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三

關燈
創立道觀。

    凡有功德并歸僧舍。

    雖往日操戈臨陣。

    亦未始縱威濫殺。

    今所在戰場皆立佛寺。

    至于太原舊第亦以奉佛。

    朕存心如此。

    卿等想未谕也。

    道懿等遽起趨謝。

    帝曰。

    少坐。

    此是朕意。

    不述則人不知。

    天時向熱。

    寺宇未備。

    今所施可别造經寮令僧衆寬展行道。

     ⊙(壬寅) 十六年。

    三藏玄奘法師。

    發王舍城入隻羅國國主郊迎之。

    已而問曰。

    而國有聖人出世。

    作小秦王破陣樂試為我言其為人。

    奘粗陳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堯舜之治。

    其王大驚。

    東向稽首曰我當朝觐與師偕行也。

    奘因出所撰制惡見論似之。

    王欽歎曰。

    此論一出。

    可謂日光既升螢火奪明矣。

    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馱經而還。

     ⊙(癸卯) ○圖功臣于淩煙閣。

     八月四日。

    原州松昌鴻池谷忽有五石。

    皆青質白文。

    成字曰。

    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書燕山人士樂大國主尚汪譚獎文仁邁千古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風毛才子七佛八菩薩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貞觀昌大聖延四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為善。

    原州奏于朝。

    字初若不甚顯。

    及群公拟定。

    遂粲然明着。

    十一月辛卯。

    有事于南郊。

    诏遣使以玉帛詣原州鴻池谷祭之曰。

    嗣天子諱祚繼鴻業君臨宇縣。

    宿興旰食無忘于政。

    道德齊禮愧于前修。

    天有成命表瑞征符。

    文字粲然曆數惟永。

    既旌高廟之業。

    又錫眇身之祚。

    迨于皇太子治。

    亦降貞符。

    具紀李氏于石言。

    仰瞻宵漢空名大造。

    甫惟寡薄彌增寅懼。

    敢因大禮重薦玉帛。

    上謝冥靈之贶。

    以伸祗栗之誠。

     ⊙(乙巳) 十九年正月丙子。

    法師玄奘赍經像歸于京師。

    留守房玄齡館于宏福寺。

    以表聞帝。

    壬辰奘如東都。

    二月己亥見于儀鸾殿。

    帝曰師去何不相報。

    對曰。

    當去時表三上。

    以誠願微淺。

    不蒙諒許。

    無任慕道之至。

    乃辍私行。

    專擅之罪惟深愧懼。

    帝曰。

    師出家與俗殊隔。

    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朕甚嘉焉固不煩為愧。

    但念山川阻遠方俗異心。

    怪師能達也。

    對曰。

    奘聞乘疾風者造天地而非遠馭龍舟者涉江海而不難。

    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

    德籠九域仁被八區。

    淳風扇炎景之南。

    聖威震蔥嶺之外。

    所以戎夷君長。

    每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

    猶疑發于上國。

    斂衽而敬之。

    況玄奘圓頂方親承化育者耶。

    既賴天威。

    故得往還無難。

    帝曰。

    此長者之言。

    朕何敢當。

    因廣問雪嶺以西印度之境玉燭和氣物産風俗八王故迹七佛遺蹤。

    并博望之所不傳。

    班馬無得而載者。

    奘既親遊其地。

    記憶無遺。

    随問而對。

    皆有條理。

    帝大悅曰。

    師所經一百餘國。

    可盡掇其山川風俗。

    撰大唐西域記以遺後來。

    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罷。

    帝謂侍臣曰。

    昔符堅稱道安為神器。

    舉國遵敬朕觀法師。

    詞吐溫雅風節貞峻。

    非徒不愧古人。

    實過之遠甚。

    司徒長孫無忌曰。

    誠如明诏。

    道安雖高行博識。

    然弘法之功。

    固不如法師躬趨聖域讨論衆妙究探宗極者矣。

    時車駕将問罪高麗。

    聞法師之還。

    期暫引見。

    及對談論不覺日莫。

    帝曰。

    匇匇言不盡懷。

    欲共法師東行。

    省方觀俗。

    指揮之暇。

    别更談叙可乎。

    對曰玄奘遠歸。

    兼有病疾。

    不堪陪駕。

    帝曰。

    師向能孤遊絕域。

    今此行如跬步耳。

    尚何辭。

    對曰。

    陛下東征六軍奉衛。

    伐亂誅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

    玄奘無所裨助。

    虛負道路之費。

    且兵刃交戰。

    佛制沙門不得觀視。

    惟陛下矜察。

    帝嘉納而止。

    奘因奏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凡六百五十七部。

    乞就嵩山少林寺為國宣釋。

    帝曰。

    朕頃為穆太後創宏福寺。

    極為虛靜。

    可就彼翻譯。

    所須并與玄齡平章。

    奘因進曰。

    百姓無知見奘遠歸妄有窺看。

    不徒妨廢法務。

    兼慮不測之患。

    願得監門官以防釁隙。

    帝悅曰。

    此言可謂保身之計當為處分。

    及罷即别。

    有旨差官監護。

     ⊙(丙午) 二十年七月辛卯。

    法師玄奘表上新譯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楊聖教論大乘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

    請帝為聖教序。

    降手敕曰。

    省書具悉雅意。

    法師夙标高行早出塵表。

    泛寶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度門。

    弘闡大猷蕩除衆罪。

    朕學淺心拙。

    在物猶迷。

    況佛道幽微。

    豈能仰贊。

    側請為序。

    非己所聞。

    奘重表請曰。

    伏奉墨敕猥垂獎谕。

    祗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行業空疏謬參缁侶幸屬九瀛有截四海無虞憑皇靈以遠征。

    恃國威而訪道。

    窮遐冒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實資朝化所獲經論蒙遣翻譯。

    見成卷軸志有铨序。

    伏惟陛下睿思雲敷。

    天華景爛。

    理苞系表調逸鹹英。

    跨千古以飛聲。

    掩百王而騰實。

    切以神力無方。

    非神思不足铨其理。

    聖教玄遠。

    非聖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嚴敢希題目。

    宸眷沖邈不蒙矜許。

    撫躬累息相顧失圖。

    奘聞。

    日月麗天。

    既分輝于戶牖。

    江河紀地。

    亦流潤于岩崖。

    雲和廣樂。

    不秘響于聾瞆。

    金玉奇珍。

    豈韬彩于愚瞽。

    敢緣此理重有幹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兩儀而同久。

    與二曜而俱縣。

    然則鹫嶺微言。

    假神筆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