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七

關燈
前涼張軌(字士彥。

    安定烏氏人。

    漢張耳十七代孫。

    永甯初涼州刺史。

    建興年僭立為王。

    依晉王朔立十三年晉武太元滅) (壬戌) 改大安。

     後蜀李特(字玄休。

    巴西宕渠人。

    其先廪君之裔。

    自氐羌之亂。

    随流人至蜀。

    自稱益州牧。

    号蜀。

    改年建初) (癸亥) 蜀武帝雄(字仲隽。

    特第三子。

    母曰羅氏。

    是年羅尚殺特而立帝。

    二十年改元建興。

    鹹和八年生瘍于頭六日。

    而卒壽六十一) (甲子 五十) 改永興。

     前趙劉淵(字元海。

    新興匈奴人。

    冒頓之後。

    初漢祖以宗女為公主。

    妻冒頓。

    約為兄弟。

    故子孫冒姓劉氏。

    都平陽六年改光熙) (丙寅) 改光熙○蜀改晏平。

     (丁卯) 懷帝熾改永嘉(字禮度。

    武帝二十五子也。

    生而姿奇。

    後無罪為劉聰虜之。

    壽三十歲)治六年。

     (戊辰) 趙改永鳳。

     (庚午) 趙和(字玄泰。

    淵之子。

    身長八尺。

    既立改年河瑞。

    未幾為銳景斬于光極台矣) 逍劉聰改稱漢(字玄明。

    劉淵第四子。

    性極勇傑。

    承位自号昭武帝。

    改元光興。

    在位八年。

    時河東大蝗食田。

    唯不食黍豆。

    靳準率人收埋之。

    哭聲聞十餘裡。

    鑽土複出。

    黍豆竟盡食矣) (辛未) 漢改嘉平。

     ⊙(癸酉) 愍帝邺改建興(字彥奇。

    武帝孫。

    吳王晏之子。

    初即位時。

    長安城中不盈百戶。

    篙棘成林官無章服印绶。

    唯桑闆署号爾。

    後被劉聰虜之。

    使帝戎服執戟前導。

    降封懷安侯遇害于洛。

    壽十八歲)治四年。

     涼張寔(字安遜。

    在位五年。

    壽四十八。

    号昭公) ⊙吳中是年有維衛迦葉二佛石像。

    泛海而至。

    吳淞江滬渎口。

    遙見浮遊道士巫師往迎。

    并風濤洶湧。

    吳縣朱膺素奉正法。

    乃同數人共迎像。

    于是乘流自到。

    背有銘志。

    登舟其輕如羽。

    乃奉安通玄寺供養(今開元寺事載珠林) (甲戌) 日隕○三日并出西方○漢星隕平陽化肉。

     (乙亥) 漢改建元。

     (丙子) 漢改麟嘉。

     東晉 雷氏曰(元明成康穆哀廢簡武安楚恭。

    東晉十一。

    一百四年) ⊙(丁醜) 元帝睿改建武(司馬氏。

    王金德。

    遷都建邺。

    避愍帝名改建康。

    字景文。

    宣帝曾孫。

    琅琊王觐之子。

    生于洛陽。

    劉聰破洛。

    與王導南渡據江東。

    壬午崩内殿。

    葬平陵。

    壽四十七)治六年。

     叙曰。

    經雲。

    三界無常。

    有為非久。

    晉氏之基。

    魏室遠系。

    乃誅曹爽而絕其宗。

    設帝策而陳其績。

    金承土運曆數在躬。

    平蜀而降大吳。

    升平而布寬政。

    文既允備武亦戢戈。

    百六奄臻王官失守。

    天下大亂莫匪斯焉。

    于時道俗崩離。

    朝不謀久。

    寄政江表法随代興。

    沙門信士于是攸集。

    故就紀之。

    别号東晉。

    元帝者宣皇曾孫。

    恭王觐之子也。

    諱睿字景文。

    初生之辰。

    内有神光一室盡明。

    白毫生于日角之左。

    累官都督楊州諸軍事左丞相。

    懷愍敗後百官分離。

    或走江南。

    或為俘戮。

    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

    忽有五日并出。

    都下勸睿宜稱晉王。

    統攝萬機以臨億兆。

    愍帝崩後遂即居尊。

    立元建武。

    因都建邺。

    避愍帝諱改名建康。

    先是泰康二年。

    吳舊将管恭作亂。

    太史伍振筮曰。

    恭即滅矣。

    然更三十八年。

    楊州當有天子。

    至是果如其言。

    又秦始時。

    望氣者雲。

    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

    始皇忌之。

    因發兵鑿金陵山斷。

    改稱抹陵冀絕其王。

    凡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

    有晉金行奄君四海。

    又時謠曰。

    五馬浮渡江。

    一馬化為龍。

    永嘉喪亂宗室中。

    唯琅琊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

    獲濟江表。

    而睿首基為帝。

    将知受命上感天靈。

    欲跨輿圖下資地勢。

    地負其勢。

    始皇鑿之而弗亡。

    天降其靈。

    劉曜殲之而莫盡。

    爰自建武至于元熙。

    凡十二主。

    一百四年。

    華戎道俗譯經律論垂六百卷。

    而弘法之務至是特盛焉。

     (戊寅) 改大興。

     前趙劉曜(字永明。

    劉元海族子。

    少孤貧。

    養于元海家而承位。

    十二年改光初元年) (己卯) 後趙石勒(字世龍。

    上黨武鄉人。

