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教士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麼新穎特殊的東西;它像世上現存的或曾經存在過的一切經過改良的東西和真正的教義一樣,反對虛假和僞裝,以恢複真理和現實。
如果我們思考一下,自我判斷的自由,是人世間任何時代都必須存在的。
但丁并未閉目塞聽或作繭自縛;他不受當時天主教的束縛,有他獨立觀察的精神,&mdash&mdash盡管許多卑劣分子如霍格斯特拉頓〔13〕、台徹爾和埃克博士〔14〕當時已成為天主教的奴仆。
什麼是判斷自由呢?不是憑鐵鍊或任何外界力量就能強迫一個人的靈魂去信仰或不信仰:而是用他自身不可取消的見解作出自己的判斷,隻靠上帝的賜福,他就可以支配自己,樹立信仰!最拙劣的詭辯者貝拉明〔15〕在他進行盲目信仰和被動服從的說教時,必須首先靠某種信念,才能放棄被人信仰的權利。
他的&ldquo自我判斷&rdquo表明,這正是他能夠采取的最适當的步驟。
隻要有真誠的人們存在,自我判斷權利就會普遍存在。
一個真誠的人是憑他的完整的判斷力,憑他心中一切理解和辨别力去信仰,而且這種信仰總是不變的。
一個虛僞的人隻是力圖表明&ldquo相信他的信仰&rdquo,其采取的方式,自然不會相同。
新教對後者表示遺憾,隻能感歎一聲,唉!而對前者則贊揚說,幹得好!實際上,它算不了什麼新理論;它隻是把過去所說過的一切舊理論重提一遍。
旨在重申:要真實,要真誠。
穆罕默德全心全意地信仰,奧丁本人及奧丁精神的一切忠實信徒也是一樣虔誠。
他們都是按照他們的自我判斷,作出&ldquo判斷&rdquo&mdash&mdash就是如此。
因此,我敢斷言,切實執行自我判斷,其結局絕不會是自私的獨立和孤立,而恰恰是它的相反。
無政府狀态的出現,并不是因為真誠的探索,而是謬誤、不真誠、半信半疑與不真實造成的結果。
反對錯誤的人能夠同一切相信真理的人聯合,隻信道聽途說的人無法與人交往,因為這種人的思想僵化;對事物已失去了同情的能力,&mdash&mdash否則,他就會相信那些事物,而不信傳說了。
對事物沒有同情心,更何況對他的同夥呢!他不能同人們團結,他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隻有在很多真誠的人中,團結才有可能,&mdash&mdash而且,從長遠看,這是同樣肯定的。
在這類争辯中,為了考察某種事情,常常會顧此失彼,也會出現完全忽略的情況:沒有必要要求一個人,對他自己相信的,而且是非常真誠地相信的真理,應該由他自己去發現。
我們說過,偉大人物總是以真誠為其首要條件的。
但是一個人不一定成了偉人才能真誠,那不是自然和任何時代所必需的,而隻是某些腐敗不幸時代的需要。
一個人能夠以最真誠的方式相信他從别人那裡學到的東西,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mdash&mdash并且無限感激這個人!創造性的價值不在于新穎,而在于真誠。
有信仰的人就是有創見的人;不管他信仰的是什麼,他的信仰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亞當的子孫,都能成為真誠的人,有創見的人;沒有一個凡人注定要成為不真誠的人。
我們稱之為信仰的時代,都是充滿創造性的時代;其中所有的人,或者說大部分人都是真誠的。
這些時代具有崇高精神而富有成效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不是徒有其表,個個都是實實在在的。
每項工作都有成效。
這些工作的總和具有巨大威力,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都是為了一個目标;一切都是增加成效的,而不是削減成效的;有的是真正的團結、真正的王權和忠誠,這是這個貧瘠的大地所能給予人們的一切真實的和幸福的東西。
怎樣理解英雄崇拜?啊!一個能自力更生、富有創見和真誠等等品德的人,是決不會不尊重和不信仰别人的真理的!他隻是有意和感到有必要和不得不懷疑别人的僵死公式、道聽途說和謬誤的東西。
一個人睜開雙眼擁抱真理,正因為他是有意識地注視着外界事物。
如果他閉目不視,他還能熱愛他的這位真理老師嗎?隻有他這種人才能以無限感激和真正忠誠的靈魂熱愛這位使他從黑暗中走向光明的英雄老師。
