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公案—钗黛優劣

關燈
紅學論争其實也即是紅學公案。

    因為論争往往形成公案,特别是那些聚訟無尾的論争,假以時日,必然變成公案。

    所以前面叙錄的十七次論争,視為十七樁公案亦未嘗不可。

    當然紅學史上的論争不止十七次,我是舉其要者,稍作叙錄而已。

    下面再叙錄幾樁紅學愛好者至為關心的紅學公案。

     紅學的第一大公案是寶钗和黛玉孰優孰劣問題,這簡直是個永遠扯不清楚的問題。

    早在清末,就有因對钗、黛的看法相左而“幾揮老拳”的記載。

    現在也是人言人殊,各有取向,無法一緻起來。

    “擁钗派”和“擁黛派”似乎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立論的依據。

    寶钗圓融,黛玉孤傲;寶钗寬平,黛玉尖刻;寶钗随分從時,黛玉目無下塵;寶钗藏,黛玉露;寶钗曲,黛玉直;寶钗冷,黛玉熱;這些性格上的分野,固然因讀者個人喜好的不同各有所取;在容貌舉止方面,寶钗豐滿,黛玉瘦削;寶钗健壯,黛玉羸弱;寶钗穩重,黛玉婀娜,也足以使不同的讀者難免情有所偏;更不要說在人際關系上,上上下下對寶钗的稱贊衆口一詞,對黛玉則口中不言,骨子裡多有保留,這在很多讀者看來,也是決定棄取的重要依憑,因為中國人看人,向來有“打聽印象”的傳統。

    何況深一層去看,又不僅此。

    黛玉尖刻是其表,心地卻是忠厚的,甚至帶幾分傻氣;寶钗的寬平後面,則藏着險刁。

    要說口角有鋒芒,黛玉固然,寶钗又豈是肯讓人的?裡面還穿插着人際關系的遠近親疏——賈母贊寶钗,或許也有人情上的考慮,因為在宗法家庭裡,姑表親比兩姨親要近,老祖宗也許不便于當衆誇黛玉。

    加上作者筆如火舌,左右逢源,故意把钗、黛寫得難解難分,對寶钗褒中有貶,對黛玉抑中有揚,使你分不清優劣高下。

    論才能,第三十七回詠白海棠,黛玉居第二,但李纨評論說:“若論風流别緻,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似乎也難分軒轾。

    而第三十八回接着又寫“林潇湘魁奪菊花詩”,黛玉分明又在寶钗之上。

    可是同回又有薛寶钗“諷和螃蟹詠”,被衆人推為“食螃蟹絕唱”,兩人又一次平分秋色。

    論容貌,自然黛玉長得好看,《紅樓夢》裡的人物,《紅樓夢》的讀者,一般都這麼看,可是第六十三回群芳開夜宴,偏說寶钗“豔冠群芳”。

    這也就難怪《紅樓夢》的讀者、研究者莫不感到衡钗評黛之難了。

     不光是對钗黛的性格容貌仁智互見,難分軒轾,就是對寶钗在待人接物方面,特别在和林黛玉的關系上是否藏奸,研究者也聚訟紛纭。

    不隻是由于評論者所持的道德規範不同,因而看法相異,即便運用同一種标尺,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寶钗和黛玉孰優孰劣?誰高誰下?自有《紅樓夢》以來,人們就感到不好區分。

    不好區分,偏要區分,争論自不可免。

    因此便有“擁薛”和“擁林”兩大派,在可預見的将來,看不出有調和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