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文人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mdash&mdash約翰遜、盧梭、彭斯
(1840年5月19日 星期二講演)
神明英雄、先知、詩人和教士,都是舊時代英雄的不同形式,他們産生于極其遙遠的過去;其中有些早就失去存在的可能,他們再也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出現。
我們今天再要讨論的文人英雄,完全是新時代的産物;隻要奇妙的書寫藝術,或者說快速書寫,即我們稱之為印刷術存在着,他就會作為一切未來時代主要的英雄形式繼續下去。
不論從哪方面說,他都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
我說文人英雄是全新的,因為他的出現還沒有超過一個世紀。
大約在100年前,還沒有這種特殊生活方式的偉人;他借助于刊印圖書,努力表達靈感,而社會由此願為他提供職位和生活資料。
許多東西被用來買賣,由它們在市場上自行交易;但是,那時具有英雄氣質的賢人哲士,絕不會如此赤裸裸地去做那些事情。
他不修邊幅,在陋室埋頭于著書立說,校訂出版工作。
他死後,從他的墓穴裡還支配着整個民族和世世代代的人們(他就是為此工作),而這些人在他生前還說不定是否會同情幫助他呢,&mdash&mdash這真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沒有比這種英雄行為更使人感到奇特的了。
唉,自古以來的英雄,不得不使自己變為奇形怪狀:他在世界上的面貌如此異樣,世人總是不知如何對待他才好!我們覺得荒謬可笑的是,古代的人們以其原始的崇敬方式把一個聰明偉大的奧丁當作神,并對他如此崇拜;又把一個聰明偉大的穆罕默德當作受神啟示的人,并虔敬地遵循其教規達十二個世紀之久;可是聰明偉大的約翰遜〔1〕、彭斯和盧梭卻被看作某種無用的怪人,認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是為了給遊手好閑者逗樂,從而報以幾聲喝彩,扔給他一些錢币,好讓他靠此口。
這種現象,可能像上面所說,總有一天,也會被看作更為荒謬的事情!&mdash&mdash同時,因為精神決定物質,所以文人英雄必定被認為是我們當代最重要的人物。
這樣的人可以是衆人的靈魂,所有的人都照他的教導辦事。
世人對待他的态度是社會一般情況的最顯著的特征。
細緻考察他的生平,我們就可以深入了解産生他的那幾個特定世紀的情況,包括我們在其中生活工作的社會情況。
任何事物都有真僞之别,文人也有真假。
如果從真實意義上來談論英雄,那麼,應該認為文人英雄對人們所盡職責永遠是光榮的,永遠是最崇高的,而且一度曾經被公認為最高尚的人。
他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他那富有靈感的心靈,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盡一個人的應盡職責。
我說的富有靈感,就是指的我們所謂的&ldquo創造性&rdquo、&ldquo真誠&rdquo、&ldquo天才&rdquo以及我們難以給予美名的英雄品德。
英雄是生活于事物的内在境界,也就是生活在真實、神聖和永恒的境界之中,而大多數的凡夫俗子是看不到這些深層次東西的存在。
英雄置身于其中,以其言行盡力表達深層的東西,也向外表現了自身。
如上所述,他的生命是自然本身永恒心靈的一部分,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如此,&mdash&mdash隻是多數弱者弄不清事情的真相,總是不能真誠相待;而少數強者之所以強大、英勇和經久不衰,因為他能看透事情的真谛。
文人也像各路英雄一樣以上述方式盡力表現自己。
從本質上看來,這與古代以先知、教士、和神命名的人物所履行的職責是相同的。
各種各樣的英雄降世,都是通過他們的言行來履行職責的。
大約40年前,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埃朗根發表了非常著名的講演教程,題為《論學者的本質》。
費希特遵奉超驗哲學,他是超驗哲學的傑出導師,他首先宣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的或者說所接觸到的萬物,特别是我們自身以及所有的人,都隻是一種表面的東西或感覺現象,在所有這些東西内部,存在着它們本質的東西,他稱之為&ldquo世界的神聖理念。
&rdquo這就是&ldquo存在于一切現象深處&rdquo的實在。
