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謀算江東
關燈
小
中
大
言無不盡,說錯了怕什麼呢?”
周瑜這回沒有顧慮了:“伯父此次出兵,不是最佳良策。
”他一開口,就給孫堅一個重擊,“恕侄兒直言,今日聯軍讨伐董卓,敗多勝少。
當年,六國連橫以抗強秦,兵馬合在一起,勝于強秦,錢糧堆在一起,不輸于強秦,結果卻不抵強秦,原因就是聯而不合,合而不力。
強秦是一個握緊的拳頭,六國則是六根分開的手指,即使一起攻秦,仍不能勝。
強秦時代,天下大勢是由割據到統一,而今則是由統一到割據,各州郡的太守無不清楚而各懷異意。
六國不抗強秦,必遭滅亡,因而還能全力一拼,而今各州郡不去讨伐董卓,仍可以割據一方。
所以,今日各州郡的聯合比不上六國連橫。
” 孫堅連連點頭,示意周瑜接着說。
“董卓在黃巾軍之亂中出任将帥,身經百戰,深明軍事韬略,絕非平庸之輩。
他以天子的名義發出号令,許多州郡還是要響應的。
中原人對董卓的估量忽略了兩點,一是他的後方極穩固。
我遊曆時到過隴西一帶,也聽到許多關于董卓的傳說。
董卓到中原殺人如麻,不得人心,但他在家鄉卻樂布善施,深得人心。
二是他的軍隊都來自函谷關以西,民風尚武,連婦女都能彎弓作戰,男人更是勇猛強悍,天下無人不怕,而中原各地儒學至上,民風崇文貶武久矣。
董卓後方穩固,控制了天子和朝臣,已經是立于不敗之地了。
” 這一點是孫堅想都沒想到的:“如何不敗呢?” “董卓的後方是涼州,在雍州的勢力也極大,東北便是羌胡之地,那裡的部落和董卓淵源極深,又素來受漢王朝的欺壓,反漢之心久矣,絕對是董卓強有力的外援。
聯軍即使齊心協力打敗了董卓,董卓就把天子和朝臣掠到雍州的長安,以避其鋒。
聯軍打到洛陽,已是強弩之末了,再打長安,就有全軍覆滅之險。
不打長安,天子和朝臣沒有救出來,群龍無首,天下真的要大亂了。
董卓在長安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
” 周瑜又分析了攻打長安的危險:“即使各州郡一心擁戴袁紹,也萬萬不能乘勝攻打長安。
長安背靠涼、雍兩州,董卓在自家門口作戰,以逸待勞,和羌胡之地互為犄角,以此為外援,直接威脅聯軍的側翼和後路。
聯軍遠途奔襲,人困馬乏不說,僅糧草一項就足以緻聯軍于死地。
即使袁紹能籌到足夠的糧草,由于路途太遠,極易受到董卓和其它勢力的攻擊,沒有保障。
聯軍不能速勝于長安城下,又不能保障糧草,豈不像走鋼絲一樣危險。
洛陽之戰,聯軍至少還有民心可以依靠,而涼、雍二州和羌胡之地荒涼多沙,人煙稀少,聯軍的兵将不服水土,兵勇将不勇,精兵不精。
當地的民俗人情與中原差異太大,聯軍不可能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
在他們眼裡,聯軍是侵略者,董卓才是正義之師。
” 這一番話,聽得孫堅心悅誠服,周瑜若不是他的晚輩,他真想起身相拜。
孫策大驚:“公謹,聽你這麼說,我們豈不是要退兵嗎?” “既已出兵,就不能退,否則失信于天下英雄,就十分不利了。
孫子有雲,打仗要看政治、天時、地利、人和和法制等五個方面,政治排在第一。
軍事的失敗往往是政治的勝利,往往是失少得多。
戰争是政治的一種形式,無非是想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聯軍有十幾路人馬,伯父隻是其一,勝而無大獲,敗也無大害,以伯父的英武,隻要見機行事,不會有大禍。
” 周瑜呷了一口茶,接着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我覺得伯父此次出兵,最應該小心的不是董卓,而是自己的盟友。
” “賢侄說的有道理。
”孫堅很大聲地說,“這一點正好說到我心上了。
” “伯父,賢侄以為,漢室衰微,氣數已盡,我們不可逆天而行,做劉家的殉葬品。
董卓是蠻夷之人,隻知武功而不懂文治,被百姓所棄,被士大夫們所不容,他不可能一統天下。
袁紹、曹操、袁術、公孫瓒、公孫度、張繡、劉虞等豪傑,無一人能震懾四方,盡收天下人心。