    其先匈奴别部也。

    年十四至洛陽。

    依笑上都門。

    王衍異之曰。

    胡雛聲視有奇志。

    将為天下之患。

    遣人收之。

    會勒已去。

    後起兵據襄國一十五年。

    壽六十。

    勒初暴政。

    及見圖澄缽長青蓮之驗。

    回心納谏。

    延及子虎慕德推賢) (辛巳) 涼茂(字成遜寔之弟在位四年) (壬午) 改永昌。

    上憂崩。

     ⊙天竺沙門。

    吉友抵建康。

    丞相王導見之曰。

    我輩人也。

    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柏彜。

    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

    聲名著搢紳間。

    嘗對王導解帶盤礴。

    尚書卞望之适至。

    友正容肅然。

    有問其故。

    對曰。

    王公風道期人。

    卞令軌度格物。

    吾正當以此應之耳。

    柏彜欲為友作目。

    久之未得。

    友曰屍黎密(此雲吉友)可謂卓朗。

    彜絕歎以為盡品目之極。

    大将軍處仲。

    聞友為諸公器重。

    心未然。

    及見不覺手足增敬。

    周顗為仆射。

    領選将入局。

    過友歎曰。

    為朝廷選賢。

    得如君真令人無愧耳。

    及顗殁友慰其孤。

    對靈作梵呗。

    清響淩雲。

    又咒語千餘言而去。

    王導嘗戲之曰。

    外國有君。

    一人而已。

    友笑曰。

    使我如諸君。

    今日豈得在此。

    時以為名言。

    譯孔雀經。

    梵名屍黎密。

    蓋讓王位出家。

    如吳泰伯然。

     ⊙(癸未) 明帝紹改太甯(字道畿。

    元之長子。

    敏有機斷。

    故能以弱制強。

    克複大業。

    惜乎降年不永。

    未緻太平崩。

    壽二十七。

    葬于平陵)治三年。

     (乙酉) 涼駿(字公建。

    寔之子。

    立二十二年。

    壽四十)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

    罽賓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樂。

    初母夢得神劍。

    因而有孕。

    既誕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

    密受心印。

    後适南天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迦勝。

    設禮供養。

    時有外道。

    号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

    嫉祖之至。

    欲與論議。

    幸而勝之以固其事。

    乃于王前謂祖曰。

    我解默論。

    不假言說。

    祖曰。

    孰知勝負。

    曰不争勝負。

    但取其義。

    祖曰。

    汝以何為義。

    曰無心為義。

    祖曰。

    汝既無心。

    安得義乎。

    曰我說無心。

    當名非義。

    祖曰。

    汝說無心。

    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

    當義非名。

    曰當義非名。

    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

    此名何名。

    曰為辨非義。

    是名無名。

    祖曰。

    名既非名。

    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翻。

    外道杜口信伏。

    于時祖忽然面北合掌。

    長籲曰。

    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

    斯可傷焉。

    即辭王南邁。

    達于南天潛隐山谷。

    時彼國王名天德。

    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

    一兇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長嬰疾苦。

    祖乃為陳因果。

    王即頓釋所疑。

    又有咒術師。

    忌祖之道。

    乃潛置毒于飲食中。

    祖知而食之。

    彼返受禍。

    遂投祖出家。

    祖即與受具。

    後六十載太子德勝即位。

    複信外道緻難于祖。

    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谏被囚。

    王遽問祖曰。

    予國素絕妖訛。

    師所傳者當是何宗。

    祖曰。

    王國昔來實無邪法。

    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曰。

    佛滅已千二百年。

    師從誰得邪。

    祖曰。

    飲光大士親受佛印。

    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

    我從彼得。

    王曰。

    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