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雄踞江東

關燈
接連數日,江東兵都沒再攻城,隻是幾員大将輪番叫戰,一會兒,見城内沒有反應,就收兵了,而且退到十裡之外紮營。

    很明顯能看出來,江東兵士氣大衰。

     李術哈哈大笑:“孫權小兒,乳臭未幹,看我殺得片甲不留。

    ” 這一日,曹軍的密使到了,是李術很熟悉的程實。

     “李将軍,袁紹在官渡戰敗後,許昌的北面威脅就解除了,曹丞相要趁孫策猝死之良機,大舉進攻,一戰而敗江東。

    大将曹仁和夏侯淵各自統率五千精銳鐵騎,已經繞到孫權的後方,潛伏在林中。

    明天夜裡三更,你在城頭上看見東南兩個方向同時有火箭升空,就率大軍劫營。

    到那時,三面夾攻,力争活捉孫權。

    打敗孫權後,曹丞相的十萬大軍也快到了。

    ” 李術大喜,當即重賞了程實,叫他再設法混出城,回禀曹仁和夏侯淵。

     第二天,夜色迷離,曉月朦胧。

     李術和他的兩萬大軍整裝待發,排列有序。

     到了三更時分,東南方向果然有火箭騰空而起,李術看得真切,立刻下令打開城門,殺向江東的兵營。

     想不到,殺進來一看,竟然是一座空營。

    從東南兩個方向有兩隊騎兵殺來,但那不是曹軍,而是孫權的,一個是太史慈,一個是韓當,勢如猛虎下山。

     李術知道中計了,撥馬就退。

    将士們一見主帥不敢迎戰,士氣全無,掉頭就逃。

    太史慈和韓當在後面窮追不舍。

     李術在将領的保護下,好不容易逃到城下,卻看見城頭之上,插滿了火把。

    火光之下,照耀着一面大旗,上寫一個巨大的“孫”字,旗下站着一個英姿飒爽的少年,正是孫權,絲毫看不出中箭的痕迹。

     “李術,你這個惡賊,恩将仇報,勾結外敵,害我兄長,今天叫你死無葬身之地。

    ” 他話音未落,城上就射下一陣箭雨。

     李術來不及細想這是怎麼回事,隻想殺出一條血路逃出。

     激戰中,太史慈連斬兩員大将,殺到李術面前,一戟刺來,再往回一勾,李術的劍就脫手了。

     太史慈怒目圓睜,聲如雷鳴:“你這卑鄙小人,我要替主公報仇。

    ” 李術不敢應戰,奪路而逃,被太史慈趕上,一戟刺中了他的後心,應聲落馬。

     太史慈跳下馬,砍下李術的頭,高聲大叫。

    李術的将士們見主帥已死,紛紛棄械投降。

     原來,孫權按照周瑜之計,找了一個相貌酷似他的士兵,重金賞之,令他扮作孫權,親臨城下,果然騙過了李術。

     至于程實,則是被司馬功重金收買了。

    由于他一直就擔任曹操和李術之間的聯絡任務,所以李術毫不懷疑。

     這一仗,周瑜始終在吳郡,也故意不過問此事。

     憑此一戰,孫權聲名大振,在将士們心中的威信大增,因為孫策之死而搖擺不定的江東名士豪族,對孫權都有了信心,一心輔佐他了。

    人心穩定,就萬事皆順了。

     孫權凱旋而歸,所經之處受到士族豪強們的隆重歡迎,表示他們心中的敬仰,百姓們分列兩邊,相互擁擠着,争相目睹着孫權的風采,目光充滿了崇拜。

     孫家真是人氣沖天,一代更比一代強,孫權年紀這麼輕,初掌大權,就能指揮千軍萬馬,迅速平定一方叛亂,如此英雄神武,天下無人能及。

    江東在他的治理下,會更強大。

    我們跟着他,進則能飛黃騰達,退則能安居樂業。

     這是江東人的一個共同心态。

     孫權回到吳郡,張昭和周瑜等文官武将出城十裡迎接,萬餘名百姓聚集在城門口,城内黃土鋪道,淨水灑街。

    街頭巷尾都在贊頌孫權。

     孫權騎在高頭大馬上,激動之餘是感動:能有今日的榮光,全是公謹大哥一片苦心。

    沒有他暗中運籌帷幄,我不知何時才能攻下廬江,沒有他及時發現曹操和李術的陰謀,過不了多久,江東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當晚,張昭和周瑜本想大擺宴席,為孫權接風,但吳郡四大宗族的代表張文、朱武、陸忠和顧厚一起來拜賀,請孫權等十幾名江東重臣赴宴。