這樣一個真正英雄和惡勢力的征服者,難道不值得所有人尊敬嗎!虛僞,那個邪惡怪物,是世人共同之敵,它被他的勇敢所降伏;正是他為人們征服了世界!&mdash&mdash由此看來,路德本人不就是确實被尊為一位真正的教皇或神聖的教父嗎?拿破侖不就是在急進共和主義革命的洪流中當上了皇帝嗎?英雄崇拜從未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在這個世界上,忠誠與統治者是永恒的:&mdash&mdash它們不是建立在事物的外表和虛僞之上,而是立足于現實和真誠。
不是要你們閉上眼睛,剝奪你們的&ldquo自我判斷&rdquo權利;絕非如此,而是要你們睜開雙眼來觀察外界事物!路德的使命在于推翻和廢黜一切虛僞的教皇和統治者,以畢生的精力去迎接未來新的真正的教皇與統治者,盡管他們的出現還遙遙無期。
因此,我們要把一切自由和平等、選舉權、獨立等等視為暫時現象,絕不能看作最終的結局。
即使它很可能長期存在,會給人們帶來非常難以忍受的混亂,但我們必須歡迎它,把它視為對以往種種罪惡的懲罰,是未來不可估量利益的征兆。
不論怎麼說,人們應該放棄幻景,回歸事實;不管代價多大,也應該這樣做。
有虛僞的教皇和不能自我判斷的信徒存在,&mdash&mdash騙子裝模作樣統治愚民,&mdash&mdash人們能有什麼作為呢?隻能是經受不幸與禍害。
人們就無法使虛僞的人們聯合起來,正如沒有測錘和水平儀的互相校勘,就無法建起大廈一樣!自從新教産生以來的一切狂暴的革命活動中,可以看出一種最神聖的成果正在醞釀:不是要廢除英雄崇拜,而是要造就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
如果英雄的意思就是真誠的人,那麼,我們每個人為什麼不可以成為英雄呢?這将是一個充滿真誠的世界,一個有信仰的世界;這個世界曾經存在,将來還會存在,&mdash&mdash它必然要存在的。
那才是英雄崇拜者的真正品質:沒有比一切真實的和善良的東西所受的尊敬更為美好的了!&mdash&mdash下面我們必須趕緊談談路德及其生平。
路德的出生地是薩克森的艾斯萊本〔16〕,于1483年11月10日誕生。
這是艾斯萊本引以為榮的事。
他的父母是該地區一個名為摩拉村子裡的貧苦礦工,冬季的一天,他們到艾斯萊本去趕集市,在當場的喧嚣中,路德太太突然出現臨産陣痛,被送到附近的一戶貧民家裡,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馬丁·路德。
想來真怪,這位貧困的路德太太随他丈夫做點小生意,大概是賣掉她的紡紗去購置一些在小茅屋過冬用的日用品;在當時,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對礦工夫婦更被人瞧不起的人了。
然而,與他們相比,一切皇帝、教皇和統治者又算得了什麼?因為又有一個非凡的人物誕生了,他的智慧光芒像燈塔,照耀多少世紀,多少時代;整個世界及其曆史都在等待着這位偉人的到來。
這真是太奇妙,太不尋常了。
它使我們聯想到另一個人的誕生時刻,那是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在一個更加簡陋的環境中,&mdash&mdash對此,我們最好緘口不言,隻須默默思索,無以言傳!誰說奇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奇迹的時代永遠會出現的!&mdash&mdash 我認為,路德在貧窮中誕生,在貧窮中成長,他是最貧窮人中的一個,這完全适合他在世上的使命,無疑是主宰他和我們以及萬物的上帝的明智的安排。
他像當時窮困的小學生那樣,為了取得施舍和面包,不得不挨家挨戶去行乞賣唱。
困苦和極端貧窮與這個不幸的孩子為伴,沒有任何人和事會掩飾這種不幸而使馬丁·路德高興。
他不得不在事物本身中,而不是在事物的表面上成長。
這個形象質樸的孩子,雖然體質羸弱,然而胸懷宏大抱負,才華橫溢,富有感情,經受了很大的痛苦。
但是他的任務是不惜任何代價去認識現實,不斷地認識現實:其目的在于使整個世界回歸現實,因為它沉淪于虛僞中太長久了。
這個在寒風凜冽中、在孤寂的黑暗和困難中鍛煉成長起來的青年,會像一個真正的人,會像神一樣堅強,會像一個基督徒的奧丁,最終要邁出多風暴的斯堪的納維亞,&mdash&mdash真是又一個托爾神,用他那雷霆萬鈞的巨錘,将那異常醜陋的巨人和龐大的怪物砸得粉碎!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朋友阿曆克西斯在愛爾福特城門邊遭雷擊身亡一事,大概是路德一生的轉折點。
不管怎樣,路德的少年時代,努力奮進,克服重重障礙,顯示出巨大智力和求知的渴望。
