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鳥投林”(3)
關燈
小
中
大
因此曹雪芹真是偉大,他不僅用各種方式為《紅樓夢》的結局、榮甯二府的未來,做出許多暗示和谶語,不料他做的這些暗示和預設的谶語同樣适合于紅學的命運。
當然我不是說《紅樓夢》不再會有人研究。
研究仍會繼續,不論再過多久,人們仍然可以找出自己心目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
《紅樓夢》作為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魅力将永存于世。
小說批評派紅學還會進一步發展。
用新的小說批評的觀念和方法诠釋《紅樓夢》,還大有用武之地。
隻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由王、蔡、胡建立的以索隐和考證為兩大支柱的那個鬧鬧嚷嚷已近百載的我們熟悉的紅學,或者說作為一種學術思潮的紅學,大約不容易再次複興。
因為梁任公說了,學術思潮的衰落期相當于佛所說的“滅相”。
我寫了這許多文字,還是文章開始時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紅學的熱冷興衰與紅學作為紅學的學科特點有關。
現在談第二問題,顯學與俗學問題。
紅學是當代顯學,自無異議。
但一門學問一旦成為顯學,也很容易變為俗學。
錢锺書先生說過:“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轉引自《錢锺書研究》第一輯“編委筆談”之鄭朝宗先生文第1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
誠哉斯言,紅學可以拿來作證。
就紅學的發展曆史來說,走的是越來越通俗普及的道路。
這原沒有什麼不好。
但問題也接踵而至。
如果一門學問人人都能談,不顧場合,開口就談,這門學問的普及度固然可觀,其專學意義和學術價值必随之減弱。
何況紅學本來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作品内容千頭萬緒,愛情糾葛、人際矛盾都可以往裡面套,其結果很容易把《紅樓夢》研究庸俗化。
通俗化和庸俗化隻有一紙之隔。
按通常的看法,重視一門學問,刻意加以宣傳,總歸是這門學問的殊榮。
可是宣傳過分,殊榮也會招緻殊辱,尊之适足以卑之。
紅學的命運就是這樣,因為操持得太過分,反而害了紅學。
梁啟超說當一個學派在全盛之後,“社會中希附末光者日衆,陳陳相因,固已可厭”。
這“可厭”二字,足以說明一門顯學實已變成俗學。
紅學是否已到了“可厭”的程度,聰明的紅學家冷暖自知,無須我下斷語。
還有敷演《紅樓夢》的電視系列劇和多集電影的出現,對《紅樓夢》的普及有重大作用,可以讓無閱讀能力的人也來欣賞《紅樓夢》,說來真是功德無量之事。
但站在學術立場上想想,似乎也不無負面影響。
因為人類的藝術傑作選擇何種表達形式來完成自己,不僅是藝術家本人的選擇,同時是曆史的選擇,藝術生命力的選擇。
這些特定的形式有不可變易的一面。
比如說離開詩歌這種特定的形式,能夠有李白和杜甫嗎?莎士比亞如果不選擇戲劇的形式,其存在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呢?曹雪芹用長篇小說的形式來寫作《紅樓夢》,這本身就意味着其他形式的《紅樓夢》出不了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
就這一點而言,小說《紅樓夢》有不可轉譯的特點。
不用說轉譯成其他藝術形式,就是内容形式都保持不變,隻是翻譯成漢語以外的其他語種,也無法保持曹雪芹《紅樓夢》的原味。
更何況把《紅樓夢》的文字形象轉譯為視覺形象,這中間不知有多少美學障礙需要克服。
錢锺書先生在論翻譯和原作的關系時說:“壞翻譯會發生一種消滅原作的功效。
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
當然我不是說《紅樓夢》不再會有人研究。
研究仍會繼續,不論再過多久,人們仍然可以找出自己心目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
《紅樓夢》作為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魅力将永存于世。
小說批評派紅學還會進一步發展。
用新的小說批評的觀念和方法诠釋《紅樓夢》,還大有用武之地。
隻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由王、蔡、胡建立的以索隐和考證為兩大支柱的那個鬧鬧嚷嚷已近百載的我們熟悉的紅學,或者說作為一種學術思潮的紅學,大約不容易再次複興。
因為梁任公說了,學術思潮的衰落期相當于佛所說的“滅相”。
我寫了這許多文字,還是文章開始時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紅學的熱冷興衰與紅學作為紅學的學科特點有關。
現在談第二問題,顯學與俗學問題。
紅學是當代顯學,自無異議。
但一門學問一旦成為顯學,也很容易變為俗學。
錢锺書先生說過:“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轉引自《錢锺書研究》第一輯“編委筆談”之鄭朝宗先生文第1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
誠哉斯言,紅學可以拿來作證。
就紅學的發展曆史來說,走的是越來越通俗普及的道路。
這原沒有什麼不好。
但問題也接踵而至。
如果一門學問人人都能談,不顧場合,開口就談,這門學問的普及度固然可觀,其專學意義和學術價值必随之減弱。
何況紅學本來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作品内容千頭萬緒,愛情糾葛、人際矛盾都可以往裡面套,其結果很容易把《紅樓夢》研究庸俗化。
通俗化和庸俗化隻有一紙之隔。
按通常的看法,重視一門學問,刻意加以宣傳,總歸是這門學問的殊榮。
可是宣傳過分,殊榮也會招緻殊辱,尊之适足以卑之。
紅學的命運就是這樣,因為操持得太過分,反而害了紅學。
梁啟超說當一個學派在全盛之後,“社會中希附末光者日衆,陳陳相因,固已可厭”。
這“可厭”二字,足以說明一門顯學實已變成俗學。
紅學是否已到了“可厭”的程度,聰明的紅學家冷暖自知,無須我下斷語。
還有敷演《紅樓夢》的電視系列劇和多集電影的出現,對《紅樓夢》的普及有重大作用,可以讓無閱讀能力的人也來欣賞《紅樓夢》,說來真是功德無量之事。
但站在學術立場上想想,似乎也不無負面影響。
因為人類的藝術傑作選擇何種表達形式來完成自己,不僅是藝術家本人的選擇,同時是曆史的選擇,藝術生命力的選擇。
這些特定的形式有不可變易的一面。
比如說離開詩歌這種特定的形式,能夠有李白和杜甫嗎?莎士比亞如果不選擇戲劇的形式,其存在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呢?曹雪芹用長篇小說的形式來寫作《紅樓夢》,這本身就意味着其他形式的《紅樓夢》出不了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
就這一點而言,小說《紅樓夢》有不可轉譯的特點。
不用說轉譯成其他藝術形式,就是内容形式都保持不變,隻是翻譯成漢語以外的其他語種,也無法保持曹雪芹《紅樓夢》的原味。
更何況把《紅樓夢》的文字形象轉譯為視覺形象,這中間不知有多少美學障礙需要克服。
錢锺書先生在論翻譯和原作的關系時說:“壞翻譯會發生一種消滅原作的功效。
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