     他們都是在吳郡最有影響的豪族大姓,控制着吳郡将近半數的錢糧,子弟和門人遍布吳郡各個階層。

     “孫将軍年少英雄,還勝父兄一籌,我等十分仰慕。

    如今,江東流傳着一句話,江東有孫家,實乃百姓之福。

    ” 孫權十分謙遜地說:“江東的繁榮富強,還要仰仗各位相助。

    ” 張文說:“我們已經商量好,捐獻五萬斛米做軍糧,另外還有一些軍械,請孫将軍不要嫌棄,千萬要收下。

    ” 孫權聞聽大喜過望:這表示一個清晰的信号,我已經得到了四大宗族的信任和支持,我初掌大權,這太重要了。

     周瑜也很高興:“軍糧和軍械當然好,但你們還沒把最好的東西捐出來。

    ” 張文等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是人啊?”周瑜笑着說:“你們的子弟和門人中,一定有許多才俊,為何不捐給我家主公啊!現在正是用人之際。

    ” 孫權立刻心領神會:“不錯,江東的事情最好還是我們江東人自己管,你們的子侄們都是江東的血脈,應該替江東出力啊!” 四大宗族的首領們聽了,知道孫權将要重用他們的,萬分欣喜。

     “願意替孫将軍效犬馬之勞。

    ” “這話說的不準确,江東不是我們孫家一家的,是屬于所有熱愛江東的人。

    ”孫權的籠絡人心之術,比孫策有過之而無不及,“你們快一點把子侄們的名單列出來給我。

    江東要強大,他們可是中流邸柱啊。

    ” 這一晚,孫權開懷暢飲,喝了一杯又一杯,卻還清醒,把周瑜拉到自己的府邸,留他住宿,徹夜長談。

     “仲謀啊!攻城容易守城難。

    廬江郡是江東最北之地,人多地豐,地域觀念很強,極容易形成一種強大的地方勢力。

    平定廬江容易,守衛廬江就不易了,能讓廬江為江東所用,就難上加難了。

    ” 孫權一聽,酒意全無:“這……公謹大哥,你是廬江人,廬江由你治理最合适。

    ”他馬上又否定了,“不行,你去廬江了,整個江東的軍務怎麼辦?不行,絕對不行。

    ”他拉住周瑜的手:“公謹大哥,你是不是已經有了安定廬江之計了?” 周瑜微笑着點了點頭。

     孫權一躬到地:“請公謹大哥賜教。

    ” 周瑜爬在孫權的耳邊,低聲說:“釜底抽薪,遷移三萬廬江人至吳郡安置,既可以削弱廬江郡,又增強了吳郡的中央實力。

    ” 孫權連連拍手,又要一躬到地,卻被周瑜攔住了。

     “有公謹在,江東固若金湯。

    ” 周瑜長歎一聲,嚴肅地說:“伯符剛死,形勢不容樂觀。

    遠有曹操和袁術,對江東念念不忘;近有荊州劉表是宿敵,與江東勢不兩立;内部有許多郡縣懷有二心。

    唯有日日以如履薄冰之心态,勤政愛民,改革政務,方能轉危為安。

    ” “謹聽公謹大哥教誨。

    ” “伯符治軍有方,勇武無敵,但他不谙政務,非治國之才。

    随着江東的疆土迅速擴大,所轄人口不斷膨脹,如果不能及時輸通政務,必生禍亂。

    黃巾軍的敗亡教訓就是:能征善戰,占據數州之地,卻不懂得治理,沒有生根,一戰失利,就無地休養,無法再戰,兵敗如山倒。

    曹操也打過許多敗仗,卻能敗而不亡,東山再起,原因就是他屯田積糧,治理有方,有極穩固的根據地,勝可以攻,敗可以守。

    ” “江東政務,由子布打理,有何不妥嗎?” “子布剛正不阿,謹小慎微,是一個好的執法者和管理者,卻沒有創造性,因循守舊,不能根據形勢之變而變法。

    如今天下大勢,乃前所未有,江東所面臨之境遇,也無成功經驗可循,隻有發揮創新之精神,方能強于天下。

    ” “聽公謹大哥之言,已經有了治理之法?” 周瑜默認了,并詳細分析了江東的形勢:如今形勢,江東内憂外患,但隻要應對得法,不愁大事不成。

