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治三十三年。
改元建武。
(戊戌) 封孔子為褒城侯。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年(此後護法諸大菩薩等相次出世造論矣) (丙辰) 改中元○京師有醴泉出飲者疾愈矣。
(戊午) 明帝莊(光武第四子。
十歲通春秋。
三十即位。
大興儒學。
乙亥崩于東宮前殿。
壽四十八。
葬顯節陵) 治十八年。
改元永平。
⊙(辛酉) 帝夢金人身長丈六。
項佩日輪飛至殿庭。
旦集群臣令占所夢。
通人傅毅奏曰。
臣按周書異記。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平旦之時。
暴風忽起宮殿人舍鹹悉震動。
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
遍于四方盡作青紅色。
王問太史蘇由曰。
是何祥也。
對曰。
西方有大聖人生也。
王曰。
于天下何如。
對曰。
此時無他。
後一千年聲教被及此土。
王使鑴石記之。
埋在南郊天祠前。
以年計之。
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
陛下所夢将必是乎。
帝信以為然。
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
西訪其道至。
大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
持優填王第四造白氎像并四十二章經。
愔等奉迎而歸于洛矣。
(甲子 四六) ⊙(戊辰) 教流此土。
十二月三十日。
愔等迎二沙門。
至于洛陽。
帝令模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并洛京西門以示萬姓。
梵漢二經。
安蘭台石室。
⊙(己巳) 诏以釋迦寶像奉安顯節陵及清涼台供養。
帝于城西雍門外立寺。
與騰蘭居之。
以白馬駝經而來。
遂名白馬寺。
騰蘭初譯四十二章經。
帝幸其寺。
騰蘭進曰。
寺東何館。
帝曰。
昔有阜無因而起。
夷之複然。
夜有光怪。
民呼為聖冡。
因祀之。
疑洛陽神也。
騰曰。
按天竺金藏诠所志。
阿育王藏如來舍利。
于天下凡八萬四千所。
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處。
此其一也。
帝大驚。
即日駕幸聖冡。
而騰蘭随往拜起。
忽有圓光現冡上。
三身現光中。
侍衛呼萬歲。
帝喜曰。
不遇二大士安。
知上聖遺祐哉诏。
塔于上受。
制度于騰蘭塔。
成九層高。
二百尺明。
年光又現有。
金色手出塔頂尺許。
如琉璃中見。
天香郁然。
帝駕幸拜瞻。
光随步武旋繞。
自午及申而滅矣。
(庚午) 法蘭出十地斷結經。
(辛未) (楚王英皇弟也。
學黃老與佛。
作圖谶以謀反。
廢徙丹陽自殺。
累及千餘人) ⊙(壬申) 釋道比較焚經。
是年正月一日。
五嶽諸山道士褚善信等上表欲相比較。
時南嶽道士褚善信等。
西嶽道士劉正念等。
北嶽道士桓文度等。
東嶽道士焦德心等。
嵩嶽道士呂惠通等。
諸山道士費叔才祁文信等。
一千三百一十人。
表以奏聞。
敕納表。
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
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築壇火驗。
時道士等将真元五訣符錄等五百九卷。
茅成子等二十七家二百三十五卷。
通計七百四十八卷。
置之壇上。
褚費之徒焚香咒已。
遂使火之。
諸子道書皆滅灰燼。
褚費二人自感而死。
次将梵本火然赫奕。
宛如鼎新更增光潔。
時摩騰法師神變淩空冷然偈曰。
狐非師子類。
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納。
丘無山嶽嵘。
法雲垂世界。
善種得開萌。
顯通希有法。
處處化群生。
乃至弘宣法戒藏等神通勝事驚心。
士庶投誠出家者衆。
時有司空陽城侯劉善峻等一千餘人。
出家慕道。
四嶽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
抽簪落發。
夫人王婕妤等與宮媛二百三十餘人。
厭俗歸真。
南嶽道士葬褚善信不蒙披剃。
既而明帝設齋。
親與下發廣施衣缽。
大啟玄宗廣度僧尼。
高崇十寺。
城外七寺安僧。
城内三寺安尼。
寺之得名自斯而始。
備如佛道論。
石室論雲。
昔西域聖人之教。
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緻。
然西漢二三英主有可緻之德。
而聖教亦不緻獨現夢于顯宗。
凡近古高僧皆推聖人。
去世登千載而後教至。
曾未有考着顯宗之德。
有必感聖人之理。
此予通論所以作也。
夫兩漢有天下。
傳一十四世。
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已。
二祖蓋立極之主。
固無可議。
若三宗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
唯顯宗為至焉。
有太宗恭儉之美。
而文雅威重過之。
有世宗經略四夷之勳。
而無世宗淫侈之弊。
有中宗政治之明。
而崇儒尚德過之。
斯蓋兼有三宗之長。
而無三宗之短。
是以班固傅毅頌其勳德。
于漢為最盛。
然世之學者不以班傅為信。
徒見鐘離意傅謂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發為明。
遂以此為顯宗實錄。
嗚呼豈笃論哉。
昔仲尼平章讨論五帝三王治具以贻後世。
迨其殁。
遭暴秦燔毀之餘。
世宗僅能舉之而已。
至顯宗乃始躬行儒術尊養三老五更飨社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
于是時冠帶缙紳之士。
圜橋門而觀聽者。
億萬計。
濟濟乎洋洋乎。
