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琴燈謎詩引發的争論

關燈
要,予以全力排斥,從詩的形式上找毛病,達到徹底推翻内容的目的。

     這種伎倆怎麼瞞得過黛玉,她豈能緘默無言?!“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

    這兩首雖于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過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第51回)。

     駁斥得何等巧妙、機智、銳利! 林黛玉之所以如是說,是為了給寶琴的創作予以熱情的支持和鼓勵,因在内心深處,她和寶琴的思想是出于一脈的,寶琴的觀念就是她的觀念,她豈能見寶琴受斥而不援之以手?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已,團結友軍,将寶钗置于衆人的對立面上。

    我們不能忽視寶玉和黛玉曾共讀《西廂記》的情景,寶玉說:“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

    ”而黛玉“不到一頓飯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第23回)。

    黛玉對《牡丹亭》之“豔曲”亦分外欣賞,初聽時“十分感慨纏綿”,止步側耳細聽,“不覺點頭自歎”,“心動神搖”,此後,竟“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石子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弄得“心痛神癡,眼中落淚”(第23回)。

    黛玉以“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敷衍過去,然後來一句“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把寶钗一并牽進去,意思是說“咱們不是都看過這兩本戲嗎”,一下子擊中了寶钗的要害,讓她掙挫不脫,有口難辯。

     第一個響應的便是探春,她說:“這話正是了。

    ”(第51回) 接着李纨也站出來說話,作為這些弟妹們的大姊姊,又是一個婚姻愛情上的過來人,她豈能不明白此中的奧妙?她對寶玉和黛玉的這種感情紐結形式,是同情的,充滿善意的。

    她擺出一付“公允”的姿态,引經據典,曲曲折折地對寶钗的評斷予以駁斥,說得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但又不露半點鋒芒,可說是一段妙文: 李纨又道:“況且他(指寶琴)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

    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迹來以愚人。

    比如那年上京的時節,單是關夫子的墳,倒見了三四處。

    關夫子一生事業,皆是有據的,如何又有許多的墳?自然是後來人敬愛他生前為人,隻怕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也是有的。

    及至看《廣興記》上,不止關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墳就不少,無考的古迹更多。

    如今這兩首雖無考,凡說書唱戲,甚至于求的簽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況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

    這竟無妨,隻管留着。

    ”(第51回) 這段話中,“敬愛”二字值得注意,雖說的是關雲長,卻可推測出難道不是後人對紅娘、張生、莺莺、杜麗娘、柳夢梅的“敬愛”,才“穿鑿”出“蒲東寺”、“梅花觀”這兩個古迹來?!并明白地為黛玉、寶琴作掩護,“況且又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用心之良苦自見。

     “寶钗聽了,方罷了。

    ”(第51回) 一場關于薛寶琴燈謎詩的争論,到此結束,寶琴、黛玉赢得了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