    孫策雖死,但有一些忠心耿耿、身經百戰的謀臣武将輔助孫權,人才濟濟,江東各方勢力,有兵有糧,卻無周瑜、魯肅這樣的謀臣,又無程普、黃蓋這樣的武将,都不足以成事。

    荊州劉表勢大,但無銳意進取之心,荊州人偏安太久,昔日能征善戰之人都已年高,且謀權奪利,結黨營私,年少者多是玩绔子弟,因此也不足為江東所慮。

    巴蜀之地與江東遠隔千山萬水,劉璋和張魯都是庸才,都不足以成大事。

    江東最大的威脅仍然是遠在北方的曹操。

    曹操胸襟博大,精于韬略,麾下武将如雲,謀臣林立,袁術、呂布和袁紹,相繼被曹操剿滅,望眼北方,再無勢均力敵的對手了,西北的馬滕和韓遂等人,隻是負隅頑抗,坐困獸之猶鬥。

    曹操統一北方,揮軍南下,荊州必亡。

    荊州一亡,江東将直接面對兵精将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如臨虎口一般。

     周瑜建議用“遠交近攻”之策,對外上表曹操,表示臣服,竭力修好;近抗荊州,一旦條件成熟,就大舉進攻。

     這一番話,說得孫權心明眼亮,茅塞頓開。

    本來千頭萬緒、變化莫測的時局,經周瑜的分析整理,頓時脈絡清晰,目标明确,輕重緩急,一目了然。

     “聽公謹大哥這一席話,我心安了,隻是如何治理江東,還要請公謹大哥多費心。

    ” “伯符臨死前說:内務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個遺言不能破。

    子布年老心高,恐怕不會讓我插手内務吧。

    ” “公謹大哥,我兄長的話也并非全有道理。

    子布心高,但他耿直,隻要你的意見正确、有效,他不會計較的。

    ” 周瑜哈哈一笑:“這我知道,但我有一個兩全其美之策。

    ”他壓低聲音,“我剛寫完一本《江東治論》,明日給你送來,由你轉給子布,就說是你的心血之作。

    ” “這……是剽竊……” “就這麼定了。

    ”孫權欲起身再拜,卻被周瑜按住了,“你我既兄弟之情,又有君臣之份。

    你總是拜我,豈不是要折我的壽。

    ” “伯符生前曾對衆将說:周公謹英隽異才,與我自幼交好,有手足之情,骨肉之份。

    我在丹陽起兵,他率領兵馬和精草,幫助我成就大事。

    論德酬功,我一生也報答不完。

    家母曾對我說:公謹與伯符同年,隻比伯符小一個月,我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你也要把他當成兄長,事事請教。

    有母兄此言,我怎麼敢怠慢您呢?” 第二天,周瑜将墨迹未幹的《江東治論》送到孫權府上。

     《江東治論》的首篇是“人鑒”,即如何選拔人才。

    令孫權覺得意外的是:周瑜所強調的并非如何重用頂尖的人才,而是把眼光放在一般人才上。

     周瑜引用《韓非子·說下林篇》的一則寓言:說伯樂對不喜歡的人就教他鑒别千裡馬,對喜歡的人就教他鑒别普通的馬。

    其理由是:千裡馬難得一見,獲利慢且微。

    而普通馬天天買賣,獲利很大。

    由此引申,曠世良材少之又少,而真正的國家棟梁,多是平凡的賢人,能有效地重用,才是強國之本。

    否則,即使有曠世奇才,也會像一個無足的巨人,成不了大業。

     周瑜評判人才的标準是德、能、勤、績。

     周瑜還說,人才有三種:一種是帥才,一種是将才,一種是儒才。

    帥才能高瞻遠矚,精于長遠戰略,為國家指明前進方向,分清何為輕重,何為緩急;将才要能沖鋒陷陣,以身作則,有效地執行和維護法令;儒才是指品德高尚,公而忘私,具有号召力的人。

