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萬邦。
思述先志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郡。
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性行素笃鄉裡所明者。
聽出家。
于是天下承風朝不及夕。
往時所毀圖寺經像。
并還修複。
有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
東遊涼城。
至魏值罷教。
權假藥術守道不改。
于複教日即為沙門。
同輩五人。
高宗親為下發。
命師賢為僧統。
明年有旨。
于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五尊。
各長丈有六尺。
用赤金二十五萬斤雲(出魏書佛老志) ⊙(甲午) 武帝駿改孝建(字休龍。
小字道人。
文帝第一子。
聰明穎悟。
文武所全。
壽三十五崩玉燭殿。
在位十年) 魏改興光。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
東印土人也。
既得法已。
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
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
又施無價寶珠。
時王有三子。
其季開士也。
尊者欲試其所得。
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
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
第一子月淨多羅。
第二子功德多羅。
皆曰。
此珠七寶中尊。
固無踰化。
非尊者道力。
孰能受之。
第三子菩提多羅曰。
此是世寶。
未足為上。
于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
未足為上。
于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
未足為上。
于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于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
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
珠不自珠珠不自珠音。
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
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
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尊者歎其辨慧。
乃複問曰。
于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
于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
于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法嗣。
以時尚未至。
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王厭世衆皆号絕。
唯第三子菩提多羅。
于柩前入定。
經七日而出。
乃求出家。
既受具戒。
尊者告曰。
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
如是展轉乃至于我。
我今囑汝。
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
即于座上起立。
舒左右手。
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
人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
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收以建塔。
當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歲也(正宗記雲。
宋孝武之世也。
注雲。
以達磨六十七年計之。
當在宋孝武孝建元年。
傳燈作丁酉非) ⊙孝建元年。
宋孝武帝舉兵誅元兇。
而求那跋陀羅逃民間。
其後王玄谟軍梁山。
孝武令軍中。
得跋陀者驿馳至台。
俄得之。
送金陵引見。
帝曰。
企德日久。
乃今始遇。
間關來歸亦有恨乎。
曰亡所恨。
但念夙緣遇此遂成熟耳。
帝慰之且戲曰。
尚念谯王乎。
對曰。
古人不忘一飯。
王飯我十年。
乃敢遽忘耶。
念當從陛下求為王長修冥福。
帝凄然改容。
中興寺成。
有旨命住持。
帝宴東府。
公卿畢集。
召跋陀至。
皤然清臞孝武望見謂謝莊曰。
摩诃衍有機辯當戲之。
必能悟人情。
跋陀趨升陛。
帝曰。
摩诃衍不負遠來。
唯有一在。
即應聲曰。
貧道客食聖朝三十載。
恩德厚矣。
所欠者一死耳。
帝大悅移席相促。
一座盡傾。
(乙未) 魏改大安。
⊙孝武诏沙門道猷。
為新安寺鎮寺法主。
初文帝間惠觀。
頓悟之理孰精。
觀以猷對。
有旨召入大内。
盛集名流。
猷敷宣有緒法義粲然。
聞者開悟。
有攻難者猷必挫以釋之。
帝拊髀稱善。
至是為天下法主。
甚允時望。
⊙(丙申) 法師寶亮居中興寺。
