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墓誌銘

關燈
後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

    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

    坐城水洛與邊將異議,徙知晉州。

    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於世。

    自西兵起,凡五六歲,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論議益精密,而於西事尤習其詳。

    其為兵製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

    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禦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

    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

    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其後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

    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

    疾革,憑幾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師魯娶張氏,某縣君。

    有兄源,字子漸,亦以文學知名,前一歲卒。

    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喪其父,又喪其兄。

    有子四人,連喪其二。

    女一適人,亦卒。

    而其身終以貶死。

    一子三歲,四女未嫁,家無餘資,客其喪於南陽不能歸。

    平生故人無遠邇皆往賻之,然後妻子得以其柩歸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於先塋之次。

    餘與師魯兄弟交,嘗銘其父之墓矣,故不復次其世家焉。

    銘曰: 藏之深,固之密。

    石可朽,銘不滅。

     孫明復先生墓誌銘 先生諱復,字明復,姓孫氏,晉州平陽人也。

    少舉進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陽,學《春秋》,著《尊王發微》。

    魯多學者,其尤賢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先生年逾四十,家貧不娶,李丞相迪將以其弟之女妻之。

    先生疑焉,介與群弟子進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貧賤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義也,先生宜因以成丞相之賢名。

    」於是乃許。

     孔給事道輔為人剛直嚴重,不妄與人,聞先生之風,就見之。

    介執杖屨侍左右,先生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及其往謝也亦然。

    魯人既素高此兩人,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莫不歎嗟之,而李丞相、孔給事亦以此見稱於士大夫。

     其後介為學官,語於朝曰:「先生非隱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

    」 慶曆二年,樞密副使範仲淹、資政殿學士富弼言其道德經術宜在朝廷,召拜校書郎、國子監直講。

    嘗召見邇英閣說詩,將以為侍講,而嫉之者言其講說多異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溫以狂謀捕治,索其家得詩,有先生姓名,坐貶監處虔州商稅,徙泗州,又徙知河南府長水縣,僉署應天府判官公事,通判陵州。

    翰林學士趙槩等十餘人上言,孫某行為世法,經為人師,不宜棄之遠方,乃復為國子監直講。

    居三歲,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於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在太學時為大理評事,天子臨幸,賜以緋衣銀魚。

    及聞其喪,惻然,予其家錢十萬,而公卿大夫、朋友、太學之諸生相與吊哭,賻治其喪。

    於是以其年十月二十七日,葬先生於鄆州須城縣廬泉鄉之北扈原。

     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

    其言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之本義為多。

    方其病時,樞密使韓琦言之天子,選書吏,給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其家得其書十有五篇,錄之藏於秘閣。

    先生一子大年,尚幼。

    銘曰: 聖既歿經更載焚,逃藏脫亂僅《傳》存。

    眾說乘之汩其原,怪迂百出雜偽真。

    後生牽卑習前聞,有欲患之寡攻群。

    往往止燎以膏薪,有勇夫子辟浮雲。

    刮磨蔽蝕相吐吞,日月卒復光破昏。

    博哉功利無窮垠,有考其不在斯文。

     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 予友宛陵梅聖俞來自吳興,出其哭內之詩而悲曰:「吾妻謝氏亡矣。

    」丐我以銘而葬焉。

    予諾之未暇作。

    居一歲中,書七八至,未嘗不以謝氏銘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賓客諱濤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為時聞人,而世顯榮。

    謝氏生於盛族,年二十以歸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然謝氏怡然處之,治其家,有常法。

    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浣濯縫紉必潔以完;所至官舍雖庳陋,而庭宇灑掃必肅以嚴;其平居語言容止,必從容以和。

     吾窮於世久矣,其出而幸與賢士大夫遊而樂,入則見吾妻之怡怡而忘其憂,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嘗與士大夫語,謝氏多從戶屏竊聽之,間則盡能商榷其人才能賢否及時事之得失,皆有條理。

     吾官吳興,或自外醉而歸,必問曰:『今日孰與飲而樂乎?』聞其賢者也則悅,否則歎曰:『君所交,皆一時賢俊,豈其屈己下之耶?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

    今與是人飲而歡邪?』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歎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盜賊暴起於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為婦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