他父親肯定他在世界上将有所作為,于是叫他去學法律。
這是晉升之途,路德雖無志于此,但也就同意了,時年19歲。
當他的朋友阿曆克西斯同他去曼斯菲德探望路德的父母,歸途中,在愛爾福特附近,遇到了暴風雨、雷電擊中了阿曆克西斯,他頓時死在路德的腳邊。
我們的生命究竟是什麼呢?&mdash&mdash轉瞬即逝,就像紙卷燃盡,進入純粹的永恒!塵世的一切權貴,帝王将相,算得了什麼?他們在雷電下也蜷縮成一團&mdash&mdash你瞧!大地向他們敞開着,頃刻間,他們也會不複存在,化為永恒了。
路德内心深受感動,決心把自身奉獻給上帝,隻為上帝效勞。
盡管他的親友們予以勸阻,他仍然在愛爾福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了修道士。
這件事,可能是路德一生中第一個閃光點,他的純潔意志第一次堅決表達出來;但是,在當時,這隻不過是整個黑暗中的一個光點。
他說,他是一個虔誠的修道士;他忠心耿耿,艱苦努力,想從他自己高尚的行為中找出真理,但卻不見成效。
他的不幸并未減輕;實際上,反倒有增不已。
他作為修道士的新手,必須要做許多艱苦工作,但是,他的苦楚不在于任何沉重的工作,而是他那深沉而誠摯的靈魂陷入了種種無法理清的遲疑不安之中;他簡直認為自己很快就要死了,甚至比死還要不幸。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人們聽說,這位苦難的路德,當時生活在難以言傳的不幸恐懼之中,幻想着他注定要受上帝永恒懲罰。
這不正是這個人謙卑真誠的品德嗎?他是什麼樣的人呢,不正是應該升入天國的人嗎!他隻知道受苦和謙卑地屈從,不會有過高的要求。
他還弄不明白一個人的靈魂怎樣通過齋戒、守夜、儀式和彌撒可以得救。
他陷入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不得不在絕望深淵的邊緣猶豫徘徊。
大概就在那時,他在愛爾福特的圖書館裡,找到了一本古拉丁文的《聖經》,這真是一個最幸運的發現。
以往他從未見過《聖經》。
他從中學習到比齋戒和守夜更多的宗教知識。
修道院中一位有虔誠感受的修道士給了他很大幫助。
路德于是領悟到,一個人不是通過做彌撒,而是靠上帝無限恩賜得救的:這才是更可信的說法。
他漸漸變得像磐石一樣堅強。
無疑他非常崇敬《聖經》,因為《聖經》給了他神的啟發。
他把《聖經》珍視為人們必須遵循的上帝之道,他決心終生恪守不渝。
以上就是他當時從黑暗的困境中解脫,最後戰勝黑暗的情景,即我們稱之為皈依;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他從此在甯靜明達的心情中日益成長,顯示出他内在的非凡天賦和品德,在他的修道院裡,在他的國家中,他上升為重要人物,在一切人生的真誠事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奧古斯丁教團多次派他去傳教,認為他既有才能而又忠誠,完全能勝任他們的事業。
薩克森的号稱智者的選帝侯〔17〕弗裡德裡希,是一位真有智慧而又公正的諸侯,認為路德是一個寶貴的人才,聘他為新建的維滕貝格大學〔18〕的教授,并兼任維滕貝格的傳教士。
承擔這兩項職務,像他從事的所有工作一樣,顯示出他的智能。
這位在甯靜的日常生活中的路德日益受到一切善良人們的崇敬。
路德27歲時,第一次到羅馬;如上所述,這是他的修道院委派他去的。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9〕和羅馬當時的情景一定會使路德大為驚異。
他來到的是聖城,是上帝在塵世的高級教士之所在,我們不知道他在那裡發現了什麼!他肯定會有很多感觸,但我們無據可查,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
這個羅馬,這個虛僞的教士活動場所,他們身上沒有神聖的美,卻披着完全不同的僞善外衣,但是,這對路德又能奈何?他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怎能改變一個世界呢?他是無能為力的。
作為一個地位低下,孤獨的人,怎麼能管得了這個世界呢?那是大人物們的事情。
他的任務在于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謹慎從事,将其微薄的工作,克盡厥職。