中書袁粲見而異之。
以書抵其師道。
明略曰。
比見亮公。
非常人也。
日聞所未聞。
不知歲之将暮。
然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乘。
玉在邯鄲。
秦人請以華國。
天下之寶不可自專。
當與同之也。
自是亮名益重。
晚居靈味寺。
講席冠京邑。
弟子三千餘。
亮英氣骎骎逼人。
辭鋒錯逸。
議者或蔽于理。
亮釋之莫不渙然。
(丁酉) 改大明。
⊙是歲有羌人高阇反。
累及沙門。
昙标乃下诏付所司。
精加沙汰。
遂設諸條。
自非戒行精苦之者。
并令還俗。
诏雖嚴重竟不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陳言。
臣聞邃拱凝居非期弘峻。
拳跪盤伏豈止恭敬。
将以昭彰四維締制六寓。
故雖儒法支派名墨條流。
至于崇親嚴上。
厥繇靡爽。
唯浮圖教特異于此。
淩滅禮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至化之淵美。
臣聞佛以謙儉自牧。
以忠順為道。
不輕比丘逢人必拜。
目連大士遇長則禮。
甯有屈膝四輩而閑禮二親。
稽颡耆臘而直骸萬乘者耶。
故鹹康創議元興再述。
而事屈于偏黨。
道剉于餘分。
今鴻源遠洗群流仰鏡。
九仙赆寶百神[芝/耳]職。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民。
階席之間延抗禮之客。
懼非所以澄一風軌詳示景則者也。
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皆當盡禮敬之容。
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
乘方兼遂矣。
制可。
法師僧遠聞而歎曰。
我剃頭為沙門。
本出家求道。
何關于帝王。
即日拂衣歸于林壑。
⊙是歲吳郡朱靈期者。
自高麗還舶為風攜至一洲。
洲有山因意登之十餘裡聞午梵知有寺。
寺七寶所成。
見僧數輩皆石像。
欲返有呼靈期再拜得食。
食味香美非世間有也。
有人雲。
此去金陵二萬餘裡。
嘗識杯渡道人否。
靈期曰。
識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并瓶錫曰。
乃其缽具耳。
今取附君并書。
又以青竹杖授之曰。
見杯渡即付之。
令一沙彌送至舶。
沙彌命靈期以竹杖置前水中。
三日而至石頭淮。
遂失竹杖。
有須渡來。
得缽大笑曰。
我不見此缽且四千年矣。
以擲雲中。
又接之乃去。
渡屢示寂。
已而複遊于世。
複至齊諧家。
同呂道惠杜天期水丘熙。
三大士在焉。
諧大驚即再拜。
渡曰。
年大兇。
無忘修福業。
法意道人德高。
可親之以禳災。
俄門楣上一僧呼渡。
仰見之即辭去。
後不複見。
⊙(癸卯) 釋僧導。
京兆人也。
十歲從師所學弘大。
為王者之敬。
初姚興欽重出入同辇。
後帝悅其賢。
躬為壽春立光山寺敕開講。
首曰。
昔王宮托生雙林見滅。
自爾已來歲逾千載。
淳源永謝澆風不追。
給苑丘墟鹿園蕪穢。
九十五種。
以趣下為升高。
三界群生。
以火宅為淨土。
豈知上聖流涕大上凄惶者哉因即涕泗四衆為之改容。
⊙(乙巳) 廢帝業改景和(小字法師。
孝武長子。
不仁不孝。
淫虐無度。
其嬖臣壽寂之投之。
年十七崩光華殿。
在位一年) ⊙魏文成帝末年。
疏勒國王遣使送佛袈裟一頂。
長二丈餘。
帝審是佛衣。
應有靈異。
置之猛火經日不然。
于是駭然心形俱肅信乎(出北史)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
小字榮期。
文帝第十一子。
好事鬼神。
嚴酷暴虐。
壽三十四崩于景福殿。
在位七年) 魏獻文帝弘(文成長子。
即位治六年。
禅位與太子。
自号太上皇。
二十三歲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東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興。
魏是年建永甯寺浮圖。
七級高三百餘尺。
為天下第一。
又鑄釋迦文像。
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又造三級石浮圖。
⊙寶志大士于是年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發而徒跣着錦袍。
俗呼為志公。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
上巳日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大沙門僧儉出家。
專修禅觀。
至是顯迹。
以剪尺拂子挂杖頭。
負之而行。
經聚落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遇食鲙者從求之。
食者分啖之。
而有輕薄心。
志即吐水中。
皆成活魚。
時時題詩。
初若不可解。
後皆有驗。
⊙邵碩者。
本康居國人。
大口醜目狀如狂。
小兒得侮慢。
時時從酒徒入肆酣飲。
後為沙門号碩公。
與志最善。
出入經行不問夜旦。
意欲為之則去遊益州諸縣。
皆以滑稽言事。
能發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将亡謂沙門法進曰願露骸松下。
然兩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舁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郫-卑+((白-日+田)/廾)]縣來者曰。