人民群衆不能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神聖理念,費希特說,他們隻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膚淺的事物、實用性的事物和外表的東西之中,想不到在它們深處還有什麼神聖的東西。
但是,文人出世,主要是為他自己、也是為别人指明這種神聖理念;在每一代新人中會有新的語言予以表現;而他就是為此目的而奮鬥。
費希特的措詞就是這樣說的,我們無需與他争辯。
他的這種表達方式說出了我力圖用别的話表達不清、而且至今沒有說出的意思:那是不可言傳的神聖意義,充滿着光輝、奇迹和恐懼,它存在于每個人、每個物的本質之中,&mdash&mdash也就是創造人類和萬物的上帝的顯現。
穆罕默德和奧丁神各自用自己的語言對此進行宣傳:這也是一切有思想的人們,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在世界上進行宣講的東西。
因此,費希特稱文人為先知,或更喜歡稱他為不斷向人們顯示神性的教士。
文人學者是永恒的教士,他們一代又一代向所有的人們宣傳上帝依然存在于他們的生命之中;一切&ldquo現象&rdquo,不論是在世界上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ldquo世界神聖理念&rdquo的一種外表,因為&ldquo它存在于現象深處&rdquo。
真正的文人,不論其是否被世人公認,總有這種神性:他是人間的光明;是世人的教士;&mdash&mdash他像一條神聖的火柱〔2〕,引導人們在艱難的人生征途中不要浪費光陰。
費希特以其強烈的熱忱把真正的文人,即我們在此稱為文人英雄,與衆多假的非英雄的人區分開來。
凡是不全身心或者說是部分地生活于這種神聖理念之中的人,不是為了一種善,不是全心全意投身其中而奮鬥,&mdash&mdash那就由他生活在他喜歡的地方,不管他圖的是什麼榮華富貴,他也就不是文人了。
費希特說他是一種&ldquo工作笨拙的人,砍伐樹樁的人&rdquo或者說,如果他屬于文化領域,最多是個&ldquo受雇傭的捉刀人。
&rdquo費希特在别處甚至稱他為&ldquo不值一提的人物&rdquo。
總之,他對這種人毫不留情,不願意讓他在人們中間不斷享受幸福!以上就是費希特對文人的看法。
他雖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卻與我們的見解正好一緻。
從以上觀點看來,我以為,近百年來,一切文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是費希特的同胞歌德。
那個人也以他奇特的方式,生活于我們所說的世界神聖理念之中,他看到了它内在的奧秘。
奇妙的是,他的著作,使世界再現神的形象,成為上帝的作品和殿堂。
它普照人間,但它并不像穆罕默德那種強烈而不純的火光,而是溫和的天國光輝。
&mdash&mdash他的著作像是那些最平凡時代的預言書。
依我看,在那些時代中出現過的所有偉人中,他雖然是最溫和的,但卻是最崇高的。
如果我們要選文人英雄的典型,當推歌德。
如果我們在這裡打算讨論他的英雄品德,是非常令人高興的。
因為我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英雄品德不僅體現在他的所說所為中,尤為重要的是體現在有所不說與有所不為中。
我認為他是一個崇高人物的形象。
他像古代的偉大英雄人物,不論談吐和沉默都像是古代的英雄,卻以最現代的、有高度教養的和有高度文化的文人面目出現!近一百五十年來,我們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物,真是無人可以倫比。
可是,眼下在對歌德隻有一般認識的情況下,試圖談論他,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
即使我盡力講解,人們大多仍然不明真相,模糊不清,會産生錯覺。
因此,我們就把歌德留待将來再作詳說。
比他更早的三位偉大人物約翰遜、彭斯和盧梭,出自更為低下的環境條件,較适合于我們現在的讨論。
18世紀的這三位人物,他們生活的條件,與歌德所處的德國不同,但與當今英國情況非常類似。
不幸的是,這三位沒有像歌德一樣取得成功;他們勇敢地戰鬥,但是失敗了。
他們沒有成為英雄的光明使者,而是英雄的光明追求者。
他們生活在困惑的條件下;要與重重阻礙作鬥争,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或者說不能成功地解釋那&ldquo神聖理念&rdquo。
