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文人英雄

關燈
,由于教育方式,特别由于民族性格上的原因,米拉波較為暴躁,是一位愛熱鬧、不知休息、勇往直前的人。

    但是,米拉波的性格也有誠實和理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遠見卓識。

    他論述的問題,值得回味。

    這是一種深入各種事物的洞察力的閃光,這兩個人的言論都有這種特色。

    他們同樣都有強烈的熱情,都能表現自身極其溫和的高尚感情。

    這兩個人都是聰明機智,豪放歡樂,精力充沛,直率真誠,屬于同一類型的人。

    彭斯也能治國,也能在國民議會中進行辯論,很少有人具備他這種從政能力。

    啊!他在索爾威灣〔45〕緝獲一艘走私帆船時所表現的勇敢,以及在不便講話時,盡量抑制怒火,保持沉默的精神,這本是對布萊澤及其一夥的當頭棒喝,也是向一切在治理王國和統治那個曾經令人難以忘懷的偉大時代的人們顯示其才能!可是,他卻遭到人們的非難。

    他的長官對他批示說:&ldquo你應工作,不應思考&rdquo。

    至于你的思維能力,盡管是這個國家最偉大的,但我們并不需要,你應該去那裡做檢驗啤酒工作,這是你惟一的肥缺。

    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mdash&mdash對此需要作些評論!雖然,我們知道應當怎樣說,怎樣回答。

    他們的那種說法,好像在世界上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任何條件下,思想和思維能力恰恰都不是需要的。

    宿命論者總是不假思索的人,那種人不會思考和觀察,他工作時,隻能在暗中摸索,就會為幻覺所蒙蔽而認不清事物的本質,難道不是這樣嗎?看不清事物就會出差錯,正如人們所說,就會張冠李戴。

    &mdash&mdash這樣的人隻能像個白癡靠邊站着!可是,這樣的宿命論者,完全不用腦子的人,卻竊據高位。

    &mdash&mdash有人說:&ldquo這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非常可悲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

    &rdquo我的回答是,确實如此。

    而且那競争的舞台尤為糟糕!抱怨沒有什麼用處,陳述真理才是有益的。

    正當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歐洲,彭斯卻無用武之地,隻得去檢驗啤酒,&mdash&mdash這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mdash&mdash 在此,我們要重申,彭斯的主要品質在于他的真誠。

    這體現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也充滿着他的一生。

    他的詩歌贊頌的不是幻想的東西,而是真實存在的可感覺到的東西。

    這種精神體現在他畢生的各個方面,其主要的優點在于真實。

    彭斯的一生,我們可以歸結為偉大而悲劇性的真誠一生。

    這是一種原始樸實的真誠。

    &mdash&mdash它并不是殘酷,兩者絕非一回事。

    但它是粗犷的,與萬物的真實性赤裸裸地扭結在一起。

    從這種意義上說,任何偉人都有某種原始樸實的東西。

     對彭斯,人們也能像對奧丁神那樣進行英雄崇拜嗎?是的,對這些文人也不是沒有某種英雄崇拜。

    但這是在現代多麼特殊的條件下進行的!蘇格蘭小客棧的侍者和馬夫們在門旁窺探,渴求聽到彭斯的任何一句話,這是不自覺的英雄崇敬。

    約翰遜有鮑斯韋爾作為崇拜者。

    盧梭的崇拜者也夠多的,王公貴族到他那簡陋的閣樓去拜訪,顯赫的權貴和美麗的夫人向這位不幸的狂人緻敬。

    在盧梭身上有一種極其奇特的矛盾,即他的生活有兩個無法調和的極端:一方面他是顯貴們的座上客;另一方面他為了謀生卻又不得不去抄樂譜,甚至連抄樂譜的工作也找不到。

    他說:&ldquo憑借外出赴宴&rdquo,&ldquo我要冒在家餓死的危險&rdquo。

    這種矛盾的情況,對他的一些崇拜者說來也是極為費解的事情!如果說英雄崇拜的好壞是一代人生命幸福與否的标準,那麼,能否說這幾代人都是非常美滿的呢?&mdash&mdash然而,我們的文人英雄确實在教育和統治人們,不論人們怎麼稱呼,他們是帝王、教士等等,從根本上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這樣做。

    世界上的人們總是要聽從見多識廣的人。

    人們可以有不同的聽從方式,或能獲得連綿的幸福溫暖的陽光,也可能不幸地遭到邪惡的雷電旋風,&mdash&mdash對世人有着難以言傳的利害差别!這種聽從的方式是完全可以變化的,其内容和事實,世上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的。

