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散者(1758—1760)

關燈
一個友人的逝去,讓我們的心牽挂于他。

    對他的每個希望,看他最後的溫情,僅是一種凄涼和悲哀的狀态。

    因此,大腦看到外面,于己不安,甚至什麼也看不到,除了空虛,就是恐懼。

    完善的生命、樸實的溫柔、虔誠的簡樸、适中地順從、令人憂慮地病重、安靜地離去,這些被記住,不過是增加我們失去的價值,加重我們不能挽救的後悔,加深我們無法挽回的痛苦。

     有些悲哀是因為上帝讓我們與生命的愛分開,漸行漸遠。

    其他的邪惡雖能被排斥,其他的希望或許也能夠被緩和,可是,不可替代的個體要踐行自己的決心或滿足自己的期望,卻什麼也留不下了。

    人死不能複生,除憔悴和悲傷,我們什麼也留不住。

     然而,這是個自然的過程。

    一個人活得足夠久,就必須接受自己比那些深愛和敬仰的人活得更久的事實。

    這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狀況,生活終會失去與它的聯系。

    每個大地上的衆人,必會孤獨而未受注目地走進墳墓,沒有任何歡樂和悲哀的同伴,沒有任何對他的不幸或成功感興趣的證人。

     人們也許确實能感到不幸,可是,什麼是一個人不幸的底線呢?若無人欣賞,成功對他又意味着什麼呢?幸福不會在自我沉思中找到,隻有從其他人那裡反映出來時,才能被察覺。

     我們對亡靈的狀态幾乎無知,因為這個知識對幸福生活毫無必要。

    理性把我們放棄,扔到墳墓的邊緣,不再給我們任何智力。

    &ldquo啟示錄&rdquo卻未完全沉寂。

    &ldquo天堂的使者,也為一個罪人悔改而歡喜&rdquo。

    确實,這類歡樂與那同軀體分開的靈魂不會沒有交流,行動就像天使。

     因此,讓希望聽命,啟示錄不去駁斥的東西,靈魂的整體始終如一地保留下來。

    對那與罪惡、悲傷和疾病做鬥争的人,我們應讓自己關注并友好對待他們。

    他們已完成自己的事業,現在正接受他們的獎勵。

     這個偉大的場合迫使思想去接受宗教避難所。

    當我們不能自主時,所能做的事便應是,擡起頭看着較高者,敬仰偉大力量者。

    當我們考慮&ldquo最強大者&rdquo是最好的,還有什麼讓我們不去仰望和誠心追求呢? 确實,凡人碰到這樣的痛苦,都會去尋求&ldquo福音&rdquo的幫助,因為&ldquo福音&rdquo帶來&ldquo生命和永生之光&rdquo。