我現在要向大家介紹的,可以說是這三位文人的墓志銘。
在那紀念碑的基石堆下,安葬着三位神聖的巨人。
對我們來說,感到非常哀傷,但又覺得崇高而富有意義。
我們就算在他們墓前瞻仰并略抒議論。
在那些時代裡,由于社會分裂混亂,人們怨聲載道,多少妥善安排的社會力量未能盡責;多少權威勢力進行的活動處于浪費、混亂和毫無組織的狀态。
所以,人們都理解,這種抱怨是非常正當的。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讀一些與這方面有關的書籍和了解它們的一些作者,也許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其他一切混亂現象的概要;&mdash&mdash像是一個核心,可以找到世界上一切混亂狀态來龍去脈的淵源!考察書的作者為世人做了些什麼,而世人又怎樣對待書的作者,我可以說,這是當前世上應該弄清的最突出的事情。
&mdash&mdash如果我們試圖弄清這個問題,那就會如堕浩瀚大海,深不可測。
不過,為了我們讨論的主題,必須粗略地談談它。
這三位文人英雄,其生活中最不好的因素是他們感到自己的事業和地位非常混亂。
在别人踩出來的路上行走是比較輕松的;但是,要在不能通行的地方走出一條小路來,卻是痛苦的事情,而且一定會有很多人為之犧牲。
我們虔誠的祖先,認識到人際演講的重要性,所以興修教堂,進行捐贈,設立規章,在文明世界裡處處設有講壇,配以各種高貴複雜的裝置,以便有口才者充分利用它向其信徒們進行布道。
他們認為講壇是極其重要的工具;沒有它,善事就辦不成。
所以,他們對這項工作非常虔誠,使它雅緻美觀!但是,現在,随着書寫藝術、印刷藝術的産生,事情就全然改觀了。
一本書的作者,他已經不是作為一個傳道者在某個教區、某個時間内向人們進行布道,而是向任何時間和任何地區的所有人布道。
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因此,不論誰做錯了,可是他必須做得正确,這是至關重要的,&mdash&mdash要求他的觀點不能寫錯,否則會影響所有讀他書的人跟着出錯!然而,他可能怎樣做,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或者究竟做了沒有,世上無人在這個問題上去費神思索。
但對于想通過他的書籍獲利的書店主來說,如果幸運的話,他的書就顯出某種重要性;對其他人來說,卻不然。
至于他從何處來,要向何處去,他又怎樣來到人間,又通過什麼他才能促進其事業,那就無人過問。
他成了社會中偶然的人物。
他好像是一個在荒野漫遊的以實瑪利的後代,他是世人的精神上的明燈,不是正确引導,便是誤導歧路! 書寫藝術無疑是人類一切發明中最神奇的東西。
奧丁發明的如尼文是一位英雄作品的最初形式,而書籍即書寫出來的語言,比如尼文更為神奇,是最新的形式!書中蘊含着所有過去時代的精神;當過去的有形體和物質實體像夢幻似地完全消失以後,過去的事情在書中卻能曆曆在目。
強大的海陸軍、港口和軍火庫、擁有高樓大廈和機器的工業大城市,&mdash&mdash它們都是非常珍貴的巨大财富,但是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阿伽門農以及類似阿伽門農和伯裡克利〔3〕的人們及其希臘,如今那一切都已完了,隻剩下廢墟遺迹,斷垣殘壁,令人黯然神傷。
然而,書中的希臘,卻又是另一番景象!書中描述的希臘,對每個思想家來說,仍然是栩栩如生,可說是生命的再現。
再神奇的如尼文也比不上一本書。
凡是人類之所為所思,人類已經獲得的成就或存在過的一切,都被魔術般地貯存在書籍的篇章之中,它們是人類财富的結晶。
正如寓言傳說中如尼文那樣,書籍不是也在實現各種奇迹嗎?書籍能說服人。
即使住在遙遠偏僻鄉村中愚昧的姑娘,閱讀了流動圖書館最次的小說,也會有助于她們對婚姻實際問題和家務事的安排。
&ldquo西莉亞&rdquo〔4〕這樣想,&ldquo克利福德&rdquo〔5〕就這樣做,那呆闆的生活規則,印入年輕人的腦海裡,總有一天會變為真正的現實。
人們可以設想一下,在神話學家荒唐的想象中,是否有任何如尼文能像某些書籍那樣在堅實的現實大地上作出如此的奇迹?聖保羅座堂〔6〕是什麼力量把它建成的?從事情的實質看,是神聖的希伯來《聖經》,&mdash&mdash有一部分是摩西這個人的話,而摩西正是四千年前在西奈半島的荒野裡照看米甸羊群的一個逃犯!這真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然而,卻是最真實的。
随着書寫藝術的問世,奇迹對人類的真正統治才開始了。
至于印刷術,隻是書寫藝術的必然結果,相對來說,其意義要次于書寫藝術。