    光明,不然就是閃電,世人可以作出選擇。

    問題不在于是否稱奧丁為神、為先知、為教士或給他任何稱呼,而在于是否信仰他為人們指點的立論,這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他說的是真理,我們必須相信。

    既然相信,就必須付諸行動。

    至于我們怎樣稱呼和歡迎他或它,那主要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新的真理,這個宇宙秘密的新的更深層次的啟示,本質上是來自上天的一個啟示,對它必須而且要願意服從。

    &mdash&mdash 最後,我要說一說彭斯一生中最令人注目的事情,&mdash&mdash即他對愛丁堡的訪問,我總認為,他在那裡的舉止風度,是對他身上充滿珍貴而真誠人情的最好證明。

    我們想不出有什麼人能承受超過他的體力所承受的重負。

    凡是把普通人捧為社會名流,總是非常突然,這樣也不知害了多少人,可對他卻若無其事。

    正如拿破侖那樣,不是逐步爬上去的,而是從拉費雷團的炮兵中尉一躍而成為皇帝。

    彭斯當時年僅27歲,連個農夫都混不下去了,他想逃往西印度群島躲藏,以免受辱和監禁。

    在那個月裡,他是一個破産的農民,年收入隻有7鎊。

    然而,情況很快發生變化,過了一個月左右,他已跻身于榮耀顯貴之中,攙着珠光寶氣的公爵夫人赴宴,成為衆目睽睽的人物!逆境常常能磨煉人,可是成功對一個人的磨煉,其艱難程度遠勝逆境磨煉的百倍。

    彭斯對待這一切的态度,令人無比敬佩。

    恐怕無人能舉出誰能像他那樣經受嚴厲的考驗,而言行又能如此得體。

    他在那種環境中泰然自若,不卑不亢,既不局促不安,又不矯揉造作。

    他不忘自己仍是羅伯特·彭斯其人。

    他認為&ldquo地位不過是幾尼的标記”聲譽不過是燭光,它隻能照出什麼樣的人,一點也不會把人變得更好或變為另一種人!相反,如果人們不警惕,它很容易使人變得更壞,變為一個可悲的牛皮大王,&mdash&mdash直到吹破牛皮,成為一隻吓唬人的死獅子。

    正如有人說,這種人&ldquo簡直是不能複活的行屍走肉&rdquo,還不如一條活狗!&mdash&mdash彭斯這樣處世,是令人欽佩的!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從其他方面了解,那些巴結社會名流之輩,卻把彭斯給毀了。

    正是那些人,使他不能活下去!這些人聚集到他的田莊,妨礙他勤奮工作,使他無處躲藏。

    他很想抛掉他那社會名流的名聲,卻無法辦到。

    于是,他陷入種種不滿,出現各種不幸和失誤。

    這個世界對他變得越來越孤寂凄涼。

    他的健康、品德,平靜的心态都消失了。

    &mdash&mdash他現在非常孤立,想起來,真令人可悲!那些人隻是去看看他,既非出于同情,也沒有什麼惡意。

    他們去看他隻是為了得到一點樂趣:他們得到了滿足,&mdash&mdash可是這位英雄的生命卻由此斷送了! 裡希特爾說:蘇門答臘島有一種&ldquo發光的金龜子&rdquo,即大螢火蟲,人們用叉子把它們串起來,用作夜間行路的照明。

    有身份的人很喜歡借這種令人愉快的光亮旅遊。

    偉大的榮譽應歸于這些螢火蟲。

    但是&mdash&mdash!&mdash&mdash 注釋 〔1〕 塞缪爾·約翰遜(1709&mdash1784),英國作家、評論家、辭書編纂者,編有《英語辭典》、《莎士比亞集》,著有長詩《倫敦》、《人類欲望的虛幻》等。

    &mdash&mdash譯者 〔2〕 &ldquo一條神聖的火柱&rdquo出自《舊約·出埃及記》第13章第21、22節:&ldquo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

    &rdquo&mdash&mdash譯者 〔3〕 伯裡克利(前495?&mdash前429),希臘政治家,雅典民主派首領。

    出身貴族,公元前444年後,曆任首席将軍15年,成為雅典國家實際統治者,死于瘟疫。

    伯裡克利統治時期,曆史學家稱為希臘文化藝術的鼎盛期。

    &mdash&mdash譯者 〔4〕 西莉亞,可能指英國女小說家伯尼(1752&mdash1840)的小說中人物。

    &mdash&mdash原書編者 〔5〕 克利福德,可能是利頓的小說《保爾·克利福德》中的人物。

    &mdash&mdash原書編者 〔6〕 聖保羅座堂,是英國國教會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1675年奠基,1710年建成。