昨日見
思述先志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郡。
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性行素笃鄉裡所明者。
聽出家。
于是天下承風朝不及夕。
往時所毀圖寺經像。
并還修複。
有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
東遊涼城。
至魏值罷教。
權假藥術守道不改。
于複教日即為沙門。
同輩五人。
高宗親為下發。
命師賢為僧統。
明年有旨。
于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五尊。
各長丈有六尺。
用赤金二十五萬斤雲(出魏書佛老志) ⊙(甲午) 武帝駿改孝建(字休龍。
小字道人。
文帝第一子。
聰明穎悟。
文武所全。
壽三十五崩玉燭殿。
在位十年) 魏改興光。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
東印土人也。
既得法已。
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
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
又施無價寶珠。
時王有三子。
其季開士也。
尊者欲試其所得。
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
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
第一子月淨多羅。
第二子功德多羅。
皆曰。
此珠七寶中尊。
固無踰化。
非尊者道力。
孰能受之。
第三子菩提多羅曰。
此是世寶。
未足為上。
于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
未足為上。
于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
未足為上。
于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于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
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
珠不自珠珠不自珠音。
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
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
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尊者歎其辨慧。
乃複問曰。
于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
于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
于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法嗣。
以時尚未至。
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王厭世衆皆号絕。
唯第三子菩提多羅。
于柩前入定。
經七日而出。
乃求出家。
既受具戒。
尊者告曰。
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
如是展轉乃至于我。
我今囑汝。
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
即于座上起立。
舒左右手。
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
人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
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收以建塔。
當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歲也(正宗記雲。
宋孝武之世也。
注雲。
以達磨六十七年計之。
當在宋孝武孝建元年。
傳燈作丁酉非) ⊙孝建元年。
宋孝武帝舉兵誅元兇。
而求那跋陀羅逃民間。
其後王玄谟軍梁山。
孝武令軍中。
得跋陀者驿馳至台。
俄得之。
送金陵引見。
帝曰。
企德日久。
乃今始遇。
間關來歸亦有恨乎。
曰亡所恨。
但念夙緣遇此遂成熟耳。
帝慰之且戲曰。
尚念谯王乎。
對曰。
古人不忘一飯。
王飯我十年。
乃敢遽忘耶。
念當從陛下求為王長修冥福。
帝凄然改容。
中興寺成。
有旨命住持。
帝宴東府。
公卿畢集。
召跋陀至。
皤然清臞孝武望見謂謝莊曰。
摩诃衍有機辯當戲之。
必能悟人情。
跋陀趨升陛。
帝曰。
摩诃衍不負遠來。
唯有一在。
即應聲曰。
貧道客食聖朝三十載。
恩德厚矣。
所欠者一死耳。
帝大悅移席相促。
一座盡傾。
(乙未) 魏改大安。
⊙孝武诏沙門道猷。
為新安寺鎮寺法主。
初文帝間惠觀。
頓悟之理孰精。
觀以猷對。
有旨召入大内。
盛集名流。
猷敷宣有緒法義粲然。
聞者開悟。
有攻難者猷必挫以釋之。
帝拊髀稱善。
至是為天下法主。
甚允時望。
⊙(丙申) 法師寶亮居中興寺。
中書袁粲見而異之。
以書抵其師道。
明略曰。
比見亮公。
非常人也。
日聞所未聞。
不知歲之将暮。