由三代以來儒風之盛。
莫甚于永平時也。
及章和之後。
諸儒開館授道著籍者。
動逾千數。
蓋永平之化行。
猶周南麟迹之應也。
初雖獄訟繁劇。
帝臨政刻意裁斷精嚴。
蓋善善惡惡之實。
猶孔子為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
暫臨夾谷而盡誅優倡。
此誠不可以少假仁恕也。
謂之褊察則過矣。
予謂使孔子複生。
必曰顯宗吾無間然矣。
由顯宗包舉西漢三宗之美。
躬行古帝王之道。
此所以精爽與吾佛感通。
而聖教因之被于中夏。
與儒相表裡而廣天下以善也。
夫豈偶爾哉。
⊙(甲戌)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
北天竺國人也。
智慧淵沖化導無量。
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
彼有學衆唯尚辨論。
為首者名婆修盤頭(此雲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為衆所歸。
祖将欲度之。
先問彼衆曰。
此遍行頭陀能修梵行。
可得佛道乎。
衆曰。
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曆于塵劫。
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時遍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贊歎。
尊者又語彼衆曰。
會吾語否。
吾所以然者。
為其求道心切。
夫弦急即斷。
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
複告遍行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得無惱于衷乎。
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記我。
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策杖禮谒。
師叱我曰。
童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
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
況今獲飲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邪。
唯願大慈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衆德。
當繼吾宗。
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理事竟。
付法已。
不起于坐奄然歸寂。
阇維收舍利建塔。
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改元建武。
(戊戌) 封孔子為褒城侯。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年(此後護法諸大菩薩等相次出世造論矣) (丙辰) 改中元○京師有醴泉出飲者疾愈矣。
(戊午) 明帝莊(光武第四子。
十歲通春秋。
三十即位。
大興儒學。
乙亥崩于東宮前殿。
壽四十八。
葬顯節陵) 治十八年。
改元永平。
⊙(辛酉) 帝夢金人身長丈六。
項佩日輪飛至殿庭。
旦集群臣令占所夢。
通人傅毅奏曰。
臣按周書異記。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平旦之時。
暴風忽起宮殿人舍鹹悉震動。
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
遍于四方盡作青紅色。
王問太史蘇由曰。
是何祥也。
對曰。
西方有大聖人生也。
王曰。
于天下何如。
對曰。
此時無他。
後一千年聲教被及此土。
王使鑴石記之。
埋在南郊天祠前。
以年計之。
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
陛下所夢将必是乎。
帝信以為然。
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
西訪其道至。
大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
持優填王第四造白氎像并四十二章經。
愔等奉迎而歸于洛矣。
(甲子 四六) ⊙(戊辰) 教流此土。
十二月三十日。
愔等迎二沙門。
至于洛陽。
帝令模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并洛京西門以示萬姓。
梵漢二經。
安蘭台石室。
⊙(己巳) 诏以釋迦寶像奉安顯節陵及清涼台供養。
帝于城西雍門外立寺。
與騰蘭居之。
以白馬駝經而來。
遂名白馬寺。
騰蘭初譯四十二章經。
帝幸其寺。
騰蘭進曰。
寺東何館。
帝曰。
昔有阜無因而起。
夷之複然。
夜有光怪。
民呼為聖冡。
因祀之。
疑洛陽神也。
騰曰。
按天竺金藏诠所志。
阿育王藏如來舍利。
于天下凡八萬四千所。
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處。
此其一也。
帝大驚。
即日駕幸聖冡。
而騰蘭随往拜起。
忽有圓光現冡上。
三身現光中。
侍衛呼萬歲。
帝喜曰。
不遇二大士安。
知上聖遺祐哉诏。
塔于上受。
制度于騰蘭塔。
成九層高。
二百尺明。
年光又現有。
金色手出塔頂尺許。
如琉璃中見。
天香郁然。
帝駕幸拜瞻。
光随步武旋繞。
自午及申而滅矣。
(庚午) 法蘭出十地斷結經。
(辛未) (楚王英皇弟也。
學黃老與佛。
作圖谶以謀反。
廢徙丹陽自殺。
累及千餘人) ⊙(壬申) 釋道比較焚經。
是年正月一日。
五嶽諸山道士褚善信等上表欲相比較。
