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碑、銘

關燈
聽。

     是時,夏人已稱臣,公因以疾請鄧州。

    守鄧三歲,求知杭州,又徙青州。

    公益病,又求知潁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方公之病,上賜藥存問。

    既薨,輟朝一日,以其遺表無所請,使就問其家所欲,贈以兵部尚書,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

    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

    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

    其為政,所至民多立祠畫像。

    其行己臨事,自縉紳處士、裡閭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樂道其事者甚眾。

    及其世次、官爵,誌於墓、譜於家、藏於有司者,皆不論著,著其係天下國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歟!銘曰: 範於吳越,世實陪臣。

    俶納山川,及其士民。

    範始來北,中間幾息?公奮自躬,與時偕逢。

    事有罪功,言有違從。

    豈公必能,天子用公。

    其艱其勞,一其初終。

    夏童跳邊,乘吏怠安。

    帝命公往,問彼驕頑。

    有不聽順,鋤其穴根。

    公居三年,怯勇隳完。

    兒憐獸擾,卒俾來臣。

    夏人在廷,其事方議。

    帝趣公來,以就予治。

    公拜稽首,茲惟難哉!初匪其難,在其終之。

    群言營營,卒壞於成。

    匪惡其成,惟公是傾。

    不傾不危,天子之明。

    存有顯榮,歿有贈諡。

    藏其子孫,寵及後世。

    惟百有位,可勸無怠。

     贈刑部尚書餘襄公神道碑銘 始興襄公既葬於曲江之明年,其子仲荀走於亳以來告曰:「餘氏世為閩人,五代之際,逃亂於韶。

    自曾、高以來,晦跡嘉遁,至於博士府君,始有祿仕,而襄公繼之以大。

    曲江僻在嶺表,自始興張文獻公有聲於唐,為賢相,至公復出,為宋名臣。

    蓋餘氏徙韶,歷四世始有顯仕,而曲江寂寥三百年,然後再有聞人。

    惟公位登天台,正秩三品,遂有爵土,開國鄉州,以繼美前哲,而為韶人榮,至於褒恤贈諡,始終之寵盛矣。

    蓋褒有詔,恤有物,贈有誥,而諡行、考功有議有狀,合而誌之以諸幽有銘,可謂備矣。

    惟是螭首龜趺,揭於墓隧,以表見於後世而昭示其子孫者,宜有辭而闕焉,敢以為請。

    」謹按: 餘氏,韶州曲江人。

    曾祖諱某,祖諱某,皆不仕。

    父諱某,太常博士,累贈太常少卿。

    公諱靖,字安道。

    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知廣州軍州事,兼廣南東路兵馬鈐轄、經略安撫使,柱國,始興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二百戶。

    治平元年,自廣朝京師,六月癸亥,以疾薨於金陵。

    天子惻然,輟視朝一日,賻以粟帛,贈刑部尚書,諡曰襄。

    明年七月某甲子,返葬於曲江之龍歸鄉成山之原。

     公為人質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

    自少博學強記,至於歷代史記、雜家、小說、陰陽、律曆外,暨浮屠、老子之書,無所不通。

    天聖二年舉進士,為贛縣尉,書判拔萃,改將作監丞、知新建縣,再遷秘書丞,判校三史,充集賢校理。

    天章閣待制範公仲淹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諫官、禦史不敢言,公疏論之,坐貶監筠州酒稅,稍徙泰州。

    已而天子感悟,亟復用範公,而因之以被斥者皆召還,惟公以便親乞知英州,遷太常博士。

    丁母憂,服除,遂還為集賢校理,同判太常禮院。

     景祐、慶曆之間,天下怠於久安,吏習因循,多失職。

    及趙元昊以夏叛,師出久無功,縣官財屈而民重困。

    天子赫然,思振頹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諫官四員,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職。

    公感激奮勵,遇事輒言,無所回避,奸諛權幸屏息畏之,其補益多矣,然亦不能勝其怨嫉也。

    慶曆四年,元昊納誓請和,將加封冊;而契丹以兵臨境上,遣使言為中國討賊,且告師期,請止毋與和。

    朝廷患之:欲聽,重絕夏人而兵不得息;不聽,生事北邊。

    議未決。

    公獨以謂中國厭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養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撓我爾,是不可聽。

    朝廷雖是公言,猶留夏冊不遣,而假公諫議大夫以報。

    公從十餘騎馳出居庸關,見虜於九十九泉,從容坐帳中辯折,往復數十,卒屈其議,取其要領而還。

    朝廷遂發夏冊,臣元昊。

    西師既解嚴,而北邊亦無事。

    是歲,以本官知制誥、史館修撰。

    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來告捷,又以公往報。

    坐習虜語,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遷將作少監,分司南京。

    公怡然還鄉裡,闔門謝賓客,絕人事,凡六年。

    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數矣,大臣有不喜者,弟遷光祿少卿於家,又以為某衛將軍、壽州兵馬鈐轄,辭不拜。

     皇祐二年祀明堂,覃恩遷衛尉卿。

    明年,知虔州,丁父憂,去官。

    而蠻賊儂智高陷邕州,連破嶺南州縣,圍廣州。

    乃即廬中起公為秘書監、知潭州,即日疾馳,在道,改知桂州、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

    公奏曰:「賊在東而徙臣西,非臣志也。

    」天子嘉之,即詔公經制廣東、西賊盜。

    乃趨廣州,而智高復西走邕州。

    自智高初起,交趾請出兵助討賊,詔不許。

    公以謂智高,交趾叛者,宜聽出兵,毋沮其善意。

    累疏論之,不報。

    至是,公曰:「邕州與交趾接境,今不納,必忿而反助智高。

    」乃以便宜趣交趾會兵,又募儂、黃諸姓酋豪,皆縻以職,與之誓約,使聽節制。

    或疑其不可用,公曰:「使不與智高合,足矣。

    」及智高入邕州,遂無外援。

    既而宣撫使狄青會公兵,敗賊於歸仁,智高走入海,邕州平。

    公請復終喪,不許。

    諸將班師,以智高尚在,請留公廣西,委以後事。

    遷給事中,諫官、禦史列疏言公功多而賞薄,再遷尚書工部侍郎。

     公留廣西逾年,撫緝完復,嶺海肅然。

    又遣人入特磨,襲取智高母及其弟一人。

    俘於京師,斬之。

    拜集賢院學士,久之,徙知潭州,又徒青州,再遷吏部侍郎。

     嘉祐五年,交趾寇邕州,殺五巡檢。

    天子以謂恩信著於嶺外而為交趾所畏者,公也,驛召以為廣西體量安撫使,悉發荊湖兵以從。

    公至,則移檄交趾,召其臣費嘉祐詰責之。

    嘉祐皇恐,對曰:「種落犯邊,罪當死,願歸取首惡以獻。

    」即械五人送欽州,斬於界上。

    公還,邕人遮道留之不得。

    明年,以尚書左丞知廣州。

    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代還,道病卒,享年六十有五。

     公經制五管,前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