書籍具有使分離的事物接近和保持持久緊密聯系的神奇功能,它把過去和遠處的事情與當前和近處的事聯系起來;把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與我們現實所處的此時此地聯系起來。
自從有了書籍,人間發生了全面的變化,人們的一切重要工作方式,如教育、布道、管理等等都起了變化。
例如,我們來看一下教育的情況。
大學是現代一種令人注目和受尊敬的産物。
大學的發展變化,從根本上說,與書籍相關。
大學剛剛興辦時,書籍還很難獲得。
當時的人,為了一本書,必須付出一份地産的代價。
在那種環境中,有人想傳授知識,他就得把學生集合在他的周圍,必須面對面地進行講學。
如果人們想學習阿貝拉〔7〕的學問,人們就必須親自前去聽講。
曾有成千上萬,多到三萬人去聽阿貝拉的形而上學神學。
這樣,對于其他教師也需要傳授某些知識的話,那裡就提供了很多方便:成千上萬渴望學習的人已經集合在那裡;對他那個場所是再好不過的了。
如果再有教師來就更好,教師越多越有利。
那時,隻要國王重視這種新事物,把各種學校合并或集結成為一個學校,并為它修建校舍,給以各種優惠和資助,從而将它命名為大學,也就是多學科性的學校。
巴黎大學的主要特征也是如此。
這就是以後一切大學的模式,它延續至今,六個世紀以來,都是照此建立起來的。
我想,這就是大學的起源。
然而,随着書籍廣泛傳播這一簡單境遇的形成,事情總的情況,顯然發生了全面的改觀。
一旦發明了印刷術,大學就變了樣,甚至可以被取而代之!這時,教師已無需讓人們親自聚集在他的周圍,就可以向他們傳授知識:即把他的知識印成書,他的學生,不論離他遠近,花點錢,就可在他自己的爐邊閱讀起來,更能取得學習成效!&mdash&mdash無疑,講演仍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書籍的作者在某種條件下,也認為講演有其方便之處,&mdash&mdash我們現在在此集會就是明證!應該說,隻要人們有說話能力,講演也像書寫和印刷一樣,總是有它的獨特用處。
在所有的場合都是必需的,尤其是大學。
但是,這兩者的界限,尚未指明和确定,更不用說付之實踐了。
大學應該完全接收存在着印刷圖書這個重大的新事物,并在19世紀堅持這鮮明的立場,就像13世紀巴黎的人們,對待尚未成熟的大學那樣。
如果人們想一想,大學或最高學府對人們做的一切,無非是初等學校開始做的事情,&mdash&mdash教人們閱讀。
人們學着閱讀各種語言、各門科學,人們學習各種圖書中的字母和文字。
而人們獲得知識甚至理論知識的地方,則是書籍本身!當各門學科的教授們已經為人們盡了力,以後就靠人們去閱讀了。
當今,真正的大學都是圖書的收藏所。
至于教會本身的情況,上面已經提到,由于書籍的引入,在其傳教和其他活動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教會是教士們,或以其智慧教育引導人們心靈的先知們,從事活動的公認的聯合組織。
當書寫藝術,以至方便的書寫即印刷術尚未出現的時候,用言語進行傳教,自然是惟一的方法。
但是,以後有了書籍,情況當然發生了變化!&mdash&mdash能夠寫作真正的書去感化英國的,不就是能寫書的主教、大主教、約克大主教〔8〕和坎特伯雷大主教〔9〕嗎?我多次說,報紙、小冊子、詩集以及各種書籍的作者,在現代國家中實際上是起着牧師的作用。
不僅傳教,而且連禮拜,不也是靠印刷的書籍來完成的嗎?一位天才人物以優美的言詞賦予人們以高尚的情操,以美妙的詩歌扣人心弦,&mdash&mdash如果人們得以領會,實際上,不也就是禮拜的性質嗎?在各個國家的多事之秋,許多人都隻能用這種方式作禮拜。
一個人不論以任何方式,使人們比以往更能理解田野裡百合花〔10〕是美麗的,難道不就是向人們指出一切美的源泉,使人們能看到宇宙的偉大創造主的手迹嗎?他為人們唱幾首神聖的贊美詩,引起人們的随聲附和。
實際就是如此。
他不斷地唱,不斷地說,用各種方式把兄弟般的高尚行為、感情、勇敢和忍耐,傾注于人們的心靈!他像來自聖壇的一塊燒紅的炭〔11〕,真正打動了人們的心靈。
恐怕沒有比這種禮拜更可信的了。
文學,就其作為文學本身而言,是一種&ldquo自然的啟示&rdquo,是&ldquo公開秘密&rdquo的啟迪!也可以說是費希特非常恰當地命名的神性在市民百姓中&ldquo連續的啟示&rdquo。
那神性永遠存在着,這是千真萬确的,它時而用這種語言,時而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其清晰程度也不一樣。
一切真正的天才歌唱家和演說家正是有意無意這樣做的。
像拜倫陰郁的風暴般的憤慨,雖是如此剛愎與反常,卻也可以說有神性的特性;而且像那位法國懷疑論者〔12〕不再合時的譏諷。
&mdash&mdash他嘲笑的是愚昧,而對真理卻熱愛與崇拜。