然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乘。
玉在邯鄲。
秦人請以華國。
天下之寶不可自專。
當與同之也。
自是亮名益重。
晚居靈味寺。
講席冠京邑。
弟子三千餘。
亮英氣骎骎逼人。
辭鋒錯逸。
議者或蔽于理。
亮釋之莫不渙然。
(丁酉) 改大明。
⊙是歲有羌人高阇反。
累及沙門。
昙标乃下诏付所司。
精加沙汰。
遂設諸條。
自非戒行精苦之者。
并令還俗。
诏雖嚴重竟不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陳言。
臣聞邃拱凝居非期弘峻。
拳跪盤伏豈止恭敬。
将以昭彰四維締制六寓。
故雖儒法支派名墨條流。
至于崇親嚴上。
厥繇靡爽。
唯浮圖教特異于此。
淩滅禮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至化之淵美。
臣聞佛以謙儉自牧。
以忠順為道。
不輕比丘逢人必拜。
目連大士遇長則禮。
甯有屈膝四輩而閑禮二親。
稽颡耆臘而直骸萬乘者耶。
故鹹康創議元興再述。
而事屈于偏黨。
道剉于餘分。
今鴻源遠洗群流仰鏡。
九仙赆寶百神[芝/耳]職。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民。
階席之間延抗禮之客。
懼非所以澄一風軌詳示景則者也。
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皆當盡禮敬之容。
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
乘方兼遂矣。
制可。
法師僧遠聞而歎曰。
我剃頭為沙門。
本出家求道。
何關于帝王。
即日拂衣歸于林壑。
⊙是歲吳郡朱靈期者。
自高麗還舶為風攜至一洲。
洲有山因意登之十餘裡聞午梵知有寺。
寺七寶所成。
見僧數輩皆石像。
欲返有呼靈期再拜得食。
食味香美非世間有也。
有人雲。
此去金陵二萬餘裡。
嘗識杯渡道人否。
靈期曰。
識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并瓶錫曰。
乃其缽具耳。
今取附君并書。
又以青竹杖授之曰。
見杯渡即付之。
令一沙彌送至舶。
沙彌命靈期以竹杖置前水中。
三日而至石頭淮。
遂失竹杖。
有須渡來。
得缽大笑曰。
我不見此缽且四千年矣。
以擲雲中。
又接之乃去。
渡屢示寂。
已而複遊于世。
複至齊諧家。
同呂道惠杜天期水丘熙。
三大士在焉。
諧大驚即再拜。
渡曰。
年大兇。
無忘修福業。
法意道人德高。
可親之以禳災。
俄門楣上一僧呼渡。
仰見之即辭去。
後不複見。
⊙(癸卯) 釋僧導。
京兆人也。
十歲從師所學弘大。
為王者之敬。
初姚興欽重出入同辇。
後帝悅其賢。
躬為壽春立光山寺敕開講。
首曰。
昔王宮托生雙林見滅。
自爾已來歲逾千載。
淳源永謝澆風不追。
給苑丘墟鹿園蕪穢。
九十五種。
以趣下為升高。
三界群生。
以火宅為淨土。
豈知上聖流涕大上凄惶者哉因即涕泗四衆為之改容。
⊙(乙巳) 廢帝業改景和(小字法師。
孝武長子。
不仁不孝。
淫虐無度。
其嬖臣壽寂之投之。
年十七崩光華殿。
在位一年) ⊙魏文成帝末年。
疏勒國王遣使送佛袈裟一頂。
長二丈餘。
帝審是佛衣。
應有靈異。
置之猛火經日不然。
于是駭然心形俱肅信乎(出北史)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
小字榮期。
文帝第十一子。
好事鬼神。
嚴酷暴虐。
壽三十四崩于景福殿。
在位七年) 魏獻文帝弘(文成長子。
即位治六年。
禅位與太子。
自号太上皇。
二十三歲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東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興。
魏是年建永甯寺浮圖。
七級高三百餘尺。
為天下第一。
又鑄釋迦文像。
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又造三級石浮圖。
⊙寶志大士于是年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發而徒跣着錦袍。
俗呼為志公。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
上巳日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大沙門僧儉出家。
專修禅觀。
至是顯迹。
以剪尺拂子挂杖頭。
負之而行。
經聚落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遇食鲙者從求之。
食者分啖之。
而有輕薄心。
志即吐水中。
皆成活魚。
時時題詩。
初若不可解。
後皆有驗。
⊙邵碩者。
本康居國人。
大口醜目狀如狂。
小兒得侮慢。
時時從酒徒入肆酣飲。
後為沙門号碩公。
與志最善。
出入經行不問夜旦。
意欲為之則去遊益州諸縣。
皆以滑稽言事。
能發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将亡謂沙門法進曰願露骸松下。
然兩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舁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郫-卑+((白-日+田)/廾)]縣來者曰。
昨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