    伊壁鸠魯的原則,隻是教人們去忍受宇宙法則所規定的必要痛苦―若是不滿足自己,就應沉默以對。

    芝諾的指令是,他教我們冷漠無情地看待一切外部事物。

    他也許能讓我們隐瞞痛苦而得到安慰,卻不能緩和它。

    真正對失去友人痛苦的緩解,在我們自己被解除痛苦的前景中得到&ldquo理性的安甯&rdquo。

    唯有接受來自他手裡握有生與死的承諾,來自另一個更好狀态的擔保,在這些良好狀态下,所有眼淚都會被擦幹,整個靈魂都應充滿歡樂。

    哲學也許會注入固執思想,而唯有宗教能給人耐性。

     你的讀者 懶散者 1759年6月9日 第60期 論批評家(一) 批評是一種觀察。

    通過這種觀察,有些人付出很少的代價便變得重要和令他人敬畏。

    大自然賦予很少的人創新能力。

    那些科研工作憑借努力可以得到成功,可這種工作量太巨大,人們并不情願承受其困難。

    可是,每個人隻要接觸他人的著作,就會施加自己的判斷。

    那些天分不高、懶惰無知的人,也能在批評家的名下炫耀自己的虛榮。

     我希望,當告訴人們如何很容易就能成名時,我能給那些默默無聞在這世上追求的人以安慰。

    文學的其他能力非常含蓄和高雅,必須經過長時間地追求,結果還不一定能得到,而批評則是容易接觸并走近的&ldquo女神&rdquo。

    她會等待遲緩的人,鼓勵膽怯者。

    她用語詞補充缺乏的意義,用惡毒補償欠缺的精神。

     這個職業有一個特别值得推薦的地方,那就是,它雖釋放惡毒,卻不會有真正的傷害。

    天才從不會被批評家刮起的風毀滅。

    毒藥若被聚集在體内會傷害心肺,可它如果隻是在空中冒出嘶嘶響的氣體,便能使怨恨平息,而對名譽沒有什麼危害。

    批評家隻是這樣的人:他的勝利不能給其他人痛苦,他的偉大不能産生于他人的毀滅上。

     &ldquo觀察&rdquo是簡單又有聲譽的問題,而且還是既惡毒又無害的問題,不值得讓我的讀者去聽冗長或煩瑣的講解。

    所有人隻要有能力,都可以成為批評家。

    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表明隻要下決心,人人都是批評家,這就夠了。

     迪克·米尼經過普通幼兒教育課程的學習後,沒有很大的進步,就轉而給釀酒師當學徒。

    他和這位釀酒師一起生活了兩年。

    他在城裡的叔叔死後,留給他一大筆财産。

    在成為公司的低級職員之前的六個月裡,他從中學會了蔑視交易的一切手段。

    他現在能自由地順從其天賦,決意要成為一個有智慧和善良的人。

    為此,要恰當地開始他的新人生,他經常去靠近劇場的一個咖啡廳。

    他每天都在那兒非常認真地聽一些人談語言,談情緒,談團圓,談悲劇結局。

    在這之後,他慢慢地開始意識到,他已知道了舞台上的神秘,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盡興演講。

     他并不過分相信自然的智慧,如同他完全忽視書本的知識一樣。

    在劇場關閉後,他與其他幾個精心挑選的作家來到裡士滿。

    對這些作家的看法,他一直以毫不厭倦的勤奮把它們深深地保留在記憶裡。

    當他和其他智者回到城鎮後,他能用适當的術語演說:藝術的主要任務是模仿自然;人們不能期待完美的作家,因為當理性的判斷增加後,天才就會衰竭;偉大的作品是有瑕疵的藝術;根據賀拉斯的原則,每部作品都應經過九年打磨才能發表。

     他現在開始誇耀那些大作家的個性,确立所有關于美和醜的普遍原則。

    他認為:莎士比亞讓自己完全受自然的驅使,缺少的是經過學習知識達到的恰到好處;瓊森相信書本,卻不能 充分地觀察自然。

    他指責斯賓塞的詩,不能容忍西德尼的六步格詩。

    他推舉德納姆和沃勒為英國詩韻律的最早改革者。

    他認為,如果沃勒有德納姆的力度,或者德納姆有沃勒的可愛溫柔,那麼要完成一首一切都完美無缺的詩不難。

    他常表現出對德萊頓貧窮的同情,對那為面包而寫作的時代感到憤怒。

    他很高興地重複《一切為了愛》的第一行,可又對詩的變味感到奇怪,不了解這些詩味能承受任何如同押韻悲劇一樣不自然的東西。

    在奧特韋的作品裡,他看到不尋常的感人的力量,可對奧特韋常見的疏忽感到厭惡,責備他制造了一個反叛者的英雄;若不對那讓觀衆驚醒的鐘聲有多麼快樂加以評論,他是不會結束讨論的。

