不常。

    然皆為吉兇之兆。

    炀帝幸維楊。

    聞其有異召之。

    俄一日繞宮中遍索羊頭。

    帝惡之以付廷尉。

    手足銀铛禁衛嚴甚。

    喜日丐于市飲食自若。

    有司以聞。

    帝命按視封鑰如故。

    及啟戶視之。

    唯見袈裟覆黃金骨。

    骨皆連鎖。

    遽以白帝。

    敕長安王怛核實如狀。

    诏以香泥樹骨塑之。

    是夕喜以泥像起行。

    言笑如故。

    遂釋其禁。

    未幾示疾。

    命嘗所善者。

    去其薦置身箦上。

    下以熾炭炙之數日。

    半身紅爛即死。

    葬之香山寺側。

    後數歲有自海南歸者。

    見喜無恙其人發冢視之。

    唯空棺爾。

    計是時喜已三百餘歲矣。

    及炀帝于江都遇弑。

    方悟喜索羊頭之驗雲。

     石室論曰。

    唐牧之雲。

    昔有相士。

    稱文帝當有天下。

    後果篡奪得之。

    周末楊氏為八柱國。

    公侯相繼久矣。

    一旦以男子偷竊位号。

    不三十年。

    老壯嬰兒皆不得其死。

    彼知相法當曰此為楊氏禍。

    乃可謂善相者。

    牧之之論誠為警絕。

    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海字。

    君臨萬國者二十四年。

    創置禮樂法度。

    多為唐所遵用。

    仁壽間天下戶至八百七十萬。

    以唐疆宇之廣。

    曆五朝至天寶末。

    才九百餘萬戶。

    隋文開統而身及太平。

    固一代之英主也。

    惜其末年任一楊素而弗獲其終。

    嗚呼豈唯隋文而已哉。

    凡魏晉以來符石姚劉二蕭陳高宇文楊氏十三朝。

    興亡因果循環之驗。

    皆毫末無差。

    吾教所以誕敷六合有大益于天下國家者。

    其言因果報應之事。

    與天道大合。

    有以助天為勸沮也。

    故鴻經廣論深切着明。

    必欲人人自信。

    因即如是。

    果亦如之。

    莫可逭也。

    儒雖曰其事好還。

    然未伸勸沮之理。

    此所以牧之唯诋隋文而不遠推累朝積習循環之弊。

    獨唐家之興則異于彼。

    故其運祚靈長。

    益足以為天下之至鑒右隋三主凡三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