    由雷恩(1632&mdash1723)設計,是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典型。

    &mdash&mdash譯者 〔7〕 阿貝拉(1079&mdash1142),法國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唯名論者洛色林的學生。

    其著作《神學》被指為異端而焚毀。

    &mdash&mdash譯者 〔8〕 約克大主教,即英格蘭首主教。

    &mdash&mdash譯者 〔9〕 坎特伯雷大主教,即全英首主教。

     〔10〕 百合花,西方傳說:此花是人類始祖亞當的妻子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時,因悔恨流出的淚水變成的。

    在《聖經》中,被視為最美麗的花朵,象征貞操、純潔、美好事物和意境。

    &mdash&mdash譯者 〔11〕 此語源出《聖經·以賽亞書》第6章第6、7節:&ldquo有一撒拉弗(天使)飛到我跟前,手裡拿着紅炭,是用火鉗從壇上取下來的。

    将炭沾我的口,說:&lsquo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rsquo。

    &rdquo&mdash&mdash譯者 〔12〕 此處&ldquo法國懷疑論者&rdquo,指伏爾泰。

    &mdash&mdash譯者 〔13〕 約翰·彌爾頓(1608&mdash1674),英國詩人,英國資産階級革命的歌頌者、政論家。

    因工作勞累,雙目失明。

    長詩《失樂園》、《複樂園》及《力士參孫》的作者。

    &mdash&mdash譯者 〔14〕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國會由國王及其臣下,或友人,有時王族、主将、牧師及其他的宗教師組織而成。

    &mdash&mdash譯者 〔15〕 愛德蒙·伯克(1729&mdash1797),英國政治活動家和政論家,輝格黨的領導人之一,英國資産階級革命中反對加強王權,對北美殖民地主張懷柔政策,攻擊英當局在印度的非正義行為。

    後來在《對法國革命的感想》一書中反對法國大革命,極力維護私有制國家。

    &mdash&mdash譯者 〔16〕 指小皮特(1759&mdash1806),是老皮特(1708&mdash1778)之子,英國首相(1783&mdash1801及1804&mdash1806兩度在位),托利黨領袖。

    &mdash&mdash譯者 〔17〕 羅伯特·索塞(1774&mdash1843),英國詩人、音樂家、作家。

    1813年受封為桂冠詩人,早期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之一。

    &mdash&mdash譯者 〔18〕 參見:卡萊爾著:《論憲章運動》(1839年)及《托馬斯·卡萊爾與愛默生通信集》(1834&mdash1872)中有關愛爾蘭勞動人民生活的統計資料。

    &mdash&mdash原書編者 〔19〕 潘多拉盒子,據希臘神話,宙斯為了報複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類,命火神赫菲斯托斯選美女,名潘多拉,并給她一個盒子下凡。

    當潘多拉打開盒子,裡面裝的各種災禍如水、旱、火災、瘟疫、貧困、死亡等等,都降臨人間,隻剩&ldquo希望&rdquo留在盒底。

    &mdash&mdash譯者 〔20〕 參孫,是《聖經》中的大力士,頭發是他力量的源泉,曾徒手撕裂一頭壯獅,并在戰争中擊殺一千名非利士人。

    後被非利士人竊得其力量的秘密,将其捕獲,剜掉雙眼。

    正當非利士人把他從獄中拉到大廟當衆戲弄他時,參孫這時又恢複了力量,将大廟兩個柱子推斷,使大廟倒塌,與圍觀者三千名非利士人(包括其領袖在内)同歸于盡。

    見《聖經·士師記》第13&mdash16章。

    &mdash&mdash譯者 〔21〕 古代煉金術中指蒸餾或升華以後的渣滓、廢料。

    &mdash&mdash譯者 〔22〕 法拉裡斯(?&mdash約公元前554年),西西裡的阿克拉加斯的僭主。

    他為了燒死他的敵人而設計黃銅牛。

    此處原文有誤,坐在黃銅牛肚裡被燒死的是最先發明者培裡魯斯,不是法拉裡斯本人。

    &mdash&mdash譯者 〔23〕 查塔姆,即老皮特,威廉·皮特(1708&mdash1788),英國國務活動家。

    因封為查塔姆第一伯爵,故名。

    &mdash&mdash譯者 〔24〕 沃爾波(1676&mdash1745),英國國務活動家,英國輝格黨領袖,财政大臣(1715&mdash1717;1721&mdash1742),英國第一任首相(1721&mdash1742)。