至于莎士比亞、歌德的天體和諧,彌爾頓〔13〕的大教堂音樂就更是如此!彭斯的謙卑而真誠的雲雀之歌,其中也有神性所在。
&mdash&mdash這隻雲雀從低下的田壟起飛,高翔于藍天深空,在那裡向人們
我們今天再要讨論的文人英雄,完全是新時代的産物;隻要奇妙的書寫藝術,或者說快速書寫,即我們稱之為印刷術存在着,他就會作為一切未來時代主要的英雄形式繼續下去。
不論從哪方面說,他都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
我說文人英雄是全新的,因為他的出現還沒有超過一個世紀。
大約在100年前,還沒有這種特殊生活方式的偉人;他借助于刊印圖書,努力表達靈感,而社會由此願為他提供職位和生活資料。
許多東西被用來買賣,由它們在市場上自行交易;但是,那時具有英雄氣質的賢人哲士,絕不會如此赤裸裸地去做那些事情。
他不修邊幅,在陋室埋頭于著書立說,校訂出版工作。
他死後,從他的墓穴裡還支配着整個民族和世世代代的人們(他就是為此工作),而這些人在他生前還說不定是否會同情幫助他呢,&mdash&mdash這真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沒有比這種英雄行為更使人感到奇特的了。
唉,自古以來的英雄,不得不使自己變為奇形怪狀:他在世界上的面貌如此異樣,世人總是不知如何對待他才好!我們覺得荒謬可笑的是,古代的人們以其原始的崇敬方式把一個聰明偉大的奧丁當作神,并對他如此崇拜;又把一個聰明偉大的穆罕默德當作受神啟示的人,并虔敬地遵循其教規達十二個世紀之久;可是聰明偉大的約翰遜〔1〕、彭斯和盧梭卻被看作某種無用的怪人,認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是為了給遊手好閑者逗樂,從而報以幾聲喝彩,扔給他一些錢币,好讓他靠此口。
這種現象,可能像上面所說,總有一天,也會被看作更為荒謬的事情!&mdash&mdash同時,因為精神決定物質,所以文人英雄必定被認為是我們當代最重要的人物。
這樣的人可以是衆人的靈魂,所有的人都照他的教導辦事。
世人對待他的态度是社會一般情況的最顯著的特征。
細緻考察他的生平,我們就可以深入了解産生他的那幾個特定世紀的情況,包括我們在其中生活工作的社會情況。
任何事物都有真僞之别,文人也有真假。
如果從真實意義上來談論英雄,那麼,應該認為文人英雄對人們所盡職責永遠是光榮的,永遠是最崇高的,而且一度曾經被公認為最高尚的人。
他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他那富有靈感的心靈,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盡一個人的應盡職責。
我說的富有靈感,就是指的我們所謂的&ldquo創造性&rdquo、&ldquo真誠&rdquo、&ldquo天才&rdquo以及我們難以給予美名的英雄品德。
英雄是生活于事物的内在境界,也就是生活在真實、神聖和永恒的境界之中,而大多數的凡夫俗子是看不到這些深層次東西的存在。
英雄置身于其中,以其言行盡力表達深層的東西,也向外表現了自身。
如上所述,他的生命是自然本身永恒心靈的一部分,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如此,&mdash&mdash隻是多數弱者弄不清事情的真相,總是不能真誠相待;而少數強者之所以強大、英勇和經久不衰,因為他能看透事情的真谛。
文人也像各路英雄一樣以上述方式盡力表現自己。
從本質上看來,這與古代以先知、教士、和神命名的人物所履行的職責是相同的。
各種各樣的英雄降世,都是通過他們的言行來履行職責的。
大約40年前,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埃朗根發表了非常著名的講演教程,題為《論學者的本質》。
費希特遵奉超驗哲學,他是超驗哲學的傑出導師,他首先宣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的或者說所接觸到的萬物,特别是我們自身以及所有的人,都隻是一種表面的東西或感覺現象,在所有這些東西内部,存在着它們本質的東西,他稱之為&ldquo世界的神聖理念。
&rdquo這就是&ldquo存在于一切現象深處&rdquo的實在。
人民群衆不能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神聖理念,費希特說,他們隻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膚淺的事物、實用性的事物和外表的東西之中,想不到在它們深處還有什麼神聖的東西。
