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琴燈謎詩引發的争論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第49回,薛寶琴才“千呼萬喚始出來”,但她一露面,便别具一番風韻。
寶琴為薛蝌之妹,亦是薛蟠、薛寶钗的堂妹,出身在一個豪商之家,從小跟着父親走遍三山五嶽,到西海沿子上買過洋貨,還接觸過真真國的女孩子,算是一個留過洋的人物,因此她性格開朗,見多識廣,一到賈府,便給大觀園帶來幾分“開放”的氣息。
特别是與寶钗相比,世俗的禮教觀念對她約束較少,思想自由,天真純淨,令人刮目相看。
在暖香塢做燈謎時,李纨說:“昨日姨媽說,琴妹妹見的世面多,走的道路也多,你正該編謎兒,正用着了。
你的詩且又好,何不編幾個我們猜一猜?”寶琴笑着應允了,說:“我自小兒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
我今揀了十個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懷古的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
”(第50回) 這十首燈謎詩,題目為:《赤壁懷古》、《交趾懷古》、《鐘山懷古》、《淮陰懷古》、《廣陵懷古》、《桃葉渡懷古》、《青冢懷古》、《馬嵬懷古》、《蒲東寺懷古》、《梅花觀懷古》。
衆人看了,皆稱“新巧”、“奇妙”,費盡心思,均猜不出謎底。
有意思的是曹雪芹也沒有明示或暗示謎底,可見其意旨正在燈謎詩之外。
薛寶钗看過十首燈謎詩後,力排衆議,說:“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
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二首為是。
”(第51回)于是,圍繞這兩首燈謎詩,引發了一場争論。
先将寶琴的這兩首燈謎詩錄于下: 蒲東寺懷古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梅花觀懷古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婵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别西風又一年。
第一首中的蒲東寺,是唐代元稹的傳奇《會真記》、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人物張生和莺莺相會、相戀的地方。
寶琴所“懷”的并不是古迹,而是《西廂記》中的紅娘,采用了明抑暗揚的方法,歌頌地位低賤的紅娘,熱情地背着老夫人巧為張生和莺莺撮合,雖然遭到老夫人的吊打也不心悔,因為有情人已成眷屬。
從詩中可看出作者強烈的思想傾向,即贊美張生和莺莺的自由相愛的婚姻,貶斥老夫人這種封建禮教的頑固代表者,她的失敗說明少男少女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可阻攔。
第二首中的梅花觀,是《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因渴求愛情病死之後,其父為守護其墓而建的一座廟觀。
後來柳夢梅寄居其中,杜麗娘起死回生,在此與柳夢梅結為夫妻。
寶琴借“懷古”之名,行頌揚杜麗娘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她對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之實,亦看出寶琴對自己生在貴族家庭,婚姻愛情不能自主,所産生的遺憾和共鳴。
現在我們明白了薛寶钗之所以否定這兩首燈謎詩,并非是因為其古迹“無考”,而是其内容她不能接受。
她受封建禮教的侵染太深,頗為贊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限定的婚姻形态,反對男女間自由戀愛的“柔情私意”;對于閨秀讀一些詞豔曲,以為有傷大雅,可說深惡痛絕。
對詩的題旨,她哪是“不大懂得”,而是出于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标準的需
寶琴為薛蝌之妹,亦是薛蟠、薛寶钗的堂妹,出身在一個豪商之家,從小跟着父親走遍三山五嶽,到西海沿子上買過洋貨,還接觸過真真國的女孩子,算是一個留過洋的人物,因此她性格開朗,見多識廣,一到賈府,便給大觀園帶來幾分“開放”的氣息。
特别是與寶钗相比,世俗的禮教觀念對她約束較少,思想自由,天真純淨,令人刮目相看。
在暖香塢做燈謎時,李纨說:“昨日姨媽說,琴妹妹見的世面多,走的道路也多,你正該編謎兒,正用着了。
你的詩且又好,何不編幾個我們猜一猜?”寶琴笑着應允了,說:“我自小兒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
我今揀了十個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懷古的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
”(第50回) 這十首燈謎詩,題目為:《赤壁懷古》、《交趾懷古》、《鐘山懷古》、《淮陰懷古》、《廣陵懷古》、《桃葉渡懷古》、《青冢懷古》、《馬嵬懷古》、《蒲東寺懷古》、《梅花觀懷古》。
衆人看了,皆稱“新巧”、“奇妙”,費盡心思,均猜不出謎底。
有意思的是曹雪芹也沒有明示或暗示謎底,可見其意旨正在燈謎詩之外。
薛寶钗看過十首燈謎詩後,力排衆議,說:“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
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二首為是。
”(第51回)于是,圍繞這兩首燈謎詩,引發了一場争論。
先将寶琴的這兩首燈謎詩錄于下: 蒲東寺懷古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梅花觀懷古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婵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别西風又一年。
第一首中的蒲東寺,是唐代元稹的傳奇《會真記》、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人物張生和莺莺相會、相戀的地方。
寶琴所“懷”的并不是古迹,而是《西廂記》中的紅娘,采用了明抑暗揚的方法,歌頌地位低賤的紅娘,熱情地背着老夫人巧為張生和莺莺撮合,雖然遭到老夫人的吊打也不心悔,因為有情人已成眷屬。
從詩中可看出作者強烈的思想傾向,即贊美張生和莺莺的自由相愛的婚姻,貶斥老夫人這種封建禮教的頑固代表者,她的失敗說明少男少女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可阻攔。
第二首中的梅花觀,是《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因渴求愛情病死之後,其父為守護其墓而建的一座廟觀。
後來柳夢梅寄居其中,杜麗娘起死回生,在此與柳夢梅結為夫妻。
寶琴借“懷古”之名,行頌揚杜麗娘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她對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之實,亦看出寶琴對自己生在貴族家庭,婚姻愛情不能自主,所産生的遺憾和共鳴。
現在我們明白了薛寶钗之所以否定這兩首燈謎詩,并非是因為其古迹“無考”,而是其内容她不能接受。
她受封建禮教的侵染太深,頗為贊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限定的婚姻形态,反對男女間自由戀愛的“柔情私意”;對于閨秀讀一些詞豔曲,以為有傷大雅,可說深惡痛絕。
對詩的題旨,她哪是“不大懂得”,而是出于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标準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