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力裁得半耳。
又曰。
何如殷浩。
太傅曰。
亹亹論辨恐當抗衡。
超拔淵源殷有慚德。
超後與親舊書曰。
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
數百年來紹隆大法。
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太和二年。
廢帝海西公在位。
遁抗表辭還山。
有诏資給敦遣。
諸公祖餞于征虜亭。
蔡子叔者。
先至近道林坐。
适起而謝。
萬亟趨其處。
子叔還合褥舉萬投諸地。
萬曰。
幾損我面。
子叔曰。
吾初不為卿面計。
其為當時所慕如此。
晚居山陰講維摩。
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
衆意詢不能難。
及詢設難。
又意遁不能通。
而賓主之難相尋無窮。
聽者多言。
自得遁旨。
诘之辄失。
着即色遊玄聖不辯知等論。
有遺其馬者。
畜之曰。
吾愛其神駿耳。
有遺其鶴者。
縱之曰。
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
君子多其達。
及卒戴逵過其塔歎曰。
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
⊙郗超字嘉賓。
少有曠世之度。
談論義理精微。
标志慕佛加好行檀。
大将軍桓溫辟為參軍。
時王珣同府。
珣為主簿。
超美髯。
珣身短小。
府中語曰。
髯參軍短主簿。
能令公喜。
能令公怒。
謝安王坦之詣溫府。
溫先令超卧帳中。
聽其論事。
俄風動帳開。
安笑曰。
郄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超喜隐遁。
聞拂衣者。
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
支道林每謂。
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
甚重之。
又與汰法師厚善。
嘗約先殁者。
凡幽冥報應當以相報。
俄而汰卒。
一夕見夢曰。
向與君約報應之事。
今皆不虛。
願君無忘修德。
以升濟神明。
超由是循道彌笃雲。
⊙(乙醜) 秦改建元。
(丙寅) 廢帝奕(字延齡。
哀之母弟。
後大司馬桓溫。
廢為海西公。
十月卒于吳。
壽三十五) 改太和在治五年。
(丁卯) 大教東被三百年矣。
⊙釋道安者姓衛。
常山扶柳人。
圖澄之門學。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
為表兄所養。
早年讀書一覽無忘。
十一出家而能日記萬言。
終為缁林奇表。
甯康初。
安于襄陽檀溪寺。
建浮圖鑄銅像。
能起自行。
至方山而止。
光明燭天傾都瞻拜。
歡呼動山谷。
秦主符堅送外國金飾倚像金縷結珠彌勒等。
安每講設以作證。
一夕像光照室。
視之頂有舍利焉。
習鑿齒襄陽高士。
先以書通好。
乃詣安自稱曰。
習鑿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相得歡甚。
即以書抵謝東山。
稱安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一見耳。
孝武帝聞安名。
诏曰。
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
使大法流行。
為蒼生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
安固辭不受。
未幾符堅攻陷襄陽。
得安而喜。
謂左右曰。
吾以十萬師取襄陽。
得一人半耳。
左右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安入關。
沙門萬數皆随師姓而名。
安曰。
師莫如佛世也。
應沙門宜以釋為氏。
及增一阿含經至乃雲。
四河入海無複異名。
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遂與符合焉。
世益重之。
又藍田得古鼎。
容二十有七斛。
腹有篆文。
朝無識之者。
有以問安。
安曰。
魯襄公所鑄也。
由是符堅敕三館學士有所疑皆師于安。
國人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禁難。
時符氏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康未服。
堅雅意欲取而有之。
群臣谏不從。
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
為蒼生一言。
安諾。
及堅出東苑。
命安升辇同載。
仆射權翼進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甯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輿辇之榮。
未稱其德。
即诏翼扶安登辇。
于是翼跪而掖之。
堅顧謂安曰。
朕将與公南遊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天禦世。
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
東南地區勢卑氣厲。
昔舜禹遊而不返。
始皇适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域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且有格言傥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必欲往。
宜駐跸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納。
太元七年堅自将步騎。
百萬次壽春。
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單騎遁還。
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
一日感龐眉尊者降。
安出所制似之。
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
仍許以密助弘通。
安識其為賓頭盧也。
因設日供祀之。
今供賓頭自安而始。
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
知名于世有法遇者。
傳教長沙。
門徒數百。
有私飲者。
遇縱而不舉。
安兼知之。
即封荊以寄。
遇抱荊而泣曰。
董衆無狀而遠遺師憂。
于是俯伏躬受其譴。
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
安命其徒具浴。
忽見異僧出入隙中。
安以生處問之。