但是,文人出世,主要是為他自己、也是為别人指明這種神聖理念;在每一代新人中會有新的語言予以表現;而他就是為此目的而奮鬥。
費希特的措詞就是這樣說的,我們無需與他争辯。
他的這種表達方式說出了我力圖用别的話表達不清、而且至今沒有說出的意思:那是不可言傳的神聖意義,充滿着光輝、奇迹和恐懼,它存在于每個人、每個物的本質之中,&mdash&mdash也就是創造人類和萬物的上帝的顯現。
穆罕默德和奧丁神各自用自己的語言對此進行宣傳:這也是一切有思想的人們,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在世界上進行宣講的東西。
因此,費希特稱文人為先知,或更喜歡稱他為不斷向人們顯示神性的教士。
文人學者是永恒的教士,他們一代又一代向所有的人們宣傳上帝依然存在于他們的生命之中;一切&ldquo現象&rdquo,不論是在世界上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ldquo世界神聖理念&rdquo的一種外表,因為&ldquo它存在于現象深處&rdquo。
真正的文人,不論其是否被世人公認,總有這種神性:他是人間的光明;是世人的教士;&mdash&mdash他像一條神聖的火柱〔2〕,引導人們在艱難的人生征途中不要浪費光陰。
費希特以其強烈的熱忱把真正的文人,即我們在此稱為文人英雄,與衆多假的非英雄的人區分開來。
凡是不全身心或者說是部分地生活于這種神聖理念之中的人,不是為了一種善,不是全心全意投身其中而奮鬥,&mdash&mdash那就由他生活在他喜歡的地方,不管他圖的是什麼榮華富貴,他也就不是文人了。
費希特說他是一種&ldquo工作笨拙的人,砍伐樹樁的人&rdquo或者說,如果他屬于文化領域,最多是個&ldquo受雇傭的捉刀人。
&rdquo費希特在别處甚至稱他為&ldquo不值一提的人物&rdquo。
總之,他對這種人毫不留情,不願意讓他在人們中間不斷享受幸福!以上就是費希特對文人的看法。
他雖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卻與我們的見解正好一緻。
從以上觀點看來,我以為,近百年來,一切文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是費希特的同胞歌德。
那個人也以他奇特的方式,生活于我們所說的世界神聖理念之中,他看到了它内在的奧秘。
奇妙的是,他的著作,使世界再現神的形象,成為上帝的作品和殿堂。
它普照人間,但它并不像穆罕默德那種強烈而不純的火光,而是溫和的天國光輝。
&mdash&mdash他的著作像是那些最平凡時代的預言書。
依我看,在那些時代中出現過的所有偉人中,他雖然是最溫和的,但卻是最崇高的。
如果我們要選文人英雄的典型,當推歌德。
如果我們在這裡打算讨論他的英雄品德,是非常令人高興的。
因為我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英雄品德不僅體現在他的所說所為中,尤為重要的是體現在有所不說與有所不為中。
我認為他是一個崇高人物的形象。
他像古代的偉大英雄人物,不論談吐和沉默都像是古代的英雄,卻以最現代的、有高度教養的和有高度文化的文人面目出現!近一百五十年來,我們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物,真是無人可以倫比。
可是,眼下在對歌德隻有一般認識的情況下,試圖談論他,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
即使我盡力講解,人們大多仍然不明真相,模糊不清,會産生錯覺。
因此,我們就把歌德留待将來再作詳說。
比他更早的三位偉大人物約翰遜、彭斯和盧梭,出自更為低下的環境條件,較适合于我們現在的讨論。
18世紀的這三位人物,他們生活的條件,與歌德所處的德國不同,但與當今英國情況非常類似。
不幸的是,這三位沒有像歌德一樣取得成功;他們勇敢地戰鬥,但是失敗了。
他們沒有成為英雄的光明使者,而是英雄的光明追求者。
他們生活在困惑的條件下;要與重重阻礙作鬥争,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或者說不能成功地解釋那&ldquo神聖理念&rdquo。
我現在要向大家介紹的,可以說是這三位文人的墓志銘。
在那紀念碑的基石堆下,安葬着三位神聖的巨人。
對我們來說,感到非常哀傷,但又覺得崇高而富有意義。
我們就算在他們墓前瞻仰并略抒議論。
在那些時代裡,由于社會分裂混亂,人們怨聲載道,多少妥善安排的社會力量未能盡責;多少權威勢力進行的活動處于浪費、混亂和毫無組織的狀态。