至于其他事物,看上去是可憎而且令人憂郁,但那是由上帝掌管的事,他不能問津。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設想羅馬教皇制能放過這位路德,繼續在他們那個小圈子裡過着極其奢侈的生活,而不去阻撓他那狹小的生活道路,不迫使他反抗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在那種情況下,顯然可以想象,他可能會不理睬羅馬教廷的種種陋習,任憑上帝和天上的神去制裁他們!他為人謙虛沉靜,不會輕易無禮地去冒犯當權者。
他的明确任務是忠于職守,在罪惡混亂的塵世中謹慎生活,以拯救自己的靈魂。
但是,羅馬上層教士卻要與他作對,路德遠在維滕貝格,無法誠實地生活;他抗議、抵制,被迫走到極端;由于一再受到打擊,從而雙方要以決鬥斷訟!這是路德一生中值得注意的事情。
像他這樣謙遜溫和的人,恐怕沒有一個會希望世界充滿鬥争。
我們不能不看到,他愛好隐居、清靜,勤奮于默默無聞中;他成為名人,是同他的意願相違背的。
成為名人,對他有什麼意義呢?他在世上追求的目标是上帝的天國;這是他堅定的目标,經過若幹年之後,他或者達到目的,或者永遠不能實現!我認為,有些最令人可歎的論調,說什麼由于某些卑鄙的店主的吝啬,或由于奧古斯丁的僧侶與多米尼克派教徒之間的争吵,而激怒了路德,于是就爆發了新教的宗教改革。
這些說法都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如果現在确有這樣的人主張這種說法,我們就要對他說,請他最好先在思想上對路德或任何像路德的人盡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斷,不要胡說八道;這樣我們才可以互相進行讨論。
僧侶台徹爾受教皇列奧十世〔20〕随意派遣,進行推銷赦罪券,&mdash&mdash旨在賺些錢,至于其他方面,與其說他是基督徒,不如說他像異教徒,僅此而已。
&mdash&mdash台徹爾到維滕貝格後,就進行他那醜惡無恥的交易。
路德的教徒們買了赦罪券,在他們教堂裡忏悔時,教徒們以此向路德表明,他們的罪已經獲得赦免。
因為路德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怠,而且他又不是一個隻顧個人利益不管他人、苟且偷安的虛僞懶漢和懦夫,他必須奮起反對赦罪券,嚴正宣告赦罪券對人們毫無用處,它是令人痛恨的愚弄,根本不可能靠它為人赦罪。
這就是全面宗教改革運動的爆發點。
我們知道情況是這樣的:從1517年10月的最後一天,向台徹爾首次公開挑戰〔21〕以後,經過抗議和争辯,&mdash&mdash事态發展日益廣泛,愈演愈烈,以至不可遏止,遍及全世界。
路德本想就事論事,糾正這次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件,根本沒有想導緻教會的分裂,以緻造基督教世界的教皇和教父的反。
&mdash&mdash那位異教徒式的優雅的教皇,沒有重視這位修道士及他的主張;不過隻希望解決他的争吵:大約用了三年時間,用了各種較為溫和的辦法,最後訴諸火刑。
教皇下令劊子手将這位修道士的著作焚毀,并把他捆綁,押送羅馬,&mdash&mdash這可能是出于下述類似的意圖。
一個世紀以前,就是用這種方法處決了胡斯〔22〕和哲羅姆〔23〕,略加争辯,就施以火刑。
不幸的胡斯,在各種花言巧語的許諾和安全保證的誘騙之下,去出席康斯坦茨公會議〔24〕,這位真誠而并非反叛的人,立即被關進&ldquo寬三英尺,高六英尺,長七英尺&rdquo的石牢之中,把他活活燒死,使其真誠的呼聲從世上消失。
真是卑鄙的勾當! 對我來說,我對路德當時全力反抗教皇抱寬容态度。
格調優雅的教皇發布了火刑敕令,激起了當時那位世界上最勇敢者的正義憤怒。
這位最勇敢的人,雖然也是一位最謙遜、最溫和的人,當時他被激怒了。
他說:我的言論是實實在在的真理,旨在盡人類的微薄之力,忠誠地促使上帝的真理普照人間,拯救人類靈魂;而你,作為上帝在世界上的代言人,為什麼要用劊子手和火刑來相報呢?為什麼你要用火焚燒我和我的著述,作為給你帶來上帝啟示的回報呢?我認為,你根本不是上帝的代言人,你的言行和上帝的教導背道而馳!我把你的敕令當作寫在羊皮紙上的謊言而将它燒掉。
以後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我要做的。
&mdash&mdash1520年12月10日,即事發三年之後,&ldquo在維滕貝格的埃爾斯特門前&rdquo,路德&ldquo在浩浩蕩蕩的人民群衆面前&rdquo,采取了充滿義憤的措施,把教皇的火刑敕令燒毀。
