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

關燈
處無一法可得。

    師曰。

    汝得吾骨。

    大師惠可即禮三拜複依位而立。

    師曰。

    汝得吾髓。

    即顧謂可曰。

    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

    展轉傳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可跪受其衣。

    願聞指示。

    師曰。

    内傳法印以契真心。

    外付法衣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

    謂吾西土汝乃此方。

    憑何得法以何為證。

    或遇難緣。

    但出此衣用以表信。

    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餘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潛符密契千萬有餘。

    汝當闡化勿輕未悟。

    一念回機便同本有。

    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又曰。

    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付與汝。

    即是如來心地要門。

    吾自離南印來此東土。

    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

    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

    際會未諧如愚若讷。

    今得汝傳授。

    吾意已終。

    乃與其徒往禹門千聖寺。

    有期城太守楊炫之。

    問曰。

    西天五印師承為祖。

    其道雲何。

    師曰。

    明佛心宗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炫之曰。

    弟子素奉三寶而智慧昏蒙。

    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師以偈答之曰。

    不睹惡而生嫌。

    不觀善而勤措。

    不舍智而近愚。

    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明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纏超然。

    名之曰祖。

    炫之聞偈乃稽首曰。

    願師慈忍久住世間。

    師曰。

    吾化緣已畢傳法得人。

    吾即逝矣。

    是日端坐而寂。

    門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

    明年魏使宋雲西域回。

    遇師于蔥嶺。

    手攜隻履翩翩獨邁。

    雲問。

    師今何往。

    曰西天去。

    及雲歸朝具言其事。

    門人啟圹唯空棺隻履存焉。

    梁武帝聞師顯化始末如此。

    遂親撰碑。

    刻石于鐘山。

     論曰。

    昔嵩明教着傳法正宗記。

    稱達磨住世凡數百年。

    諒其已登聖果得意生身。

    非分段生死所拘。

    及來此土示終葬畢。

    乃複全身以歸則其住壽固不可以世情測也。

    傳燈錄雲。

    師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

    刺史以表聞奏。

    帝遣使赍诏迎之。

    師以十月一日至金陵。

    然自廣至金陵亡慮三千餘裡。

    将命者往而複。

    師方啟行。

    豈以十日之間能曆三千裡乎。

    又謂魏孝明帝欽師異迹三屈诏命。

    師竟不下少林。

    及師示寂。

    宋雲自西域還遇師于蔥嶺。

    孝莊帝有旨令啟圹。

    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

    孝明以是歲四月癸醜殂。

    師以十月至梁。

    蓋師未至魏時。

    孝明已去世。

    及其子即位未幾。

    為爾朱榮所弑。

    乃立孝莊帝。

    由是魏國大亂。

    越三年而孝莊殂。

    又五年而分割為東西魏。

    然則吾祖在少林時。

    正值其亂。

    及宋雲之還則孝莊去世。

    亦五六年。

    其國至于分割久矣。

    烏有孝莊令啟圹之說乎。

    奮唐史雲。

    後魏末有僧達磨。

    航海而來。

    既卒。

    其年魏使宋雲于蔥嶺回見之。

    門徒發其墓但有隻履而已。

    此乃實錄也。

    又謂光統律師菩提流支數下毒害師。

    師遂不救。

    嗚呼甚哉。

    光統流支法門龍象。

    讵能爾乎。

    是皆立言者誤也。

    雖然吾宗從上來事。

    昭昭若揭日月而行。

    故二祖禮三拜後依位而立。

    當爾之際。

    印塵劫于睡息。

    洞刹海于毫端。

    直下承當全身負荷。

    正所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入此門來不存知解者也。

    抑烏有動靜去來彼此時分而可辯哉。

     (戊申) 魏莊帝子攸(獻文之孫。

    彭城王第三子。

    是年二月孝明為胡太後鸩之。

    時爾朱榮立帝即位。

    二年改元建義。

    永安二号後複欲篡逆求九錫。

    九月入朝。

    帝知召榮手殺之。

    其弟爾朱兆舉兵向洛。

    立東海王晔。

    改元建明。

    十二月殺子攸。

    空宮百日。

    兆又以晔疏遠殺之。

    而更立孝文之侄廣陵王恭。

    是為節闵帝) (己酉) 改中大通。

     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

    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回宮。

     (庚戌辛亥) 十月上幸同泰寺。

    升座講涅槃經。

    十一月講般若經。

     ⊙是年四月。

    昭明太子薨。

    太子諱統字維摩。

    天監元年生于霸府。

    三日而建康平。

    識者以為天命所集。

    幼聰睿。

    三歲受孝經論語。

    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

    八歲于壽光殿講孝經。

    名儒重臣畢集座側。

    太子詞吐華暢淵源無滞。

    皆欽服以為聖童。

    年十二于内省決獄。

    剖斷平允。

    自是數使聽訟。

    賴活者不可勝數。

    性慈孝美容止。

    讀書數行俱下。

    過目憶誦無違。

    帝既留心内典躬自講說。

    太子亦天性好佛。

    凡釋部經論披覽略遍。

    于東宮别立惠義殿。

    專為法集之所。

    招引名僧。

    撰次法事儀注。

    及立三谛等義。

    世咨美之。

    母薨每哭辄動絕水漿不入口。

    帝敕左右宣旨曰。

    毀不滅性聖人所制。

    不勝哀比于不孝。

    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

    即可強進飲粥。

    太子奉旨始進粥。

    體素肥腰帶十圍。