    薩瑟恩本是他最喜歡的,可作者把喜劇和悲劇場景混合了,打斷熱情發展的自然過程,用極為混亂的歡樂和憂郁來迎合人們的思想。

    他認為,羅武的詩律對舞台來說音調太優美,可是在不同的情緒中又太缺少變化。

    他歸咎于康格裡夫①的大錯是,作者寫的所有人物都是智者,可他寫出的東西總是藝術多于自然。

    他認為《卡圖》是一首詩而不是一出戲。

    他認為艾迪生是個寓言性質和嚴肅幽默的完美大師,卻對他批評家的身份不屑一顧。

    他認為,普賴爾的主要價值表現在他輕松的傳奇和活潑的詩歌上,盡管他也贊同,在《所羅門》中有許多高雅情緒得到了文雅表現。

    在斯威夫特的作品裡,他不僅發現一種獨特的諷刺的情緒,而且還發現一種所有人都會希望卻很少有人能取得的閑适。

    他傾向于把蒲柏從詩人降到一個作詩的人,盡管其詩作韻律相當甘美而非甜蜜。

    他常惋惜人們忽視《費德爾》和《希波呂托斯》,希望看到在更好的規則下演出的戲劇。

     這些觀察評論通常毫無争議就通過了。

    如果偶爾有反對意見出現,米尼的同伴很快就做出抵制。

    每次争執離場後,他總是内心得意揚揚,自信心倍增。

     他現在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開始談目前戲劇詩的情況。

    他奇怪,怎麼才能夠成為用智慧和愉快表現我們祖先的喜劇天才,為什麼沒有作家能看出現在的冒險已超出了鬧劇的界限;他認為,幽默的情緒會耗盡這個說法是沒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允許每個人都自由發揮自己最大能量的國家,因此,我們能夠産生比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的原創作品。

    他斷言,悲劇是表現靈魂的,并經常暗示,愛情的主題過分地壟斷了現代舞台。

     米尼現在是一個有名的批評家了。

    在咖啡廳裡他有自己的一席位置;在觀衆席中,他坐在最前面。

    米尼有更多虛榮心而非心地不良,幾乎沒想過要做任何有傷大雅的事。

    為影響觀衆的看法,他會對坐在他身邊的人低頭耳語。

    當一個演員發出&ldquo噢,上帝&rdquo的呼叫,或者憐憫國家的不幸時,他鼓掌盡力去贊揚。

     從某種程度說,米尼參與了戲劇表演的研習。

    他的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看法:當代詩人的幸福觀要歸功于他。

    經他發明,鈴在《巴巴羅薩》劇中響了兩次;在他的勸說下,《克利奧》的作者不用押韻對句結束他的戲劇。

    他說過,在一個劇中有些部分押韻,有些部分無韻,有什麼比這更荒謬的嗎?一個主角,此前從未發現其以韻律詩表演,在戲劇結尾時,他靠什麼獲得能力說出韻律詩? 他是一個發現含蓄美的偉大觀察家。

    當發現&ldquo聲音回響着詞義韻味&rdquo時,他特别高興。

    他讀所有詩人的詩,特别關注詩律的奧妙。

    他奇怪人們的懶散―詩人們的作品迄今為止一直被人細讀,卻沒有人能在這兩句裡發現一個擊鼓的聲音: 牧師在布道時, 用拳而不是棍來敲鼓。

     這些将榮耀比喻為泡沫的精彩詩行,迄今一直沒人注意: 榮耀是玻璃那樣透明的泡沫, 它給哲學家帶來這樣的煩惱: 一部分破裂,整個都飛起, 去了解為什麼時,智者先崩潰。

     米尼說,在這些詩裡,我們有兩種敲擊鼓帶來的聲音使意義得到展示,它們不可能強烈地出現在兩行裡而沒有一種行動,如詩裡所表現的行為那樣。

    讀&ldquo泡沫&rdquo(bubble)和&ldquo煩惱&rdquo(trouble),人先放緩呼吸的間隙,引起面頰瞬間的膨脹,然後被迫發出呼聲,就像在說&ldquo吹爆泡沫&rdquo(blowingbubbles)一般。

    但最優秀的是詩的第三行,&ldquo破裂&rdquo(cracked)在中間代表裂聲(crack),然後,它破碎後成了單音節。

    如果這塊&ldquo寶石&rdquo因與普通石塊混在一起而被人忽略了,那麼,在無數崇拜&ldquo諷刺又滑稽&rdquo的長詩三部曲《赫底布拉斯》中,這段詩行的最高評價,可作為米尼的觀察智慧而被保留下來。