時南嶽道士褚善信等。
西嶽道士劉正念等。
北嶽道士桓文度等。
東嶽道士焦德心等。
嵩嶽道士呂惠通等。
諸山道士費叔才祁文信等。
一千三百一十人。
表以奏聞。
敕納表。
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
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築壇火驗。
時道士等将真元五訣符錄等五百九卷。
茅成子等二十七家二百三十五卷。
通計七百四十八卷。
置之壇上。
褚費之徒焚香咒已。
遂使火之。
諸子道書皆滅灰燼。
褚費二人自感而死。
次将梵本火然赫奕。
宛如鼎新更增光潔。
時摩騰法師神變淩空冷然偈曰。
狐非師子類。
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納。
丘無山嶽嵘。
法雲垂世界。
善種得開萌。
顯通希有法。
處處化群生。
乃至弘宣法戒藏等神通勝事驚心。
士庶投誠出家者衆。
時有司空陽城侯劉善峻等一千餘人。
出家慕道。
四嶽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
抽簪落發。
夫人王婕妤等與宮媛二百三十餘人。
厭俗歸真。
南嶽道士葬褚善信不蒙披剃。
既而明帝設齋。
親與下發廣施衣缽。
大啟玄宗廣度僧尼。
高崇十寺。
城外七寺安僧。
城内三寺安尼。
寺之得名自斯而始。
備如佛道論。
石室論雲。
昔西域聖人之教。
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緻。
然西漢二三英主有可緻之德。
而聖教亦不緻獨現夢于顯宗。
凡近古高僧皆推聖人。
去世登千載而後教至。
曾未有考着顯宗之德。
有必感聖人之理。
此予通論所以作也。
夫兩漢有天下。
傳一十四世。
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已。
二祖蓋立極之主。
固無可議。
若三宗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
唯顯宗為至焉。
有太宗恭儉之美。
而文雅威重過之。
有世宗經略四夷之勳。
而無世宗淫侈之弊。
有中宗政治之明。
而崇儒尚德過之。
斯蓋兼有三宗之長。
而無三宗之短。
是以班固傅毅頌其勳德。
于漢為最盛。
然世之學者不以班傅為信。
徒見鐘離意傅謂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發為明。
遂以此為顯宗實錄。
嗚呼豈笃論哉。
昔仲尼平章讨論五帝三王治具以贻後世。
迨其殁。
遭暴秦燔毀之餘。
世宗僅能舉之而已。
至顯宗乃始躬行儒術尊養三老五更飨社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
于是時冠帶缙紳之士。
圜橋門而觀聽者。
億萬計。
濟濟乎洋洋乎。
由三代以來儒風之盛。
莫甚于永平時也。
及章和之後。
諸儒開館授道著籍者。
動逾千數。
蓋永平之化行。
猶周南麟迹之應也。
初雖獄訟繁劇。
帝臨政刻意裁斷精嚴。
蓋善善惡惡之實。
猶孔子為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
暫臨夾谷而盡誅優倡。
此誠不可以少假仁恕也。
謂之褊察則過矣。
予謂使孔子複生。
必曰顯宗吾無間然矣。
由顯宗包舉西漢三宗之美。
躬行古帝王之道。
此所以精爽與吾佛感通。
而聖教因之被于中夏。
與儒相表裡而廣天下以善也。
夫豈偶爾哉。
⊙(甲戌)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
北天竺國人也。
智慧淵沖化導無量。
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
彼有學衆唯尚辨論。
為首者名婆修盤頭(此雲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為衆所歸。
祖将欲度之。
先問彼衆曰。
此遍行頭陀能修梵行。
可得佛道乎。
衆曰。
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曆于塵劫。
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時遍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贊歎。
尊者又語彼衆曰。
會吾語否。
吾所以然者。
為其求道心切。
夫弦急即斷。
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
複告遍行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得無惱于衷乎。
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記我。
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策杖禮谒。
師叱我曰。
童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
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
況今獲飲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邪。
唯願大慈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衆德。
當繼吾宗。
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理事竟。
付法已。
不起于坐奄然歸寂。
阇維收舍利建塔。
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