    &mdash&mdash譯者 〔25〕 涅索斯的襯衫,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的怪物涅索斯要搶海格立斯之妻得伊阿尼亞,被射死。

    得伊阿尼亞聽從涅索斯的遺言,說他中箭後的血是魔藥,可用它恢複愛情。

    于是,将一件浸透涅索斯毒血的衣服,送給海格立斯,他穿上以後,痛苦難當,跳進火堆。

    &mdash&mdash譯者 〔26〕 卡萊爾著:《論文集·論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

    &mdash&mdash原書編者 〔27〕 鮑齊,即詹姆斯·鮑斯韋爾(1740&mdash1795),蘇格蘭作家,1763年結識約翰遜,著有《約翰遜傳》(1991)和《科西嘉島紀實》。

    &mdash&mdash譯者 〔28〕 偉大的君主,法王路易十四的稱号。

    &mdash&mdash譯者 〔29〕 路易十四(1638&mdash1715)法國國王,1643&mdash1715年在位,綽号&ldquo太陽國王&rdquo。

    1661年親政後,建立絕對君權,推行重商政策,企圖稱霸歐洲,不斷進行戰争。

    &mdash&mdash譯者 〔30〕 此語借用莎士比亞劇本中的福斯塔夫對夏祿法官的描繪。

    見《亨利四世》下篇,第三章第二場末(《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第五卷第184頁)。

    &mdash&mdash譯者 〔31〕 此語借用普魯塔克著:《布魯圖傳》中布魯圖悼念卡西烏斯的話,稱他為&ldquo最後一位羅馬風格的人物&rdquo!意指羅馬再不會有卡西烏斯那樣的人物出現。

    [布魯圖與卡西烏斯都是古羅馬貴族派政治家與将領,主謀刺殺恺撒。

    ]&mdash&mdash譯者 〔32〕 讓-雅克·盧梭(1712&mdash1778),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者,傑出的思想家。

    &mdash&mdash譯者 〔33〕 讓-雅克,即盧梭。

    &mdash&mdash譯者 〔34〕 此處指盧梭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愛彌兒,論教育》,1762年。

    &mdash&mdash譯者 〔35〕 盧梭當過德·維齊麗夫人的男仆,曾偷那貴婦人的緞帶,并栽贓于另一女仆。

    見盧梭《忏悔錄》第一卷末尾。

    &mdash&mdash譯者 〔36〕 斯塔爾夫人(1766&mdash1817),法國女作家,文學理論家,廣交文壇名流的沙龍主人。

    原名GermaineNecker,著有《論文學》、《論德國》及長篇小說《黛爾非娜》、《高麗娜》等。

    &mdash&mdash譯者 〔37〕 聖皮埃爾(1737&mdash1814),法國作家。

    &mdash&mdash譯者 〔38〕 參見詹姆士·安東尼·弗勞德著:《托馬斯·卡萊爾在倫敦的生平事迹》。

    &mdash&mdash原書編者 〔39〕 語出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五幕第一場(羅密歐買毒藥時與賣藥人的對話:&ldquo這世間不是你的朋友,這世界的法律也保護不到你,&hellip&hellip&rdquo),見《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第8卷第102頁。

    &mdash&mdash譯者 〔40〕 彭斯(1759&mdash1796),蘇格蘭詩人,出身貧農家庭,長期在鄉下務農。

    1786年以他的詩集《蘇格蘭方言詩歌》成名。

    他同情法國革命,曾購買稅務局拍賣的船上大炮,送給法蘭西共和國,遭英國當局的扣留并受監視。

    因貧困勞累,37歲去世。

    &mdash&mdash譯者 〔41〕 埃爾郡,英國蘇格蘭郡名。

    &mdash&mdash譯者 〔42〕 哈茨山,在德國境内。

    &mdash&mdash譯者 〔43〕 斯圖爾特(1753&mdash1828),蘇格蘭哲學家,蘇格蘭常識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人類哲學原理》、《道德哲學綱要》等作品。

    &mdash&mdash譯者 〔44〕 洛克哈特(1794&mdash1854),英國評論家,小說家,傳記作家。

    &mdash&mdash譯者 〔45〕 索爾威灣,位于英國蘇格蘭西南岸與英格蘭西北岸之間。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