所以,人們都理解,這種抱怨是非常正當的。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讀一些與這方面有關的書籍和了解它們的一些作者,也許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其他一切混亂現象的概要;&mdash&mdash像是一個核心,可以找到世界上一切混亂狀态來龍去脈的淵源!考察書的作者為世人做了些什麼,而世人又怎樣對待書的作者,我可以說,這是當前世上應該弄清的最突出的事情。
&mdash&mdash如果我們試圖弄清這個問題,那就會如堕浩瀚大海,深不可測。
不過,為了我們讨論的主題,必須粗略地談談它。
這三位文人英雄,其生活中最不好的因素是他們感到自己的事業和地位非常混亂。
在别人踩出來的路上行走是比較輕松的;但是,要在不能通行的地方走出一條小路來,卻是痛苦的事情,而且一定會有很多人為之犧牲。
我們虔誠的祖先,認識到人際演講的重要性,所以興修教堂,進行捐贈,設立規章,在文明世界裡處處設有講壇,配以各種高貴複雜的裝置,以便有口才者充分利用它向其信徒們進行布道。
他們認為講壇是極其重要的工具;沒有它,善事就辦不成。
所以,他們對這項工作非常虔誠,使它雅緻美觀!但是,現在,随着書寫藝術、印刷藝術的産生,事情就全然改觀了。
一本書的作者,他已經不是作為一個傳道者在某個教區、某個時間内向人們進行布道,而是向任何時間和任何地區的所有人布道。
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因此,不論誰做錯了,可是他必須做得正确,這是至關重要的,&mdash&mdash要求他的觀點不能寫錯,否則會影響所有讀他書的人跟着出錯!然而,他可能怎樣做,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或者究竟做了沒有,世上無人在這個問題上去費神思索。
但對于想通過他的書籍獲利的書店主來說,如果幸運的話,他的書就顯出某種重要性;對其他人來說,卻不然。
至于他從何處來,要向何處去,他又怎樣來到人間,又通過什麼他才能促進其事業,那就無人過問。
他成了社會中偶然的人物。
他好像是一個在荒野漫遊的以實瑪利的後代,他是世人的精神上的明燈,不是正确引導,便是誤導歧路! 書寫藝術無疑是人類一切發明中最神奇的東西。
奧丁發明的如尼文是一位英雄作品的最初形式,而書籍即書寫出來的語言,比如尼文更為神奇,是最新的形式!書中蘊含着所有過去時代的精神;當過去的有形體和物質實體像夢幻似地完全消失以後,過去的事情在書中卻能曆曆在目。
強大的海陸軍、港口和軍火庫、擁有高樓大廈和機器的工業大城市,&mdash&mdash它們都是非常珍貴的巨大财富,但是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阿伽門農以及類似阿伽門農和伯裡克利〔3〕的人們及其希臘,如今那一切都已完了,隻剩下廢墟遺迹,斷垣殘壁,令人黯然神傷。
然而,書中的希臘,卻又是另一番景象!書中描述的希臘,對每個思想家來說,仍然是栩栩如生,可說是生命的再現。
再神奇的如尼文也比不上一本書。
凡是人類之所為所思,人類已經獲得的成就或存在過的一切,都被魔術般地貯存在書籍的篇章之中,它們是人類财富的結晶。
正如寓言傳說中如尼文那樣,書籍不是也在實現各種奇迹嗎?書籍能說服人。
即使住在遙遠偏僻鄉村中愚昧的姑娘,閱讀了流動圖書館最次的小說,也會有助于她們對婚姻實際問題和家務事的安排。
&ldquo西莉亞&rdquo〔4〕這樣想,&ldquo克利福德&rdquo〔5〕就這樣做,那呆闆的生活規則,印入年輕人的腦海裡,總有一天會變為真正的現實。
人們可以設想一下,在神話學家荒唐的想象中,是否有任何如尼文能像某些書籍那樣在堅實的現實大地上作出如此的奇迹?聖保羅座堂〔6〕是什麼力量把它建成的?從事情的實質看,是神聖的希伯來《聖經》,&mdash&mdash有一部分是摩西這個人的話,而摩西正是四千年前在西奈半島的荒野裡照看米甸羊群的一個逃犯!這真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然而,卻是最真實的。
随着書寫藝術的問世,奇迹對人類的真正統治才開始了。
至于印刷術,隻是書寫藝術的必然結果,相對來說,其意義要次于書寫藝術。
書籍具有使分離的事物接近和保持持久緊密聯系的神奇功能,它把過去和遠處的事情與當前和近處的事聯系起來;把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與我們現實所處的此時此地聯系起來。
自從有了書籍,人間發生了全面的變化,人們的一切重要工作方式,如教育、布道、管理等等都起了變化。
例如,我們來看一下教育的情況。