維滕貝格人民&ldquo沸騰起來&rdquo,全世界人民在關注着。
教皇并不願意激起那種&ldquo呼聲&rdquo!這是民族覺
如果我們思考一下,自我判斷的自由,是人世間任何時代都必須存在的。
但丁并未閉目塞聽或作繭自縛;他不受當時天主教的束縛,有他獨立觀察的精神,&mdash&mdash盡管許多卑劣分子如霍格斯特拉頓〔13〕、台徹爾和埃克博士〔14〕當時已成為天主教的奴仆。
什麼是判斷自由呢?不是憑鐵鍊或任何外界力量就能強迫一個人的靈魂去信仰或不信仰:而是用他自身不可取消的見解作出自己的判斷,隻靠上帝的賜福,他就可以支配自己,樹立信仰!最拙劣的詭辯者貝拉明〔15〕在他進行盲目信仰和被動服從的說教時,必須首先靠某種信念,才能放棄被人信仰的權利。
他的&ldquo自我判斷&rdquo表明,這正是他能夠采取的最适當的步驟。
隻要有真誠的人們存在,自我判斷權利就會普遍存在。
一個真誠的人是憑他的完整的判斷力,憑他心中一切理解和辨别力去信仰,而且這種信仰總是不變的。
一個虛僞的人隻是力圖表明&ldquo相信他的信仰&rdquo,其采取的方式,自然不會相同。
新教對後者表示遺憾,隻能感歎一聲,唉!而對前者則贊揚說,幹得好!實際上,它算不了什麼新理論;它隻是把過去所說過的一切舊理論重提一遍。
旨在重申:要真實,要真誠。
穆罕默德全心全意地信仰,奧丁本人及奧丁精神的一切忠實信徒也是一樣虔誠。
他們都是按照他們的自我判斷,作出&ldquo判斷&rdquo&mdash&mdash就是如此。
因此,我敢斷言,切實執行自我判斷,其結局絕不會是自私的獨立和孤立,而恰恰是它的相反。
無政府狀态的出現,并不是因為真誠的探索,而是謬誤、不真誠、半信半疑與不真實造成的結果。
反對錯誤的人能夠同一切相信真理的人聯合,隻信道聽途說的人無法與人交往,因為這種人的思想僵化;對事物已失去了同情的能力,&mdash&mdash否則,他就會相信那些事物,而不信傳說了。
對事物沒有同情心,更何況對他的同夥呢!他不能同人們團結,他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隻有在很多真誠的人中,團結才有可能,&mdash&mdash而且,從長遠看,這是同樣肯定的。
在這類争辯中,為了考察某種事情,常常會顧此失彼,也會出現完全忽略的情況:沒有必要要求一個人,對他自己相信的,而且是非常真誠地相信的真理,應該由他自己去發現。
我們說過,偉大人物總是以真誠為其首要條件的。
但是一個人不一定成了偉人才能真誠,那不是自然和任何時代所必需的,而隻是某些腐敗不幸時代的需要。
一個人能夠以最真誠的方式相信他從别人那裡學到的東西,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mdash&mdash并且無限感激這個人!創造性的價值不在于新穎,而在于真誠。
有信仰的人就是有創見的人;不管他信仰的是什麼,他的信仰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亞當的子孫,都能成為真誠的人,有創見的人;沒有一個凡人注定要成為不真誠的人。
我們稱之為信仰的時代,都是充滿創造性的時代;其中所有的人,或者說大部分人都是真誠的。
這些時代具有崇高精神而富有成效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不是徒有其表,個個都是實實在在的。
每項工作都有成效。
這些工作的總和具有巨大威力,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都是為了一個目标;一切都是增加成效的,而不是削減成效的;有的是真正的團結、真正的王權和忠誠,這是這個貧瘠的大地所能給予人們的一切真實的和幸福的東西。
怎樣理解英雄崇拜?啊!一個能自力更生、富有創見和真誠等等品德的人,是決不會不尊重和不信仰别人的真理的!他隻是有意和感到有必要和不得不懷疑别人的僵死公式、道聽途說和謬誤的東西。
一個人睜開雙眼擁抱真理,正因為他是有意識地注視着外界事物。
如果他閉目不視,他還能熱愛他的這位真理老師嗎?隻有他這種人才能以無限感激和真正忠誠的靈魂熱愛這位使他從黑暗中走向光明的英雄老師。
這樣一個真正英雄和惡勢力的征服者,難道不值得所有人尊敬嗎!虛僞,那個邪惡怪物,是世人共同之敵,它被他的勇敢所降伏;正是他為人們征服了世界!&mdash&mdash由此看來,路德本人不就是确實被尊為一位真正的教皇或神聖的教父嗎?拿破侖不就是在急進共和主義革命的洪流中當上了皇帝嗎?英雄崇拜從未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在這個世界上,忠誠與統治者是永恒的:&mdash&mdash它們不是建立在事物的外表和虛僞之上,而是立足于現實和真誠。
