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難為怨别人
關燈
小
中
大
來了。
1991年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漢學會議上,我曾說紅學研究已到了“食盡鳥投林”的地步。
實際情形确實如此。
國内的紅學名家續有新作的很少。
正是在這種情勢下,《紅樓夢》研究的僞考證之風趁虛而入。
近兩年大陸紅學最轟動的新聞,是有人撰文說《紅樓夢》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更好。
其目的是翻“五四”以來顧颉剛、俞平伯等老一輩紅學家對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比較研究成果的案。
再就是有人連篇累牍地寫文章,說現存各種脂硯齋評本都是假造的,企圖把“五四”以來新紅學的研究成果一筆抹煞。
主張不應否定後四十回的功績,是對的,早有不少學者這樣做過了。
吳組缃教授于此持論甚堅。
但一定要說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好,恐怕稍具文學鑒賞眼光的讀者都不會認可。
至于脂本假造說,尤其缺乏堅實的根據。
還有作者問題,近年對曹雪芹是《紅樓夢》原作者的質疑文章明顯增多,但也隻是提出疑點,證據并沒有少許增加。
因此這類紅學新聞,大半是“炒”出來的,輿情盡管沸揚,于紅學的學術進境卻鮮有小補。
相反,這種炒冷飯、僞考證的行時,恰好說明作為一種學術思潮的紅學,已經到了梁啟超所說的學術衰落期,呈現出佛家所謂之“滅相”。
梁啟超論學術思潮,分為啟蒙期、全盛期、兌分期、衰落期,并以佛家“流轉相”之生、住、異、滅概括之。
其論衰落期寫道:“凡一學派當全盛之後,社會中希附末光者曰衆,陳陳相因,固已可厭。
其時此派中精要之義,則先輩已浚發無餘,承其流者,不過捃摭末節以弄詭辯。
且支派分裂,排軋遂之,益自暴露其缺點。
環境既已變易,社會需要别轉一方向,而猶欲以全盛期之權威臨之,則稍有志者必不樂受。
而豪傑之士,欲創新必先推舊,遂以彼為破壞之目标。
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啟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終焉。
此衰落期無可逃避之運命,當佛說所謂滅相。
”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第2至3頁。
如果要我來展望世紀轉換後的紅學,那末我可以作一個比喻:已往的百年紅學,相當于《紅樓夢》前八十回,從今而後的紅學,最多是後四十回續書而已。
也許我的看法過于悲觀。
不過沒關系,樂觀的朋友絲毫不必緊張,因為前面說了——現在不是正有人力圖證明《紅樓夢》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更好嗎?王國維撰寫《紅樓夢評論》的1904年,曾寫過一首《出門》詩,全詩八句寫道:“出門惘惘知奚适,白日昭昭未易昏。
但解購書那計讀,且消今日敢論旬。
百年頓盡追懷裡,一夜難為怨别人。
我欲乘龍問羲叔,兩般誰幻又誰真。
”我草這篇論文此時此刻的心情,和王靜安先生九十年前撰寫《紅樓夢評論》的同年所寫那首詩的心情,實相仿佛,我也不知我之所論是接近“幻”還是更接近“真”?
1991年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漢學會議上,我曾說紅學研究已到了“食盡鳥投林”的地步。
實際情形确實如此。
國内的紅學名家續有新作的很少。
正是在這種情勢下,《紅樓夢》研究的僞考證之風趁虛而入。
近兩年大陸紅學最轟動的新聞,是有人撰文說《紅樓夢》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更好。
其目的是翻“五四”以來顧颉剛、俞平伯等老一輩紅學家對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比較研究成果的案。
再就是有人連篇累牍地寫文章,說現存各種脂硯齋評本都是假造的,企圖把“五四”以來新紅學的研究成果一筆抹煞。
主張不應否定後四十回的功績,是對的,早有不少學者這樣做過了。
吳組缃教授于此持論甚堅。
但一定要說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好,恐怕稍具文學鑒賞眼光的讀者都不會認可。
至于脂本假造說,尤其缺乏堅實的根據。
還有作者問題,近年對曹雪芹是《紅樓夢》原作者的質疑文章明顯增多,但也隻是提出疑點,證據并沒有少許增加。
因此這類紅學新聞,大半是“炒”出來的,輿情盡管沸揚,于紅學的學術進境卻鮮有小補。
相反,這種炒冷飯、僞考證的行時,恰好說明作為一種學術思潮的紅學,已經到了梁啟超所說的學術衰落期,呈現出佛家所謂之“滅相”。
梁啟超論學術思潮,分為啟蒙期、全盛期、兌分期、衰落期,并以佛家“流轉相”之生、住、異、滅概括之。
其論衰落期寫道:“凡一學派當全盛之後,社會中希附末光者曰衆,陳陳相因,固已可厭。
其時此派中精要之義,則先輩已浚發無餘,承其流者,不過捃摭末節以弄詭辯。
且支派分裂,排軋遂之,益自暴露其缺點。
環境既已變易,社會需要别轉一方向,而猶欲以全盛期之權威臨之,則稍有志者必不樂受。
而豪傑之士,欲創新必先推舊,遂以彼為破壞之目标。
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啟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終焉。
此衰落期無可逃避之運命,當佛說所謂滅相。
”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第2至3頁。
如果要我來展望世紀轉換後的紅學,那末我可以作一個比喻:已往的百年紅學,相當于《紅樓夢》前八十回,從今而後的紅學,最多是後四十回續書而已。
也許我的看法過于悲觀。
不過沒關系,樂觀的朋友絲毫不必緊張,因為前面說了——現在不是正有人力圖證明《紅樓夢》後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寫得更好嗎?王國維撰寫《紅樓夢評論》的1904年,曾寫過一首《出門》詩,全詩八句寫道:“出門惘惘知奚适,白日昭昭未易昏。
但解購書那計讀,且消今日敢論旬。
百年頓盡追懷裡,一夜難為怨别人。
我欲乘龍問羲叔,兩般誰幻又誰真。
”我草這篇論文此時此刻的心情,和王靜安先生九十年前撰寫《紅樓夢評論》的同年所寫那首詩的心情,實相仿佛,我也不知我之所論是接近“幻”還是更接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