     ①康格裡夫(Congreve,1670&mdash1729),英國著名喜劇作家。

     懶散者 1759年6月15日 第61期 論批評家(二) 米尼先生現在使自己處在批評榮耀的最高峰。

    當他坐在舞台正廳前排時,每個包廂的眼睛都注意他;當他進入咖啡室後,有一群批評的競争選手聚攏在他周圍。

    這些人在他的教導下通過了文學的見習期。

    那些沒有自己看法又喜歡争論和下結論的人都請教他的看法。

    除非米尼加以認可,否則沒有誰的創作能平安地通過,留給下一代。

     米尼對歐洲大陸學院培養出來的智慧和寬容精神表示極大的敬佩,常希望建立某種&ldquo趣味标準&rdquo,因為在一些裁決中,使用的價值标準反複無常,帶有偏見和怨恨。

    他為建立批評學院拟定計劃,在那裡,每個想象的作品在出版前都應被審查。

    這些批評應具有權威性,指導劇場什麼作品能接受或什麼該拒絕,什麼會被排斥或什麼能重演。

     根據米尼的意見,這個學院能把英國文學的名譽傳揚到歐洲,使倫敦成為一個充滿禮儀的文雅的大都市。

    任何國家有才學和真誠的人,都願到那兒繼續接受再教育,得到完善和改進。

    任何事如果不能遵從最完美的規則,以最高雅的方式去完成,那它是不會受到任何稱贊,也不會長久的。

     直到行星會合讓我們的王子或部長們也将樂意通過這類學院讓自己不朽。

    現在米尼也很滿意自己主持一周四晚的演講。

    在這他親自選出的批評家協會會員裡,人們聽他的,全無異議,因此,他的判斷和意見通過大小群體傳揚出去。

     他坐在批評家的席位上,大聲宣布我們祖先高尚的簡樸,以此反對小巧精緻和豪華裝飾。

    有時,他看到造假虛僞每天層出不窮,會陷入失望;有時一絲希望便會使他煥發精神,預見真正的崇高偉大複興。

    他爆發出最大的聲音,指責&ldquo僧侶式詩韻的粗野&rdquo。

    他奇怪這些僞裝的理性怎麼能像其他詩一樣用結尾的一行使人感到愉快。

    他告訴人們,為了聲韻,詩意是如何不公正和不自然地被舍棄了。

    最好的思想,如何經常因為必要的限制或要把它們延伸到一個詩律的束縛範圍内而被破壞。

    他為我們時代的天才掙脫那些長久以來妨礙他們的鎖鍊而歡喜。

    他認為,如果詩行經常斷開,停頓能明智地變化,那韻律也可以被打破。

     關于無韻詩,他很容易轉向彌爾頓,把他作為一個慢慢地得到持久名譽的例子。

    彌爾頓是唯一讓米尼無論怎麼讀他的書也不會厭倦的作者。

    是什麼讓他從一直要故意尋求愉快到要免除這種娛樂的滿意呢?又是什麼使他相信,詩包含各種起伏變化的韻律,它們使聽覺得到滿足,讓視覺引起關注呢?有些詩行被認為粗俗和無樂感,他考慮它們一定是為了調節其他優美豐富的音調,或者為了用适當的韻律來表現事物而寫的。

    米尼特别推崇這類韻詩之美,因為他幾乎找不到一首有别于此的詩。

    他宣稱,讀到下面的詩,即便在一個溫暖的房間也會渾身發抖: 地面 燒成冰,冷表現火的效果 當彌爾頓哀傷于他的眼盲時,詩是這樣寫的: 甯靜中掉落的一個大粗點,熄滅了這些眼球 他不知道,這詩行裡為什麼有些荒謬的情緒在敲擊他,就好比他幻想這些情緒能從黑暗中的聲音裡感覺到。

     米尼對他的批判規則不是很自信,也就不急于要從作者的名字中發現新的靈感。

    他通常很謹慎,不去光顧那些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