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解 之 謎
關燈
小
中
大
猜謎是一項高雅的文化娛樂活動,《紅樓夢》一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不但能展現制謎和猜謎人的才華和智慧,而且能透視出他們微妙的心理特征,這成為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
第50回和第51回中,共設有13首燈謎詩,但書中并沒有交待謎底,成為“百年大虎”,可說是費盡後人心思。其中薛寶钗作的一首燈謎詩,更是撲朔迷離,雲山霧罩,至今也沒有
一個結果。
寶钗也有一個,念道:
镂檀锲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第50回)
要猜這個詩謎,先得從當時場景出發,再來細細推斷。最先出謎的是李纨和紋兒,學術味很濃,“寶钗道:‘這些雖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第50回)。所謂“淺近的物兒”,應該是常見的近在身邊的東西,一說大家就明白,尤其是那位老祖宗賈母,不要不合她的“意思”,要讓她感到高興才是。正是基于這一點,薛寶钗才制了這樣一個詩謎。
謎底到底是什麼?
有的說是“笙”,但漏洞不少,這最後兩句,實在有些風牛馬不相及。有的說是“圍棋”,因棋子是佳木“檀”、“梓”所镂锲,下棋你圍一層我圍一層,“風雨”喻為搏戰時的氛圍,但最後一句卻扣不上去,終覺牽強附會。有的說是“松球”,松球恰如詩中所言,精雕細镂,确非人力所成,不僅如此,風雨來時,它是不會發出梵鈴一樣的響聲的;并引申說,書中的燈謎酒令無不暗示人物的未來,預示情節的發展:薛寶钗雖如松球八面玲珑,層層設謀,處處精細,但無非是“半天風雨”下的犧牲品,雖成佳配,但賈寶玉懸崖撒手當和尚去了,也不知出家在何方,落得自己像松球一樣幹枯而死。
粗粗看來,很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又有問題了。首先是松球并不是常見的近在身邊的東西,對于這些生在深閨大戶的人物,松球是比較生疏的,定然“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薛寶钗一心要讨老祖宗的歡心,不會以此來作為謎底。其次,薛寶钗日思夜想,就是怎麼成就她與寶玉的“金玉良緣”,怎麼會想到在詩謎中預示寶玉将遁入空門,自己将獨守空閨,青春老死呢?這就差強人意了。第三,松球雖有層層疊疊,而非“镂檀锲梓”,亦并不“八面玲珑”。
有一說倒是有些見地,即謎底是寶玉脖子上挂的那塊“通靈寶玉”。
可惜分析得過于匆促,我便加以發揮,其理由是:一,寶玉脖子上挂的“通靈寶玉”,确實是個“淺近的物兒”,賈府上下無人不曉。二,賈母最鐘愛的是寶玉,用他的“通靈寶玉”作謎底,最能讨她的歡心,這看出寶钗的用心良苦。三,“通靈寶玉”是女娲氏煉石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被縮成一塊扇墜大小的美玉,上面镌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和“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等字樣,還有“五色花紋纏護”(第8回),這“一層層”的镂锲,确非“良工堆砌”而成。四,寶钗亦有一個“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璎珞”,兩面共刻八個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寶玉看後,說:“姐姐這八個字倒真與我的是一對。”(第8回)因此,寶钗所有的心思都在這“金玉良緣”上,她相信她和寶玉的婚姻是天意所指,不是靠“良工堆砌”而成,這“通靈寶玉”拿來設謎,正曲折地透露出她的渴求和希冀,是很順理成章的。五,但她并非沒有擔憂,寶玉深愛黛玉,她心裡是明白的,這橫來的“半天風雨”,總是動搖着這“金玉良緣”,或者說黛玉的存在,使她的心頭總是“風雨”交并,坐卧不安,擔心這段好姻緣失去。而這八個字“是個癞頭和尚送的,他說必須錾在金器上”(第8回),且與“通靈寶玉”上的字恰成“一對”,這不是命中注定麼?可惜這個和尚不知在何處——“何曾聞得梵鈴聲”?反過來說,要是這個和尚總在身邊,證實他們确系前生命定的“一對”該有多好!
寶钗出完這個詩謎,接下來寶玉和黛玉各作了一個,然後薛寶琴作了十首燈謎詩,最後兩首為《蒲東寺懷古》和《梅花觀懷古》,謎面歌頌了紅娘成就了張生和莺莺的自由戀愛婚姻,以及柳夢梅和杜麗娘堅貞不渝的生死之戀,便首先遭到了寶钗的否定,因為她認為這是大違禮法的,在内心她是贊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更相信“金玉良緣”乃上蒼所賜,所以才說“後兩首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第51回)。黛玉豈肯苟同,便予以反駁。從寶钗此時此地的心理反應,亦可作為她制作詩謎動機的一個反證。她念念
不忘的是賈寶玉的“通靈寶玉”,那是與她身上的佩物成為“一對”的“淺近的物兒”,拿它來作謎底,既合了“老太太的意思”,又能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應,豈不兩全其美?!