不是要你們閉上眼睛,剝奪你們的&ldquo自我判斷&rdquo權利;絕非如此,而是要你們睜開雙眼來觀察外界事物!路德的使命在于推翻和廢黜一切虛僞的教皇和統治者,以畢生的精力去迎接未來新的真正的教皇與統治者,盡管他們的出現還遙遙無期。
因此,我們要把一切自由和平等、選舉權、獨立等等視為暫時現象,絕不能看作最終的結局。
即使它很可能長期存在,會給人們帶來非常難以忍受的混亂,但我們必須歡迎它,把它視為對以往種種罪惡的懲罰,是未來不可估量利益的征兆。
不論怎麼說,人們應該放棄幻景,回歸事實;不管代價多大,也應該這樣做。
有虛僞的教皇和不能自我判斷的信徒存在,&mdash&mdash騙子裝模作樣統治愚民,&mdash&mdash人們能有什麼作為呢?隻能是經受不幸與禍害。
人們就無法使虛僞的人們聯合起來,正如沒有測錘和水平儀的互相校勘,就無法建起大廈一樣!自從新教産生以來的一切狂暴的革命活動中,可以看出一種最神聖的成果正在醞釀:不是要廢除英雄崇拜,而是要造就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
如果英雄的意思就是真誠的人,那麼,我們每個人為什麼不可以成為英雄呢?這将是一個充滿真誠的世界,一個有信仰的世界;這個世界曾經存在,将來還會存在,&mdash&mdash它必然要存在的。
那才是英雄崇拜者的真正品質:沒有比一切真實的和善良的東西所受的尊敬更為美好的了!&mdash&mdash下面我們必須趕緊談談路德及其生平。
路德的出生地是薩克森的艾斯萊本〔16〕,于1483年11月10日誕生。
這是艾斯萊本引以為榮的事。
他的父母是該地區一個名為摩拉村子裡的貧苦礦工,冬季的一天,他們到艾斯萊本去趕集市,在當場的喧嚣中,路德太太突然出現臨産陣痛,被送到附近的一戶貧民家裡,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馬丁·路德。
想來真怪,這位貧困的路德太太随他丈夫做點小生意,大概是賣掉她的紡紗去購置一些在小茅屋過冬用的日用品;在當時,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對礦工夫婦更被人瞧不起的人了。
然而,與他們相比,一切皇帝、教皇和統治者又算得了什麼?因為又有一個非凡的人物誕生了,他的智慧光芒像燈塔,照耀多少世紀,多少時代;整個世界及其曆史都在等待着這位偉人的到來。
這真是太奇妙,太不尋常了。
它使我們聯想到另一個人的誕生時刻,那是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在一個更加簡陋的環境中,&mdash&mdash對此,我們最好緘口不言,隻須默默思索,無以言傳!誰說奇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奇迹的時代永遠會出現的!&mdash&mdash 我認為,路德在貧窮中誕生,在貧窮中成長,他是最貧窮人中的一個,這完全适合他在世上的使命,無疑是主宰他和我們以及萬物的上帝的明智的安排。
他像當時窮困的小學生那樣,為了取得施舍和面包,不得不挨家挨戶去行乞賣唱。
困苦和極端貧窮與這個不幸的孩子為伴,沒有任何人和事會掩飾這種不幸而使馬丁·路德高興。
他不得不在事物本身中,而不是在事物的表面上成長。
這個形象質樸的孩子,雖然體質羸弱,然而胸懷宏大抱負,才華橫溢,富有感情,經受了很大的痛苦。
但是他的任務是不惜任何代價去認識現實,不斷地認識現實:其目的在于使整個世界回歸現實,因為它沉淪于虛僞中太長久了。
這個在寒風凜冽中、在孤寂的黑暗和困難中鍛煉成長起來的青年,會像一個真正的人,會像神一樣堅強,會像一個基督徒的奧丁,最終要邁出多風暴的斯堪的納維亞,&mdash&mdash真是又一個托爾神,用他那雷霆萬鈞的巨錘,将那異常醜陋的巨人和龐大的怪物砸得粉碎!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朋友阿曆克西斯在愛爾福特城門邊遭雷擊身亡一事,大概是路德一生的轉折點。
不管怎樣,路德的少年時代,努力奮進,克服重重障礙,顯示出巨大智力和求知的渴望。
他父親肯定他在世界上将有所作為,于是叫他去學法律。
這是晉升之途,路德雖無志于此,但也就同意了,時年19歲。
當他的朋友阿曆克西斯同他去曼斯菲德探望路德的父母,歸途中,在愛爾福特附近,遇到了暴風雨、雷電擊中了阿曆克西斯,他頓時死在路德的腳邊。
