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碑、銘

關燈
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 至和元年六月,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臨淄公以疾歸於京師。

    八月,疾少間,入見。

    天子曰:「噫!予舊學之臣也。

    」乃留侍講邇英閣,詔五日一朝前殿。

    明年正月,疾作,不能朝。

    敕太醫朝夕往視。

    有司除道,將幸其家。

    公歎曰:「吾無狀,乃以疾病憂吾君。

    」即馳奏曰:「臣疾少間,行愈矣。

    」乃止。

    其月丁亥,以公薨聞,天子震悼,及臨其喪,以不即視公為恨。

    贈公司空兼侍中,諡曰元獻。

    有司請輟視朝一日,詔特輟二日。

    以其年三月癸酉,葬公於許州陽翟縣麥秀鄉之北原。

    既葬,賜其墓隧之碑首曰「舊學之碑」。

    既又敕史臣修考次公事,具書於碑下。

     臣修伏讀國史,見真宗皇帝時天下無事,天子方推讓功德,祠祀天地山川,講禮樂以文頌聲,而儒學文章俊賢偉異之人出。

    公世家江西之臨川。

    年始十四,一日起田裡,進見天子,時方親閱天下貢士,會廷中者千餘人,與夫宮臣、衛官,擁列圜視。

    公不動聲氣,操筆為文辭,立成以獻。

    天子嘉賞,賜同進士出身,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

    逮陛下養德東宮,先帝選用臣屬,即以公遺陛下。

    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公既薨,而先帝之名臣與陛下東宮之舊人,皆無在者,宜其褒寵優異,比公甘盤。

    臣修幸得執筆史官,奉明詔,謹昧死上臨淄公事。

    曰: 公諱殊,字同叔,姓晏氏。

    其世次、晦顯、徙遷不常。

    自其高祖諱墉,唐鹹通中舉進士,卒官江西,始著籍於高安;其後三世不顯。

    曾祖諱延昌,又徙其籍於臨川。

    祖諱郜,追封英國公。

    考諱固,追封秦國公。

    自曾祖已下,皆用公貴,累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曾祖妣張氏,陳國太夫人。

    祖妣傅氏,許國太夫人。

    妣吳氏,唐國太夫人。

    公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鄉裡號為神童。

    故丞相張文節公安撫江西,得公以聞。

    真宗召見,既賜出身。

    後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啟曰:「臣嘗私習此賦,不敢隱。

    」真宗益嗟異之,因試以他題。

    以為秘書省正字,置之秘閣,使得悉讀秘書,命故僕射陳文僖公視其學。

    明年,獻其所為文,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

    封祀太山,推恩,遷光祿寺丞,數月,充集賢校理。

    明年,遷著作佐郎。

    丁父憂,去官。

    已而真宗思之,即其家起復,命淮南發運使具舟送至京師,從祀太清宮,賜緋衣銀魚,同判太常禮院。

    又丁母憂,求去官服喪,不許。

    今天子始封昇王,公以選為府記室參軍,再遷左正言、直史館。

     今天子為皇太子,以戶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賜金紫,知制誥,判集賢院,遷翰林學士,充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

    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東宮,真宗有所諮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密,有所對,必以其藁進,示不洩。

    其後悉閱真宗閤中遺書,得公所進藁,類為八十卷,藏之禁中,人莫之見也。

     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後權聽軍國事。

    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

    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後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

    議遂定。

    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遷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以《易》侍講崇政殿,遷禮部侍郎、知審官院,為樞密副使,遷刑部侍郎。

    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由是忤太後旨,坐以笏擊其僕、誤折其齒罷。

    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教諸生。

    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召拜禦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書監、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知天聖八年禮部貢舉。

    明年,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未拜,改參知政事,遷尚書左丞。

    太後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後以問公,公以《周官》後服對。

    太後崩,大臣執政者皆罷,公為禮部尚書知亳州,徙知陳州,遷刑部尚書,復召為禦史中丞,又為三司使,知樞密院事,拜樞密使,再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慶曆三年三月,遂以刑部尚書居相位,充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

     自公復召用,而趙元昊反,師出陝西,天下弊於兵。

    公數建利害,請罷監軍,兼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出入之要,皆有法。

    天子悉為施行,自宮禁先,以率天下,而財賦之職悉歸有司,卒能以謀臣元昊,使聽約束,乃還其王號。

     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樽酒相對,歡如也。

    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士如範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

    當公處相府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臺閣,多一時之賢。

    天子既厭西兵,憫天下困弊,奮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數詔大臣條天下事。

    方施行,而小人權倖皆不便。

    明年秋,會公以事罷,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

     公既罷,以工部尚書知潁州,徙知陳州,又徙許州,三遷戶部尚書,拜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充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徙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累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勳上柱國,爵臨淄公,食邑萬二千戶,實封三千七百戶。

    公享年六十有五。

     自少篤學,至其病亟,猶手不釋卷。

    有文集二百四十卷。

    嘗奉敕修《上訓》及《真宗實錄》,又集類古今文章,為《集選》二百卷。

    公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

    其於家嚴,子弟之見有時,事寡姊孝謹,未嘗為子弟求恩澤。

    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

    公自為表,問起居而已。

    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賜予加等,以其子承裕為崇文院檢討,孫及甥之未官者九人,皆命以官。

     公初娶李氏,工部侍郎虛己之女;次孟氏,屯田員外郎虛舟之女,封鉅鹿郡夫人;次王氏,太師、尚書令超之女,封榮國夫人。

    子八人:長曰居厚,大理評事,早卒;次承裕,尚書屯田員外郎;宣禮,賛善大夫;崇讓,著作佐郎;明遠、祗德,皆大理評事;幾道、傳正,皆太常寺太祝。

    女六人,長適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富弼,次適禮部侍