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

關燈
⊙(戊寅) ○始建置州學。

     二十六年。

    沙門法秀者。

    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領。

    施回向寺僧。

    既覺歎異。

    遂乞丐造之。

    然遍訪所謂回向寺者。

    鹹無得焉。

    一日道逢一僧。

    逆而問曰。

    托置袈裟今成未。

    秀曰。

    成矣。

    僧曰。

    吾導女入回向寺。

    女可裹糧載燧從吾以往。

    秀曰諾。

    翌日随之入終南山。

    行二日。

    至深絕處。

    所見唯雲物掩苒岩洞崎岖。

    進遇石壇共止其上。

    僧命秀鑽燧出火。

    炷香望層霄拜之。

    忽雲開見崖半有朱門高聳刹旛飛揚。

    秀忻然與之攀跻而上。

    漸聞午梵清圓鐘磬交作。

    須臾望見其寺。

    有額曰回向。

    其僧即趨而入。

    命阍者授秀館。

    因具儀谒上方老宿。

    次見諸僧皆奇偉雍穆相勞問。

    明日秀出袈裟遍寺施之。

    老宿謝畢攜秀入一空房。

    呼侍者取尺八。

    俄頃侍者持玉箫至。

    老宿曰。

    此唐天子舊居之室也。

    向在此好聲樂。

    故降為人主。

    久當複歸。

    秀止再宿不得留。

    老宿授與玉箫并袈裟。

    囑曰。

    持歸獻唐天子。

    即遣僧送秀出寺。

    行未遠回望而雲霧四合。

    秀慨歎而還。

    詣阙表上所寄。

    帝覽之。

    因取玉箫調弄。

    宛如夙禦焉。

    其後燕沉香亭诏李白為辭。

    帝吹玉箫楊妃起舞。

    歡甚疑飄搖而仙去(舊唐史) (己卯) ○封孔子文宣王(衣衮冕南面十哲坐圖七十二賢廟壁) ⊙(庚辰) 長者李通玄唐宗子也。

    開元二十八年順世。

    長者以七年至太原盂縣。

    有高仙奴者。

    識其為大賢。

    館之齋中。

    每旦唯服棗十顆柏葉餅如七大者一枚。

    終日濡毫臨紙。

    未嘗接人事。

    如是三稔。

    遷馬氏古佛堂側。

    築土室以居。

    盡日危坐而已。

    閱十年忽囊負經書而去。

    行二十裡。

    偶一虎當途馴伏。

    玄撫之曰。

    吾将著論釋華嚴經。

    能為擇栖止處不。

    即以經囊負其背而随之至神福山原下土龛之前蹲駐玄取其囊置龛中。

    虎即妥尾而去。

    其龛瑩潔廣六七肘。

    圓轉上下稱之。

    蓋天設以卑有道。

    非人力所為也。

    長者著論之夕。

    心窮玄奧口出白光。

    以代燈燭。

    于時忽有二女子。

    容華絕世皆可笄年。

    衣布衣俱以白巾幪首。

    日為長者汲泉炷香奉紙墨。

    每于卯辰之間。

    辄具淨馔置長者前。

    齋畢徹器則引去莫測所之。

    如是五載。

    至長者著論畢。

    遂滅迹不見。

    長者美髭髯朗眉目。

    丹唇紫肥。

    冠桦皮衣麻衣。

    長裙博袖散腰徒跣而行。

    放曠人天靡所拘執。

    嘗一日出山。

    遇裡人高會燕樂。

    長者就語之曰。

    汝等好住。

    吾将歸矣。

    衆驚其去有送入山者。

    至龛而謝遣之。

    即于是夕煙雲凝布岩谷震蕩。

    有二白鶴翔空哀唳。

    其餘飛走悲嗚滿山。

    翌日裡人共往候之。

    則已端坐示寂于龛中。

    壽九十有五。

    華嚴論四十卷決疑論四卷。

    會釋二卷。

    十門玄義排科釋略及緣生解迷十明論各一卷。

    十玄六相普賢行願華嚴緣觀偈贊詩賦等。

    裡人聚于方山逝多蘭若。

    大曆中沙門超廣始獲之。

    遂行于世。

     ⊙十二月。

    青原行思禅師示寂。

    吉州安城人也。

    姓劉氏。

    幼年出家。

    初見六祖。

    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祖曰。

    汝曾作什麼。

    師曰。

    聖谛亦不為。

    祖曰。

    落何階級。

    師曰。

    聖谛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及居青原。

    有沙彌希遷者。

    見師。

    師雲。

    子何方而來。

    曰曹溪。

    師曰。

    将得什麼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

    恁麼則用去曹溪作什麼。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遷問。

    曹溪還識和尚不。

    師曰。

    汝今識吾不。

    曰識又争識得。

    師曰。

    衆角雖多一麟足矣。

    他日又問遷。

    汝什麼處來。

    曰曹溪。

    師乃豎起拂子雲。

    曹溪還有這個麼。

    曰非但曹溪。

    西天亦無。

    師曰。

    子莫曾到西天不。

    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

    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師曰。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又令遷往南嶽和尚處下書曰。

    汝達書了速回。

    吾與汝個鈯斧子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

    便問。

    不重己靈不求諸聖時如何。

    讓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甯可永劫沈輪。

    不慕諸聖解脫。

    讓便休。

    遷回。

    師問。

    子返甚速。

    書達不。

    遷曰。

    信亦不通。

    書亦不達。

    師曰。

    作麼生。

    遷舉前話了便雲。

    去時蒙和上許鈯斧子。

    便請。

    師垂下一足。

    遷禮謝。

    辭往石頭。

    即石頭和上是也。

    及是師既歸寂。

    門人鹹尊為七祖焉。

     ⊙時京都興唐寺禅師普寂卒。

    舊唐史雲。

    寂生河東馬氏。

    少時遍尋高僧學經律。

    師事神秀凡六年。

    秀奇之。

    盡以道授之。

    秀入京因薦與則天。

    得度為僧。

    秀殁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中宗聞其高行。

    特下制令代神秀統其法衆。

    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寂于都城居止。

    時王公士庶争來禮谒。

    寂嚴重少言。

    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

    遠近尤以此重之。

    及卒凡京城士庶曾谒見者。

    皆制弟子之服。

    有敕賜号大照禅師。

    葬日河東尹裴寬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門徒之次。

    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

     (壬午) 改天寶。

     ⊙九月。

    太子詹事嚴挺之卒。

    少有風操累登顯用。

    皆着聲績。

    天下引領望其為相。

    帝亦知其賢。

    欲遂相之。

    晚為李林甫所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