今後天下必成群雄割據之勢,先是春秋時期,諸侯多如牛毛,再進入戰國時期,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霸主,最後天下一統,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春秋時期的前夜。
” 孫堅聽到這裡,禁不住站了起來,來到周瑜前面前:“賢侄,那我今後該怎麼幹呢?” 周瑜談古論今,感覺好極了。
他自從和孫策結拜之後,就格外注意孫堅的動向,侃侃而談。
“賢侄遊曆天下,根據山川地形和政治人事,覺得供天下英雄創業的地方隻有三處:一處是大緻北起幽州,南至長江北岸,西起東海之濱,直至雍州。
這個地區以洛陽為中心。
近四百年間,這裡累代高官,實力雄厚的皇親國戚和世家大族數不勝數,兵力最多,人才最多,錢糧也最多,但兵亂不止,受到的破壞也最大。
目前有一大半的英雄人物集中在這裡,想建立功業。
伯父,此地不可久留,暫時更不可以去争,尤其是伯父您。
” “為什麼呢?” “其一,洛陽地區是政治中心,數百年來,士大夫和百姓的門第觀念都很重,鄉土意識很濃。
袁紹逃出洛陽時,僅一人一騎而已,但袁家世代高官,四世三公,門生和親信無數,他出師有名,振臂一呼就有那麼多人響應。
伯父和袁紹相比,膽識和謀略都不在他之下,卻隻能當他的先鋒官。
伯父威震天下,我沒聽說過袁術有何輝煌的戰績,但伯父不得不依靠他。
這全是伯父出身低微和袁氏兄弟祖上庇佑之故。
其二,伯父生長在江東,在江北之地沒有憑依。
土大夫不肯輔佐你,百姓不肯歸附,無法立足,如何圖謀大業呢?其三,此地區豪傑最多,世族最多,争殺勢必最慘烈。
根據揚長避短和避實就虛的原則,這地區顯然不是伯父創業的地方。
” “第二個創業之地在哪裡?” “以成都到漢中為中心的巴蜀之地,也是一個英雄創業的好地方。
益州沃野千裡,但山川險峻,交通不便,易守難攻,西面和南面都是各少數民族的部落,極容易制服。
高祖劉邦就是以此為根據地,屢敗屢戰,最終打敗了比他強大的項羽。
伯父征戰多年,卻從未踏足過那裡,人生地不熟,又不能服衆,就像桂陽的荔枝種在巴蜀的土地裡,長不出豐碩的果實。
” “第三個創業之地呢?” “第三個創業的好地方就是長江以東的吳越之地,背靠東南兩海,魚蝦豐富,空氣清新濕潤,土地富庶,一年四季,米糧充實,可養精兵百萬。
伯父生于吳郡,在丹陽和會稽一帶威名
”他一開口,就給孫堅一個重擊,“恕侄兒直言,今日聯軍讨伐董卓,敗多勝少。
當年,六國連橫以抗強秦,兵馬合在一起,勝于強秦,錢糧堆在一起,不輸于強秦,結果卻不抵強秦,原因就是聯而不合,合而不力。
強秦是一個握緊的拳頭,六國則是六根分開的手指,即使一起攻秦,仍不能勝。
強秦時代,天下大勢是由割據到統一,而今則是由統一到割據,各州郡的太守無不清楚而各懷異意。
六國不抗強秦,必遭滅亡,因而還能全力一拼,而今各州郡不去讨伐董卓,仍可以割據一方。
所以,今日各州郡的聯合比不上六國連橫。
” 孫堅連連點頭,示意周瑜接着說。
“董卓在黃巾軍之亂中出任将帥,身經百戰,深明軍事韬略,絕非平庸之輩。
他以天子的名義發出号令,許多州郡還是要響應的。
中原人對董卓的估量忽略了兩點,一是他的後方極穩固。
我遊曆時到過隴西一帶,也聽到許多關于董卓的傳說。
董卓到中原殺人如麻,不得人心,但他在家鄉卻樂布善施,深得人心。
二是他的軍隊都來自函谷關以西,民風尚武,連婦女都能彎弓作戰,男人更是勇猛強悍,天下無人不怕,而中原各地儒學至上,民風崇文貶武久矣。
董卓後方穩固,控制了天子和朝臣,已經是立于不敗之地了。
” 這一點是孫堅想都沒想到的:“如何不敗呢?” “董卓的後方是涼州,在雍州的勢力也極大,東北便是羌胡之地,那裡的部落和董卓淵源極深,又素來受漢王朝的欺壓,反漢之心久矣,絕對是董卓強有力的外援。
聯軍即使齊心協力打敗了董卓,董卓就把天子和朝臣掠到雍州的長安,以避其鋒。
聯軍打到洛陽,已是強弩之末了,再打長安,就有全軍覆滅之險。
不打長安,天子和朝臣沒有救出來,群龍無首,天下真的要大亂了。
董卓在長安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
” 周瑜又分析了攻打長安的危險:“即使各州郡一心擁戴袁紹,也萬萬不能乘勝攻打長安。
長安背靠涼、雍兩州,董卓在自家門口作戰,以逸待勞,和羌胡之地互為犄角,以此為外援,直接威脅聯軍的側翼和後路。
聯軍遠途奔襲,人困馬乏不說,僅糧草一項就足以緻聯軍于死地。
