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萊爾生平、思想和著作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1795年12月4日,托馬斯·卡萊爾生于蘇格蘭西南部登佛裡斯州埃克爾費亨村,父JamesCarlyle,母MargaretAitken,二人生有九個孩子(4子5女),托馬斯是長子。
(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第一部出版,勃斯韋爾死,詩人濟慈生) 1801年(六歲)卡萊爾未來的妻子JaneBaillieWelsh珍妮·韋爾什出生。
(大不列颠及愛爾蘭王國成立) 1802年(七歲)到霍坦姆村教區小學上學。
1803年(輝格黨刊物《愛丁堡評論》問世) 1805年(德國作家席勒去世) 1806年(十一歲)父親對卡萊爾寄予希望,送他進城,入安南文法學校。
(經典作家馬克思誕生) 1809年(十四歲)進入愛丁堡大學文科讀書。
(英國詩人丁尼生誕生) 1812年(十七歲)暑假期間,繼續留校讀書,讀蘇格蘭唯心主義學派著作,讀倫理哲學,補讀休谟、吉本、莎士比亞著作。
1813年(十八歲)夏季,參加宗教測試(父親希望卡萊爾長大後,做教牧人員)。
1814年(十九歲)未獲學位,即離開愛丁堡大學,成為安南學校的數學教師。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死) 1815年(二十歲)做石匠的父親詹姆斯移居離埃克爾費亨村西北二英裡的梅因希爾村務農。
聖誕節時,托馬斯·卡萊爾首次會見埃德華·艾爾文牧師,後成為摯友。
(滑鐵盧之戰,聯軍擊敗拿破侖) 1816年(二十一歲)11月任克科迪學校的校長。
1817年(二十二歲)卡萊爾不再考慮擔任神職。
讀斯塔爾夫人的《論德國》。
1818年(二十三歲)11月移居愛丁堡,任私人家庭教師,初次患消化不良症。
1819年(二十四歲)開始學習德語,由文化而哲學,成為&ldquo唯一直接受了德國文學極大影響的英國作家&rdquo(馬克思恩格斯語)。
思想上對宗教産生懷疑,開始學習法律。
(評論家羅斯金生) 1820年(二十五歲),向《愛丁堡百科》投稿,撰寫&ldquo孟德斯鸠&rdquo等條目。
(經典作家恩格斯誕生) 1821年(二十六歲)5月末,經艾爾文牧師介紹,初次會見珍妮·韋爾什。
1822年(二十七歲)2月,經艾爾文介紹,在富有的布勒家擔任家庭教師。
夏,史稱&ldquo利斯道上頓悟&rdquo,即在蒙丁堡市得斯港散步時,内心突然經曆了對于宗教從&ldquo永遠否定&rdquo到&ldquo永遠肯定&rdquo的轉變。
後寫作短文評歌德的《浮士德》(詩人阿諾德生,詩人雪萊死) 1823年(二十八歲)《席勒生平》在《倫敦評論》上發表。
1824年(二十九歲)翻譯歌德的《威廉·邁斯特》。
去倫敦的Highgate拜訪詩人柯勒律治。
(詩人拜倫逝去) 1825年(三十歲)從事德國小說的翻譯。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去世) 1826年(三十一歲)卡萊爾一家離開Mainhill,移居Scotsbrig。
10月17日,卡萊爾與韋爾什結婚。
遷往愛丁堡的ComelyBank21号新居。
1827年(三十二歲)1月&mdash6月寫作自傳體小說WottonReinfred(未完成)。
春,與傑弗裡相識。
6月,把最初的論文《裡希特(讓·保爾)》投給《愛丁堡評論》。
選譯的《德國小說》出版。
&ldquo在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中,影響卡萊爾最深的不是黑格爾,而是文學的藥劑師讓·保爾&rdquo(馬克思恩格斯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321頁)。
1828年(三十三歲)5月6日,因經濟拮據,移居克雷根帕塔克,6月熱心地為雜志寫稿,評彭斯的文稿在《愛丁堡評論》發表(後收于《過去與現在》)。
1829年(三十四歲)4月,評伏爾泰一文在《外國評論》發表。
6月,寫《時代的象征》,抨擊社會。
1830年(三十五歲)緻函歌德;《論曆史》在《弗雷澤雜志》發表。
秋,開始寫作《舊衣新裁》。
1831年(三十六歲)8月帶着《舊衣新裁》原稿赴倫敦。
