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争論—趙岡與餘英時讨論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六十年代下半期和七十年代上半期,香港的紅學氣氛非常濃厚,因此紅學論争疊有發生。
1973年秋天,以治中國思想史聞名的餘英時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以“《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為題作了講演,然後撰寫成《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兩篇論文,刊載于《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4年第二期,《明報月刊》和《幼獅月刊》曾分别予以轉載香港《明報月刊》于1976年6月号轉載《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台北的《幼獅月刊》于1976年出版的第四十二卷第四期轉載了《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
餘英時的文章刊出之後,趙岡在《明報月刊》1976年6月号上發表商榷文章,題目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針對餘英時的兩個世界論,趙岡首先提出書中真假兩個部分的主從關系是問題的關鍵。
他稱餘英時批評的自傳說為舊理論,認為舊理論判定書中真的部分是主,假的部分是從;所謂真的部分,是指曹雪芹在著書時曾大量取材于自己家庭的真實曆史,假的部分是指書中的虛構部分。
而餘英時的新理論,則認為假是主,真是從,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導緻研究方法與途徑的差異”。
因此趙岡說對曹雪芹家事的考證,其實是“舍從攻主,去假存真的還原工作”,意義正不可低估,不同意餘英時所說的“半個世紀以來的紅學其實是曹學”的觀點。
他說:“這樣做是得是失,現在下結論還略嫌太早一點。
這要看基本假設如何而定。
如果面包是面粉做的,研究面粉是有用的,如果面包是空氣做的,研究面粉當然是錯了。
在《紅樓夢》研究上,這個最重要的基本假設就是曹雪芹的創作動機和全書主旨。
他究竟是要描寫盛衰之變呢,還是要描寫理想世界呢?然後我們才能判斷研究方式的得失。
”他稱舊理論為“盛衰論”,稱餘英時的新理論為“理想世界論”。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趙岡從書中情節和結構着眼,提出如按餘英時對全書主旨的看法,則無須有抄家的情節,因為大觀園這個理想世界的幻滅,隻要寫少女們或短命或出嫁就可以收到預期效果;但作者寫了抄家,說明“盛衰論”的基本假設與全書結構完全一緻,而在“理想世界論”看來,抄家的情節未免有蛇足之嫌。
還有,脂批中有“血淚”兩字的考語,趙岡說這隻有在把自己家族的史實小說化的情況下才配得上,而且寫來感觸萬千,才需要十年的辛苦工作。
否則,如果主要描寫一個虛構的、幻想的世界,應該用不了十年的長時間進行創作,也許如瓊瑤那樣的速度,一年就可以寫一部。
趙岡認為餘英時的新理論破綻不少,希望将來能夠彌補起來,并在文章末尾寫道:“雪芹深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心理作用,我們會不會不知不覺地走進了雪芹預設的圈套呢?在孰真孰假、孰主孰從尚無法十分肯定的階段中,研究雪芹的身世背景尚有其功用。
” 餘英時回答趙岡的文章,連載于1977年2月至5月号《明報月刊》,題目是《“眼前無路想回頭”——再論紅樓夢
1973年秋天,以治中國思想史聞名的餘英時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以“《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為題作了講演,然後撰寫成《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兩篇論文,刊載于《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4年第二期,《明報月刊》和《幼獅月刊》曾分别予以轉載香港《明報月刊》于1976年6月号轉載《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台北的《幼獅月刊》于1976年出版的第四十二卷第四期轉載了《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
餘英時的文章刊出之後,趙岡在《明報月刊》1976年6月号上發表商榷文章,題目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針對餘英時的兩個世界論,趙岡首先提出書中真假兩個部分的主從關系是問題的關鍵。
他稱餘英時批評的自傳說為舊理論,認為舊理論判定書中真的部分是主,假的部分是從;所謂真的部分,是指曹雪芹在著書時曾大量取材于自己家庭的真實曆史,假的部分是指書中的虛構部分。
而餘英時的新理論,則認為假是主,真是從,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導緻研究方法與途徑的差異”。
因此趙岡說對曹雪芹家事的考證,其實是“舍從攻主,去假存真的還原工作”,意義正不可低估,不同意餘英時所說的“半個世紀以來的紅學其實是曹學”的觀點。
他說:“這樣做是得是失,現在下結論還略嫌太早一點。
這要看基本假設如何而定。
如果面包是面粉做的,研究面粉是有用的,如果面包是空氣做的,研究面粉當然是錯了。
在《紅樓夢》研究上,這個最重要的基本假設就是曹雪芹的創作動機和全書主旨。
他究竟是要描寫盛衰之變呢,還是要描寫理想世界呢?然後我們才能判斷研究方式的得失。
”他稱舊理論為“盛衰論”,稱餘英時的新理論為“理想世界論”。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趙岡從書中情節和結構着眼,提出如按餘英時對全書主旨的看法,則無須有抄家的情節,因為大觀園這個理想世界的幻滅,隻要寫少女們或短命或出嫁就可以收到預期效果;但作者寫了抄家,說明“盛衰論”的基本假設與全書結構完全一緻,而在“理想世界論”看來,抄家的情節未免有蛇足之嫌。
還有,脂批中有“血淚”兩字的考語,趙岡說這隻有在把自己家族的史實小說化的情況下才配得上,而且寫來感觸萬千,才需要十年的辛苦工作。
否則,如果主要描寫一個虛構的、幻想的世界,應該用不了十年的長時間進行創作,也許如瓊瑤那樣的速度,一年就可以寫一部。
趙岡認為餘英時的新理論破綻不少,希望将來能夠彌補起來,并在文章末尾寫道:“雪芹深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心理作用,我們會不會不知不覺地走進了雪芹預設的圈套呢?在孰真孰假、孰主孰從尚無法十分肯定的階段中,研究雪芹的身世背景尚有其功用。
” 餘英時回答趙岡的文章,連載于1977年2月至5月号《明報月刊》,題目是《“眼前無路想回頭”——再論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