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幼出。
曰彼兜率天也。
是夕有敷百小兒。
皆就浴而去。
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
二月八日跏趺而逝。
安貌侻而姿黑。
博學善詞章。
諺曰。
漆道人驚四鄰。
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
時号印手菩薩。
着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
世遵行之。
論曰。
法源濫觸之初。
由佛圖澄而得安。
由安而得遠公。
是三大士化儀軌則。
或無以異。
至于出處操尚。
若相戾者何哉。
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
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
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
當是之際。
故遠公得以遂其高。
天子臨浔陽而诏不出山。
若澄安二公。
失身偏霸之朝。
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
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卧山林。
而不為之屈耶。
此古所謂易地皆然。
三大士有之矣。
孟轲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
皆曰聖人者。
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
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
吾弗信矣。
⊙孫綽字興公。
父楚有重望。
綽博學美文辭。
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
初隐稽山放情山水。
作遂初賦。
以見志。
友道林問綽曰。
君何如許。
答曰。
高情遠志弟子早已伏膺。
然一詠一吟。
許将生面。
嘗作天台賦。
示友人範榮期曰。
卿試以擲地當作金聲。
榮期曰。
恐此金聲非中宮商。
然每至佳句。
辄雲。
應是我輩語。
于吾道多有論撰。
具見弘明等集。
年五十八卒。
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
不徒文雅而已。
⊙許詢字玄度。
高陽人。
魏中領軍允曾孫也。
澡心學佛。
甚為江左諸公卿仰慕。
簡文帝高其風。
每月白風恬。
思清言妙理必造焉。
至其亹亹。
簡文不覺前席。
達旦忘倦。
帝謂親友曰。
玄度才情故未易有。
劉真長為時譚宗。
而與結清言友。
每謂人曰。
吾不見玄度幾為輕薄令尹。
又嘗曰。
清風明月何嘗不思玄度。
(戊辰) ○王珣與弟[緡-糸+王]舍宅為寺。
今虎丘是也。
(庚午) ○符堅滅燕。
⊙晉司馬桓溫。
末年奉法。
有尼造之。
溫敬而不倦。
浴必移晷。
訝而私觌。
見尼揮刃自割。
截支分脔。
有頃尼出。
溫以情問尼曰。
君志若遂形當如之。
時溫方謀問鼎。
聞此怅然乃止。
尼遂辭不測所之(出感通錄) ⊙(辛未) 簡文帝昱(字道萬。
元之少子。
神識怡暢。
無濟世之略。
後崩于東堂。
壽五十。
葬高平陵) ⊙改鹹安○是年慧星現。
帝诏竺法曠禳之。
曠曰。
陛下當勤修德政以賽天譴。
貧道當盡情。
帝乃齋忏災遂滅。
又曰。
何如殷浩。
太傅曰。
亹亹論辨恐當抗衡。
超拔淵源殷有慚德。
超後與親舊書曰。
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
數百年來紹隆大法。
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太和二年。
廢帝海西公在位。
遁抗表辭還山。
有诏資給敦遣。
諸公祖餞于征虜亭。
蔡子叔者。
先至近道林坐。
适起而謝。
萬亟趨其處。
子叔還合褥舉萬投諸地。
萬曰。
幾損我面。
子叔曰。
吾初不為卿面計。
其為當時所慕如此。
晚居山陰講維摩。
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
衆意詢不能難。
及詢設難。
又意遁不能通。
而賓主之難相尋無窮。
聽者多言。
自得遁旨。
诘之辄失。
着即色遊玄聖不辯知等論。
有遺其馬者。
畜之曰。
吾愛其神駿耳。
有遺其鶴者。
縱之曰。
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
君子多其達。
及卒戴逵過其塔歎曰。
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
⊙郗超字嘉賓。
少有曠世之度。
談論義理精微。
标志慕佛加好行檀。
大将軍桓溫辟為參軍。
時王珣同府。
珣為主簿。
超美髯。
珣身短小。
府中語曰。
髯參軍短主簿。
能令公喜。
能令公怒。
謝安王坦之詣溫府。
溫先令超卧帳中。
聽其論事。
俄風動帳開。
安笑曰。
郄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超喜隐遁。
聞拂衣者。
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
支道林每謂。
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
甚重之。
又與汰法師厚善。
嘗約先殁者。
凡幽冥報應當以相報。
俄而汰卒。
一夕見夢曰。
向與君約報應之事。
今皆不虛。
願君無忘修德。
以升濟神明。
超由是循道彌笃雲。
⊙(乙醜) 秦改建元。
(丙寅) 廢帝奕(字延齡。
哀之母弟。
後大司馬桓溫。
廢為海西公。
十月卒于吳。
壽三十五) 改太和在治五年。
(丁卯) 大教東被三百年矣。
⊙釋道安者姓衛。
常山扶柳人。
圖澄之門學。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
為表兄所養。
早年讀書一覽無忘。
十一出家而能日記萬言。
終為缁林奇表。
甯康初。
安于襄陽檀溪寺。
建浮圖鑄銅像。
能起自行。
至方山而止。
光明燭天傾都瞻拜。
歡呼動山谷。
秦主符堅送外國金飾倚像金縷結珠彌勒等。
安每講設以作證。
一夕像光照室。
視之頂有舍利焉。
習鑿齒襄陽高士。
先以書通好。
乃詣安自稱曰。
習鑿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相得歡甚。
即以書抵謝東山。
稱安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一見耳。
孝武帝聞安名。
诏曰。
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
使大法流行。
為蒼生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
安固辭不受。