第50回和第51回中,共設有13首燈謎詩,但書中并沒有交待謎底,成為“百年大虎”,可說是費盡後人心思。其中薛寶钗作的一首燈謎詩,更是撲朔迷離,雲山霧罩,至今也沒有
一個結果。
寶钗也有一個,念道:
镂檀锲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第50回)
要猜這個詩謎,先得從當時場景出發,再來細細推斷。最先出謎的是李纨和紋兒,學術味很濃,“寶钗道:‘這些雖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第50回)。所謂“淺近的物兒”,應該是常見的近在身邊的東西,一說大家就明白,尤其是那位老祖宗賈母,不要不合她的“意思”,要讓她感到高興才是。正是基于這一點,薛寶钗才制了這樣一個詩謎。
謎底到底是什麼?
有的說是“笙”,但漏洞不少,這最後兩句,實在有些風牛馬不相及。有的說是“圍棋”,因棋子是佳木“檀”、“梓”所镂锲,下棋你圍一層我圍一層,“風雨”喻為搏戰時的氛圍,但最後一句卻扣不上去,終覺牽強附會。有的說是“松球”,松球恰如詩中所言,精雕細镂,确非人力所成,不僅如此,風雨來時,它是不會發出梵鈴一樣的響聲的;并引申說,書中的燈謎酒令無不暗示人物的未來,預示情節的發展:薛寶钗雖如松球八面玲珑,層層設謀,處處精細,但無非是“半天風雨”下的犧牲品,雖成佳配,但賈寶玉懸崖撒手當和尚去了,也不知出家在何方,落得自己像松球一樣幹枯而死。
粗粗看來,很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又有問題了。首先是松球并不是常見的近在身邊的東西,對于這些生在深閨大戶的人物,松球是比較生疏的,定然“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薛寶钗一心要讨老祖宗的歡心,不會以此來作為謎底。其次,薛寶钗日思夜想,就是怎麼成就她與寶玉的“金玉良緣”,怎麼會想到在詩謎中預示寶玉将遁入空門,自己将獨守空閨,青春老死呢?這就差強人意了。第三,松球雖有層層疊疊,而非“镂檀锲梓”,亦并不“八面玲珑”。
有一說倒是有些見地,即謎底是寶玉脖子上挂的那塊“通靈寶玉”。
可惜分析得過于匆促,我便加以發揮,其理由是:一,寶玉脖子上挂的“通靈寶玉”,确實是個“淺近的物兒”,賈府上下無人不曉。二,賈母最鐘愛的是寶玉,用他的“通靈寶玉”作謎底,最能讨她的歡心,這看出寶钗的用心良苦。三,“通靈寶玉”是女娲氏煉石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被縮成一塊扇墜大小的美玉,上面镌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和“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等字樣,還有“五色花紋纏護”(第8回),這“一層層”的镂锲,确非“良工堆砌”而成。四,寶钗亦有一個“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璎珞”,兩面共刻八個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寶玉看後,說:“姐姐這八個字倒真與我的是一對。”(第8回)因此,寶钗所有的心思都在這“金玉良緣”上,她相信她和寶玉的婚姻是天意所指,不是靠“良工堆砌”而成,這“通靈寶玉”拿來設謎,正曲折地透露出她的渴求和希冀,是很順理成章的。五,但她并非沒有擔憂,寶玉深愛黛玉,她心裡是明白的,這橫來的“半天風雨”,總是動搖着這“金玉良緣”,或者說黛玉的存在,使她的心頭總是“風雨”交并,坐卧不安,擔心這段好姻緣失去。而這八個字“是個癞頭和尚送的,他說必須錾在金器上”(第8回),且與“通靈寶玉”上的字恰成“一對”,這不是命中注定麼?可惜這個和尚不知在何處——“何曾聞得梵鈴聲”?反過來說,要是這個和尚總在身邊,證實他們确系前生命定的“一對”該有多好!
寶钗出完這個詩謎,接下來寶玉和黛玉各作了一個,然後薛寶琴作了十首燈謎詩,最後兩首為《蒲東寺懷古》和《梅花觀懷古》,謎面歌頌了紅娘成就了張生和莺莺的自由戀愛婚姻,以及柳夢梅和杜麗娘堅貞不渝的生死之戀,便首先遭到了寶钗的否定,因為她認為這是大違禮法的,在内心她是贊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更相信“金玉良緣”乃上蒼所賜,所以才說“後兩首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第51回)。黛玉豈肯苟同,便予以反駁。從寶钗此時此地的心理反應,亦可作為她制作詩謎動機的一個反證。她念念
不忘的是賈寶玉的“通靈寶玉”,那是與她身上的佩物成為“一對”的“淺近的物兒”,拿它來作謎底,既合了“老太太的意思”,又能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應,豈不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