大學是現代一種令人注目和受尊敬的産物。
大學的發展變化,從根本上說,與書籍相關。
大學剛剛興辦時,書籍還很難獲得。
當時的人,為了一本書,必須付出一份地産的代價。
在那種環境中,有人想傳授知識,他就得把學生集合在他的周圍,必須面對面地進行講學。
如果人們想學習阿貝拉〔7〕的學問,人們就必須親自前去聽講。
曾有成千上萬,多到三萬人去聽阿貝拉的形而上學神學。
這樣,對于其他教師也需要傳授某些知識的話,那裡就提供了很多方便:成千上萬渴望學習的人已經集合在那裡;對他那個場所是再好不過的了。
如果再有教師來就更好,教師越多越有利。
那時,隻要國王重視這種新事物,把各種學校合并或集結成為一個學校,并為它修建校舍,給以各種優惠和資助,從而将它命名為大學,也就是多學科性的學校。
巴黎大學的主要特征也是如此。
這就是以後一切大學的模式,它延續至今,六個世紀以來,都是照此建立起來的。
我想,這就是大學的起源。
然而,随着書籍廣泛傳播這一簡單境遇的形成,事情總的情況,顯然發生了全面的改觀。
一旦發明了印刷術,大學就變了樣,甚至可以被取而代之!這時,教師已無需讓人們親自聚集在他的周圍,就可以向他們傳授知識:即把他的知識印成書,他的學生,不論離他遠近,花點錢,就可在他自己的爐邊閱讀起來,更能取得學習成效!&mdash&mdash無疑,講演仍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書籍的作者在某種條件下,也認為講演有其方便之處,&mdash&mdash我們現在在此集會就是明證!應該說,隻要人們有說話能力,講演也像書寫和印刷一樣,總是有它的獨特用處。
在所有的場合都是必需的,尤其是大學。
但是,這兩者的界限,尚未指明和确定,更不用說付之實踐了。
大學應該完全接收存在着印刷圖書這個重大的新事物,并在19世紀堅持這鮮明的立場,就像13世紀巴黎的人們,對待尚未成熟的大學那樣。
如果人們想一想,大學或最高學府對人們做的一切,無非是初等學校開始做的事情,&mdash&mdash教人們閱讀。
人們學着閱讀各種語言、各門科學,人們學習各種圖書中的字母和文字。
而人們獲得知識甚至理論知識的地方,則是書籍本身!當各門學科的教授們已經為人們盡了力,以後就靠人們去閱讀了。
當今,真正的大學都是圖書的收藏所。
至于教會本身的情況,上面已經提到,由于書籍的引入,在其傳教和其他活動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教會是教士們,或以其智慧教育引導人們心靈的先知們,從事活動的公認的聯合組織。
當書寫藝術,以至方便的書寫即印刷術尚未出現的時候,用言語進行傳教,自然是惟一的方法。
但是,以後有了書籍,情況當然發生了變化!&mdash&mdash能夠寫作真正的書去感化英國的,不就是能寫書的主教、大主教、約克大主教〔8〕和坎特伯雷大主教〔9〕嗎?我多次說,報紙、小冊子、詩集以及各種書籍的作者,在現代國家中實際上是起着牧師的作用。
不僅傳教,而且連禮拜,不也是靠印刷的書籍來完成的嗎?一位天才人物以優美的言詞賦予人們以高尚的情操,以美妙的詩歌扣人心弦,&mdash&mdash如果人們得以領會,實際上,不也就是禮拜的性質嗎?在各個國家的多事之秋,許多人都隻能用這種方式作禮拜。
一個人不論以任何方式,使人們比以往更能理解田野裡百合花〔10〕是美麗的,難道不就是向人們指出一切美的源泉,使人們能看到宇宙的偉大創造主的手迹嗎?他為人們唱幾首神聖的贊美詩,引起人們的随聲附和。
實際就是如此。
他不斷地唱,不斷地說,用各種方式把兄弟般的高尚行為、感情、勇敢和忍耐,傾注于人們的心靈!他像來自聖壇的一塊燒紅的炭〔11〕,真正打動了人們的心靈。
恐怕沒有比這種禮拜更可信的了。
文學,就其作為文學本身而言,是一種&ldquo自然的啟示&rdquo,是&ldquo公開秘密&rdquo的啟迪!也可以說是費希特非常恰當地命名的神性在市民百姓中&ldquo連續的啟示&rdquo。
那神性永遠存在着,這是千真萬确的,它時而用這種語言,時而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其清晰程度也不一樣。
一切真正的天才歌唱家和演說家正是有意無意這樣做的。
像拜倫陰郁的風暴般的憤慨,雖是如此剛愎與反常,卻也可以說有神性的特性;而且像那位法國懷疑論者〔12〕不再合時的譏諷。
&mdash&mdash他嘲笑的是愚昧,而對真理卻熱愛與崇拜。
至于莎士比亞、歌德的天體和諧,彌爾頓〔13〕的大教堂音樂就更是如此!彭斯的謙卑而真誠的雲雀之歌,其中也有神性所在。
&mdash&mdash這隻雲雀從低下的田壟起飛,高翔于藍天深空,在那裡向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