我們的生命究竟是什麼呢?&mdash&mdash轉瞬即逝,就像紙卷燃盡,進入純粹的永恒!塵世的一切權貴,帝王将相,算得了什麼?他們在雷電下也蜷縮成一團&mdash&mdash你瞧!大地向他們敞開着,頃刻間,他們也會不複存在,化為永恒了。
路德内心深受感動,決心把自身奉獻給上帝,隻為上帝效勞。
盡管他的親友們予以勸阻,他仍然在愛爾福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了修道士。
這件事,可能是路德一生中第一個閃光點,他的純潔意志第一次堅決表達出來;但是,在當時,這隻不過是整個黑暗中的一個光點。
他說,他是一個虔誠的修道士;他忠心耿耿,艱苦努力,想從他自己高尚的行為中找出真理,但卻不見成效。
他的不幸并未減輕;實際上,反倒有增不已。
他作為修道士的新手,必須要做許多艱苦工作,但是,他的苦楚不在于任何沉重的工作,而是他那深沉而誠摯的靈魂陷入了種種無法理清的遲疑不安之中;他簡直認為自己很快就要死了,甚至比死還要不幸。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人們聽說,這位苦難的路德,當時生活在難以言傳的不幸恐懼之中,幻想着他注定要受上帝永恒懲罰。
這不正是這個人謙卑真誠的品德嗎?他是什麼樣的人呢,不正是應該升入天國的人嗎!他隻知道受苦和謙卑地屈從,不會有過高的要求。
他還弄不明白一個人的靈魂怎樣通過齋戒、守夜、儀式和彌撒可以得救。
他陷入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不得不在絕望深淵的邊緣猶豫徘徊。
大概就在那時,他在愛爾福特的圖書館裡,找到了一本古拉丁文的《聖經》,這真是一個最幸運的發現。
以往他從未見過《聖經》。
他從中學習到比齋戒和守夜更多的宗教知識。
修道院中一位有虔誠感受的修道士給了他很大幫助。
路德于是領悟到,一個人不是通過做彌撒,而是靠上帝無限恩賜得救的:這才是更可信的說法。
他漸漸變得像磐石一樣堅強。
無疑他非常崇敬《聖經》,因為《聖經》給了他神的啟發。
他把《聖經》珍視為人們必須遵循的上帝之道,他決心終生恪守不渝。
以上就是他當時從黑暗的困境中解脫,最後戰勝黑暗的情景,即我們稱之為皈依;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他從此在甯靜明達的心情中日益成長,顯示出他内在的非凡天賦和品德,在他的修道院裡,在他的國家中,他上升為重要人物,在一切人生的真誠事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奧古斯丁教團多次派他去傳教,認為他既有才能而又忠誠,完全能勝任他們的事業。
薩克森的号稱智者的選帝侯〔17〕弗裡德裡希,是一位真有智慧而又公正的諸侯,認為路德是一個寶貴的人才,聘他為新建的維滕貝格大學〔18〕的教授,并兼任維滕貝格的傳教士。
承擔這兩項職務,像他從事的所有工作一樣,顯示出他的智能。
這位在甯靜的日常生活中的路德日益受到一切善良人們的崇敬。
路德27歲時,第一次到羅馬;如上所述,這是他的修道院委派他去的。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9〕和羅馬當時的情景一定會使路德大為驚異。
他來到的是聖城,是上帝在塵世的高級教士之所在,我們不知道他在那裡發現了什麼!他肯定會有很多感觸,但我們無據可查,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
這個羅馬,這個虛僞的教士活動場所,他們身上沒有神聖的美,卻披着完全不同的僞善外衣,但是,這對路德又能奈何?他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怎能改變一個世界呢?他是無能為力的。
作為一個地位低下,孤獨的人,怎麼能管得了這個世界呢?那是大人物們的事情。
他的任務在于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謹慎從事,将其微薄的工作,克盡厥職。
至于其他事物,看上去是可憎而且令人憂郁,但那是由上帝掌管的事,他不能問津。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設想羅馬教皇制能放過這位路德,繼續在他們那個小圈子裡過着極其奢侈的生活,而不去阻撓他那狹小的生活道路,不迫使他反抗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在那種情況下,顯然可以想象,他可能會不理睬羅馬教廷的種種陋習,任憑上帝和天上的神去制裁他們!他為人謙虛沉靜,不會輕易無禮地去冒犯當權者。