會見密爾。
《十四十五世紀德國文學》發表于《外國評論季刊》。
1832年(三十七歲)1月22日父詹姆斯去世(73歲)。
3月,卡萊爾離開倫敦。
(歌德、司各
(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第一部出版,勃斯韋爾死,詩人濟慈生) 1801年(六歲)卡萊爾未來的妻子JaneBaillieWelsh珍妮·韋爾什出生。
(大不列颠及愛爾蘭王國成立) 1802年(七歲)到霍坦姆村教區小學上學。
1803年(輝格黨刊物《愛丁堡評論》問世) 1805年(德國作家席勒去世) 1806年(十一歲)父親對卡萊爾寄予希望,送他進城,入安南文法學校。
(經典作家馬克思誕生) 1809年(十四歲)進入愛丁堡大學文科讀書。
(英國詩人丁尼生誕生) 1812年(十七歲)暑假期間,繼續留校讀書,讀蘇格蘭唯心主義學派著作,讀倫理哲學,補讀休谟、吉本、莎士比亞著作。
1813年(十八歲)夏季,參加宗教測試(父親希望卡萊爾長大後,做教牧人員)。
1814年(十九歲)未獲學位,即離開愛丁堡大學,成為安南學校的數學教師。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死) 1815年(二十歲)做石匠的父親詹姆斯移居離埃克爾費亨村西北二英裡的梅因希爾村務農。
聖誕節時,托馬斯·卡萊爾首次會見埃德華·艾爾文牧師,後成為摯友。
(滑鐵盧之戰,聯軍擊敗拿破侖) 1816年(二十一歲)11月任克科迪學校的校長。
1817年(二十二歲)卡萊爾不再考慮擔任神職。
讀斯塔爾夫人的《論德國》。
1818年(二十三歲)11月移居愛丁堡,任私人家庭教師,初次患消化不良症。
1819年(二十四歲)開始學習德語,由文化而哲學,成為&ldquo唯一直接受了德國文學極大影響的英國作家&rdquo(馬克思恩格斯語)。
思想上對宗教産生懷疑,開始學習法律。
(評論家羅斯金生) 1820年(二十五歲),向《愛丁堡百科》投稿,撰寫&ldquo孟德斯鸠&rdquo等條目。
(經典作家恩格斯誕生) 1821年(二十六歲)5月末,經艾爾文牧師介紹,初次會見珍妮·韋爾什。
1822年(二十七歲)2月,經艾爾文介紹,在富有的布勒家擔任家庭教師。
夏,史稱&ldquo利斯道上頓悟&rdquo,即在蒙丁堡市得斯港散步時,内心突然經曆了對于宗教從&ldquo永遠否定&rdquo到&ldquo永遠肯定&rdquo的轉變。
後寫作短文評歌德的《浮士德》(詩人阿諾德生,詩人雪萊死) 1823年(二十八歲)《席勒生平》在《倫敦評論》上發表。
1824年(二十九歲)翻譯歌德的《威廉·邁斯特》。
去倫敦的Highgate拜訪詩人柯勒律治。
(詩人拜倫逝去) 1825年(三十歲)從事德國小說的翻譯。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去世) 1826年(三十一歲)卡萊爾一家離開Mainhill,移居Scotsbrig。
10月17日,卡萊爾與韋爾什結婚。
遷往愛丁堡的ComelyBank21号新居。
1827年(三十二歲)1月&mdash6月寫作自傳體小說WottonReinfred(未完成)。
春,與傑弗裡相識。
6月,把最初的論文《裡希特(讓·保爾)》投給《愛丁堡評論》。
選譯的《德國小說》出版。
&ldquo在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中,影響卡萊爾最深的不是黑格爾,而是文學的藥劑師讓·保爾&rdquo(馬克思恩格斯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321頁)。
1828年(三十三歲)5月6日,因經濟拮據,移居克雷根帕塔克,6月熱心地為雜志寫稿,評彭斯的文稿在《愛丁堡評論》發表(後收于《過去與現在》)。
1829年(三十四歲)4月,評伏爾泰一文在《外國評論》發表。
6月,寫《時代的象征》,抨擊社會。
1830年(三十五歲)緻函歌德;《論曆史》在《弗雷澤雜志》發表。
秋,開始寫作《舊衣新裁》。
1831年(三十六歲)8月帶着《舊衣新裁》原稿赴倫敦。
會見密爾。
《十四十五世紀德國文學》發表于《外國評論季刊》。
1832年(三十七歲)1月22日父詹姆斯去世(73歲)。
3月,卡萊爾離開倫敦。
(歌德、司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