未幾符堅攻陷襄陽。
得安而喜。
謂左右曰。
吾以十萬師取襄陽。
得一人半耳。
左右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安入關。
沙門萬數皆随師姓而名。
安曰。
師莫如佛世也。
應沙門宜以釋為氏。
及增一阿含經至乃雲。
四河入海無複異名。
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遂與符合焉。
世益重之。
又藍田得古鼎。
容二十有七斛。
腹有篆文。
朝無識之者。
有以問安。
安曰。
魯襄公所鑄也。
由是符堅敕三館學士有所疑皆師于安。
國人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禁難。
時符氏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康未服。
堅雅意欲取而有之。
群臣谏不從。
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
為蒼生一言。
安諾。
及堅出東苑。
命安升辇同載。
仆射權翼進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甯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輿辇之榮。
未稱其德。
即诏翼扶安登辇。
于是翼跪而掖之。
堅顧謂安曰。
朕将與公南遊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天禦世。
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
東南地區勢卑氣厲。
昔舜禹遊而不返。
始皇适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域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且有格言傥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必欲往。
宜駐跸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納。
太元七年堅自将步騎。
百萬次壽春。
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單騎遁還。
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
一日感龐眉尊者降。
安出所制似之。
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
仍許以密助弘通。
安識其為賓頭盧也。
因設日供祀之。
今供賓頭自安而始。
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
知名于世有法遇者。
傳教長沙。
門徒數百。
有私飲者。
遇縱而不舉。
安兼知之。
即封荊以寄。
遇抱荊而泣曰。
董衆無狀而遠遺師憂。
于是俯伏躬受其譴。
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
安命其徒具浴。
忽見異僧出入隙中。
安以生處問之。
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幼出。
曰彼兜率天也。
是夕有敷百小兒。
皆就浴而去。
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
二月八日跏趺而逝。
安貌侻而姿黑。
博學善詞章。
諺曰。
漆道人驚四鄰。
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
時号印手菩薩。
着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
世遵行之。
論曰。
法源濫觸之初。
由佛圖澄而得安。
由安而得遠公。
是三大士化儀軌則。
或無以異。
至于出處操尚。
若相戾者何哉。
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
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
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
當是之際。
故遠公得以遂其高。
天子臨浔陽而诏不出山。
若澄安二公。
失身偏霸之朝。
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
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卧山林。
而不為之屈耶。
此古所謂易地皆然。
三大士有之矣。
孟轲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
皆曰聖人者。
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
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
吾弗信矣。
⊙孫綽字興公。
父楚有重望。
綽博學美文辭。
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
初隐稽山放情山水。
作遂初賦。
以見志。
友道林問綽曰。
君何如許。
答曰。
高情遠志弟子早已伏膺。
然一詠一吟。
許将生面。
嘗作天台賦。
示友人範榮期曰。
卿試以擲地當作金聲。
榮期曰。
恐此金聲非中宮商。
然每至佳句。
辄雲。
應是我輩語。
于吾道多有論撰。
具見弘明等集。
年五十八卒。
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
不徒文雅而已。
⊙許詢字玄度。
高陽人。
魏中領軍允曾孫也。
澡心學佛。
甚為江左諸公卿仰慕。
簡文帝高其風。
每月白風恬。
思清言妙理必造焉。
至其亹亹。
簡文不覺前席。
達旦忘倦。
帝謂親友曰。
玄度才情故未易有。
劉真長為時譚宗。
而與結清言友。
每謂人曰。
吾不見玄度幾為輕薄令尹。
又嘗曰。
清風明月何嘗不思玄度。
(戊辰) ○王珣與弟[緡-糸+王]舍宅為寺。
今虎丘是也。
(庚午) ○符堅滅燕。
⊙晉司馬桓溫。
末年奉法。
有尼造之。
溫敬而不倦。
浴必移晷。
訝而私觌。
見尼揮刃自割。
截支分脔。
有頃尼出。
溫以情問尼曰。
君志若遂形當如之。
時溫方謀問鼎。
聞此怅然乃止。
尼遂辭不測所之(出感通錄) ⊙(辛未) 簡文帝昱(字道萬。
元之少子。
神識怡暢。
無濟世之略。
後崩于東堂。
壽五十。
葬高平陵) ⊙改鹹安○是年慧星現。
帝诏竺法曠禳之。
曠曰。
陛下當勤修德政以賽天譴。
貧道當盡情。
帝乃齋忏災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