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墓誌銘

關燈
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梅公墓誌銘 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堯臣來請銘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猶臥而使我誦子之文。

    今其葬,宜得子銘以藏。

    」 公之名,在人耳目五十餘年。

    前卒一歲,予始拜公於許,公雖衰且病,其言談詞氣尚足動人。

    嗟予不及見其壯也,然嘗聞長老道公鹹平、景德之初,一遇真宗,言天下事合意,遂以人主為知己,當時晉紳之士望之若不可及。

    已而擯斥流離,四十年間,白首翰林,卒老一州。

    嗟夫!士果能自為材邪?惟世用不用爾。

    故予記公終始,至於鹹平、景德之際,尤為詳焉,良以悲其志也。

     公諱詢,字昌言,世家宣城。

    年二十六進士及第,試校書郎、利豐監判官,遷將作監丞、知杭州仁和縣,又遷著作佐郎,舉禦史臺推勘官,時亦未之奇也。

    鹹平三年,與考進士於崇政殿,真宗過殿廬中,一見以為奇材,召試中書,直集賢院,賜緋衣銀魚。

    是時,契丹數寇河北,李繼遷急攻靈州,天子新即位,銳於為治。

    公乃上書請以朔方授潘羅支,使自攻取,是謂以蠻夷攻蠻夷。

    真宗然其言,問誰可使羅支者,公自請行。

    天子惜之,不欲使蹈兵間,公曰:「苟活靈州而罷西兵,何惜一梅詢!」天子壯其言,因遣使羅支,未至而靈州沒於賊。

    召還,遷太常丞、三司戶部判官。

    數訪時事,於是屢言西北事。

    時邊將皆守境,不能出師,公請大臣臨邊督戰,募遊兵擊賊。

    論曹瑋、馬知節才可用,又論傅潛、楊瓊敗績當誅,而田紹斌、王榮等可責其效以贖過,凡數十事,其言甚壯。

    天子益器其材,數欲以知制誥,宰相有言不可者,乃已。

    其後繼遷卒為潘羅支所困,而朝廷以兩鎮授德明,德明頓首謝罪,河西平。

    天子亦再幸澶淵,盟契丹,而河北之兵解,天下無事矣。

     公既見疏不用,初坐斷田訟失實,通判杭州,徙知蘇州,又徙兩浙轉運使,還判三司開拆司,遷太常博士。

    用封禪恩,遷祠部員外郎。

    又坐事,出知濠州。

    以刑部員外郎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坐擅給驛馬與人奔喪而馬死,奪一官,通判襄州,徙知鄂州,又徙蘇州。

    天禧元年,復為刑部員外郎、陝西轉運使。

    靈州棄已久,公與秦州曹瑋得胡蘆河路可出兵,無沙行之阻而能徑趨靈州,遂請瑋居環慶以圖出師,會瑋入為宣徽使,不克而止。

    遷工部郎中,坐朱能反,貶懷州團練副使,再貶池州。

    天聖元年,拜度支員外郎、知廣德軍,徙知楚州,遷兵部員外郎、知壽州,又知陝府。

    六年,復直集賢院,又遷工部郎中,改直昭文館、知荊南府,召為龍圖閣待制,糾察在京刑獄,判流內銓。

    改龍圖閣直學士、知并州,未行,遷兵部郎中、樞密直學士以往,就遷右諫議大夫,入知通進銀台司,復判流內銓,改翰林侍讀學士、群牧使,遷給事中、知審官院。

    以疾出知許州,康定二年六月某日,卒於官。

     公好學有文,尤喜為詩。

    為人嚴毅修潔,而材辯敏明,少能慷慨。

    見奇真宗,自初召試,感激言事,自以謂君臣之遇。

    已而失職,逾二十年,始復直於集賢。

    比登侍從,而門生故吏、曩時所考進士,或至宰相、居大官,故其視時人,常以先生長者自處,論事尤多發憤。

    其在許昌,繼遷之孫復以河西叛,朝廷出師西方,而公已老,不復言兵矣。

    享年七十有八以終。

     梅氏遠出梅伯,世久而譜不明。

    公之皇曾祖諱超,皇祖諱遠,皆不仕。

    父諱邈,贈刑部侍郎。

    夫人劉氏,彭城縣君。

    子五人:長曰鼎臣,官至殿中丞;次曰寶臣,皆先公卒。

    次曰得臣,太子中舍;次曰輔臣,前將作監丞;次曰清臣,大理評事。

    公之卒,天子贈賻優恤,加得臣殿中丞、清臣衛尉寺丞。

    明年八月某日,葬公宣州之某縣某鄉某原。

    銘曰: 士之所難,有蘊無時。

    偉歟梅公,人主之知。

    勇無不敢,惟義之為。

    困於翼飛,中垂以斂。

    一失其途,進退而坎。

    理不終窮,既晚而通。

    惟其壽考,福祿之隆。

     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楊公墓誌銘 慶曆八年春,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楊公年六十有九告老,即以工部侍郎緻仕,歸於常州。

    其行也,天子召見宴勞,賜以不拜。

    公卿大夫鹹出餞於東門,瞻望谘嗟,相與言曰:「楊公歸哉,於公計為可榮,於國家計為可惜。

    」 其明年九月十三日,公疾革,出其《兵論》一篇,示其子忱、慥,而授以言曰:「臣子雖死不敢忘其君父者,天下之至恩大義也。

    今臣偕不幸,猶以垂閉之口,言天下莫大之憂為陛下無窮之慮者,其事有五,以畢臣誌,死無所恨。

    惟陛下用臣言,不必哀臣死也。

    」言訖而卒,不及其私。

    忱、慥以其語並其《兵論》以聞,天子震悼,顧有司問可以寵公者,有司舉故事以對,天子曰:「此何足以慰吾思?」乃詔特贈公兵部侍郎。

     公少師事種放學問,為文章長於議論。

    好讀兵書,知古兵法,以謂士不兼文武不足任大事。

    當四方無事時,數上書言邊事。

    後二十餘年,元昊叛河西,契丹舉眾違約,三邊皆警,天下弊於兵。

    公於此時,耗精疲神,日夜思慮,創作《兵車陣圖》、刀楯之屬,皆有法。

    天子以步卒五百,如公之法試於庭,以為可用;而世多非其刀楯。

    修嘗奉使河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