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一

關燈
生。

    汝受吾教。

    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

    曰師既預知。

    願聞示誨。

    師曰。

    昔達磨傳般若多羅谶記雲。

    心中雖吉外頭兇。

    吾校年代正在汝身。

    當審前言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夙累。

    今要償之。

    師于邺都随宜行化。

    經三十四年。

    乃晦迹混俗。

    或過屠門。

    或入酒肆。

    有怪而問之者。

    答曰。

    我自調心。

    非關汝事。

    最後于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

    聽者雲集。

    有辯和法師者。

    于寺中講涅槃經。

    學徒聞師說稍稍别去。

    和不勝憤。

    興謗于邑宰翟仲侃。

    侃惑其說。

    加師以非法。

    遂怡然委順。

    年一百有七。

    識真者謂師償債。

    葬磁州淦縣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丁巳) 天台智者禅師。

    示寂于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師諱智顗。

    字德安。

    姓陳氏。

    穎川人。

    有晉遷都。

    寓居荊州華容縣。

    梁散騎益陽公起第三子。

    母徐氏夢。

    香煙五彩萦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誕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其光乃止。

    憶先靈瑞呼為王道。

    卧必合掌。

    坐必面西。

    年長時口不妄啖。

    見像便禮。

    逢僧必敬。

    七歲喜往伽藍。

    諸僧訝其情志。

    口授普門品。

    初啟一遍即得。

    二親遏絕不許更誦。

    志學之年仕梁。

    承聖屬元年淪沒。

    北度硖川依乎舅氏尋讨名師。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

    授以十戒。

    仍北度詣惠曠律師。

    北面橫經具蒙指誨。

    又詣光州大蘇山南嶽禅師。

    受業心觀。

    乃于北山行法華三昧。

    始住三夕。

    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白解悟便發。

    見共思師處靈鹫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

    思為印可。

    嘗令代講。

    思躬執如意在座觀聽。

    語學徒曰。

    此吾徒之義兒。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師資改觀名聞遐迩。

    學成往辭思。

    思曰。

    汝于陳國有緣。

    往必利益。

    思既入南嶽。

    大師詣金陵綿曆八周。

    語默每思林澤。

    乃夢岩崖萬重雲日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

    見一僧搖伸手臂挽師上山。

    以夢通告門人。

    鹹曰。

    此天台山也。

    因挾道南征隐淪斯岩。

    陳少主降敕征入。

    前後七使師乃赴都。

    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講智論。

    及金陵敗覆。

    策杖荊湘。

    會大業在蕃任總淮海。

    承風佩德欲遵戒法。

    緻書累請。

    師初陳寡德。

    次讓名僧。

    後舉同學。

    三辭不免。

    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楊州設千僧會。

    為王授戒。

    未幾王入朝。

    師旋台嶽。

    躬率禅門行光明忏。

    仍立誓曰。

    若于三寶有益者。

    當限此餘年。

    若其徒生願從速化。

    不久告衆曰。

    吾當卒此地矣。

    誡曰。

    宜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七矣。

    弟子章安親傳戒法焉。

     ⊙(辛酉) 改仁壽。

     初文帝龍潛時遇梵僧。

    以舍利一裹授之曰。

    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

    此大覺遺靈。

    故留與供養。

    僧既去。

    求之不知所在。

    帝登極後。

    嘗與法師昙遷。

    各置舍利于掌而數之。

    或少或多。

    竟不能定。

    遷曰。

    諸佛法身過于數量。

    非世間所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

    至是海内大定。

    帝憶其事。

    是以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焉。

     是年六月十三日。

    诏曰。

    仰惟正覺大慈大悲。

    救護衆生津濟庶品。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

    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宜請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導者。