    這三種人才都有用,江東才能富強。

     沒有完人,但有完美的團隊。

    周瑜這個觀點,對孫權啟發極大。

    任何人都是有缺點和短處的,君王的任務就是将不同的人才,按照取長補短的優化原則,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班底。

    這個人的缺點,那個人能彌補,那個人的短處,恰恰是這個人的長處。

     有的君王短處很多,但他能夠通過任用适當的人來彌補自己的短處,終于成了大事。

    有的君王本人英雄蓋世,處處事事都想親自出馬,盡管他長袖善舞,仍然難成大業。

    大人物做人,小人物做事,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楚漢相争的前期,項羽占盡優勢。

    他出身貴族,勇武過人,深通兵法,巨鹿之戰,全殲秦軍主力。

    劉邦出身低賤,武功不濟,又無顯赫之功,但是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不但将昔日的舊友培養成能征善戰的将軍,還吸引了許多來自敵營的人才,他有運籌帷幄的張良,善于理财管物的蕭何,領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七出奇謀的陳平,英武忠貞的樊哙,老成持重的周勃,而項羽恰恰相反,總覺得自己力能舉鼎,天下無敵,輕視人才,使韓信和陳平相繼離他而去,最後連亞父範增都離他而去,落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孫權隻要會識才、選才、舉才、用才和育才,必将大業得成,無敵于天下。

     周瑜還針對江東實際,創建性地提出四大基本國策。

     一,要孫權重視種田産糧、獎賞養蠶織布、鼓勵各行業的手工業者,大力發展生産,而對那些善于空談、不重實務之人,要遠之。

    各地要保護和優待種糧、織布和手工業者大戶,各縣之功績,以錢糧稅收之多寡為首論,甚至要提拔一些種糧、織布和手工業的大業主為官,讓他們去領導和組織生産,即使他們不識幾個字,也無所謂。

    二,積極吸引各地流民,妥善安置。

    生産得當,錢糧豐足,就能吸引各地的逃難百姓,不但要留住他們的人,還要留住他們的心,讓他們甘心地視江東為終老之地,情願為保衛江東而戰。

    三,重新整合江東所轄各郡縣的人口,有計劃地進行遷移,目的是便于監控。

    原則是将偏遠山林裡的人,陸續遷移到廣闊的平原。

    像麻屯和保屯一帶,人心不穩,麻屯首領姜義與荊州劉表有舊情,對江東似乎懷有二心,就要想辦法把麻屯保屯的居民遷移到吳郡、丹陽、會稽等地,再者,就是積極修建這兩地和吳郡之間的道路。

    周瑜所言,後來果然成真,不久,姜義聯合保屯的肖陽起兵叛亂,周瑜率兵讨伐,迅速将其剿滅,并俘虜一萬餘人,遷到吳郡安置,徹底地根除了兩地的隐患。

    四,壟斷借貸,削弱豪強,加強中央集權。

    各地豪強聚斂了大量财富,最有效的途徑則是借貸,以錢生以錢,肥得流油。

    普通農民遭遇災年,或是家中變故,不得不向豪強們借貸,所付利息極高,年年都還不清,年年都要再借。

    豪強們既越來越富,又有效地控制了農民。

    針對此弊,周瑜建議,取消豪強們的借貸權力,農民如有難處,一律向官府借錢借糧,所付利息隻有豪強們的一半,若逢災年,可以免息。

    孫權将《江東治論》重新抄寫一遍,并略改動一些文字,交給了張昭。

     張昭看後,驚訝不已:“主公,這真是你寫的嗎?” 孫權底氣不足,故意擺出威嚴狀:“難道……你不相信。

    ” “臣不敢。

    ” 當晚,張昭在府中将《江東治論》看了幾遍,還是将信将疑:如果這文章出自别人之手,那會是誰呢?誰又會獻給孫權,不圖名利呢? 是周公謹。

     隻有他才能寫出如此精深的文章,且能偷偷獻給孫權。

     “備車,去周府。

    ” “這麼晚了……” “我有要事,耽誤不得。

    ” 張昭見到周瑜,被讓進内堂。

    張昭請周瑜屏退左右後,才将《江東治論》拿出,說要物歸原主。

    周瑜先是極力否認,後來才不得不承認。

    二人哈哈大笑,都保證嚴守此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