他的明确任務是忠于職守,在罪惡混亂的塵世中謹慎生活,以拯救自己的靈魂。
但是,羅馬上層教士卻要與他作對,路德遠在維滕貝格,無法誠實地生活;他抗議、抵制,被迫走到極端;由于一再受到打擊,從而雙方要以決鬥斷訟!這是路德一生中值得注意的事情。
像他這樣謙遜溫和的人,恐怕沒有一個會希望世界充滿鬥争。
我們不能不看到,他愛好隐居、清靜,勤奮于默默無聞中;他成為名人,是同他的意願相違背的。
成為名人,對他有什麼意義呢?他在世上追求的目标是上帝的天國;這是他堅定的目标,經過若幹年之後,他或者達到目的,或者永遠不能實現!我認為,有些最令人可歎的論調,說什麼由于某些卑鄙的店主的吝啬,或由于奧古斯丁的僧侶與多米尼克派教徒之間的争吵,而激怒了路德,于是就爆發了新教的宗教改革。
這些說法都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如果現在确有這樣的人主張這種說法,我們就要對他說,請他最好先在思想上對路德或任何像路德的人盡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斷,不要胡說八道;這樣我們才可以互相進行讨論。
僧侶台徹爾受教皇列奧十世〔20〕随意派遣,進行推銷赦罪券,&mdash&mdash旨在賺些錢,至于其他方面,與其說他是基督徒,不如說他像異教徒,僅此而已。
&mdash&mdash台徹爾到維滕貝格後,就進行他那醜惡無恥的交易。
路德的教徒們買了赦罪券,在他們教堂裡忏悔時,教徒們以此向路德表明,他們的罪已經獲得赦免。
因為路德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怠,而且他又不是一個隻顧個人利益不管他人、苟且偷安的虛僞懶漢和懦夫,他必須奮起反對赦罪券,嚴正宣告赦罪券對人們毫無用處,它是令人痛恨的愚弄,根本不可能靠它為人赦罪。
這就是全面宗教改革運動的爆發點。
我們知道情況是這樣的:從1517年10月的最後一天,向台徹爾首次公開挑戰〔21〕以後,經過抗議和争辯,&mdash&mdash事态發展日益廣泛,愈演愈烈,以至不可遏止,遍及全世界。
路德本想就事論事,糾正這次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件,根本沒有想導緻教會的分裂,以緻造基督教世界的教皇和教父的反。
&mdash&mdash那位異教徒式的優雅的教皇,沒有重視這位修道士及他的主張;不過隻希望解決他的争吵:大約用了三年時間,用了各種較為溫和的辦法,最後訴諸火刑。
教皇下令劊子手将這位修道士的著作焚毀,并把他捆綁,押送羅馬,&mdash&mdash這可能是出于下述類似的意圖。
一個世紀以前,就是用這種方法處決了胡斯〔22〕和哲羅姆〔23〕,略加争辯,就施以火刑。
不幸的胡斯,在各種花言巧語的許諾和安全保證的誘騙之下,去出席康斯坦茨公會議〔24〕,這位真誠而并非反叛的人,立即被關進&ldquo寬三英尺,高六英尺,長七英尺&rdquo的石牢之中,把他活活燒死,使其真誠的呼聲從世上消失。
真是卑鄙的勾當! 對我來說,我對路德當時全力反抗教皇抱寬容态度。
格調優雅的教皇發布了火刑敕令,激起了當時那位世界上最勇敢者的正義憤怒。
這位最勇敢的人,雖然也是一位最謙遜、最溫和的人,當時他被激怒了。
他說:我的言論是實實在在的真理,旨在盡人類的微薄之力,忠誠地促使上帝的真理普照人間,拯救人類靈魂;而你,作為上帝在世界上的代言人,為什麼要用劊子手和火刑來相報呢?為什麼你要用火焚燒我和我的著述,作為給你帶來上帝啟示的回報呢?我認為,你根本不是上帝的代言人,你的言行和上帝的教導背道而馳!我把你的敕令當作寫在羊皮紙上的謊言而将它燒掉。
以後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我要做的。
&mdash&mdash1520年12月10日,即事發三年之後,&ldquo在維滕貝格的埃爾斯特門前&rdquo,路德&ldquo在浩浩蕩蕩的人民群衆面前&rdquo,采取了充滿義憤的措施,把教皇的火刑敕令燒毀。
維滕貝格人民&ldquo沸騰起來&rdquo,全世界人民在關注着。
教皇并不願意激起那種&ldquo呼聲&rdquo!這是民族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