    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一百二十片。

    分送舍利往前三十州建塔。

    每州僧三百六十人。

    為朕及皇太子後妃諸王内外官僚士庶忏悔。

    及于相州戰場立寺七日行道。

    任人布施。

    限十文而止。

    所施之錢以供營塔。

    若少不充役。

    正下及用庫物。

    别外州郡僧尼普為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

    總管刺史下至縣尉。

    自非軍機停務七日。

    專檢校行道務盡誠敬。

    副朕意焉。

    是日帝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

    自内而出置于禦座之桉。

    與諸沙門燒香禮拜。

    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

    救度一切衆生。

    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

    以琉璃瓶盛金瓶。

    置舍利于其内。

    薰陸為泥塗蓋而印之。

    諸沙門各奉而行。

    初入州境。

    總管刺史夾道步引。

    四部大衆威儀齋肅。

    共以寶蓋旛幢華台像辇佛帳經輿香山香缽種種音樂。

    盡來供養圍繞贊呗。

    依阿含經舍利入拘屍那城法。

    于是沙門對四部大衆。

    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薩大慈無邊無際。

    哀愍衆生切于骨髓。

    故分布舍利。

    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經文種種方便。

    诃責之教。

    導之深至。

    懇恻涕零。

    及宣讀忏悔文。

    至舍利将入函。

    沙門高奉寶瓶巡示大衆。

    人人拭目谛視共睹光明。

    哀戀号泣聲響震地。

    凡是安置之處。

    悉亦如之。

    帝于十月十五日午時。

    在大興宮之大殿西面。

    執圭而立。

    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人。

    旛蓋香花贊呗音樂。

    自大興善寺來居殿堂。

    帝燒香禮拜降禦東廊。

    親率文武百僚素食齋戒。

    及舍利入塔訖。

    帝曰。

    爾佛法重興。

    必有感應。

    其後處處表奏。

    皆如其言(見著作王邵舍利感應記) (癸亥) 三年文中子王通。

    既冠慨然有濟世之志。

    西遊長安見帝。

    坐大極殿召見。

    因奏太平策十有二道。

    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

    恢恢乎運天下于掌上。

    帝大悅曰。

    得生幾晚。

    天不以生賜朕也。

    下其議于公卿。

    公卿不悅。

    時将有蕭牆之憂。

    通知謀之不用也。

    作東征之歌而歸。

    乃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

    九年而六經大就。

    門人自遠而至者。

    河南董常。

    太山姚義。

    京兆杜如晦。

    趙郡李靖。

    南陽程元。

    扶風窦威。

    河東薛收。

    中山賈瓊。

    清河房元齡。

    钜鹿魏征。

    太原王圭溫彥博。

    穎川陳叔達等。

    鹹稱師。

    北面受王佐之道餘往來受業者千餘人。

    大業中累征不就。

    十三年疾病聞江都有變。

    泫然而興曰。

    生民厭亂久矣。

    天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

    吾不與焉命也。

    遂卒。

    門人谥曰文中子。

    嘗為中說以拟論語。

    其周公篇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非孔子之罪也。

    玄虛長而晉室亂。

    非老莊之罪也。

    齋戒修而梁國亡。

    非釋迦之罪也。

    易不雲乎。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或問佛。

    文中曰。

    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

    中國則泥。

    又曰。

    觀皇極谠議。

    三教于是乎一矣。

    通弟績亦著書。

    号東臯子。

     ⊙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磎。

    弟子捧書北面環堂成列。

    講罷程生退省于松下。

    語及周易。

    薛收歎曰。

    不及伏羲氏乎。

    何辭之多也。

    俄而有負苓者。

    皤皤然委擔而息曰。

    吾子何歎也。

    薛收曰。

    叟何為者而征吾歎。

    負苓者曰。

    麗朱者赤。

    附墨者黑。

    蓋漸而得之也。

    今吾子所服者道。

    而猶歎。

    是六腑五髒不能受也。

    吾是以問。

    收曰。

    收聞之師。

    易者道之蘊也。

    伏羲畫卦而文王系之。

    不逮省文矣。

    吾是以歎。

    負苓者曰。

    文王焉病。

    伏羲氏病甚者也。

    昔者伏羲氏之未畫卦也。

    三才其不立乎。

    四序其不行乎。

    百物其不生乎。

    萬象其不森乎。

    何營營乎而費畫也。

    自伏羲氏洩道之密漏神之幾。

    分張太和磔裂先氣。

    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

    曰我善言象而識物情。

    陰陽相磨遠近相取。

    作為剛柔同異之說。

    以駭人志。

    于是知者不知而大樸散矣。

    則伏羲氏始兆亂者。

    安得羸歎而嗟文王。

    負其苓而行。

    追而問之居與姓名。

    不答。

    文中子聞之曰。

    隐者也。

     石室論曰。

    宋司馬文正公曰。

    文中子雲。

    佛聖人也。

    審如文中子之言。

    則佛之心可見矣。

    弟今言禅者。

    好為隐語以相迷。

    大言以相勝。

    使學者伥伥然益入于迷妄。

    因廣文子之意。

    作解禅頌六首。

    果如此言雖中國亦可行矣。

    不然則吾所不知也。

    其卒章曰。

    言為百世師。

    行為天下法。

    為賢為大聖。

    是名佛菩薩。

    噫文正公繼孔孟荀楊為大賢者也。

    庸有不知佛哉。

    觀其頌則文正公平生所為。

    皆佛菩薩之心也。

    特禅之一法。

    雖吾門亦标表以為教外别傳。

    自非積三二十年息心絕慮。

    則莫能究其旨。

    謂之隐語大言。

    似是而實非也。

    何則東臯子猶以伏羲畫卦洩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大樸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