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争論—紅學三十年的評價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筆者引起的一次論争。1979年,我應《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之約,寫了一篇回顧1949年以來《紅樓夢》研究狀況的文章,題目叫《紅學三十年》參見拙著《紅樓夢新論》第375至第416頁。,後來發表在1980年第三期《文藝研究》上。文章對1954年的《紅樓夢》大讨論,對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紅樓夢》研究取得的成果,對七十年代中期掀起的“紅學熱”,以及對索隐派舊紅學和以胡适為代表的考證派新紅學,做了曆史的評述,并從學術思潮發展的角度總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探讨了新的時期開始以後《紅樓夢》研究如何突破的問題。
我為了寫這篇文章,閱讀了大量資料,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三厚冊拙編《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共三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至1984年出版。,就是我當時閱讀的結果。但文章發表之後,紅學界有一些議論,有的表示贊同,有的則持有異見。1980年夏天,全國《紅樓夢》讨論會在哈爾濱召開,我将此文提交給大會,也聽到了不同反映。不久,1981年第一期《文學評論》上便刊出了丁振海寫的商榷文章,緊接着;又在該雜志第三期登載兩篇,一篇的作者是傅繼馥,另一篇署名王志良、方延曦,同時發表了我對丁文的答複。論争就這樣開始了。但發起讨論的《文學評論》,并沒有繼續發表讨論文章,隻在1981年第六期摘編了一篇“來稿綜述”。與此同時,《紅樓夢學刊》卻收到了不少未被“摘編”的《文學評論》的退稿,并在1982年第一輯上選刊了兩篇,作者分别是張春樹和周笑添。這一下,使論争激烈起來,反而不容易繼續讨論下去,除《紅樓夢學刊》在1983年第一輯又刊載一篇傅繼馥的反批評文章,不同觀點之間事實上已經休戰。至于雙方的具體紅學觀點,以及論争中的是非曲直,就不一一介紹了,好在《文學評論》和《紅樓夢學刊》都是不難找到的刊物,文章俱在,讀者可以複按。
筆者注意到,林亦樂先生曾在香港《明報》撰文,對這次論争連續加以報道參見香港《明報》1982年2月16、17日及8月1日所發林亦樂先生撰寫的“特稿”。,同時做了有傾向性的評述。對此我沒有什麼話好說。但如果今天有人問我對這次論争有何看法,我會說壓根兒就不該寫那篇文章——何必由我來回顧什麼“紅學三十年”呢!
我為了寫這篇文章,閱讀了大量資料,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三厚冊拙編《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共三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至1984年出版。,就是我當時閱讀的結果。但文章發表之後,紅學界有一些議論,有的表示贊同,有的則持有異見。1980年夏天,全國《紅樓夢》讨論會在哈爾濱召開,我将此文提交給大會,也聽到了不同反映。不久,1981年第一期《文學評論》上便刊出了丁振海寫的商榷文章,緊接着;又在該雜志第三期登載兩篇,一篇的作者是傅繼馥,另一篇署名王志良、方延曦,同時發表了我對丁文的答複。論争就這樣開始了。但發起讨論的《文學評論》,并沒有繼續發表讨論文章,隻在1981年第六期摘編了一篇“來稿綜述”。與此同時,《紅樓夢學刊》卻收到了不少未被“摘編”的《文學評論》的退稿,并在1982年第一輯上選刊了兩篇,作者分别是張春樹和周笑添。這一下,使論争激烈起來,反而不容易繼續讨論下去,除《紅樓夢學刊》在1983年第一輯又刊載一篇傅繼馥的反批評文章,不同觀點之間事實上已經休戰。至于雙方的具體紅學觀點,以及論争中的是非曲直,就不一一介紹了,好在《文學評論》和《紅樓夢學刊》都是不難找到的刊物,文章俱在,讀者可以複按。
筆者注意到,林亦樂先生曾在香港《明報》撰文,對這次論争連續加以報道參見香港《明報》1982年2月16、17日及8月1日所發林亦樂先生撰寫的“特稿”。,同時做了有傾向性的評述。對此我沒有什麼話好說。但如果今天有人問我對這次論争有何看法,我會說壓根兒就不該寫那篇文章——何必由我來回顧什麼“紅學三十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