    至是減削過半。

    帝尋委以軍國政事。

    太子處決無留滞。

    引納天下奇材賞愛無倦。

    東宮有書凡二萬餘卷。

    群賢畢集。

    文雅之盛由晉已來未之有也。

    嘗遊後池乘彩文舸。

    摘芙蕖以嬉。

    姬人蕩舟沒溺而出。

    感疾動股。

    恐贻帝憂。

    不以聞。

    遂薨。

    天下哭之如喪其親焉。

     ⊙劉勰者名士也。

    雅為太子所重。

    撰文心雕龍五十篇。

    家貧不婚娶。

    依沙門僧裕遂博通經論。

    區别部類而為之序。

    定林寺藏經即其铨次也。

    中書令沈約絕重其文。

    常置幾桉間。

    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出其手。

    累官通事舍人。

    表求出家。

    先燔須自誓。

    帝嘉之。

    賜法名惠地。

     安定王朗改中興(十月高歡起兵言都。

    讨爾朱氏。

    乃奉太武玄孫朗。

    行至芒山。

    既平爾朱兆。

    以朗疏遠。

    又以恭英毅難制。

    乃幽之。

    假安定王诏奉之。

    文曰孫修即位) 節闵帝恭改普泰(是年安定王節闵帝皆為高歡所殺) 右魏自太祖(登國丙戌凡十二主。

    百四十九年。

    至梁中大通而分東西之焉) (壬子) 西魏孝武修改永熙(字孝則。

    孝文之孫。

    廣平武穆王懷之子。

    高歡廢節闵而立帝。

    歡有不臣之迹。

    帝欲除之。

    欲覺舉兵内發。

    帝恐奔長安。

    依關西大都督字文泰。

    在位三年。

    壽二十五) (癸醜) 大通五年。

    義烏雙林大士者。

    姓傅氏名翕法号善惠。

    年十六納劉氏女妙光為室。

    生二子普建普願。

    嘗有西域沙門嵩頭陀者。

    見大士曰。

    吾與汝毗婆屍佛所同發誓。

    今兜率宮衣缽現在。

    何日當歸。

    因命臨水觀其影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曰。

    爐鞴之所多純錢。

    良醫之門足病人。

    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

    居無幾常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身。

    大士喜曰。

    吾得首楞嚴三昧。

    即舍田宅及賣妻子。

    得錢五萬以設法施會。

    遂于松山之頂。

    因雙梼樹創寺而居。

    故名雙林。

    日自營作夜則行道。

    有偈雲。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複一日于山頂。

    繞連理雙樹行道。

    感七佛相随。

    釋迦前引維摩接後。

    唯釋尊頻顧大士共語。

    由是異迹日顯。

    是年正月十五日。

    遣弟子傅暀緻書于朝。

    其辭曰。

     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惠大士。

    白國主救世菩薩。

    今欲修上中下善悉能受持。

    其上善略以虛懷為本。

    不着為宗。

    無相為因。

    涅槃為果。

    其中善略以治身為本。

    治國為宗。

    天上人間果報安樂。

    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禀六齋。

    今聞皇帝崇法欲申論義未遂襟懷。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投書太樂令何昌。

    昌曰。

    約法師猶置啟。

    翕是國民。

    又非長老。

    殊無謙卑。

    豈敢進達。

    暀燒手禦路。

    昌乃馳往同泰寺詢皓法師。

    勸速呈。

    二月十一日進書。

    帝覽之。

    遽遣诏迎。

    既至。

    帝問曰。

    從來師事何人。

    答曰。

    從無所從。

    來無所來。

    師事亦爾。

    昭明太子問大士。

    何不論義。

    答曰。

    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

    複有何言。

    帝曰。

    何為真谛。

    答曰。

    息而不滅。

    帝曰。

    息而不滅。

    此則有色。

    有色故鈍。

    如此則居士未免流俗。

    答曰。

    臨财無苟得。

    臨難無苟免。

    帝曰。

    居士大識禮。

    答曰。

    一切諸法不有不無。

    大千世界所有色像莫不皆空。

    百川叢注不過于海。

    無量如法不出真如。

    如來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

    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

    天下非道不安非禮不樂。

    帝默然。

    大士辭退。

    異日帝于壽光殿講金剛經。

    聖師雲。

    大士能耳。

    帝即召大士。

    大士對帝執拍闆講經。

    唱成四十九頌。

    遂還雙林。

    至陳太建元年四月将示寂。

    謂其徒曰。

    此身甚可厭惡。

    衆苦所集。

    要在護持三業精勤六度。

    若堕地獄卒難得脫。

    常須忏悔。

    又曰。

    吾滅已不得移寝床。

    七日當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鎮于此。

    弟子問。

    既歸寂後形體如何。

    曰山頂焚之。

    問若不遂複何如。

    曰勿用棺斂。

    但累甓為壇移屍于上。

    屏風周繞绛紗覆之。

    上建浮圖随意安立。

    又問諸佛滅度時皆說功德。

    師之發迹可得聞乎。

    曰。

    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故大品雲。

    有菩薩從兜率天來。

    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

    即吾身是也。

    言訖跏趺而逝。

    壽七十有三。

    至七日上人法猛果持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鐘來鎮龛所。

    須臾不見。

    大士道具十餘事。

    晉天福中錢王發塔取靈骨十有六片。

    皆紫金色。

    并道具。

    就府城南建龍華寺。

    塑像安置。

    大士嘗着心王銘一篇。

    其辭曰。

     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

    無名無相。

    大有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大法将。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内居停。

    面門出入。

    應物随情。

    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别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