即使袁紹能籌到足夠的糧草,由于路途太遠,極易受到董卓和其它勢力的攻擊,沒有保障。
聯軍不能速勝于長安城下,又不能保障糧草,豈不像走鋼絲一樣危險。
洛陽之戰,聯軍至少還有民心可以依靠,而涼、雍二州和羌胡之地荒涼多沙,人煙稀少,聯軍的兵将不服水土,兵勇将不勇,精兵不精。
當地的民俗人情與中原差異太大,聯軍不可能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
在他們眼裡,聯軍是侵略者,董卓才是正義之師。
” 這一番話,聽得孫堅心悅誠服,周瑜若不是他的晚輩,他真想起身相拜。
孫策大驚:“公謹,聽你這麼說,我們豈不是要退兵嗎?” “既已出兵,就不能退,否則失信于天下英雄,就十分不利了。
孫子有雲,打仗要看政治、天時、地利、人和和法制等五個方面,政治排在第一。
軍事的失敗往往是政治的勝利,往往是失少得多。
戰争是政治的一種形式,無非是想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聯軍有十幾路人馬,伯父隻是其一,勝而無大獲,敗也無大害,以伯父的英武,隻要見機行事,不會有大禍。
” 周瑜呷了一口茶,接着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我覺得伯父此次出兵,最應該小心的不是董卓,而是自己的盟友。
” “賢侄說的有道理。
”孫堅很大聲地說,“這一點正好說到我心上了。
” “伯父,賢侄以為,漢室衰微,氣數已盡,我們不可逆天而行,做劉家的殉葬品。
董卓是蠻夷之人,隻知武功而不懂文治,被百姓所棄,被士大夫們所不容,他不可能一統天下。
袁紹、曹操、袁術、公孫瓒、公孫度、張繡、劉虞等豪傑,無一人能震懾四方,盡收天下人心。
今後天下必成群雄割據之勢,先是春秋時期,諸侯多如牛毛,再進入戰國時期,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霸主,最後天下一統,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春秋時期的前夜。
” 孫堅聽到這裡,禁不住站了起來,來到周瑜前面前:“賢侄,那我今後該怎麼幹呢?” 周瑜談古論今,感覺好極了。
他自從和孫策結拜之後,就格外注意孫堅的動向,侃侃而談。
“賢侄遊曆天下,根據山川地形和政治人事,覺得供天下英雄創業的地方隻有三處:一處是大緻北起幽州,南至長江北岸,西起東海之濱,直至雍州。
這個地區以洛陽為中心。
近四百年間,這裡累代高官,實力雄厚的皇親國戚和世家大族數不勝數,兵力最多,人才最多,錢糧也最多,但兵亂不止,受到的破壞也最大。
目前有一大半的英雄人物集中在這裡,想建立功業。
伯父,此地不可久留,暫時更不可以去争,尤其是伯父您。
” “為什麼呢?” “其一,洛陽地區是政治中心,數百年來,士大夫和百姓的門第觀念都很重,鄉土意識很濃。
袁紹逃出洛陽時,僅一人一騎而已,但袁家世代高官,四世三公,門生和親信無數,他出師有名,振臂一呼就有那麼多人響應。
伯父和袁紹相比,膽識和謀略都不在他之下,卻隻能當他的先鋒官。
伯父威震天下,我沒聽說過袁術有何輝煌的戰績,但伯父不得不依靠他。
這全是伯父出身低微和袁氏兄弟祖上庇佑之故。
其二,伯父生長在江東,在江北之地沒有憑依。
土大夫不肯輔佐你,百姓不肯歸附,無法立足,如何圖謀大業呢?其三,此地區豪傑最多,世族最多,争殺勢必最慘烈。
根據揚長避短和避實就虛的原則,這地區顯然不是伯父創業的地方。
” “第二個創業之地在哪裡?” “以成都到漢中為中心的巴蜀之地,也是一個英雄創業的好地方。
益州沃野千裡,但山川險峻,交通不便,易守難攻,西面和南面都是各少數民族的部落,極容易制服。
高祖劉邦就是以此為根據地,屢敗屢戰,最終打敗了比他強大的項羽。
伯父征戰多年,卻從未踏足過那裡,人生地不熟,又不能服衆,就像桂陽的荔枝種在巴蜀的土地裡,長不出豐碩的果實。
” “第三個創業之地呢?” “第三個創業的好地方就是長江以東的吳越之地,背靠東南兩海,魚蝦豐富,空氣清新濕潤,土地富庶,一年四季,米糧充實,可養精兵百萬。
伯父生于吳郡,在丹陽和會稽一帶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